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信息化改革進程的加快,當前教育環境也隨之發生巨大轉變,教學模式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然不能適應現階段的教學需求,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提出成為當前教學研究和實施的關注點。混合式教學模式是指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為學生提供多樣的學習平臺,以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作為討論點,以該專業的課程作為插入點,研究混合式教學模式與環境藝術專業課程結合的可能性和實施途徑。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環境藝術設計;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3)27-0075-03
本文文獻著錄格式:李婷,董旭濤.環境藝術設計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究[J].天工,2023(27):75-77.
一、混合式教學模式概述
當前信息化技術手段的發展為高等學校教學改革提供了充分的發展條件和充足的發展空間,傳統大規模理論授課明顯不能滿足當前高校學生對多樣化學習的需求,同時,時代的發展也對當前大學生在思維、能力等多方面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式教學模式與信息化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模式應運而生,混合式教學成為當今高等教學提倡和發展的主要方向。
美國賓州大學校長提出:在線學習和課堂教學的融合,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發展趨勢,單純的課堂講授與網上個別化學習都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1]混合式教學的本質是一種資源的優化配置,通過線上手段解決第一層次的教學目標,線下解決第二層次的教學目標,結合傳統技術和新技術,學習者可以根據自身特點選擇包含不同技術手段的學習方案,給學習者以充分的選擇空間和適應時間,學習者可以在已掌握技術的基礎上,逐漸熟悉和接受新技術。其實,混合式教學就是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互聯網絡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這種教學方式要求老師在課程設計和知識傳遞中,將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進行融合,使教學過程“線下”(面授教學)與“線上”(網絡教學)有機結合,并根據學生的特點達到合理的學時分配。這種合理的學時分配建立在學生自身的知識基礎之上,并且根據學生自己的學習特點以及不足自主分配線上學時,可控性較高。
當前線上平臺的多樣化發展和展示也為混合式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能量,一些大型的教學平臺提供了優質的線上教學資源,比如超星平臺、中國大學MOOC、壹課堂、網易公開課等,這些線上平臺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便于當前高等學校學生進行多樣化的學習選擇,在豐富自己專業知識的同時也可以拓展興趣,不斷開闊視野,提升自己。在這些優質線上教學資源的基礎上,課堂教學的授課內容可以基于前期線上的學習成果開展更為深入的線下教學活動。線上線下兩種教學方式的融合彌補了單一教學方法的不足,可促進混合式教學理念的發展。
二、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發展現狀及面臨的問題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作為藝術專業中的重要分類,主要研究如何提高人在室內外環境中的適應程度,并對建筑室內外的空間環境通過藝術設計的方式進行整合設計。該專業課程的特點是靈活性比較高,學生的思維通常比較活躍,但是教學方式比較單一,通常是教師進行理論輸出,學生完成作業、發現并提出問題,教師進行解答和反饋。這種教學模式符合大多數學校藝術專業的教學特點,具有一定優勢的同時也存在一定弊端。對于藝術專業的學生來說,大部分學生進入高校之前對專業學習的內容沒有做詳細的了解,對今后的發展沒有明確的認識,學習態度不夠積極,氛圍不夠濃厚,加上網絡環境、電子信息設備等外界誘惑對學生注意力的影響,導致課堂的學習效率不高,人才培養質量參差不齊。
在混合式教學方面,大部分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集中于線下模式,缺少線上部分的融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看到了學生的不足,但是對于解決方案的提出和解決的程度存在一定的問題,有時會因為學生基礎的差異拖延課堂進度,這是不合理的。同時大部分高校及藝術院校實行小班式教學,這種教學方式雖然可以較大程度上實現教師對學生學習進度的掌控,但是卻局限了教學的深度和廣度,縮小了學生的發展空間。[2]并且單一的教學模式容易使教學枯燥,進而讓學生產生厭倦心理,滿足不了當前互聯網時代下學生的學習需求。
三、混合式教學模式融入環境藝術設計課程的必要性
