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烏嘎勒吉扎拉嘎;銀多金屬礦;地質特征;找礦方向
大興安嶺地區位于內蒙古的東北部,其位于內蒙古大興安嶺褶皺帶的東部,西部與二連盆地相鄰,東部以嫩江深斷裂為界,是我國重要的有色金屬及貴金屬成礦構造單元[1-4]。烏嘎勒吉扎拉嘎預查區位于大興安嶺中段,隸屬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通過大比例尺地質、物化探測量及地表工程揭露和深部鉆探驗證,初步查明區內地質特征及成礦條件,圈定綜合異常,發現多處銀、鉛、鋅、鉬等多金屬礦(化)體,為該區下一步找礦工作指明了方向[5]。
1. 地質背景
烏嘎勒吉扎拉嘎地區位于大興安嶺中生代火山巖區,大地構造位置屬于天山-內蒙古中部-興安地槽褶皺區,以查干敖包-阿榮旗深斷裂為界,北部屬興安地槽褶皺系-東烏珠穆沁旗早華力西地槽褶皺帶,南部屬內蒙古中部地槽褶皺系-西烏珠穆沁旗晚華力西地槽褶皺帶[6-10];板塊構造位于天山-興蒙造山帶(Ⅰ),大興安嶺弧盆系(Ⅰ-1),扎蘭屯-多寶山島弧(Ⅰ-1-4)錫林浩特巖漿弧。本區中、新生代巖石地層隸屬濱太平洋地層區、大興安嶺-燕山地層分區,博克圖-二連浩特地層小區。區域以中生代火山巖地層為主,分布廣,明顯受區域性北東向、北北東向斷裂帶控制[11-13]。該地層與火山作用關系密切,多呈帶狀、面狀分布,中生代火山巖為區內重要的成礦層位。
燕山運動是本區表現最強烈的主構造運動,主要表現為極發育的北東向和北西向斷裂構造、火山沉積盆地以及基底斷裂構造繼承性活動等所引發的大規模陸相火山活動,巖漿侵入,形成遍布全區的晚侏羅世陸相火山巖-碎屑巖建造,呈角度不整合覆蓋在前古生代地層之上,以發育北東向寬緩褶皺構造為特點[14-15]。
區內以中生代陸相火山巖地層為主,位于烏嘎勒吉扎拉格背斜,主要為滿克頭鄂博組一段(J3m1)地層,可見長度大于2 km,寬約4km。背斜軸向北東,軸面近于直立,北西翼傾向350°,傾角35°,南東翼傾向160°,傾角30°,為平緩褶皺。區內出露地層主要有上侏羅統滿克頭鄂博組一段(J3m1)火山碎屑巖、沉積碎屑巖,滿克頭鄂博組二段(J3m2)酸性火山碎屑巖,滿克頭鄂博組三段(J3m3)中酸性火山碎屑巖,上更新統五岔溝組(Qp3w)玄武巖及第四系全新統(Qh)沖洪積松散堆積物。背斜北西翼僅出露了滿克頭鄂博組一段火山碎屑巖,南東翼滿克頭鄂博組一段、二段、三段地層均有出露(圖1)。
2. 地球物理特征
通過物探工作共圈定了4處激電異常(圖1),編號分別為JD-1、JD-2、JD-3、JD-4。異常下限根據數理統計定為1.6%(圖2)。
JD-1異常呈不規則透鏡狀,規模較小,異常北部未封閉;長度約300 m,寬度在200 m左右,面積約為0.1 km2,異常強度較強,極值點視極化率值為3.99%。異常區視電阻率值一般在200~500 Ω·m;異常呈現低阻高極化特征。異常區主要出露滿克頭鄂博組二段流紋質凝灰巖。PZ8剖面通過該異常區,在該段剖面處視極化率極值為2.25%,視電阻率呈低阻特征;該異常由單點異常引起。
