摘要:科技期刊的水平和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所刊發論文的學術水平和質量??萍计诳挥蝎@得充足的優質稿源,才能做到優中選優,進而保障期刊的學術質量,提升期刊的學術水平。組稿、約稿是科技期刊根據選題策劃方案,廣辟稿源,有計劃、有組織地物色作者、聯系作者獲得優質稿件的一種主動性行為。其作為科技期刊編輯出版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科技期刊豐富自身稿源,挖掘優質學術資源,提升期刊學術水平,建設高品質學術期刊的重要途徑。科技期刊開展組稿、約稿工作應該結合科研動向和學科熱點,根據不同的選題方向,在科學評估組稿或約稿對象投稿意向的前提下,有的放矢地采取相應的組稿、約稿方式,這樣才能確保組稿、約稿工作能夠有效開展,真正組到稿件,組到優質稿件,確保提高科技期刊質量與影響力,保障期刊持續健康發展。文章在分析科技期刊組稿、約稿工作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結合《中國職業醫學》組稿約稿工作實踐,闡述從挖掘編委資源,向審稿專家約稿;建立與高??蒲袌F隊、重點項目組、學術會議的長期合作機制,多方共建加強組稿、約稿工作;積極關注學科發展,加強專題策劃組織稿件;聚焦青年作者,挖掘培育優秀作者群等途徑,精準高效開展科技期刊組稿、約稿工作,總結科技期刊開展精準組稿約稿工作的實踐經驗,旨在為提高科技期刊學術水平,實施精準化組稿、約稿工作提供借鑒。
關鍵詞:科技期刊;組稿;約稿;選題策劃;實踐;對策
中圖分類號:G23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21-0221-04
科技期刊是開展學術交流,傳播最新科研成果,推動社會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載體,其是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1]。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品質的學術期刊就是要堅守初心、引領創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優秀學術人才成長,促進中外學術交流”。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就意味著要在國內的科技期刊上優先發表高質量的科研成果,這是最核心的問題。沒有高質量的學術論文和最先進的科研成果,就不能被稱為高品質的學術期刊。
科技期刊的質量和水平與所刊發論文的學術質量和水平息息相關,兩者相輔相成。高水平、長期、穩定的稿源是保障科技期刊引領學術創新、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素。然而,由于當前我國大部分科技期刊在國際上缺乏認可度,國內眾多學者趨向于將最新的科研成果發表在國外的大刊、??蟍2],這就導致國內科技期刊面臨著優質稿源不足的窘境。長期缺乏優質稿源,勢必會嚴重影響科技期刊的學術引領力和核心競爭力,制約期刊高質量發展。
如何化被動為主動,主動跟蹤學科前沿,加強選題策劃,多渠道組織優質稿源,有的放矢,實施精準的組稿、約稿工作是辦刊過程中期刊編輯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本文基于《中國職業醫學》期刊組稿、約稿工作實踐,探討科技期刊在開展精準化組稿、約稿方面的工作策略和途徑,以期為科技期刊有效開展組稿、約稿工作提供借鑒。
科技期刊主動開展組稿、約稿工作是科技期刊彌補優秀稿源不足,提高稿件質量和期刊學術影響力的重要途徑。編輯部開展組稿、約稿工作,其目的是期望獲得高質量的稿源,將最先進的科研成果優先發表在自己的期刊上。但在實際開展組稿、約稿工作時,由于編輯前期準備不充分,選題不明確、方向過于寬泛,組稿方式過于粗獷,約稿對象定位不準確,缺乏組稿約稿工作經驗,服務意識欠缺,不能與約稿對象形成良好的溝通等,往往不能成功獲得優質的稿件。
