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文獻資料法為主要研究方法,對新中國登山發展的華麗篇章、中國女性登山剪影和高校登山發展歷程進行梳理和分析;以時間軸和歷史重大事件為起止點,劃分不同發展階段,概括不同階段時期特征;并對促進中國登山運動發展提出:政策支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廣登山文化、保護環境和培養登山人才等系列對策。中國一代代登山人在世界登山史上創造出的壯舉,他們留下的財富將滋養一代代登山人。
關鍵詞:登山運動" 發展" 敘事史
前言
為何要講述中國登山運動的發展史?首先,隨著時間推移,中國登山運動不斷發展,并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登山愛好者加入。現在,中國已經成為了全球登山運動的重要大國;其次,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我國體育事業在黨的領導下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涌現了諸如“登山精神”、“女排精神”、“乒乓精神 ”等具有代表性的體育精神,這些精神共同構成了中華體育精神譜系,也極大地彰顯和激發了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再者,體育領域在踐行“立德樹人”理念的過程中,其培養“身心健全的人”的育人指向與課程思政致以培養“整全的人”的價值宗旨趨于一致,體育課程對于學生身體的教育價值體現在學校體育場域的方方面面。體育課程中蘊含的獨特思想道德養成體系廣泛存在于學校體育的育人全程,故中國登山發展涌現出的重要事件可融入體育教學課程思政建設。
所以,本文將以“新中國登山發展的華麗篇章”、“中國女性登山剪影”和“高校登山發展歷程”三個模塊為基本敘事框架,講述我國登山運動的發展流變過程。并就如何發展我國登山運動提出系列對策。
1、新中國登山發展的華麗篇章
中國登山運動的誕生及初期活動(1955-1959年)。(1)1955年5月,中國全國總工會受蘇聯全蘇工會去學習登山技術,兩國組成中蘇帕米爾登山隊,成功登上帕米爾高原6673m的團結峰和6780m的十月峰,完成中國人首次高海拔登山;(2)1957年6月13日,中華全國總工會登山隊登頂海拔7556m的貢嘎山,這是我國第一次獨立組隊進行攀登活動,也是首次征服7500m以上高峰,也超過蘇聯和東歐國家最好成績,創造我國登山新紀錄,中國登山進入世界先進水平;(3)1958年,國家體委登山處和中國登山協會相繼成立,標志著中國登山運動達到一定水平,將推動登山運動在我國的進一步開展。
中國登山運動跨入世界先進行列(1960-1966年)。(1)1960年5月25日,以王富洲、貢布、屈銀華為代表的中國登山隊從沿用歷史記錄的海拔8882m的珠穆朗瑪峰北坡成功登頂,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的創舉,讓五星紅旗在地球之巔飄揚,為世界登山史寫下光輝的一頁。但是出于各種原因,我國登頂珠峰的事實引起各國質疑,要得到世界各國認可,還需要時間;(2)期間,中國女子登山也蓬勃發展。1959年7月7日,中國男女混合慕士塔格登山隊中的8名女隊員成功登頂海拔7546m的慕士塔格峰,創造了女子世界登山記錄和女子攀登海拔7500m以上高山人數最多的世界記錄;1961年,又1名中國登山隊女隊員成功登頂7595m的公格爾九別峰,再創女子登山世界記錄;(3)1964年,中國登山隊10人為登頂位于我國境內世界上最后一座8000m以上未登峰,也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建設和體育事業發展要求,于1964年5月2日,成功登頂海拔8012m的希夏邦馬峰。
中國登山運動的恢復(1967-1978年)。(1)1966年,受“文化大革命”影響,國家登山隊被迫解散,登山教練員和登山運動員流落四方,中國登山陷入停滯狀態;(2)1972年,為鞏固我國登山強國地位,培養我國登山后備力量,決定再次從北坡攀登珠穆朗瑪峰,于1975年5月27日,1女8男中國登山隊再次從北坡登頂珠穆朗瑪峰,并成功準確測量珠峰新高度為8848.13m,得到世界各國認可;(3)1978年,伊朗在國際事務積極支持我國,在國際體育組織為恢復我國合法席位作出較大努力,為了進一步發展中伊關系,進行了中伊珠穆朗瑪峰合練,由于伊方沒有按時訪華,兩國登山隊于1978年5月21日到達海拔7500m后下撤。雖未成功登頂珠峰,但使我國登山運動進入新時期,成為實行山峰對外國開放,擴大登山交往的契機和轉折點。
以上時期的登山運動可表征為:唯有攀登才能向上,中國登山精神的核心就是愛國主義,是彰顯國際話語和強化國家認同的偉大壯舉。