JD-2異常呈橢圓狀,北西走向;長度約650 m,寬度在100~300 m,面積約為0.3 km2,異常強度較強,視極化率值一般在1.6%~2.0%,極值點極化率值為2.78%。異常區視電阻率值一般在400~1000 Ω·m;異常呈現中阻高極化特征。異常區主要出露滿克頭鄂博組一段灰綠色安山質角礫熔巖和第四系。根據巖石電性特征分析,推測異常由安山質角礫熔巖本身電性引起。
JD-3 異常呈不規則橢圓狀,走向北東,規模較小;長度約400 m,寬度約180 m,面積約為0.1 km2,視極化率值一般在1.6%~2.0%,極值點極化率值為2.86%。異常區視電阻率值一般在500~1000 Ω·m;異常區主被第四系覆蓋;推測異常由第四系下部安山質角礫熔巖本身電性引起。
JD-4 異常呈不規則條帶狀,走向北東,規模較大;長度約800 m,寬度約280 m,面積約為0.4 km2,視極化率值一般在1.6%~2.4% ,極值點極化率值為3.47%。異常區視電阻率值一般在500~1500 Ω·m,異常呈現高阻高極化。異常區主要出露滿克頭鄂博組一段灰白色、紫色流紋質含角礫凝灰巖,中部被第四系覆蓋;推測異常由隱伏地質體引起。
3. 地球化學特征
3.1 土壤元素富集分異特征
為了便于了解預查區元素的集散特征,計算了測區土壤的元素相對富集系數[C3=測區土壤(巖石)元素平均含量/大興安嶺中南段土壤元素平均含量]。C3≥1.2為相對富集;C3<0.8為相對貧化;0.8≤C3≤1.2為無明顯的貧化與富集。研究測區元素分異性時,用變化系數Cv 表示,[Cv=土壤各元素含量的均方差(So)/元素含量的平均值(X)]。當Cv≥1.0時認為元素分布極不均勻,屬強分異型;0.5≤Cv<1.0表示元素分布不均勻,屬明顯分異型;當Cv<0.5時,為均勻分布。
預查區土壤中Ag、Mo、Sb的三級濃集克拉克值≥1.2,呈富集狀態;Au、Bi三級濃集克拉克值<0.8,呈貧化狀態;其他元素三級濃集克拉克值(C3)在1.2~0.8,與大興安嶺中南段元素背景值相當,富集與貧化特征不明顯(表1、圖3)。
土壤中Cd、Sb、As、Mo、Au、Ag分異系數(Cv)≥1.0,分布極不均勻,為強分異型元素;Bi、Pb分異系數(Cv)在0.5~1.0,分布不均勻,屬明顯分異型元素;Sn、Zn、W、Cu分異系數(Cv)小于0.5,分布相對均勻(表2、圖4)。
元素集散程度高,成礦的可能性最大,富集系數大于1.2,變異系數大于1的元素有Ag、Mo、Sb,表明這三種元素在測區集散程度高,在局部地區成礦的可能性較大。富集系數介于0.8~1.2,變異系數介于0.5~1的元素有Pb。表明這種元素在本區有一定集散,也有成礦的可能。
3.2 地球化學綜合異常
地球化學異常主要表現在土壤單元素異常、組合異常、綜合異常等方面。本區綜合異常圈定是根據確定的異常下限值,直接從單元素異常中提取,按元素地球化學組合規律,將12 種元素分成三組:As、Sb、Au 為一組;Cu、Pb、Zn、Cd、Ag為一組和W、Sn、Mo、Bi一組。在單元素異常的基礎上,根據各元素異常的強度、規模、元素組合特征、空間組合特征,結合異常所處的地質環境,對異常進行了劃分和圈定。本區圈出AP1、AP2、AP3、AP4、AP5共5處綜合化探異常(圖1),通過地質路線、地質工程和地物化綜合剖面等綜合方法對上述5個異常有重點地進行了異常查證。其中AP5異常區成礦潛力最好,是預查區下一步工作重點區,現介紹如下。
