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機動車維修;行業監管;市場秩序
0 前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車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出行的必備工具。據公安部統計,截至2022 年9 月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4.12 億輛,其中汽車3.15 億輛;機動車駕駛員4.99 億人,其中汽車駕駛員4.61 億人[1]。順應汽車市場迅速發展的需求,我國的機動車維修市場也呈現井噴態勢,據預測,2022 年中國汽車維修市場的規模將超過7 500 億元。
為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促進機動車維修市場健康有序發展,國務院決定取消“機動車維修經營許可”審批,將“道路運輸經營許可證”由審批制改為備案制,同時強化了對汽車維修經營的全過程監管[2-3]。2022 年3 月,國務院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明確規定了從事機動車維修的條件,為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對機動車維修監管明確了方向[4]。從審批到備案,強化事中、事后監管,是新形勢下政府對市場監管理念和方式的徹底轉變,是機動車維修監管工作創新發展的客觀要求。
1 當前機動車維修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1. 1 市場結構失衡,服務質量較低
前些年,由于機動車維修行業的低起點、高利潤,一些社會閑散資金趁行業門檻較低、管理不夠規范之際大量涌入,導致簡易、粗糙的中低端機動車維修點(鋪)迅速增長,而需要大量資金和技術投入的高端維修服務卻增長乏力,造成了維修市場結構失衡,整體服務質量低下的窘況。
以閩北建陽為例,截至2021 年底,向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備案的機動車維修企業經營戶僅28 家,其中具備一、二類維修企業資質的共12 家,已全部在電子健康檔案系統完成注冊并取得維修經營備案(許可)的企業19 家。而散布在社會上的近百家機動車維修點(鋪)許多卻連三類維修企業備案的資質條件都不具備,這些機動車維修點(鋪)技術落后、服務質量低劣,經營者往往憑借經驗盲目猜測推斷故障,甚至胡拆亂卸、隨意更換零配件,汽車維修缺乏科學系統的故障診斷依據和規范的維修服務流程。
1. 2 經營不夠規范,消費權益難保
大量不規范的機動車維修點(鋪)缺乏經營業務所需的停車場所和生產廠房,常常占用公共通道和擠占公共空間;缺乏經營業務相適應的設備、設施和場所,維修條件簡陋,服務場所臟亂差;無法按照國家有關技術標準和規范承修車輛,無法建立車輛維修檔案,也不能按規定簽發“機動維修合格證”,提供維修費用明細單;在維修經營中常常出現缺項、漏項作業和偷工減料,車輛維修質量低劣;維修、更換零配件以次充好,甚至使用假冒偽劣產品欺瞞消費者;隨意宰客、搭車收費、虛報項目、強買強賣,甚至拒絕出具規定的結算票據和結算清單,敲詐消費者;缺乏相應的安全質量管理制度,甚至超范圍經營等。不僅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而且帶來極大的交通安全隱患,甚至引發重大惡性事故。
1. 3 人員素質偏低,維修隊伍不穩
機動車維修專業性強、技術要求高,國家對相關維修技術人員有明確的從業資格要求。但在社會上,能完全達到相應要求的企業和符合條件的技術人員極少。
據調查,我國目前從事機動車維修的從業人員大多為90 后年輕人,還有部分社會閑散人員和進城的農民工。這些從業人員總體學歷偏低,專業意識和法律意識較弱,缺乏系統的機動車專業訓練和技術培訓,僅憑師傅簡單指點就進行維修操作。真正通曉現代汽車原理,具備現代維修技術手段的高素質維修人才極少,會用儀器/設備診斷和排除汽車故障并能熟練掌握汽車維修技術的人才不到10%,能從事大型客(貨)車維修的技術人員更加稀缺。此外,傳統維修行業形成的“師傅帶徒弟”的僵化管理模式,使得一線工人的工資收入偏低,常常造成大量的技術人才流失。
1. 4 安全意識不強,安全隱患較多
機動車維修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稍有不慎極易產生安全事故。可是,在實踐中安全隱患隨處可見:維修企業和人員安全意識不強,存在麻痹大意思想;企業安全管理制度欠缺,負責人對安全不夠重視,平時安全教育和隱患排查不嚴;維修場所管理混亂,施工場地臟亂、環境潮濕、電路亂接、工具亂扔、雜物亂放,甚至出現倉儲、生產、住宿“三合一”現象;企業為節約成本,工作場所空間狹小,車輛位置轉換不便,施工角度小;員工無心認真修車卻全力推銷汽車零配件,甚至以劣代優,亂用替代零配件。
上述問題的存在,極易造成人身意外傷害事故,也會給汽車的安全行駛造成隱患,進而嚴重削弱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影響維修行業的良好形象。因此,強化對機動車維修行業的監管,依法維護消費者正當權益,確保維修服務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已經刻不容緩。
2 加強維修行業監管的對策建議
當前,機動車維修行業的各種亂象有多方面原因,其中市場監管的不到位和從業人員的低素質是主要原因。因此,強化對機動車維修行業的管理,必須從強化監管和提升素質入手,多管齊下,綜合施策。
2. 1 建立良好的機動車維修市場秩序