科技期刊有效開展組稿、約稿工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首先,組稿、約稿工作的前期準備工作非常重要。不打無準備的仗,實施精準化的組稿、約稿工作是成功獲得優質稿件的前提。編輯是科技期刊開展組稿、約稿工作的主要實施者和落實者。開展組稿、約稿工作前,編輯一定要提高認識,創新意識,提升選題策劃的能力,明確主題和要求,確定好組稿方向。
其次,組稿、約稿的對象定位要準確。要根據選題方向和主題,篩選有相關研究背景和實力的科研團隊或作者,對組稿和約稿對象的科研背景和近期科研方向、成果進行系統的了解,初步知曉約稿對象近年來主持的科研項目以及項目進展,查閱其既往發表的科研論文,準確定位組稿范圍和約稿對象。
同時,要結合約稿對象的科研背景和最近的科研動向,初步擬定大致的選題范圍,選題務必緊跟學科前沿,契合組稿對象的科研方向和科研成果,這樣才能吸引組稿對象撰寫論文。后續再通過與約稿對象的溝通交流,明確具體的選題。
最后,要注意做好稿件的后續服務工作。要增強編輯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強化服務意識,加強對稿件后期送審、定稿流程的優先處理,做好稿件后續服務。
持續獲得優質稿源是科技期刊開展組稿、約稿工作的根本目的。圍繞這個根本目的,科技期刊應充分利用主管、主辦單位及期刊編委會資源,通過主動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或學術會議的合作,聚焦重大項目和重點方向,加強選題策劃能力,開設專刊專欄,增強服務意識等,多措并舉、精準實施組稿、約稿工作。
(一)聚焦編委資源,向審稿專家約稿
編委會是期刊編輯部聘請相關學科專家組成的負責本期刊學術工作的組織,其決定了期刊的總體設計及導向,指導編輯部制訂期刊發展規劃和編輯出版計劃,并且有承擔期刊組稿、審稿工作的義務。根據編委會組織原則,期刊編委由在本學科領域具有較杰出成就、享有較高聲望、熱心期刊工作的專業人員擔任,這些人員多為業內翹楚,但由于承擔的各類工作繁重,且多為高級技術職稱人員,無職稱晉升壓力,在科研論文產出方面多無需求,主動投稿較少。但此部分人員熱心期刊工作,關注支持期刊發展,如果能精確匹配到其科研方向,激發其寫作意愿,往往能產出高質量的科研論文,尤其是影響力較強的綜述類論文。同時科技期刊的編委多對專業領域的學科發展有深刻認識,在學術領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如果能夠發揮編委主動性,邀請編委為期刊開展組稿工作,往往能獲得一定數量的高質量稿件。
《中國職業醫學》編輯部在辦刊過程中堅持依靠編委會辦刊,著力挖掘編委資源,通過多種方式加強向編委、審稿專家的約稿工作。
例如,筆者曾負責一篇名為《苯所致職業性疾病的診斷難點》的論文,在稿件送外審階段,編輯詳細查閱了苯所致職業性疾病的國家職業衛生標準,發現該標準的主要起草者是本刊編委,因此將稿件呈送該位編委審稿。在審稿階段,編委對文中所述難點問題進行了詳細解答,肯定了該篇論文的學術價值,并指出對此類問題進行廣泛討論具有重要意義。借此契機,編輯主動向該編委約稿,邀請其撰文回復作者提出的問題,既能借由論文的發表對相關標準的實際應用問題進行討論,引起廣大讀者的興趣,又能從標準起草者的角度就標準中需要與同行達成共識的問題加以闡述,更好地指導業內正確理解、把握、運用該標準。該編委欣然同意,很快便撰文一篇,本刊將兩篇論文同期刊出[3-4],在業內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二)主動聯系,向高??蒲袌F隊約稿
高校科研團隊通常專注于某一特定領域開展連續性的縱向研究,其團隊的科研水平相對較高,獲得的項目資助相對較多,在科研論文產出的數量和質量上相對較高。加之高校研究生培養的教學需要,如果能建立與高??蒲袌F隊的長期友好往來,往往能夠持續產出高質量的稿件。
科技期刊應該將向高??蒲袌F隊約稿作為獲得優質稿件的重要途徑,要爭取與一定數量的高??蒲袌F隊建立長期、穩定的聯系。實際工作中,《中國職業醫學》注重立足高??蒲袌F隊的重點科研課題進行選題、報道。近年來,《中國職業醫學》陸續與國內部分醫學院校的公共衛生學院建立聯系,重點關注國家重大項目(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重點技術支撐計劃項目)和專項課題的研究成果,積極開展面向重大項目、重點學科的定向組稿和約稿工作,構建縱向的、全方位的報道。同時,適當傾斜高校中青年教師、研究生群體發表論文的需要,通過開通綠色審稿通道,優先發表、提供科研論文寫作指導等途徑爭取組來稿件,留住稿件,吸引更多后續投稿。
