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跟蹤調研法、實地考察法、邏輯分析法、聯想借鑒法、數理統計法等方法,探究中華鼓文化起源與傳承脈絡;疏理當今非物質鼓文化遺產名錄和保護現狀;遵循“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原則,把傳統鼓文化資源作為健身鼓創新思維的源頭與基墊,其創新向度包含運動功能的稟賦提取、健身鼓體的結構改良、手拍機理的依據解析、動作設計的技術特征;創新設計的維度包括運動形式多樣、民族特色多元、區別對待多層、他山之石多域等方面。
關鍵詞:鼓文化" 傳承" 健身鼓" 創新
前言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黨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意氣風發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道路上,鼓足干勁,提振中國人民的精氣神和自信心,增強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鼓舞中國人民煥發出更為強烈的歷史自覺和主動精神,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現,鼓舞結合開舞蹈文化之先河。中華鼓文化源遠流長,千百年來始終伴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演進以及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中外交流的禮儀、物質和生活方式的變化而變遷。時至今日,以大鼓、鑼鼓、腰鼓、木鼓、水鼓、花鼓、銅鼓、猴鼓、手鼓和團圓鼓、“調年”鼓舞等為主要鼓種的文化活動此起彼伏,其打法形式多樣,地域分布廣泛。為使中華鼓文化在文化自信、民族自強的征途上大放異彩,彰顯出新生力,推陳出新,研創健身鼓(又稱:手拍鼓),賦予其新使命,敲響其新音符,打出健康向上的精神氣質是本研究的意義所在。
1、中華鼓起源追溯
1.1、神話中的鼓聲
中國鼓的發明與打雷有關。原始人類看見電閃雷鳴夾帶著狂風暴雨,觸發了山移地陷,引起了森林大火,造成了人死獸亡,感到無比驚恐,折服于雷電的巨大威力,對雷產生了敬畏和信迷?!袄?,天之鼓也”雷聲出自天鼓,由雷公敲擊;“雷澤中有百神,龍身人頭,鼓其腹”,是神獸拍打著肚皮發出的巨響?!渡胶=洝ず葨|經》描述“鼓其腹則雷”。雷聲在很遠的地方就能對人、獸發起攻擊,于是,當人們受到他人和野獸攻擊時,自然聯想到借助天雷和神獸的力量制服對手,便產生了一種模仿雷聲來攻擊敵人的巫術,“鼓”便成為巫師常用的法器。
1.2、天地間的鼓樂
《禮記·樂記》寫道:“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樂與焉?!敝傅貧馍仙?,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產生雷電、風雨、四時、日月等各種諧調的自然現象?!笆ト俗鳂罚韵筇斓刂汀奔匆魳肥敲枥L天地間自然景象的?!吨芏Y·冬官·考工記》“凡冒鼓必以啟蟄之日以‘取象’,”是說鼓為春聲,代表陽氣,選擇在蟄伏日蒙鼓皮制鼓,可獲得雷一祥的音響效果和神奇力量,其雷聲震百里,蟄蟲聞聲而動,乃象征雷霆鼓動萬物的生發。《淮南子·本經訓》道:“雷發聲而后群物皆鳴”,音樂中,則是“金奏待鼓而后進”,鼓聲是樂隊開奏的信號。可見,鼓與雷的關系體現了中國古代音樂“樂與天通”的哲學思想。
1.3、得勝后的鼓舞。
《易經·中孚》中記錄了這樣的情景:“得敵,或鼓,或罷,或泣,或歌?!睉馉幍脛俸螅藗儾唤窈魜y叫,手舞足蹈,手中的鼓未放下便敲擊起來,有意無意地成了歌舞的伴奏;東北滿族人在早期狩獵時代,圍獵的重要工具之一就是單鼓,打獵時,只要聽到報告發現獵物,獵手們就使勁地敲打手中的單鼓,邊敲邊圍,縮小包圍圈,雷鳴般的鼓聲嚇得狼奔豕突,最終被獵殺。捕獲獵物后,獵手們便手持單鼓邊擊邊跳,慶賀一番。鼓舞便由此誕生。
2、中華鼓文化生存與保護
2.1、中華鼓文化生存困境
在現代化潮流的沖擊下,年輕人普遍熱衷于西洋架子鼓、西非金貝鼓,視擊打外來鼓為時尚和炫酷,培訓機構、網絡教學視頻和鼓類書籍也多是外來鼓。民間中華鼓的生存空間被定格在了節日活動、商城開業和迎賓儀式上的大媽腰鼓隊,多數人對中國鼓的認知、喜好和主動參與差強人意。究其原因:一是傳統鼓的軍事、禮樂、祭祀、宗教功能喪失與減弱,藝術與娛樂功能與老百姓日常生活關聯甚少;二是鼓文化遺產多植根于鄉村,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重多村民移居城市,農村社火、祭祖等民俗活動減少,動搖了鼓的文化根基;三是原生態用于宮廷禮樂和流傳在民間的鼓樂、鼓譜,難以適應現代人的“胃口”;四是電子產品替代了傳統樂器,電子節奏器模擬了鼓聲,人們戴著耳機隨時隨地就能享受各式音樂,無暇觀看鼓隊演奏,打壓了鼓隊的存在感;五是受師徒關系承襲鼓舞傳承方式的局限,難于擴大傳播范圍;六是現代網絡通訊及多種傳遞方式,取代了鼓的煽情與傳情功能。
