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灰場;巖溶地下水;水文地質特征;水質評價
隨著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地下水對人類生存和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角色,特別是在巖溶地區,地下水是巖溶地區主要水資源,地下水是社會工農業及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然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進步,地下水污染日趨嚴重。當今,灰場對其周圍水環境尤其是地下水循環[1]、地下水生態等的影響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灰渣的化學成分主要為煤中未燃燒的礦物,其中Si、Al、Fe、Ca和Mg的氧化物占90%左右,主要成分還有K2O、Na2O、SO3、未燃燒的碳,其余為少量K、P、S、Mg等化合物及多種微量元素及重金屬等[2,3]。灰場的灰渣對水土造成污染的途徑包括大氣沉降、降雨作用等,一方面在降雨作用下灰渣中多種污染物可能會被浸泡出來,這些污染物通過徑流進入地下水或地表水,從而造成水土污染,另一方面,灰渣中比較細的顆粒因大氣流動而移動,降雨或自然沉降都會導致灰渣沉降,最后在降雨作用下灰渣中污染物質進入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污染[4]。為了解現有工程對灰場地下水的影響以及目前水質現狀,本文通過利用多種勘探方法對大沖灰場展開水文地質調查,進行地下水現狀監測、現場勘察試驗等水文地質工作,論證灰場運行期間灰場堆放物對地下水的影響,并利用單因子評價法、內梅羅綜合指數法對灰場水質現狀進行評價,查清灰場的水文地質條件以及巖溶地下水水質現狀,污染源及污染途徑、污染程度等,為工程建設對地下水環境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以及為灰場擴建區提供水文地質方面技術支撐。
1. 研究區概況
1.1 工程概況
大沖灰場位于電廠的北面,直線距離約5.5 km,渣庫位于新店鎮境內,距廠區公路里程約13 km,已建灰場設計堆灰標高1604.0 m,總占地面積10.39×104 m2,形成有效庫容約153.28×104 m3,基本滿足電廠2×660 MW機組1年堆灰要求,灰場擴建項目位于原灰場下游約1 km溝谷范圍,灰場擴建工程建設完成后,堆灰至高程1600 m時,灰場征地投影面積約為3.88384×105 m2,庫容約為820.38×104 m3。可滿足2×660 MW超臨界機組存放灰渣量3.0年和脫硫副產品約8.0年。
1.2 位置交通
大沖灰場擴建區位于電廠的北面,直線距離約5.5 km,庫區位于新店鎮境內,距電廠約13 km原灰場位于擴建區上游。灰場東面為省道,交通便利。場址距下游平塘河約4 km,下游無水源保護區;灰場擴建區主要為耕地及林地;場址西北面200 m 外有居民區,西面100~200 m范圍內有居民區。
1.3 氣象水文
灰場所在區域地處北回歸線附近的云貴高原東南部,屬溫涼濕潤的高原亞熱帶季風氣候,由于地形復雜,山脈縱橫,垂直差異顯著,具有干濕季節明顯,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的特點。根據普安縣氣象站多年實測資料統計,該地區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382.1 mm,多年最大年降雨量1870.2 mm,多年最小年降雨量843.1 mm。調查區內地表水屬珠江流域南盤江水系左岸一級支流馬別河流域,平塘河位于馬別河中游,平塘河位于普安縣南部,發源于盤縣老廠白果嶺海拔2133.5 m。干支馬別河總長142 km,流域面積2842 km2,高差1380 m,平均縱坡0.97%,多年平均流量53.2 m3/s,徑流深724.5 mm,洪峰流量1580 m3/s(圖1)。
1.4 地層巖性
