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領導人在不同國際場合反復表明我國捍衛經濟全球化的堅定立場,提出了包括“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升全球發展的公平性、有效性、包容性”“一帶一路”“雙碳”目標等一系列讓世界矚目的國際發展倡議或理念,并正在被各國逐步接受。我國經濟正逐步具備成為經濟全球化的引領者三個基本條件。
一是,我國的統一大市場正在形成并完善。我國眾多主要產品的產量和消費量已經高居世界第一。
二是,我國在高科技領域發展迅速。特別是在大數據、生物技術等細分領域取得了領先優勢,同時我國教育體制培養出了大批的工程技術人員,為引領經濟全球化積累了一定程度的技術優勢。
三是,我國擁有較強的國內再分配能力。在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我國許多區域、產業曾受到巨大沖擊,但是通過政府、企業和勞動者的共同努力,我國經濟成功應對了諸多挑戰,收入分配制度不斷完善,初步具備了經濟全球化引領者的再分配制度優勢。
我國需要在哪些方面持續努力,才能真正成為新型經濟全球化的引領者?本質上講,為進一步釋放引領新型經濟全球化的巨大潛力,我國仍需繼續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夯實基礎的前提下,逐步學習和適應作為經濟全球化引領者的角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同主要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還相對薄弱,在創新鏈條較長的產業以及基礎科學領域仍然存在許多“卡脖子”的技術問題。因此,應堅持科技創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大在重點領域的研發投入和人才培養力度。
第二,我國國內市場需求仍需進一步釋放。當前國內限制要素自由流動的壁壘仍然存在,阻礙著統一大市場的形成和內需的充分釋放。因此,應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持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不斷釋放我國國內消費市場的潛力。
第三,我國的再分配制度仍然蘊含著巨大的改革紅利。要加快推動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全面深化再分配制度改革,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優勢。
第四,我國國際化的軟實力仍有待提高。我國參與全球治理的時間較短,亞投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新興國際組織也處于起步階段。因此,我國仍需持續積累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經驗,探索與其他國家協商談判的方式和路徑,并培養一批具有國際溝通能力與國際組織工作經驗的人才。
最后,我國社會科學研究,尤其是與經濟學有關的研究,還需要進一步國際化,要站在新型經濟全球化的制高點來認真研究回應國際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中國社會科學界必須奮發努力,抱著謙虛開放的心態,與國際同行共同交流研究,以此推動新型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編輯/車玉龍 統籌/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