2.2、中華鼓文化保護現狀
自200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決定以來,中華鼓文化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傳承機遇。受到了全國、省、市、縣四級政府組織的關注與保護。經過各地各級組織對鼓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申報、評審、立項,使傳統鼓、鼓樂、鼓舞不同程度地貼上了“非遺”標簽,得到了不同級別政府層面的人、財、物和政策支持。各省、市、縣分別在文化系統內設立了專門機構,由專人和團隊負責管理和運作非遺傳承的系列工作,建立了非遺博物館、數據庫、文化館,特別是對傳承人給予保護和扶持,組織學員讓其培訓,力推項目進學校、進社區、進軍營,并在各地旅游景點演出和民俗活動中展示風采,成為區域文化建設的閃亮名片,為鼓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奠定了良好基礎。據統計,全國共有25個民族209項省級以上鼓文化遺產,其中前三批鼓舞項目30個,覆蓋15省市、11個民族。如威風鑼鼓、安塞腰鼓、湘西苗鼓、廣西銅鼓等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統計結果見表1。
3、健身鼓文化創新與設計
3.1、健身鼓文化創新向度
(1)運動功能的稟賦提取。
馬林諾夫斯基的文化功能理論認為:“在每種文明中,一切習慣、物質對象、思維和信仰,都起著某種關鍵作用,有著某些任務要完成,代表著構成運轉著的整體的不可分割的部分”。例如,一根木棍可以當手杖,也可以當篙桿,還可以當鋤柄或武器;它在不同的用處中,都進入了不同的文化布局?;蛘咧v,它不同的功能都包含著不同的環境,都具有不同的文化價值或文化整體背景。總括來說,構成七項文化回應的組織或體系有:耕種、狩獵、游牧、捕魚等采食體系;婚姻關系和衍生的親子關系;衣著和居所的生產組織;防御組織;運動、競賽、舞蹈、慶典等活動體系;技能、語言和其他文化手段的習得體;醫療體系(原始社會則可能表現為對巫術的信仰)。顯然,以“耍鼓”“戲鼓、舞鼓”等身體運動為特征的健身鼓文化正是七項文化體系中的稟賦內涵,提煉其游戲性質,開發其競賽潛能,從科學健身視角評估其對人體生理、心理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產生的促進作用,將其定義為:“健身鼓是以各民族傳統鼓的基本風格、技術技巧為基礎,運用可調節式多功能伸縮鼓,在音樂或無伴奏情形下進行的身體動作與擊鼓動作融為一體的,適宜不同性別、年齡、職業個體的,既能自娛自樂、又能團隊作業的健康向上的,具有競技、娛樂、健身、觀賞性質的團隊展示性大眾健身項目。
(2)健身鼓體的結構改良。
創新思維的本質在于用新的角度、新的思考方法解決現有的問題。審視傳統腰鼓的健身功效,發現三個問題需要改進,其一,由于安塞腰鼓以騰起跳躍特點見長,動作幅度較大,運動時鼓體撞擊左側盆骨,易造成體表損傷,其原因是鼓體呈橢圓柱體,中部較粗,兩頭略小,佩鼓于腰間時接觸腹側的面積較小,跳躍時,撞擊身體的壓強過大,出現身體局部受傷。于是,參照唐朝宮廷鼓舞圖樣式,運用人體工程學原理,將“鼓”外形改制成中間細柱體,兩頭喇叭狀,讓鼓體凹面緊貼于軀干不松動,使鼓成為身體的一部分,由此加大鼓體與身體的接觸面,解決了第一個問題;其二,傳統腰鼓作為健身器具存在體積過大,攜帶不便的問題,改制成可伸縮、可拆卸、可變換持鼓方式的三體拼裝卡扣帶結構,既縮小了體積,又能拆分成兩個手鼓,變換鼓體式樣,模擬腰鼓、圓鼓、軍鼓、手鼓等多種用法,使其成為一鼓多用的“變形金剛”;其三,針對鼓聲擾民的問題,設計自制消音罩,套在喇叭狀鼓頭上,可隨時戴取,增減厚度,調節音量。
3.2、健身鼓文化設計維度
(1)運動形式多樣。
運用鼓的伸縮、拆分性能,將鼓體橫于軀干,豎于腹前,持于鼓繩,拿于鼓綁,根據音樂的旋律選擇佩鼓樣式。一鼓多用為演繹不同民族鼓舞提供了可能。如拉開式置于軀干前,可替代宜川胸鼓、陜北腰鼓、朝鮮長鼓;挎在肩上可替代彝族象腳鼓和白族秧佬鼓;移到身后可替代藏族背鼓;縮攏式豎在腹前可替代非洲鼓、桑巴鼓;拆分后可替代新疆手鼓、北京太平鼓、福建手柄鼓……由此,無限拓展了健身鼓的動作語匯,伴隨著身體佩鼓部位的變化,從人體解剖學、運動生物力學與美學視域解構手指彈撥、掌拳拍打、甩鼓接打等14種拍打手法與身體動作配合的組合系列,分析關節參與度、動作發力點、手臂運行軌跡、腳步跟進節奏等運動指標,根據樂曲旋律,以雙臂左右收展,前臂上下起伏動律為主線,排列組合擊鼓手法與操舞類基本步伐,形成背鼓、腰鼓、腹前豎鼓、胸鼓、肩挎鼓、手鼓等變化多端,獨樹一幟的健身鼓技術體系。與此同時,通過呼吸調配、腿腳踢踏、身體拍打等人體器官內外相通、手腳并用的方式,發出吼喊聲、跺腳聲、擊掌聲、拍體聲和擊鼓聲等音效,達到多維發聲的復合型視聽效果,再與伴奏音樂節奏相吻合,奏響一曲曲身體律動與鼓點融合的交響打擊樂。