首先,應堅持“規劃、協調、規范、服務、監督”,加強對機動車維修市場的宏觀調控。① 扶持優質資源,嚴格市場準入條件。積極扶持一、二類汽車維修企業發展壯大,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和經營效益,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加大技術和資金的投入,樹立企業品牌形象,努力向世界一流企業看齊。② 督促完善各項制度,強化內部管理。引導規范三類企業合法經營,提高服務質量,依法誠信經營,切實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③ 優化行業結構,科學規劃布點。推廣連鎖經營,強化監督約束,促進優勝劣汰。④ 加強部門聯動,形成監管合力。依法厘清監管部門各自的職責、權限,細化權力和責任清單,規范執法行為,嚴格執法程序,不斷提高執法水平和執法形象,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實現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的目標。
其次,應加強對維修企業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過程監管。嚴格按照國家法律法規設定的資質條件進行登記備案,重點加強對事中、事后的監管,實現登記備案、經營管理和監督檢查全過程跟蹤管理和服務,以保護合法經營,取締無證經營,淘汰劣質經營,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建立完善企業誠信檔案,全面實行維修質量保證期制度,推行維修企業黑名單/紅黑榜制度,獎優罰劣,積極引導企業誠信經營、優質服務。及時整頓經營條件不達標和維修作業不規范的企業,提升維修服務質量。
再之,應建立健全“互聯網+”監管服務平臺,實現管理服務的信息化、科學化、便利化,實現機動車維修監管“地方-省/市”運管信息平臺的對接和辦公自動化,實現全方位、無死角、高精度的監管。加強機動車維修的收費管理和零配件管理,統一機動車維修工時定額和收費標準,實行明碼標價,按實收費,明確拆裝零配件的技術要求,嚴厲打擊使用假冒偽劣配件維修機動車行為,強化維修企業的質量管理,督促企業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技術規范對機動車進行維修,保證維修質量。
2. 2 建設優質穩定的人才隊伍
大力開展對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術培訓。需要按照不同維修企業種類對技術人員設定的不同要求,對從事一、二類維修業務的技術負責人員有針對性地開展汽車或其他機動車維修業務、相關政策法規和技術規范等的培訓;對質量檢驗人員開展各類機動車維修檢測作業規范、維修故障診斷和質量檢驗的相關技術、機動車維修服務收費標準、相關政策法規和技術規范等的培訓,并開展與承修車型種類相適應的機動車駕駛證培訓;對從事機修、電器、鈑金、涂漆的維修技術人員開展相關工種的維修技術、操作規范及相關政策法規的培訓。
加強各類人員的崗位業務培訓。對從事機動車維修經營的其他從業人員,全面實行從業資格管理,持證上崗,不斷強化安全意識、法律意識。充分利用高端教育資源有針對性地分類培訓維修企業的各類人員,提高他們的業務能力和實際待遇。為了滿足機動車維修服務高端化的發展需求,需要吸引大批學歷高、技術精、業務好,既了解行業需求特點又熱愛汽車事業的高層次人才投入機動車維修事業之中,與此同時,還必須強化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增強“愛崗敬業、誠信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榮譽感。
道路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在履行市場監管職責的同時,也要盡力為機動車維修企業提供多層次的社會性服務,如政策咨詢、技術指引、人才培訓、資質管理、財務規范等,寓管理于服務之中,有效幫助企業提升服務、規范管理。要鼓勵和支持機動車維修企業積極推廣使用現代汽車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將最新的科學技術運用于機動車的維修服務之中,努力提高機動車維修的科技含量和服務檔次,使機動車維修服務向高端化發展。
此外,國家要加大對維修行業的扶持力度,加大對機動車維修培訓機構的資金、設備和技術支持力度,不斷為維修行業注入新鮮血液,為促進機動車維修行業更好的發展創造條件。
2. 3 形成積極健康的行業氛圍
依據最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對現行機動車維修行業的管理規范、行業規章進行整合,統一行業標準,保障合法經營。① 優化維修備案流程,積極引導備案工作:對新開業機動車維修企業開展上門服務,引導企業按照相關文件要求進行備案,幫助企業明確備案所需的申報材料。② 規范維修檔案管理,確保維修服務質量:確保維修企業提升維修數據上傳質量和時效,通過客戶評價倒逼維修企業提升維修質量;推動汽車電子健康檔案系統與省機動車監管平臺聯網和信息共享,強化落實維修檢測制度。③ 健全各項安全管理制度,培育維修連鎖品牌:以實現安全、標準化服務為目標,推進連鎖維修品牌企業創建;以建設信譽維修、特色化維修為方向,促進企業自我管理與升級,提高維修服務能力與水平;以品牌企業為標桿,示范引領維修企業全面發展。④ 細化機動車維修工時定額和收費標準:統一維修服務收費標準、憑據,明碼標價,合理收費。⑤ 建立機動車維修服務監督平臺:發動社會大眾參與維修服務的評價監督,并積極利用微信、廣播電視、宣傳欄、短信等多種媒介,向社會公眾宣傳機動車維修行業管理法規和行業服務標準,展示維修服務品牌的良好形象,為機動車維修行業的健康發展營造良好氛圍。
3 結語
強化機動車維修行業監管,是一項長期、艱巨、細致的工作。各級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只有轉換觀念、積極實踐,堅持問題導向,不斷創新,對機動車維修行業的監管才能取得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