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化考試內容改革”的“創新性”在高考語文試題中有著越來越突出的表現。梳理近四年(2020~2023)的高考語文試題可以發現,其創新是多方面的。文章從高考語文的主題聚焦、材料選擇、材料組織、題目設計、情境構建等角度探究了高考語文命題呈現出的一些新趨勢。
【關鍵詞】高考;語文命題;考試內容;創新性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19—0118—05
全面推進高考綜合改革,發揮高考“指揮棒”的積極導向作用,服務我國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當前教育戰線最為緊迫的時代任務。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高考語文命題的底層邏輯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成為高考語文試題測評的指向。
一、聚焦主題培根啟智,體現出立德樹人的育人根本任務要求
里夏爾在《馬拉梅的想象世界》中說:主題是“一項具體的組織原則,一種形式或一個固定的對象,圍繞它,可以構成并發展起一個世界”[1]。一張高考語文試卷其實可以看作是一個圍繞核心主題編織構建而成的一個思想意識世界,這個思想意識世界呈現國家意志,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近四年高考聚焦的主題,在內容上主要體現為“政治立場和思想觀念、世界觀和方法論、道德品質和綜合素質”這三大核心價值。具體以選用的語言材料為例,如2023年全國新高考II卷,現代文閱讀I的兩則材料聚焦調查,強調實事求是,堅持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再如2022年全國新高考1卷,現代文閱讀I的兩則材料的核心觀點緊密呼應,共同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現代文閱讀II是一篇歷史改編小說,相當于故事新編,是歷史故事的創新性演繹,彰顯的是作者推陳出新的創造力;古代詩歌描寫古人其樂融融的勞動生活和井然有序的人倫關系,文言文聚焦古人論述的邏輯和行文的奧妙,分別彰顯古人的理想與智慧;語言文字運用I報道我國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欒恩杰的事跡,表現有志青年的擔當作為和理想信念,語言文字運用II提倡減肥講究科學。
上述材料或反映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或體現堅定的政治立場和正確的思想觀念,或凸顯崇高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綜合素質,牢牢聚焦核心價值這個主題,體現立德樹人的育人根本任務要求。
二、選材類型多來源廣,明示師生構建能擴面增量的閱讀課程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在“學業水平考試與高考命題建議”中指出:高考命題“選用的語言材料要具有時代性、典型性和多樣性,貼近學生生活,充分體現語文學科特點”。在這樣的建議下,近四年高考試題的選材在注重時代性、典型性的基礎上,在多樣化方面有著積極的開拓,具體表現為選材類型的多樣性和來源的多樣性。先以文言文閱讀選材為例,在2020年及之前,文言文閱讀材料幾乎都是來源于“二十四史”的史傳文,并且集中于《宋史》和《明史》,傳主的身份非文官即武將,呈現出來源單一、類型一致的特點。但從2021年開始,文言文閱讀材料就開始廣泛雜取,選取的類型也不再僅是傳統的紀傳體,還出現了紀事本末體、國別體、雜史、政論散文、雜記等。再以現代文閱讀選材為例,在2020年及以后,相繼出現了訪談、著作類的自然科普文章、紀實文學、專著導言等,考查的材料類型更加豐富,覆蓋面進一步拓寬;材料來源也不在僅限于期刊、報紙、報告等,還有專著、講話稿等。這些類型多元和來源多樣的閱讀材料,每種都有它獨特的內容含量、思維密度和寫作手法。高考拓寬選材的視野,呈現多樣化的閱讀材料,體現了語文實踐的大閱讀檢測觀。同時,近四年高考閱讀選材類型和來源的變化,意味著一線師生不能再囿于傳統閱讀的一隅,而是應不斷擴大閱讀的視域與邊界,構建多維視域融合的閱讀體系,從而把“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落到實處。
