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龍鳳溝;激發極化法;磁法測量鉆探驗證;多金屬礦化
在地質找礦工作中,地球物理方法在地質勘查“攻深找盲”中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1]。激電測量因投資低、探測能力強等特點,成為金屬硫化物和部分氧化物等多金屬礦床勘查中較常用的物探方法之一[2-5]。龍鳳溝地區主要有二疊系林西組(P3l)輕變質砂巖與板巖大面積出露,局部有花崗斑巖脈發育,未發現較有規模的構造。區內見鉛鋅多金屬礦化熱液充填蝕變帶一條,長約280 m,寬約5~8 m,整體走向呈北西向。因此,需查明工作區內的構造蝕變帶的產狀、走向,為龍鳳溝地區多金屬勘查提供可靠的依據。
1. 區域地質概況
工作區位于大興安嶺南段,內蒙古中部地槽褶皺系的溫都爾廟—翁牛特旗加里東褶皺帶與蘇尼特右旗晚海西褶皺帶的哲斯—林西復向斜中段,受兩大構造單元影響,地質構造復雜,巖漿活動和火山作用強烈,有利于銀、鉛、鋅等多金屬礦產富集。區域內主要地層有二疊系中統大石寨組蝕變安山巖、英安質凝灰巖、英安質角礫熔巖等;二疊系上統林西組輕變質板巖、粉砂質板巖、板巖、變質砂巖等;侏羅系上統滿克頭鄂博組流紋質凝灰巖、角礫凝灰巖,瑪尼吐組流紋質凝灰巖、安山巖,白音高老組流紋質熔結凝灰巖、英安質熔結凝灰巖等,侵入巖發育,主要為花崗斑巖、二長花崗巖、流紋斑巖、流紋巖、石英斑巖脈,其次為輝綠巖脈、閃長玢巖脈等。
龍鳳溝地區為以湖相、瀉湖相黑灰色為主的變質細粒長石巖屑砂巖、粉砂質板巖、淺變質泥灰巖組合為主,屬二疊系上統林西組(P3l)圖1。工作區內北東向斷層和近北西向斷層最為發育,次之為南北向斷層。發育有北東向和北西向兩條花崗斑巖脈,構造發育不明顯。
2. 物性參數特征
巖礦石的物性特征是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應用前提,也是資料解釋的重要依據[6]。收集工作區及區域內主要巖石磁化率、電阻率和極化率等物性參數,見表1。
據表1可知,銅、鉛、鋅礦化蝕變巖石的極化率明顯高于其他巖石,且電阻率明顯低于其他巖石,具有顯著的激發極化特征差異。從磁化率來看,花崗斑巖體的磁化率較大,一般為(66~881)×10-6SI,其他磁性相對較低。因此,上述物性參數的差異,為工作區激電測量及高精度磁測的開展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條件。
3. 激電異常特征
3.1 極化率特征
根據激電測量結果,η背景值為2.03%。均方差1.08,可靠異常下限為4.00%。因此,取大于4.0% 的為可靠異常,界于2.00%~4.00%之間的為不可靠異常。在本區主要發現兩處激電異常,編號分別是LFGJD-1、LFGJD-2(圖2)。
LFGJD-1:該異常位于工作區的西南部,延北西向呈條帶狀展布,長約500 m,寬約100~200 m,由多個高值異常圈閉組成,異常等值線南西密集,北東稀疏;極化率主要分布4%~6%之間,最高值6.16%,大部分為可靠異常。該異常反映的極化體為板狀,走向北西,傾向南西,寬約10~30 m。
LFGJD-2:該異常位于工作區的西部,在LFGJD-1異常北約300 m,呈橢圓帶狀展布,長軸走向北東,長約300 m,寬約80 m,異常等值線南東與北西向疏密均勻;極化率主要分布4%~6%之間,最高值8.72%,為可靠異常。該異常反映的極化體為板狀,走向北東,近直立,寬10~20 m左右。
3.2 視電阻率特征
從圖3可以看出,LFGJD-1和LFGJD-2兩處激電異常區視電阻率較高,因此受炭質板巖或大面積黃鐵礦化的影響較小,主要受北東向和北西向花崗斑巖巖脈控制,推斷兩處異常均與金屬硫化物礦化或蝕變引起。