中國現代登山的歷史性轉折(1978年之后)。(1)中國登山進入了多元化發展階段。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登山進入了山峰開放與國際交流的時代,與各國建立了密切聯系并廣泛開展各種交流活動。2008年5月8日,中國登山隊成功完成北京奧運火炬接力珠穆朗瑪峰傳遞任務,登頂珠峰,實現了來自奧林匹亞的圣火第一次登上世界最高峰;2020年5月27日,中國珠峰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并在峰頂停留150min,創下了中國人在世界最高峰頂停留時長新紀錄,圓滿完成重測珠峰高程任務,精確測定珠峰高程為8848.86m;(2)群眾性登山健身運動蓬勃發展。全國各大地質院校和清華、北大等首都高校先后成立了登山協會;把農歷9月9日“九九登高”的傳統恢復并延續至今;河北省興隆縣的傳統登山活動;泰山國際登山活動等;(3)新興項目走向成熟。攀巖運動被認為是登山運動的一個分支,被稱為“巖壁藝術體操”、“登山運動的小弟弟”,開展的如火如荼并進入了奧運會,中國也派出攀巖隊參與了東京奧運會,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攀巖運動的實力和風采,展現了中國人的登山精神。
以上時期的登山活動可表征為:新時代需要攀登者和攀登精神,時代呼喚為登山精神注入新的內涵:(1)從登山運動到登山精神,形成新時代中華體育精神和民族認同的基本遵循;(2)從少數的“攀登者”到時尚戶外攀登活動,形成以登山戶外活動為載體的教育發展平臺。
2、中國女性登山剪影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婦女的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改變。毛澤東同志提出“男女都一樣”、“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口號,一時間,中國女性開始介入到越來越多的公共事務中,承擔起越來越多的社會責任,也從邊緣逐漸走向社會舞臺的中心,成為國家建設、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婦女正是在這樣的歷史社會背景下一步一步走上了國際體育的領獎臺。新中國婦女在體育領域的成就,不僅為國家贏得了榮譽和光耀,也推動了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更折射出偉大的民族精神和堅韌的女性力量。女性作為中國登山各個時期的親歷者,也作為龐大登山戶外參與人員的組成者,是抹不去的芳華,是中國登山永遠的那一抹紅。
流金歲月(1958-1966年):“那是新中國婦女解放的黃金時代”。(1)1958年8月10日,袁揚、周玉瑛、周泉英、姚慧君4名女隊員登上海拔5120m的七一冰川頂峰,創造我國女子登山最早的高度記錄;(2)1958年9月,四人與蘇聯運動員攀登海拔7134m的列寧峰,到達6900m,世界上只有8名女性到達這個高度;(3)1959年,潘多,西繞等8名女隊員登頂海拔7546m的慕士塔格峰,創造女子世界登山記錄,賀龍元帥親自接見,袁揚因指揮期間遭到凍傷,無緣攀登;(4)1961年,袁揚帶領中國女子登山隊登頂海拔7595m的公格爾九別峰,再創世界記錄,西繞犧牲在山峰,潘多五個腳趾留在雪域。
荒蕪年代(1966-1975年):“珠峰計劃擱置,文革摧殘下百花凋謝”。(1)1966年,潘多投入攀登珠峰備戰,文化大革命全面發動,珠峰計劃擱置;(2)1970年,兩個叫吉吉和馬麗婭姆的女孩出生,兩個登山希望種子等待萌芽。
拓荒年代(1975-1990年):“改革春風吹滿地,中國姑娘真爭氣”。(1)1975年5月27日,潘多作為登山副隊長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的女性,而桂桑在燒開水時燙傷雙腳無緣登頂。這一年一個叫羅靜的登山種子又萌芽了;(2)1977年,因地緣政治需要桂桑等6人登頂海拔7435m的托木爾峰,捍衛祖國領土;(3)1986年,桂桑是中日合登7543m章子峰登頂中的唯一女性,雪上之上,格桑花開;(4)1990年,桂桑作為中蘇美聯合登山隊唯一女性,成功登頂珠峰,為此,她等待了15年;(5)佟璐登頂海拔8012m的希夏邦馬峰,新華社稱她為“我國第一位登上海拔8000m以上獨立山峰的漢族女性”。
黃金時代(1990-2010年):“一段新中國女性沖擊8000米的生猛歷史”。桂桑、吉吉、拉吉“三星閃耀”,開啟了中國女性登山史上最可歌可泣的篇章。(1)1994年4月29日,拉吉和桂桑在“國際女子希夏邦馬峰聯合登山隊”挑戰希峰上率先登上8012m的頂峰;(2)1999年,吉吉攜手丈夫仁那參與攀登珠峰,成為中國第一對同時登上珠峰的夫妻,桂桑也成功登頂,成為中國唯一登上三座8000m以上高峰的女性;(3)2004年,拉吉圓夢珠峰,2005年拉吉與丈夫大齊美登頂珠峰,成為中國第一對兩次以上登頂珠峰的夫妻;(4)2008年,吉吉成為登頂珠峰第一棒火炬手;(5)2010年,王靜圓夢珠峰。
鉑金時代(2010年之后):“三靜爭峰耀雪域,百花齊放百家鳴”。(1)國家隊“三星閃耀”落幕后,中國民間女子登山迎來了“三靜爭峰”時代(如表1所示);(2)2016年,馬麗婭姆5月19日登頂到8450m的洛子峰,5月20日登頂珠峰,創下24h連登兩座8000m級山峰記錄;(3)最讓人振奮的是,中國登山者董紅娟(靜雪)于2023年4月26日成為世界上第一位登頂14座海拔8000m高峰的真正頂峰的女性。
3、高校登山發展歷程