混合式教學模式簡單來講是分為線上和線下兩個部分,線上解決低層次目標,提高學生對專業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督促學生自覺填補知識空缺;線下解決高層次目標,在理論和實踐部分進行深入展開,提高教學的實效性。所以混合式教學模式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應用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具體從以下幾方面分析。
(一)混合式教學可以解決現階段學生基礎水平薄弱以及存在差異的問題
例如,青島城市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專升本專業的學生,該專業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學校和專業,專業基礎和教學背景各不相同,對專業基礎知識的掌握存在較大差異。針對這種情況,可以采用混合式教學,為學生推薦線上教學平臺,在授課前期讓學生線上學習專業基礎知識,補充不足,同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也要不斷補充專業基礎知識,讓學生不斷鞏固;線下進行新課程教學應用講授,提高學生專業能力。如筆者在實際教學中遇到的軟件問題,2020—2021第一學期在教授環境設計專升本專業室內設計初步課程的時候,發現學生存在嚴重的基礎差異,一部分學生對專業接觸不多,甚至沒有接觸過,外專業學生占據近1/5,本專業學生中也有近1/4表示對專業軟件接觸不多,這些情況導致課程進度緩慢。當時的解決方案是針對基礎好的學生可以進度快一點,針對基礎差的學生進行軟件知識補課。雖然最終解決了任務進度的問題,但是在最后的課程反思中發現完全可以運用更好的教學手段去解決該問題。在課程教學之初充分運用線上教學資源,拓寬學生的學習途徑,鼓勵他們利用空閑時間積極提升自己。這種混合式教學模式融入平時的課程教學,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混合式教學模式嚴格遵循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將學生需求放在第一位,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的主體地位
嚴格把控學生的學習進度,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現代化的網絡知識平臺,將線上的教學資源與線下課程理論及實踐部分相結合,既保留傳統線下班級授課式的教學優勢,又為課程知識和體系賦予了機動性和靈活性。
(三)混合式教學還可以解決學生學習積極性不足的問題
在當前網絡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信息化手段層出不窮,便捷了人們生活的同時,也對課堂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學生的注意力明顯被分散;同時傳統的教學形式也很難滿足當代大學生對知識攝入的需求,需要發揮先進的互聯網技術的優勢,將多種教學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利用好信息化技術手段和移動終端,為學生學習提供多樣的途徑。
四、混合式教學模式在環境藝術專業課程建設中的實踐及意義
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學生普遍思維活躍,但是自控能力較差,無法自覺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時間去掌握專業知識以及提高專業技能,學習被動。[3]同時這部分專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普遍較低。因此,教師應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融入新的教學理念,充分利用網絡平臺教學資源,精心策劃教學環節,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進行線上線下全方位學習,發揮不同渠道教學的優勢,以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大化。例如,很多高校會推出線上網絡教學課程,建設網絡教學培訓平臺,這就屬于線上教學資源建設。那么對于教學資源相對落后的高校來說就需要利用好這些線上資源,借助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推進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研究與運用。
例如,在2021—2022學年第二學期中2021級環境設計專升本學生上的居住空間設計Ⅰ課程中融入部分網絡資源。在最初學習階段,對該門課程的學生進行了充分的課前調研,發現他們具有以下一些特點:(1)該專業匯集了不同專業學生,少部分學生作為外專業學生沒有修習過環境設計專業知識;(2)少部分學生對室內、景觀、家具設計不夠熟悉;(3)軟件應用能力不足,圖紙及效果圖表現存在難度;(4)對室內設計分析不夠深入。針對以上問題,尤其是涉及基礎方面的內容時,在課程之初先分享學習網站,希望學生能利用課下時間查缺補漏,并引導學生利用網絡搜集資料,對現有市場發展現狀形成基本的認識。如多孩家庭對居住空間的需求是什么?作為一個設計師的關注點是什么?作為一名設計師在未來居住空間設計的方向是什么?形成問題意識。然后針對軟件應用能力不足的問題進行了線上教學資源分享,分享了一些設計軟件案例及教程,補足了基礎知識,并通過作品的策劃、設計來進行思維引導和訓練。同時在課堂上分享優秀案例,比如帶領學生觀看《夢想改造家》等視頻,學習不同空間、不同背景、不同需求、不同挑戰項目的成熟設計師解決問題的方式。
