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育是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留學生教育作為高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然也離不開美育。分析了“非遺”的特性,討論了“非遺”在高職院校來華留學生美育中的價值,并在此基礎上探索了利用“非遺”進行高職院校來華留學生美育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非遺”;高職院校;留學生;美育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3)27-0063-03
本文文獻著錄格式:劉云憬,楊青建.“非遺”在高職院校來華留學生美育中的價值及實現路徑[J].天工,2023(27):63-65.
基金項目:本文是教育部職業院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2023年度高等職業教育美育教學研究”課題《“非遺”在高職院校來華留學生美育中的價值及實現路徑研究》(編號:2023MA005)的課題論文,同時得到2019年度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創新團隊項目資助。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要進一步強化學校美育育人功能,以提高學生審美素養和人文素養為目標,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留學生教育作為高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然也離不開美育。
當代高職院校的來華留學生美育很少有學校單獨實施,大都與中國文化教育、專業教育融合在一起。 “非遺”即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最精華、最鮮活的部分(如沒有特別指明,本文所說的“非遺”都指中國的“非遺”),既具有飽含地域特征和東方美學特征的審美價值,又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和時代精神,是對中國學生也是對來華留學生實施美育的重要文化資源。以“非遺”為突破口,搭建文化雙向交流的平臺,通過“非遺”作品的感受和鑒賞培養留學生的藝術審美素養;通過 “非遺”的體驗和領悟加深其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和理解,使其“具備包容、認知和適應文化多樣性的意識、知識、態度和技能,能在不同民族、社會和國家之間相互尊重、理解和團結中發揮作用”①。因此對“非遺”課程的學習是來華留學生美育的一種重要形式。
一、“非遺”及其作為文化資源的特性
“非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其定義為: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②。而我國也對“非遺”做出了自己的定義: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③。“非遺”作為一種匯入了先輩們對社會、歷史和自然的再理解和再創造,并折射出現代文明的發展演變軌跡的文化資源,有著鮮明的特點。
(一)“非遺”是民族文化的精華
“非遺”集中體現了特定歷史時代和特定地理環境中人們共同的生活方式與生活狀態,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沉淀和人類創造性實踐及理論的結晶,體現了民族群體的共同審美趣味與集體生活記憶,包含著一個民族特有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風俗禁忌等,展現著民族文化綿延悠長的生命魅力,因此是各個民族文化的精華所在。
(二)“非遺”是民族文化對話與交流的媒介
“非遺”具有共通性,很多“非遺”在動態傳承的過程中突破了地域的壁壘,跨越了不同民族、種族的阻隔,在落地化的同時也會保留其核心價值①。在不同的國家之間可能共享相同的“非遺”,“非遺”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間架起了一座交流的橋梁,成為不同的國家或地區文化交流與對話的媒介。
二、“非遺”在高職院校來華留學生美育中的價值
“非遺”既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又蘊含著一定的思想內涵和時代精神,是中國學生也是留學生美育的重要教育資源,在留學生美育中具有重要價值。
(一)知識價值
