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
5月18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正式揭牌。“此舉正是奔著更好的服務實體經濟和促進金融業健康發展而來”,專家分析認為,運行5年多的銀保監會告別歷史舞臺,“一行一局一會”的新時代開啟,蘊含著一系列深邃的改革思路。
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這個大的背景下,沒有實體經濟做基礎,就業不會被滿足,財富不會被創造,市場將變成無源的死水。金融業的利潤也自然不可持續,甚至于它的存在,都失去了根基。
“落實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務”,在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的揭牌儀式上,總局局長李云澤發言時將“服務實體經濟”定位為第一任務。
其實,早在今年3月,工、農、中、建四大行在先后發布的2022年報中,就已無一例外地提到了一個共同話題:對實體經濟的投入與服務。
數據顯示,2022前三季度,四大行貸款共增加18.08萬億元,其中對實體經濟貸款增加17.89萬億元,同比多增1.06萬億元,貸款增量基本全部流向實體經濟。
據央行4月最新數據,截至3月末,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41.2%,比各項貸款的增速高29.4個百分點;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5.2%,比各項貸款的增速高13.4個百分點;普惠小微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6%,比各項貸款的增速高14.2個百分點。
走出息差、債券、利率等等這些單純的“錢生錢”思維,以四大行為代表的各銀行機構眼下正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實實在在地加速深入到廣袤的實體經濟中。
把握大勢,做對大事,中國銀行業一定能做好“為實體經濟服務”這道必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