(三)建立長期合作,向重點項目組稿
科研項目從課題申報、立項到實施經過多輪評審專家的審查和驗證,其科學性和先進性能夠得到較大的保障[5]。與項目課題組建立合作,往往能獲得穩定、高質量的稿件。2012年7月,我國第一家職業病防治重點實驗室——廣東省職業病防治重點實驗室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立項建設。該重點實驗室致力于建立并完善立足廣東面向全國的職業病防治人才培訓基地、職業病救治基地和技術轉化基地,項目團隊匯集了在國內職業病防治領域具有較高學術影響力的優秀科研人員。實驗室承擔了國家級及省部級多個科研項目。《中國職業醫學》與項目所在機構緊密合作,通過舉辦科研論文寫作指導培訓、加強數據統計分析指導、開通優先審稿通道等主動性服務,積極搭建學術交流平臺。截至2023年3月,吸納刊發該重點實驗室項目論文267篇,這些論文極大地充實了本刊稿源,提升了期刊的學術質量和行業引領力、吸引力。
自2015年起,為提升區域職業病防治技術水平,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連續7年安排專項經費實施省級職業衛生骨干培訓項目,以加強基層職業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為基層培養一批職業病防治領域的骨干領軍人才。項目批準之初,《中國職業醫學》就與項目負責機構建立了長期合作意向,在期刊開設“廣東省職業衛生骨干培訓項目專欄”,歷年來刊發項目論文19篇,在穩定高質量稿源的同時,較好地發揮了科技期刊發掘、培養基層科研人員的作用,促進了優秀科研人員的成長,為培養我國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專業人才貢獻了力量,體現了期刊的公益屬性和社會價值。
(四)加強期刊融合,向學術會議組稿
加強期刊融合,向學術會議組稿是推動學術交流和提升期刊影響力的重要手段。學術會議是專業領域的科研人員開展學術交流的重要形式,其是行業學科發展的風向標,反映了學科發展的重點、熱點以及發展趨勢,匯集了業內最新的學術觀點和最前沿的作者,是科技期刊組稿的重要來源之一[6]。
科技期刊與學術會議的融合發展有助于提升期刊的品牌形象和學術影響力[7]。科技期刊辦刊過程中應將學術會議作為組稿約稿的主要抓手,重點關注行業動向,發揮期刊宣傳優勢和編委會、審稿專家團隊的優勢,主動與行業學會、協會建立友好關系,通過主辦或協辦學術會議或會議分論壇、參加學術會議優秀論文評選、組織專刊等形式積極參加學術會議,繼而向參會的學者專家組稿、約稿。
近年來,《中國職業醫學》依托主管、主辦單位優勢平臺,加強期刊融合發展工作,與中華預防醫學會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分會、中華預防醫學會應急衛生分會、廣東省職業健康協會等行業學會建立了長期友好合作關系,先后主辦、協辦或承辦國內或國際性學術會議、論壇10余次,通過辦會參會,不僅吸納了大批優質稿件,充實了稿源,結識了眾多業內優秀科研人員和潛在作者,還進一步對期刊進行了宣傳推廣,強化了期刊的品牌影響力,拓寬了后期自由投稿的渠道。
(五)關注科研熱點,加強專題策劃
專題策劃是指策劃人以某項內容為中心編輯成期刊的一期或期內一個欄目的實施過程的創造性思維活動,是期刊突出特色、提升質量、創新發展的有效活動[8-9]。加強策劃專題、專欄工作不僅能夠踐行期刊辦刊宗旨,提高期刊定位,引領學術發展,凝聚辦刊力量,加大對學術熱點問題的報道力度,并且在化解自由來稿不足、補充優質稿源方面具有重要意義[10]。
隨著全球化、工業化的快速發展,職業醫學領域不但面臨著傳統職業病防治的壓力,一些新的職業健康問題,如工作相關肌肉骨骼疾患、職業緊張等工作相關疾病導致的疾病負擔不斷上升,此類疾病業已成為目前職業醫學領域迫切需要面對的職業健康挑戰[11-12]。隨之而來的是職業醫學領域科研方向的調整,越來越多的學者和科研團隊開始關注工作相關肌肉骨骼疾患和職業緊張造成的職業危害。