“非遺”是民族文化的高度濃縮,是人類創造力的集中體現,包含著一個民族從前輩繼承而來卻又不斷創新的價值觀、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習俗禮儀等,它跟一個國家的歷史和傳統密切相關,是特定歷史時代、特定地理環境中大家共同的生活方式與生活狀態。因此留學生學習“非遺”有助于真正掌握中國的歷史文化知識,真正了解和認識中國。
(二)審美價值
美育是塑造心靈的教育,對于人格的完善、性情的陶冶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很多學校留學生教育還是有別于一般的中國學生教育,缺少一般的通識教育課程,因此造成了審美教育的缺失。“非遺”中的語言類“非遺”、美術類“非遺”和手工藝類“非遺”等,彰顯著地域代表性和東方美學特征,蘊含著深邃的中華美育精神和豐富的審美價值,向留學生從各個方面展示著中國文化蘊含的美,引領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正確的審美素養。
(三)情感價值
相似或者相同的生產或者生活條件可能產生相同或相似的“非遺”,因此中國和生源國之間可能擁有相同的“非遺”,這些“非遺”在不同文化之間架起溝通交流的橋梁,消除文化的壁壘,打通進入中國文化的通道。充分發揮我國“非遺”的美育價值,對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親近感和認同感,具備包容、認知和適應文化多樣性的意識、知識、態度和技能,能在不同民族、社會和國家之間的相互尊重、理解和團結中發揮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四)創新價值
“非遺”經過一代代人的努力傳承到了現在,匯入了一代代人對社會、歷史和自然的再理解和再創造,并折射出現代文明的發展演變,因此“非遺”具有活態性和傳承性,這種特性使“非遺”在傳承過程中能不斷吸收新的元素,進行創造與創新。因此“非遺”是蘊含著巨大創新基因的文化資源,這種基因有助于文化資源向文化生產力轉化,推動“非遺”商業化并形成良性循環的經濟效益。
三、利用“非遺”進行高職院校來華留學生美育的實現路徑
(一)教學內容組織
1.“非遺”教學內容的利用原則
(1)地域性原則。“非遺”是民族文化的精華,也是地域文化最有特色的代表,當地最有特色的“非遺”交織在一起組成的地域文化形成當地最有特色的生活環境,也是留學生借之融入中國文化的有效路徑。所以留學生美育要以當地人世代相傳的“非遺”為抓手,使其成為學習中國文化的媒介。
(2)專業性原則。高職院校的學生強調職業技能的培養,專業特點更為突出,因此,高職院校應該更強調一些與專業相關的“非遺”的學習,以激發留學生的專業創新、創意、創業意識,從而促進“非遺”的活化利用,使“非遺”資源轉化為留學生的專業技能。因此要在與專業課程的良性互動中選取和組織“非遺”教學資源,選取與專業相關的“非遺”元素,應用于專業技能的培養。
(3)整體性原則。“非遺”具有地域性的特點,因此,在把“非遺”引入留學生文化教學的時候要考慮到整體性的特點,采用模塊化教學,把“非遺”作為來華留學生了解中國文化的路徑,通過有特色的地域性“非遺”把相關的中國文化現象串聯起來,以點帶線,以線帶面,串聯起整個中國文化。
(4)跨文化原則。文化具有相通性,同一類甚至同一項“非遺”可以在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得到共鳴。在學習“非遺”的過程中,引入生源國的“非遺”進行對照,結合生源國的“非遺”來學習中國的“非遺”,利用“非遺”帶來的文化共情來創設學習中國文化的情境,減少學習中國文化的抗拒心理,引導其對中國文化的鑒賞和學習,從而大大提高學習效果。
2.“非遺”資源的課程體系
(1)地域性“非遺”課程。地區性“非遺”及其衍生的文化交織在一起,構成了圍繞在留學生周圍的鮮活的地域性生活環境,這些文化的接觸和體驗是留學生了解中國文化的一個窗口,為他們渡過文化沖突期、盡快了解中國文化提供了方便。因此可以把“非遺”教學與留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建設注重實踐的地域性“非遺”課程。
(2)專業性“非遺”課程。“非遺”的活態性使其可以活化利用,“非遺”中蘊含的專業文化元素可以激發留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形成文化創意,從而轉化為文化生產力。因此,可以把“非遺”教學與人才培養結合起來,建設與專業相關的“非遺”課程,用于留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例如,本校在培養紡織服裝專業留學生的過程中,可以把中國很多地域性的紡織服裝類的“非遺”甚至學生生源國的紡織服裝類“非遺”組織在一起進行學習。
(3)滲透式“非遺”課程。把“非遺”教學滲透進專業教學,對相關專業課程進行調整,對其很多方面進行重新思考和設計,將與專業相關的“非遺”元素融入專業課程學習當中,真正發揮“課程美育”的積極作用。