AP5綜合異常位于測區中部偏東南,呈不規則狀,面積達2.014km2。異常區內出露地質體主要為滿克頭鄂博組一段的流紋質含角礫凝灰巖(圖1)。綜合異常主要為Ag、Mo、Pb組合異常,伴有Au、Bi、Zn、Sn、Cd、W、As、Sb等元素,各元素異常特征值見表3。具多個濃集中心,異常元素Ag、Mo、Pb套合好,面積大,異常西部元素強度較低,1-2級濃度分帶,東部強度高,Ag、Mo、Pb均達四級濃度分帶,Ag最高值達8.14×10-6,規模4.45;Pb最高值達358.2×10-6,Mo最高值達42.35×10-6,規模1.79;Bi達三級異常,Sb達二級異常(圖5)。
該異常巖性為流紋質含角礫凝灰巖,具碎裂結構,硅化,巖石中部分元素含量高,Ag平均含量0.25×10-6,Mo平均含量2.55×10-6,較高的豐度加上構造活動使元素進一步的活化富集,形成高異常地段,是尋找Pb、Mo、Ag的前景區。
4.AP5 綜合異常驗證及找礦靶區
4.1 綜合剖面驗證
在AP5綜合異常區內完成了4條1∶5000地質、激電、土壤綜合剖面測量,PA3顯示Au、Cu、Sn、Bi異常強度普遍偏低,變化幅度不大,其余元素都出現較明顯的變化,其中Ag、Cd、Pb、Zn變化幅度最大,強度最高,與本區的異常特征一致,Ag最高強度為35.8×10-6,Pb最高強度為456.2×10-6。PZ5剖面Au、As、Sb、Cu、Pb、Zn、Cd、W、Mo、Bi異常強度普遍偏低,變化幅度較小,Ag在1060 m處出現單點異常,強度為3.528×10-6,與本區的異常特征一致。PA6剖面在800 m至1280 m段As、Sb、Ag、Pb、Zn、Mo、Bi元素變化幅度較大,與本區的異常特征一致,未出現明顯的異常特征。PZ7剖面元素變化特征不明顯,只有Ag在1320~1520m段出現明顯變化,異強度較高。視極化率曲線變化較平緩,視極化率值在1.0%~2.5%,視電阻率值在300~700Ω·m,變化比較平緩。
4.2 地質工程驗證
在AP5綜合異常區內施工三條槽探工程,分別為TC2、TC3、TC4,由這三條槽探控制了一條Ag礦化蝕變帶,巖性為蝕變角礫巖,蝕變類型有硅化、鐵錳染、綠泥石化、高嶺土化等;在TC4探槽中取刻槽樣,Ag品位最高達406.4×10-6,已超過銀的工業品位。在AP5綜合異常區內施工三個鉆孔,分別為ZK0-1、ZK0-2、ZK4-1,控制了2條銀礦化體(Ag1、Ag2),1條鉛鋅礦化體、2條鉬礦化體(Mo1、Mo2)。
Ag1礦化體由ZK0-1、ZK0-2、ZK4-1三個鉆孔控制,賦礦巖石為淺灰黑色硅化角礫巖,角礫呈大小不等的棱角狀,角礫成分為蝕變流紋質凝灰巖,膠結物為硅質、巖粉、暗色金屬礦物組成,礦石蝕變類型主要有強硅化、高嶺土化等,其中深灰色的石英與銀礦化關系密切;圍巖為流紋質凝灰巖,圍巖蝕變類型為一套低溫熱液蝕變組合,主要有硅化、綠泥石化和黃鐵礦化等;Ag 礦化體平均品位為45×10-6,最高品位為66.79×10-6,平均真厚度為2.73m,產狀為345°∠45°,伴生有鉛、鋅礦,Pb+Zn最高品位為2.58×10-2。