三、多文本組材常態化,以更開放的姿態激發學生的閱讀潛能
多文本組材并非全國新高考卷首創,自2017年以來,高考全國卷的實用類文本就開始多文本組材,具體為組織若干片段性新聞材料。但2020年之前,多文本組材一直只在實用類文本閱讀這一版塊出現,其他閱讀版塊沒有涉及。自2020年及以后,嘗試多文本組材的閱讀版塊就開始不斷增多。比如,2020年全國新高考I卷的信息類文本閱讀版塊、2021年全國新高考II卷的文學類文本閱讀版塊、2022年全國甲卷的古代詩歌閱讀版塊、2023年全國新高考I、II卷的文言文閱讀版塊。
從上面的敘述中,可以發現多文本組材在高考中已經從實用類文本閱讀版塊擴展到其他閱讀版塊,多文本組材常態化。同時,統計近四年全國新高考卷I、II閱讀的多文本組材版塊總占比已經達到25%,分值接近占到總分值的27%。越來越多的版塊嘗試多文本組材,其意在何處呢?筆者認為命題者意在順應信息化時代的要求,檢測學生在龐雜信息中快速高度整合、有深度的精細化、綜合化的閱讀能力。具體來說,就是在有限的考試時間和考試內容中,用多文本提供多個觀察事物或問題的角度和更加多樣的信息,讓學生在多文本互動中建立起整體思維,避免單文本考查的封閉性,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激發學生的閱讀潛能。
四、設題上力避模式化,倡導素養本位在高考當中的導向作用
(一)重組傳統考點,改變設計方式

1.引入文本之外的信息。在近四年的高考中,出現了一些改變傳統設計方式的試題,需要學生用更加靈活的閱讀視野和更為廣泛的綜合性關聯思維應對。具體來說,就是題目命制中借助了文本之外的信息,形成了以“外”入“內”或以“外”迎“內”的格局,學生答題需要全面觀照文本后進行關聯性理解。上面是2019年全國I卷和2023年全國新I卷關于“論據”的試題:
上述兩道試題都考查論據,不同的是,2019年全國I卷是順著文本內容命制的,要求用文本內的文獻來觀照文本內的論證,處于同一文本情境之中,在解答試題時只要準確對應到原文本信息處,把握原文本的主要觀點即可;而2023年全國新I卷則是逆著文本內容命制的,要求用文本外的文獻觀照文本內的論證,需要文內與文外兩種視域的融合,引—議—聯—結的思維過程更加復雜。具體來說,就是解答試題時不僅需要準確整合提取原文本的相關信息,把握原文本的主要觀點,還要準確理解文外信息的具體內容或本質特點,以及建立文內信息與文外信息的聯系。
2.變換考點的考查位置或形式。清代思想家王夫之說:“天下有定理而無定法。”“定理”,可理解為不變的原理、規律;“定法”可理解為不變的方法和策略。這句話體現到近四年的一些高考試題設計中,就是融通不同考點背后蘊含的一些共性思維,在各版塊中進行跳換考查或在同一版塊中改換形式進行考查。比如,關于“思路”的考查,在2020年及之前基本都是放在論述類文本的選擇題中以理解“論證結構”的方式來間接理解(論證結構是作者思路的外化),而在全國新高考卷中,題型不定,既有簡答也有選擇,版塊也不定,既可能出現在信息類文本閱讀中,也可能出現在文學類文本閱讀中。以全國新高考I卷為例,2021年考查分析論證思路,以簡答題的形式出現在信息類文本閱讀中;2022年和2023年分別考查分析人物思緒變化和寫作短評思路,都是以簡答題的形式出現在文學類文本閱讀中。上述的3道試題,不管是分析思路和人物心理變化,還是寫作短評思路,其實都是關于思路的不同形式的考查,都強調沿著文本內容、聚焦作者的心路歷程進行復述性理解,二者在思維范式上沒有本質區別。高考試題調換考點的考查位置或形式的做法,從淺說,是不想固化試卷結構和測試形式,體現靈活;從深說,是想引導學生觸類旁通,領悟人類思維的一些共性特征,舉一反三。
(二)增強整合運用,促進互聯互通
1.嘗試“以文本為中心”。縱觀2020年及之前的全國卷(不包括全國新I、II卷),可以發現其閱讀題目大多聚焦文本內部的總結和概括,即“唯文本”,對學生閱讀素養的測評停留在知識記憶、文章內容分析、概括的層次。而全國新高考的題目則有所改變,具體表現為在條分縷析地總結文章的基礎上,嘗試走向文本外部的分析和探究,即走向“以文本為中心”,加強對整合運用能力的考查。比如,2020年全國新高考I卷的第4題“請結合材料內容,給歷史地理學下一個簡要定義”,既考查對文本內容的梳理和整合能力,又暗含邏輯思維和語言運用的要求,建構了從獲取信息到整合分析,再到批判性認識,最后到語言運用的完整過程,達成了走向“以文本為中心”的考查,促進了新舊認知的互聯互通。