高校體育社團有其獨特的育人功能,在高等教育育人體系中地位不斷提升,同時高校體育社團也是繁榮校園文化、深化學生品德教育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主要載體和主陣地。可以說,高校體育社團是在發揮體育本質功能的基礎上,融合了高校社團本身具有的思想教育與繁榮校園文化的功能。登山運動是中華傳統文化積極向上的精神象征;同時,登山運動也成為大學生追求自我、挑戰自我的一種生活方式,作為載體和主陣地的高校登山體育社團,充分發揮了組織作用,創造了高校登山史上的一個個奇跡。作為登山群體中愈加龐大的學生人群,進行他們的登山敘事,很容易與他們產生共鳴,對于登山運動發展有莫大的裨益。
初步探索階段。我國第一支高校登山隊。1958年,北京地質學院組建了全國第一個基層業余登山隊,從此揭開高山科考的帷幕,先后對“七一”冰川、太白山、阿尼瑪卿峰、玉龍雪山、雀兒山等進行登山探險和科學考察;多次參加國家體委與中科院聯合承擔的珠穆朗瑪峰科考任務;培養輸送了王富洲、袁揚、李致新、王勇峰、次落等為國家作出卓越貢獻的登山家。
我國第一個高校登山社團。1989年,北京大學山鷹社成立,這是全國首個以登山、攀巖為主要活動的學生社團。1990年,山鷹社李欣、謝如祥、曹峻等11人登頂玉珠峰,開啟“中國民間登山”新紀元。1998年。北京大學建校100周年,北大登山隊3人成功登頂海拔8201m的卓奧友峰,填補國內高校組織登頂8000m高峰的空白。
國際交流階段。(1)1984年,中國地質大學與日本長野縣聯合登頂阿尼瑪卿二峰;(2)1988年,中國地質大學與日本神戶大學登頂雀兒山主峰;(3)1995年,北京大學山鷹社與日本福岡大學聯合攀登西藏寧金抗沙峰,中日兩國各有4名隊員登頂;(4)1998年5月,中國登山隊與斯洛伐克登山隊聯合攀登珠峰,4人成功登頂,其中來自中國地質大學的次落成為首位登頂珠峰的在校大學生。
多元化發展階段。進入21世紀,隨著經濟發展和戶外運動的推廣,高山探險的參與人群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高校成立登山社團,開始組織高海拔山峰的探險活動。
以上階段的大學生國際登山活動不僅促進了登山文化和登山技能的交流與進步,而且加深了各國大學生間的相互了解和信任,推動了登山運動健康可持續發展。
4、發展我國登山運動系列對策
4.1、政策支持
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政策支持登山運動的發展,如加強對登山隊伍的管理、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等。
4.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如優化登山路線和基礎設施,強化高海拔山區的救援體系,增加宣傳和普及登山的知識等。
4.3、推廣登山文化
發掘和傳承中國登山的文化精髓,積極向社會推廣登山運動,提高公眾對登山的認知和理解。
4.4、保護環境
加強山區環境保護,推廣低碳環保的登山理念,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保護自認資源和生態環境。
4.5、培養登山人才
支持和鼓勵更多的年輕人和登山愛好者參與到登山運動中來,加強登山人才的培養和選拔,提高登山隊伍的整體素質。
5、結語
通過對中國登山運動敘事史的梳理,有利于講述我國登山運動的發展流變過程,增強登山者對登山過程的認同感與體驗感;中國一代又一代登山人創造了世界登山史上的壯舉,他們留下的財富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登山人;中國登山運動的發展,是一個前仆后繼、不斷取得突破的征程,見證了國家從弱到強、從封閉到開放、從學習者到傳播者的轉變,在這一征途中,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在各階段均得到淋漓盡致的呈現。
參考文獻:
[1]姚路嘉,曹莉,和立新,馬騰,李舒雅.國家認同視角下中國登山運動的歷史演進與時代鏡鑒——基于習近平關于國家認同重要論述的分析[J].體育與科學,2020,41(05).
[2]何玉海.關于“課程思政”的本質內涵與實現路徑的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10).
[3]趙富學,黃桂昇,李程示英,杜紅偉.“立德樹人”視域下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學理釋析及踐行訴求[J].體育學研究,2020,34(05).
[4]國家體委體育文史工作委員會,中國登山協會.中國登山運動史[M].武漢:武漢出版社,1993.
[5]熊歡.新中國婦女體育70年發展的社會動力與歷史經驗[J].體育科學,2020,40(07).
[6]從“雪域三花”到“三靜爭峰”——中國女性登山60年剪影[重制版][EB/OL].https://mp.weixin.qq.com/s/IiRgC_vtsGe 36Iw1SNVDBg.
[7]吉吉.女子登山運動員吉吉三次成功登頂珠峰的過程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3.
[8]王靜.靜靜致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