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3日,鞍鋼鲅魚圈210萬噸礦渣粉工程1號礦生產線順利投產。這標志著鞍鋼廢鋼渣綜合處理和利用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從無經驗可循,建成全國第一條高爐渣微粉生產線,到5條生產線技術工藝達到國際先進,劉麗娜參與及組織的相關改造項目達50多項,累計創效超千萬元。
曾經,鋼鐵企業煉鋼產生的高爐渣,被當做固體廢棄物進行堆積處理,日積月累形成了一座座渣山,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環境污染問題。
2001年,鞍鋼集團開始對高爐渣進行綜合利用,籌建全國第一條高爐渣微粉生產線。彼時,初入職場的劉麗娜因表現突出,成為生產線籌備組的一員,分管軟件編程工作。
由于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借鑒,技術人員在對一臺德國產的伯利休斯立式磨粉機進行自動控制系統編程時,遲遲無法突破,整個生產線建設陷入僵局。
對此,劉麗娜帶領團隊一面查閱大量的外文資料、相關圖紙,一面深入現場進行實地勘察、請教相關技術專家,終于發現了德方自動控制硬件及軟件設計方面的漏項,成功避免了工期延后帶來的損失。
2002年8月,生產線進入調試階段。竣工期限臨近、施工隊伍繁雜……這一切對第一次承擔重任的劉麗娜來說,是一次極其嚴峻的考驗。

每天,劉麗娜都是忙得“腳打后腦勺”。白天,她依據計劃組織現場人員進行調試;晚上,還要和其他編程人員一起總結分析問題,研究制定解決方案。
憑借極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和對現場設備及控制程序的掌控力,一個月下來,劉麗娜與團隊成員圓滿完成了調試工作,確保了全國首條高爐渣微粉生產線一次性熱負荷試車成功。
此后,鞍鋼礦渣粉憑借過硬的品質,受到國內用戶的廣泛青睞。
首線成功投產后,鞍鋼集團先后又在鞍山區域和鲅魚圈基地建設了5條微粉生產線。作為這5條生產線的調試總指揮,劉麗娜帶領團隊開始了新的征程。
“我們一定要讓‘鞍鋼牌’礦渣粉名揚海內外”,在遇到技術難題時,劉麗娜堅守在一線,與技術人員一同找問題、想辦法。就這樣,她和團隊成員僅用7天時間便獨立完成了鲅魚圈礦渣微粉生產線,比德方專家計劃調試時間整整減少了一倍,節約資金280多萬元。同時,還第一時間發現并解決了6臺高壓電機工業網絡控制重大缺陷問題,避免工期拖后和重大設備事故。
隨著一條條微粉生產線的建成投用,“鞍鋼牌”礦渣粉開始進入國際市場。特別是在2017年大批量出口美國后,紅極一時,被稱作“網紅粉”。
鞍鋼集團現已成為冶金渣處理行業的排頭兵。而劉麗娜依然在廢鋼渣綜合處理和利用項目上精鉆細研,持續開展各項技術升級改造。
她利用以自己名字命名成立的創新工作室這一平臺,帶領公司創新小分隊先后完成了60多項創新攻關項目。其中,她提出并參與的主排風機變頻節能改造項目,每年可為公司生產節約300多萬元。
“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榮譽,這是鞍鋼的榮譽,是鞍鋼培養了我,讓我在創新中不斷成長”,今年,當得知自己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時,劉麗娜顯得非常平靜。在她看來,這是對自己工作的鞭策:“我要在今后生產實驗中,更加合理地調配生產參數,讓生產線更加穩定地批量生產高細度、高活性的微粉,讓更多的‘渣’山變成金山”。
編輯/車玉龍 統籌/蘇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