2.關注文本間的相互指涉。在近四年的高考試題中,出現了一些關注文本間相互指涉的試題。一種是主文本和輔文本(呈現在題干或選項中)相互指涉,另一種是主文本與主文本相互指涉。如,2022年全國新高考I卷的第4題和2021年全國新高考II卷第9題:

上述兩種試題,注重體現文本同現的搭配和意義的交集,以一個文本為基礎分析另外的文本,由對文本內容的靜態獲取和理解,轉換為在整合分析的基礎上進行運用,實現由問題驅動,構建一個相對完整的閱讀體系,把離散文本組成結構文本,促進閱讀理解的互聯互通。
(三)降低選擇比重,注重言思外顯
全國高考卷由選擇、填空、簡答、寫作四種題型構成。近四年的全國新高考卷有一個比較明顯的趨勢就是選擇題的比重下降、簡答題的數量上升。以全國新高考I卷為例,2021年的選擇題數量為12,簡答題數量為8;2022年的選擇題數量為10,簡答題數量為9;2023年的選擇題數量為8,簡答題數量為11。全國新高考卷題量配比的變化,體現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多設置主觀性、開放性的題目”的命題原則。同時,這樣的變化,也說明全國新高考卷在測評理念上既重結果性評價,又重內蘊的過程性評價。因為選擇題只能反映答題結果,不能反映思維過程,而簡答題不僅能反映思維過程,還能反映語言表達能力,綜合性更強。全國新高考卷加強對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綜合考查,進一步強調了學生在具體語言情境中正確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和溝通的能力。
(四)關注自我理解,鼓勵個性發展
關注自我理解的試題一般呈現為談“你的理解或看法”,答案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梳理2017年~2020年全國I、II、III卷(共計12套)和2020~ 2023年全國新I、II卷(共計8套)試題,發現2020~ 2023年全國新I、II卷中談“你的理解或看法”的試題總數明顯多于2017年~2020年全國I、II、III卷中談“你的理解或看法”的試題總數。近四年全國新高考卷中出現更多的“你”,“你”變成試題情境中的對象,具有舍身處境的意味,在一定程度上賦予了“你”個性化理解與感受的權利。這一變化,意在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探求解決問題和語言表達的創新路徑。同時,也意在引導學生在深耕文本的基礎上對文本提出個性化的、多角度的、富有創意的一些理解。全國新高考卷增強對自我理解的關注,有利于讓套路模板影響形成的定式思維自然退卻,促進語文學習方式的轉變。
五、注重有機關聯教材,強調了高考試題堅持與教材建立鏈接
(一)關聯教材的編排理念
統編本高中語文教材在單元文本編排上不再機械地以文體為限,而是注重多元異質下的協同共生。近四年的高考試卷雖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以“文體”分類的思路,但是在一些具體測評模塊的文本組織方面有借鑒統編本高中語文教材單元文本編排的理念,落實統編教材的單元學習要求。如,2022年全國甲卷的文學類文本閱讀,其組織了兩則文本,一則是王愿堅的《支隊政委(節選)》,屬于小說;另一則是哈里森·索爾茲伯里的《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節選)》,屬于紀實作品,兩則文本一虛一實,生動闡釋了“理想之火一經點燃,就永遠不會熄滅”的道理。它的文本組織與統編本高中語文教材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二單元的文本組織如出一轍(此單元由紀實作品和虛構作品組成),并且第9題的問題:“這兩個內容相近的文體不同,因而藝術表現也有差異。請比較并簡要分析。”更是直接體現單元學習任務要求之“了解紀實作品和虛構作品各自的特點和表現手法”。
(二)關聯教材的學習資源