(2)民族特色多元。
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一個民族也不能少。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手足相親、守望相助,才能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民族團結進步之花才能長盛不衰?!薄拌T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要做看得見、摸得著的工作,又要做大量潤物細無聲的事情。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項工作都要往實里抓,往細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蓖诰蛘矶嗝褡骞奈幕Y源,在盡可能保留傳統鼓文化樣態的前提下去粗取精,提煉各民族鼓舞的健身價值。以特色鮮明的民族音樂、舞蹈和鼓舞的基本風格、基本步伐、基本身韻為基礎,配以健身鼓的基本手法,合成節奏分明、風格迥異的各民族鼓舞成套動作,如選用音樂《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運用蒙古族舞蹈中抖肩、揉肩、軟手等特色動作+擊鼓,體現蒙古人開朗豁達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氣質;選用歌曲《掀起你的蓋頭來》,運用維吾爾族鼓舞中昂首、挺胸、直腰的基本體態,通過擊鼓動作+動靜結合、大小對比和移頸、翻腕等裝飾性動作的點綴,形成熱情、豪放、穩重、細膩的風格韻味;還有朝鮮族、藏族、彝族、傣族……在鼓之舞之的動作演繹中盡情歡跳,既愉悅身心,又唱響了民族大團結之歌。
(3)他山之石多域。
健身鼓套路創編在講求運動效果的同時更追求審美情趣。音樂藝術是健身鼓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伴奏曲目詞曲作者的創作背景可為我們提供創編線索。如詞曲作者在什么樣的情形下迸發出激情和靈感?背后有怎樣的故事?在什么年代?創作者想表達什么意圖?抒發怎樣的情感?當明確和理解了詞曲作者的創作思路后,便可跟隨樂曲的情緒收放自如地設計動作,也可按照歌詞的詞意搭配動作。例如,創編《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曲目,擊鼓動作就得剛勁有力,動作軌跡就得清晰明了,步法跟進就得簡潔大方,要充分展示從革命年代到和平現世,中國共產黨百年序章,風華正茂的精神面貌;創作《讓世界充滿愛》時,除充分運用各種拍打手法,表達愛的手勢和傳遞團結友愛的肢體語言不能缺失,只有當創編的動作與詞曲意境盡可能地吻合時,其音樂述說的內涵之美才能真正表達和體現。健身鼓是蘊涵藝術修養,將健身健心融為一體的體育藝術項目,所以從傳統鼓樂、鼓舞中汲取營養,從石刻、雕塑、繪畫、書法中尋找靈感,從器樂、說唱、戲曲、民歌、曲藝中借鑒精華,不斷豐富健身鼓成套動作語匯,增添藝術氣息與文化內涵,通過有節律的身體動作彰顯人體的健康美、技藝美、精神美和心靈美。
4、結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傳承中華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摒棄消極因素,繼承積極思想,‘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苯∩砉募词莻鞒兄腥A鼓文化進程中衍生出來的新時代鼓舞,它以各民族傳統鼓的基本風格、技術技巧為基礎,以中醫經絡學理論、末梢循環和神經反射原理為導向,運用可調節式多功能伸縮鼓,在音樂或無伴奏情形下進行的身體動作與手指彈擊、手掌拍打、手背甩打、手臂擺打等擊鼓手法融為一體的,適宜不同性別、年齡、職業個體的,既能自娛自樂、又能團隊作業的健康向上的,集健身健心、體育藝術于一體的,具有競技、娛樂、觀賞性質的展示性大眾健身項目。
參考文獻:
[1]王文.中國人民更加自信自強[EB/OL]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2022-11-04.
[2]新華社.黨的二十大報告[EB/OL] http://www.gov.cn/xinwen/content,2022-10-25.
[3]嚴昌洪,蒲亨強.中國鼓文化研究[M].廣西教育出版社, 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