《中國職業醫學》敏銳地意識到了相關研究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本學科領域的科研熱點和重點研究方向,近年來陸續加大了對相關研究論文的組稿、約稿力度,并于2020年組織策劃了關于工作相關肌肉骨骼疾患和職業心理學的2個專題報道,刊發專題論文9篇。2021年9月,廣東省發生了4起企業工人因職業性接觸乙酸甲酯、甲醇等導致的職業性急性化學物中毒事件。作為一種新的職業危害,職業性急性乙酸甲酯中毒事件引起了職業醫學領域的廣泛關注。
在此期間,《中國職業醫學》迅速與事件的處置機構進行了聯系,開展約稿工作,并于本刊同年第6期開設“新發職業病”專欄,刊發專題論文6篇,對該起新發職業中毒事件從中毒調查、應急處置、實驗室檢測、臨床救治等方面進行了全面報道[13-18],搶占相關科研成果在國內的首發權。
上述專題組稿工作的成功實施不僅極大地豐富了本刊的稿源,還體現了《中國職業醫學》對學科領域科研熱點和科研成果方面的關注度和敏感性,彰顯了科技期刊在傳播最新科研成果方面的公益屬性,提升了本刊在學科領域的學術價值和學術影響力。
(六)關注自由投稿,培養優質作者
自由投稿是科技期刊稿件的主要來源,其來稿數量大、范圍廣,但由于作者水平不一,稿件質量參差不齊;不過由于是作者主動投稿,作者的投稿意愿以及對期刊的認可度相對較高,因此如果能在其中挖掘出優質稿件,主動聯系作者,吸引和培育期刊的核心作者群,加大對青年作者的幫扶力度,進而形成長期穩定的優質稿源,將對科技期刊的稿件保障大有裨益。如何在眾多的自由投稿中發現優質稿源和優秀作者,就需要期刊編輯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學術調研,關注學術動態和行業新發展,善于捕捉學科科研動向和學術熱點,提高對科研成果的鑒識能力和敏感性,提升專業能力,加強學術把關[19],練就一雙“火眼金睛”,能夠從自由投稿中準確發現優質稿件,挖掘優秀作者?!吨袊殬I醫學》在辦刊過程中,高度重視對自由投稿中優質稿件的篩選工作,尤其關注既往未投過稿的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寫作能力的青年作者或科研院所的稿件,一旦發現優質稿件,編輯部立刻主動與作者或團隊聯系,加強溝通,通過開設“綠色通道”,減免相關費用,加快稿件處理流程,縮短稿件外審時間,優先定稿,優先發表等方式,建立與作者或者科研團隊的長期合作關系,吸引后續投稿,穩定優質稿源。
科技期刊是國家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的體現,更是科技強國的重要支撐。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了《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等多項文件,要求著力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鼓勵我國科研工作者將論文優先發表在國內的優秀期刊上,以進一步推動我國學術期刊繁榮發展。
新的時代背景下,科技期刊要牢牢抓住發展機遇,轉變思路,主動作為,充分發揮創新精神,增強問題意識和憂患意識,做好選題策劃,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多措并舉地加強組稿、約稿工作。要切實承擔起學術出版使命,堅守初心,引領創新,堅持高品質、高品位,著力引導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優先發表在國內的科技期刊上,加快高水平科技期刊建設步伐,構建中國特色科技期刊體系,滿足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需要,繁榮學術研究,推動科技期刊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春紅.高??萍计诳珳始s稿策略及優化路徑[J].傳播與版權,2021(5):14-17.