Ag2礦體由ZK0-1、ZK0-2兩個鉆孔及地表槽探TC4控制,賦礦巖石為淺灰黑色硅化角礫巖,角礫呈大小不等的棱角狀,角礫成分為蝕變流紋質凝灰巖,膠結物為硅質、巖粉、暗色金屬礦物組成,礦石蝕變類型主要有強硅化、高嶺土化等,其中深灰色的石英與銀礦化關系密切;上部圍巖為流紋質含角礫凝灰巖,下部圍巖為火山角礫巖,圍巖蝕變類型為一套低溫熱液蝕變組合,主要有硅化、綠泥石化和黃鐵礦化等;Ag礦體平均品位為143.44×10-6,最高品位為406.4×10-6,平均真厚度為2.19m,產狀為345°∠80°,伴生有鉛、鋅、鉬礦,Pb+Zn最高品位為2.15×10-2,Mo最高品位為0.042×10-2。
鉛鋅礦化體由ZK0-2鉆孔控制,賦礦巖石為流紋質含角礫凝灰巖,圍巖為流紋質含角礫凝灰巖,金屬礦脈軸夾角為35°,樣長2.8m,Pb+Zn 平均品位為1.23×10-2,伴生有銀礦化體,Ag平均品位為31.2×10-6。
Mo1礦化體由ZK4-1控制,賦礦巖石為碎裂狀流紋質含角礫凝灰巖,巖石發育較密集的灰黑色網狀細脈,部分細脈軸夾角為60°,圍巖為流紋質含角礫凝灰巖;部分細脈軸夾角為60°,樣長4m,Mo平均品位為0.037×10-2。
Mo2礦化體由ZK4-1控制,賦礦巖石為淺灰黑色硅化角礫巖,角礫呈大小不等的棱角狀,角礫成分為蝕變流紋質凝灰巖,膠結物為硅質、巖粉、金屬礦物組成,礦石蝕變類型主要有強硅化、高嶺土化、綠泥石化等,圍巖為流紋質凝灰巖;軸夾角為30°,樣長1.3 m,Mo品位為0.05×10-2。
4.3 礦化蝕變
銀多金屬礦石的金屬礦物主要由磁鐵礦、黃鐵礦、含錳褐鐵礦、閃鋅礦、方鉛礦等組成,脈石礦物以石英、長石和方解石為主,次為玉髓、絹云母和高嶺土等。蝕變主要有硅化、綠泥石化、高嶺土化、褐鐵礦化、黃鐵礦化、錳礦化,其中錳礦化與銀礦體關系密切,是銀礦體主成礦階段的蝕變類型,呈團塊狀或浸染狀集合體形態分布。地表氧化呈淺黑色的硬錳礦或軟錳礦等,與石英-硫化物條帶相間出現構成條帶狀構造。錳礦化早于銀鉛鋅礦化,位于銀多金屬礦化帶的上部。因此錳礦化及氧化的錳帽均是找銀礦的重要標志。
綜上所述,AP5異常屬礦致異常,具有進一步工作的價值,是良好的找礦靶區(圖1)。對AP5綜合異常找礦靶區加強研究,結合已驗證發現的銀多金屬礦(化)體地質特征,對靶區其余異常開展進一步驗證工作,擴大找礦成果。
5 . 結論及建議
(1)初步查明了預查區地質及物化探特征,圈定綜合異常并進行異常驗證,區內具有良好的銀多金屬礦成礦潛力。
(2)AP5綜合異常主要為Ag、Mo、Pb組合異常,套合好,面積大,通過地質工程驗證共發現了2條銀礦化體、1條鉛鋅礦化體和2條鉬礦化體,屬礦致異常,為下一步工作的找礦靶區。
(3)AP5綜合異常區內施工的三個鉆孔已發現工業銀多金屬礦化體,但礦體的產狀、規模等并沒有查清,工程驗證較少,異常區內未全面查證,應進一步開展工作擴大找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