工作區視電阻率異常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為低電阻率區,視電阻率值一般在500~2000Ω·m 之間,約占工作區50%;西部為高電阻率區,視電阻率值一般在2000~10000Ω·m 之間。從視電阻率分布情況看,工作區東部巖性主要為低電阻率的變質砂巖、板巖,西部可能為高電阻率的花崗斑巖脈,或花崗斑巖脈侵入時形成的硅化蝕變。
激電異常LFGJD-1 和LFGJD-2 視電阻率較高。LFGJD-1 異常區視電阻率2000~6000Ω·m,其周邊6000~10000Ω·m。LFGJD-2異常區視電阻率2000~5000Ω·m,其周邊5000~10000Ω·m。激電異常區視電阻率相對周邊視電阻率為弱低電阻率,表明這些異常的特征為高極化、弱低電阻率。結合區域物性特征,證明了兩處異常主要受北東向和北西向花崗斑巖巖脈控制,推測兩處異常均可能為多金屬礦化引起。
3.3 激電測深
為了進一步解剖以上激電異常,在LFGJD-1激電異常區布設一條激電測深剖面(M6線),激電測深斷面圖如圖所示(圖4)。
M6線激電測深剖面揭示了LFGJD-1異常區南端深部極化體分布情況:極化體首先出現在48-50號測深點處,頂部最淺處標高660 m處,視極化率一般為4.30%,峰值為5.50%,視極化率基本與面積異常的位置吻合。在標高200~530 m 范圍內,極化率異常出現高值范圍,極化率最大為5.74%,形態完整,向下極化率值逐漸變大。深部異常未封閉,說明深部極化率體延伸較大。極化率異常基本與面積異常的位置相吻合。在極化率異常區內,視電阻率一般為2 000~6000Ω·m,呈相對弱低阻,結合異常的特征為高極化、相對弱低電阻,說明LFGJD-1 處為多金屬礦化引起的。在標高200 m處出現電阻率極大值,推測為花崗斑巖脈,或花崗斑巖脈侵入時形成的硅化蝕變。
4. 磁力異常特征
激電異常特征表明工作區內LFGJD-1和LFGJD-2為重要的找礦靶區,可能為重要的多金屬礦化區,為進一步證明激電異常區為多金屬礦化引起產生,針對激電異常區進行了高精度磁測工作。
由高精度磁測可以看出(圖5),全區范圍內磁場變化較為平緩。測區內的負磁場區,推測可能由變質巖及凝灰巖引起。測區內斷續分布或連續排列的若干局部異常組成的串珠狀正負異常帶3條,推測為斷裂構造,分別為F1、F2和F3。在F1及F3構造之間存在弱磁區C1。C1弱磁區內,地表可見發育有北東向和北西向兩條花崗斑巖脈,由此可推測,C1弱磁區為由構造控制的隱伏花崗斑體引起。
5. 激電異常驗證情況
工作區內激電異常特征見表2,工作區內發現LFGJD-1及LFGJD-2兩處比較有意義的極化率異常區,主要有以下幾點認識:
(1)工作區位于大興安嶺南部多金屬成礦帶,成礦條件非常有利。
(2)兩處激電異常均為可靠異常,都具有一定的規模。均為高極化率、相對低電阻率的可靠異常。并且通過高精度磁測,可推測激電異常區由構造控制的花崗斑巖脈接觸帶發育的金屬硫化物礦化或蝕變。
根據工作區地質成礦特征,在LFGJD-1異常位置施工鉆孔ZK2(圖1),于鉆孔80 m處見工業鉛鋅礦體,其中Pb+Zn:7.00%。整個蝕變帶厚度約30 m,金屬礦物主要為方鉛礦、閃鋅礦,副礦物為黃銅礦(圖6)。
6. 結論與建議
(1)利用激電測量圈定極化率異常區2處,結合異常區內視電阻率可確定異常區為“高極化、相對弱低電阻”的特征,受北東向和北西向花崗斑巖巖脈控制,且多金屬礦化引起。激電測深,大致可確定礦化異常的埋深及空間分布形態,進而指導鉆探查證。
(2)通過高精度磁法可以較好的圈定構造及與多金屬有緊密聯系的花崗斑巖脈的分布范圍。
(3)在多金屬勘探過程中,結合工作區地質背景,采用激電測量和高精度磁測相結合作為多金屬找礦的有效手段,是行之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