灰場勘察區內出露地層主要有:第四系(Q),三疊系中統關嶺組第三段(T2g3)、關嶺組第二段(T2g2)、關嶺組第一段(T2g1)區內出露巖石白云巖、灰巖等碳酸鹽巖以及泥巖、泥灰巖等。勘查區位于南嶺東西復雜構造帶西段之北緣,西與川滇南北向構造帶毗鄰。地處江南復合造山帶興義隆起區,灰場位于楚場營向斜軸部、鐵廠斷層(F1)南東盤,雨雪斷層(F2)南西盤,雪甫斷層(F3)北西翼。灰場構造圖見圖2。
2. 灰場水文地質特征及開采現狀
2.1 水文地質特征
2.1.1 地形地貌
區內碳酸鹽巖廣布、連續,項目區內以溶蝕地貌為主,灰場勘察區內巖溶形態發育,區內發育有溶丘、石牙、落水洞、暗河、溶蝕裂隙等巖溶個體形態,地表最廣泛的巖溶形態為巖溶洼地。研究區水文地質單元面積45.4 km2,水文地質單元內的地層為:第四系(Q)紅粘土,三疊系中統關嶺組二、三段(T2g2+3),出露的巖性主要為灰巖、白云巖。
2.1.2 水文特征
主要地下水類型為碳酸鹽的溶洞-裂隙水,含水不均勻,主要接受大氣降水補給,地下水由北東向南西徑流,受楚場營向斜控制,在機井2人工排泄、S5、S6集中排泄,如S3下降泉(表1)。該含水單元由于地勢平緩,屬溶丘洼地地貌,地下水埋深<100 m,地下水徑流模數>6 L/s·km2。
區內地下水類型為碳酸鹽巖類巖溶水,主要地下水類型為碳酸鹽的溶洞-裂隙水,含水不均勻,勘查區內三疊系中統關嶺組二、三段(T2g2+3)的水文地質特征為:中厚層狀灰巖、白云巖。落水洞、洼地、暗河發育,大泉及暗河流量為10~2000 L/s,地下水枯季徑流模數為3.4~9 L/s km2。根據區內地下水的賦存條件,水理性質、水動力條件及含水介質的組合特征,將區內含水巖組劃分為:碳酸鹽巖類巖溶水含水巖組,富水等級為強—中等。
區內有楚場營向斜通過,其走向為北東—南西向,通過地面調查,區內發育走向NNE和走向NWW兩組“X”型節理,二者共同影響區內地下水徑流、排泄。碳酸鹽巖部分覆蓋于第四系之下,絕大部分地區裸露,巖性為白云巖,其強風化層厚度1.00~5.00 m,地下水位大于90 m,鉆探施工過程中出現漏水現象,該層滲透系數大于1×10-4cm/s,透水性強。
2.1.3 補徑排特征
灰場所在水文地質單元的地下水補給源主要為大氣降水,場地位于該單元的補給區內。地下水的徑流方向主要受向斜構造和地下溶洞—裂隙控制。其西面的支管道的展布方向為巖溶溶洞—裂隙走向,經窩寶箐在平塘河左岸坡腳處匯入平塘河;西南面的展布方向為楚場營向斜走向,在S5、S6出露。灰場所在水文地質單元受向斜和巖溶溶洞-裂隙控制,總體流向為:北東向南西方向排泄,在鐵廠北面平塘河右岸及泉點S5、S6集中排泄,同時在灰場西南方向機井2處人工排泄。S5泉排泄量為(豐水期)3 L/s,S6泉排泄量(豐水期)為0.3 L/s 加之隔界河水電站利用原2000 L/s大泉發電,機井2人工排泄量約為500 m3/d。
2.2 地下水資源及開采現狀
2.2.1 巖溶地下水資源
根據勘察期間地面調查及區域內降雨氣象資料估算,灰場所在水文地質單元地下水補給量約為20 L/s·km2,630720 m3/a·km2,灰場所在水文地質單元受向斜和巖溶溶洞—裂隙控制,總體流向為:北東向南西方向排泄,在鐵廠北面平塘河右岸及S5、S6集中排泄,排泄量約為1000 m3/d,365×103 m3/a。綜合分析灰場所在水文地質單元地下水儲量減少,為負均衡。
灰場所在地水文地質單元面積為45.4 km2,其碳酸鹽巖裸露面積40 km2。巖溶區地下水水量據泉域法進行估算,估算公式如下:
對灰場進行勘察,據勘察統計結果項目區內碳酸鹽巖裸露面積(F)約為40 km2,據氣象資料統計,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382.1 mm,勘察統計泉排泄量為1000 m3/d,據公式計算降水入滲系數,再反推巖溶水地下水補給量(Q 補)約2851×104 m3/a。
2.2.2 地下水開發現狀
灰場周圍巖溶水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不高,經調查沒有發現大型開采項目工程,目前對地下水的開采主要集中于周邊居民小型開采,用于居民飲用水、生活用水及農業用水,區內地下水開發利用對象主要為:天然出露的水點和機井,共調查到已開發利用的水點數為6個、機井2個。區內對地下水開發利用的方式主要有:泵提、管引和抬挑三大類。