整體來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要從課堂教學、理論研究、課外實踐等全方位進行教學改革,這種教學改革不僅僅是利用好網絡平臺資源,還應該在教學理念等方面加以創新。例如,增加過程性考核方式,充分利用以結果為導向的教學理念等,把以提高教學實效性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作為根本目的,將理論知識融入實踐,不斷探索,推進教學模式改革,使教學模式與課程內容精準配套,充分提高教學效果。[4]
(一)加強理論學習
社會的發展變化日新月異,時代在不斷進步,固有的知識體系并不能緊跟時代的發展。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教師要不斷加強自己理論知識學習。只有自身理論知識體系強大了,才能更好地帶領學生在專業領域不斷發展。在專業課方面,專業教師要緊跟線上教學資源趨勢,觀摩教學培訓內容,攝取當前新的教學理念,充實自己的同時把好的平臺資源推薦給學生,達到雙贏的結果。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是人類文化的傳遞者,也是學生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祖國的引路人,這就要求高校教師要不斷提高專業知識水平,不斷提升自身素質,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教書育人。教師不斷充實自己不僅僅是對學生負責任,也是對自己負責任,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能力,才能在三尺講臺上站得踏實。
(二)推動教學模式創新
首先,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改革要立足于學校和專業定位,在專業定位基礎上開展教學研究,將新的教學技術理念運用到實踐教學中,建立網絡學習平臺,按照培養方案和課程目標構建網絡教學體系[5],針對課程特點進行知識關聯,明確學生各學習階段需要獲得的知識和能力,制定線上線下的學習目標,讓學生明確任務安排,全身心投入學習過程中。其次,在傳統教學模式理論授課的基礎上,加入課堂實踐、視頻資料學習、小組探討學習、翻轉課堂等教學形式,將對學生的能力培養滲透到每個教學環節。最后,創新作業形式,通過小組匯報、學習過程分析、設計創作等形式多方位檢查教學效果。
通過實踐發現,混合式教學模式能為學生帶來不一樣的教學效果,能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且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如之前提到的居住空間設計Ⅰ課程,通過課前的教學資源共享、課中的軟件教程和設計案例學習、課后的平臺資源匯總,學生已基本達到培養目標要求,基礎不好的學生也自覺查缺補漏,自主加快學習進度,夯實基礎并提高,這是混合式教學模式帶來的積極效果。同時,混合式教學模式可以實現學生的自由學習方式,讓學生的學習不再局限于課堂,滿足學生階段化、差異化的學習需求。因此,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師要注重新型教學模式和課堂的結合,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基于學生學習特點推動教學模式改革和創新。
五、總結
總之,混合式教學模式作為當前教學發展的重要參考模式之一,對當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改革起到了強大的推動作用,同時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知識的選擇也提供了良好的途徑。因此,混合式教學模式對于學生、教師、學校、社會來說都能起到積極的作用,應該在高校教學中加以應用。作為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師,應該針對藝術專業學生思維活躍的特點,多方位、多角度去培養學生的能力,在教學中運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同時推動教育模式改革和創新,發揮互聯網教學和平臺資源的優勢,不僅僅教會學生知識,更應該教會學生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使學生成長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所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黃榮懷,周躍良,王迎.混合式學習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張新江.混合式教學模式在藝術類專業課程建設中的實踐與探索[J].音樂創作,2018(7):163-165.
[3]孫淦,任建,張曉冬.互聯網時代以學生為中心的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課程信息化教學改革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19,36(25):66-68.
[4]徐翔,劉進華.環藝專業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探索與研究:以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環藝專業為例[J].內江科技,2019,40(1):134-135.
[5]范劍才.互聯網背景下環藝專業設計課程改革研究[J].住宅科技,2017,37(12):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