統編本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學習資源”不僅包括豐富的選文,還包括諸多的助讀與助寫資料。在近四年的高考試題中,出現了不少直接關聯教材“學習資源”的試題。具體來說,有直接關聯教材選文內容的,如2023年全國新高考II卷的第1題B選項:“材料一:以毛澤東在尋烏縣的調查為例,論述調查要深入、唯實,這與毛澤東本人在《調查的技術》中的倡導也是一致的。”《調查的技術》是統編本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四單元“學習資源”欄目中的第1篇文章;有關聯教材選文作者的,如2023年全國新高考II卷的文學類文本閱讀節選的是沈從文的《社戲》,2022年新高考I卷的文學類文本閱讀節選的是馮至的《江上》,這兩位作者都有文本入選統編本高中語文教材;有關聯選文注釋的,如2023、2022年新高考I卷的第11題B選項:“勸,指鼓勵、勸勉,與《兼愛》‘不可以不勸愛人’中的‘勸’詞義不相同。”“百乘”即一百輛兵車,“乘”指四馬一車。“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稱。兩個B選項中的關鍵字“勸”“乘”在教材中皆有相應的注釋;有關聯鏈接資料的,如2023年全國新高考I卷第9題關于“文學短評”寫作的問題,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的資料鏈接“學寫文學短評”就有具體的說明。
(三)關聯教材的學習任務
統編本高中語文教材以“單元學習/研習任務”為統領,架構學習資源與學習樣態。近年來的高考語文試題也在關注統編本高中語文教材“單元學習/研習任務”的落實情況,檢測一線師生是否把統編本高中語文教材講全學透。如,2023年全國新高考I卷第9題關于“文學短評”寫作,就是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三單元“單元學習任務三”的要求,有所區別的是,“任務三”要求寫一則800字左右的文學短評,而試題則只需要寫出思路即可,但暗含其中的閱讀表達能力和語文核心素養是相通的,即“試題在課外,功夫在課內”。
相比于《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教材與學生距離最近,學生也最能感知到教材的要求和變化。試題的文本組織關聯教材的編排理念,試題的內容設計關聯教材的學習資源和學習任務,說明統編本高中語文教材是學生緊跟高考變化來調整語文學習的重要抓手。
六、加強材料情境統整,使試題由零碎分散逐漸走向系統集成
統整,從字義上理解,通常指在概念上或組織上將分立的相關事物合在一起或關聯起來,使其成為有意義的整體。近四年來的部分高考試題,有加強材料情境統整的趨勢,試題呈現出整合性、集約化的特點。比如,全國新高考卷中的“現代文閱讀I”就合并考查了論述類文本和實用類文本,試題從之前的6道變為了5道,體現出版塊融通、情境統整、小題整合的特點。再如,“語言文字運用”部分的5個考點,在2017年及之前,每個考點都是單獨設題,彼此獨立,不僅少材料情境,更缺材料情境的整合;到2018年,把3個考點置于同一文段中整合考查;到2021年,加強了整合的力度,把5個考點置于兩個文段中考查,徹底棄絕了考查碎片化考點;到2023年,全國甲卷進一步加強材料情境統整,把5個考點置于同一材料情境之中進行考查,率先把5個考點轉化成層次鮮明、具有系統性的問題鏈,為學生構建了一個連續、多維、立體的學習空間,讓學生經歷了辨識、分析、比較、歸納、表達的語文學習過程。“語言文字運用”部分由碎片化考查轉為構建基于相同材料情境的整合考查,體現出高考試題由零碎分散走向系統集成的特點。
綜上,近四年高考語文命題的創新性趨勢,可以發現立德樹人的導向功能正在實現從國家的政策要求到高考內容與命題的現實轉化;試題的取材、組材和命制方式注重與語文課程中的學習任務群、教材中的學習內容相對接,動態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能力;重視構建整體情境,突出對關鍵能力的考查,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理性判斷,完成開放性或探究性任務。
參考文獻
[1]馮壽農.法國文學批評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9:371.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