3. 水質評價
3.1 灰場污染源調查
據現場勘察,大沖灰場場區周圍地下水評價區未發現集中污染源,灰場周圍地下水主要污染源為人類活動產生的部分生活污水、農田污水等沿各種途徑滲入補給地下水,灰場滲水、匯水區是地下水污染的重要來源。但調查發現灰場、農村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和農業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農藥、化肥殘留物,對地下水環境影響很小,不會導致地下水污染,灰場所在區域地下水環境狀況良好。
3.2 地下水環境質量現狀監測
3.2.1 監測點布設
為查清灰場周圍水質情況,本次勘察將按照《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地下水環境》要求,并結合調查區及場區的水文地質特征,對灰場周圍進行環境水文地質調查工作,共布設6個地下水監測點,采樣點詳細情況詳見表1。
3.2.2 監測項目
本項的地下水監測項目包含以下8 個指標:pH值、氯化物、硫酸鹽、懸浮物(SS)、氟化物、氨氮(NH4)、鉻(Cr6+)、鐵(Fe)(表2)。
3.3 地下水環境質量現狀評價
目前,國內外常用的水質評價方法主要包括單因子評價、綜合指數評價法(內梅羅指數評價法)、模糊綜合評判法、灰色聚類法等[5,6],本次使用單因子評價、綜合指數評價法對灰場地下水水質狀況進行評估。
3.3.1 評價方法
(1)單因子評價
①單項因子評價是指分別對單個指標進行分析評價[7],該方法計算簡便,能直觀地反映水質中哪一類或哪幾類因子超標,同時可以清晰地判斷出主要污染因子和主要污染區域。但是不能全面地反映地下水質量的整體狀況,單因子評價標準為定值的水質因子,其標準指數計算公式為:
3.3.2 評價結果
(1)單因子評價結果
單因子評價結果如表3所示;單因子評價結果顯示灰場地下水水質良好,未受到污染,地下水整體水質為清潔狀態,機井1、機井2水質良好,水質狀態符合地下水Ⅱ標準,所采泉點的水質均達到地下水Ⅲ類標準,從表3的評價結果來看,pH、氯化物、氟化物、鉻(Cr6+)及鐵(Fe)均符合地下水Ⅰ類標準,不存在污染,硫酸鹽在機井2、S2點位稍高,屬于Ⅱ類標準,氨氮(NH4+)相對較高,氨氮(NH4+)在各點位的值相對于其他指標較高,在各點位符合Ⅱ、Ⅲ類地下水標準,所采的各點位中,S6 氨氮(NH4+)、鐵(Fe)符合Ⅲ標準,相比于其他指標較高。
(2)內梅羅綜合指數法評價結果
本次地下水水質評價執行《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2017)中Ⅲ類水標準。地下水質量級別見表4。
內梅羅綜合指數法評價結果如表5所示;由評價結果可知灰場周圍地下水水質良好,均未受到污染,水質狀態呈現清潔狀態,依據內梅羅綜合指數法評價結果可知所采水樣點水質良好,灰場地下水的水質檢測結果表明,灰場運行并沒有對地下水產生明顯影響,各檢測項目均不超標。這表明灰場、人類活動污染對地下水的影響也較小。灰場區地下水水質評價結果表明,灰場周邊地下水水質均較好,可滿足地下水Ⅲ類質量標準。
4. 結論
灰場地層為三疊系中統關嶺組第二、三段(T2g2+3)灰巖、白云巖,區內地下水類型為碳酸鹽巖類巖溶水,主要地下水類型為碳酸鹽的溶洞—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補給,地下水由北東向南西徑流,受楚場營向斜控制,在機井2人工排泄,S5、S6集中排泄。區內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不高,主要利用方式為人工機井。
單因子評價法及內梅羅指數評價法水質評價結果顯示:大沖灰場地下水水質總體較好,地下水水質均滿足《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2017)中Ⅲ類質量標準。地下水水質未受到污染,氨氮(NH4+)及鐵(Fe)等指標超標較高,要注意氨氮(NH4+)及鐵(Fe)對地下水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