(二)利用“非遺”進行高職院校來華留學生美育的實施策略
1.“非遺”進基地
以“非遺”為抓手,建立校內“非遺”傳承基地,搭建“非遺”傳承、傳播、創新、創業的平臺,實現專業群、課程群與“非遺”的貫通,實現留學生與“非遺”資源的親密接觸并借此實現對“非遺”的保護與傳承。與“非遺”工作室、博物館和“非遺”產品生產基地建立長期合作,建立校外“非遺”基地,讓留學生深入“非遺”的原生環境中,接觸、了解、體驗真正的“非遺”,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意識,嘗試設計制作“非遺”作品。
2.“非遺”進課堂
打造專門的“非遺”課程,應用于學生的課堂學習,引入當地的“非遺”和生源國的“非遺”,在對照中學習中國的文化知識。邀請“非遺”大師進入課堂教學,利用多媒體展示、實物接觸與實踐體驗等,從實踐者的角度給留學生進行專業的講解,讓學生了解“非遺”的文化淵源、蘊含的文化內涵以及傳承創新的價值。
3.“非遺”進校園
“非遺”進校園應該成為高職院校保護傳承地方“非遺”的一項長期舉措。通過與地方“非遺”資源的密切合作,讓留學生在活動體驗中了解、嘗試、傳承和創新“非遺”。通過將“非遺”引入相關專業與課程,實現“非遺”資源與專業課程的融合;通過注入新技術、新工藝、新觀念等,將“非遺”資源應用于人才培養。
4.“非遺”進實踐
積極推動留學生參與大學生社會實踐項目,通過參與“非遺”“老字號”品牌調研與創新設計活動,加深對“非遺”內容的了解,領悟其蘊含的文化內涵,并在此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專業,結合自己國家的類似“非遺”,提出自己的創新創意設計,促進文化的多元共生和融合發展,把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生產力。
(三)利用“非遺”進行來華留學生美育的師資培養研究
高職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自己與“非遺”企業的密切聯系,建立“非遺”美育教學的雙導師模式。
1.校內導師“非遺”文化意識培養
校內漢語教師和專業教師主要負責與生源國“非遺”的關聯、中國“非遺”知識的講解和專業性“非遺”元素的把握、組織與融合。因此他們要在尊重文化多元性的基礎上,了解生源國的“非遺”,探索其與本國“非遺”相關聯的可能性以及關聯點。
2.校外導師跨文化意識培養
“非遺”企業導師主要負責“非遺”產品的實際制作,介紹“非遺”相關元素及其利用等。他們與留學生接觸的機會比較少,所以對學生的民族特點、語言特點、習俗禁忌缺乏了解,而這些如果在教學的時候不注意就會引發文化沖突,所以校外企業導師要培養跨文化意識,增加對生源國文化的了解。
“非遺”是民族文化最精華的部分,通過“非遺”教學對來華留學生進行美育培養,加深其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和理解,培養其工匠精神、創新精神和知華親華友華的情感,具備包容、認知和適應文化多樣性的意識、知識、態度和技能,這是高職院校來華留學生教育的重要內容。同時“非遺”元素融入高職院校留學生專業教學,激發留學生的專業創新創意意識,從而促進“非遺”的活化利用,使“非遺”資源轉化為留學生的專業技能,也是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謝金苗.留學生非遺研學課程的文化教學探究[D].廣州: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21.
[2]余紅艷,陳保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念在國際漢語文化教學中的應用[M].上海: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報告,上海遠東出版社,2021.
[3]周雨玄.留學生潮州工夫茶文化課教學探究:以澳門大學孔子學院為例[D].廣州: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22.
注釋:① 2019年教育部《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范(試行)》。
② 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③ 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注釋:① 陳保君:《“非遺”保護理念及其資源在來華留學生文化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鎮江為考察中心》,碩士學位論文,江蘇大學,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