[2] 高金梅,徐燕,段玉婷,等.科技期刊組稿和約稿工作要點分析與探討[J].學報編輯論叢,2022(0):676-681.
[3] 鐘逸菲.苯所致職業性疾病的診斷難點[J].中國職業醫學,2010,37(3):242-243.
[4] 鄒和建.《苯所致職業性疾病的診斷難點》之我見[J].中國職業醫學,2010,37(3):245.
[5] 王苗苗.專欄策劃對提升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的實踐研究:以《中國學校衛生》為例[J].出版與印刷,2022,126(1):86-94.
[6] 劉佼,芮海田,王磊,等.科技期刊與學術會議的融合發展探索[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9):60-62.
[7] 趙琳,張莉,陳禾.集群化背景下科技期刊專刊專欄組稿路徑實踐探索[J].編輯學報,2022,34(5):528-531.
[8] 雷琪.科技期刊的專題策劃[J].編輯學報,2005,17(4):267.
[9] 程琴娟,焦陽,宋軼文,等.《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進行專題出版的實踐及成效[J].編輯學報,2022,34(2):215-218.
[10] 卓選鵬,張敏,劉湘,等.高校學報專題、專刊選題策劃的思考與實踐:以《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為例[J].編輯學報,2022,34(5):561-564.
[11] 孫新.后疫情時代職業健康工作思考[J].中國職業醫學,2022,49(1):1-7.
[12] 李靜蕓,陳娜,張忠彬,等.新時代職業健康形勢、挑戰和對策建議[J].中國職業醫學,2022,49(1):85-91.
[13] 劉曉勇,王椏男,華明,等.廣東省4起職業性急性乙酸甲酯中毒事件調查[J].中國職業醫學,2021,48(6):606-612.
[14] 吳奇峰,梁偉輝,劉曉勇,等.一起職業性急性乙酸甲酯與甲醇混合中毒事件調查[J].中國職業醫學,2021,48(6):625-629.
[15] 戎偉豐,吳邦華,胡世杰,等.職業性急性乙酸甲酯中毒事件處置中實驗室應急檢測的應用[J].中國職業醫學,2021,48(6):601-605.
[16] 吳凡,袁靜,胡嘉雯,等.自動頂空-氣相色譜法測定人血和尿中甲酸[J].中國職業醫學,2021,48(6):630-633.
[17] 胡嘉雯,袁靜,吳邦華,等.自動頂空-氣相色譜法同時測定血或尿中乙酸甲酯與甲醇[J].中國職業醫學,2021,48(6):620-624.
[18] 華明,李旭東,鐘劉學穎,等.職業性急性乙酸甲酯中毒致眼損傷4例臨床分析[J].中國職業醫學,2021,48(6):613-619,624.
[19] 高磊,王俊麗,徐永祥.青年編輯提升組約專欄能力的途徑分析[J].今傳媒,2023,31(2):65-68.
作者簡介 羅巧,副編審,《中國職業醫學》編輯部副主任,研究方向:醫學科技期刊編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