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運用文獻資料法、對照實驗法、數理統計法對彈力帶輔助訓練對原地推鉛球的成績效果進行研究。通過研究發現:經過10周訓練后,不論是常規訓練方法還是彈力帶輔助訓練,初中體育生的原地推鉛球成績都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且提升對比結果顯示具有顯著性,說明通過提升學生的力量素質對改善原地推鉛球成績具有明顯作用;彈力帶輔助訓練由于更容易讓學生把控力量的負重,因此同樣經過了10周訓練后,在原地推鉛球提升效果上,呈現出明顯好于常規傳統訓練帶來的提升,說明彈力帶輔助訓練更適合鉛球項目的訓練。
關鍵詞:彈力帶輔助訓練" 初中體育生" 原地推鉛球" 成績
前言
隨著國家對基礎教育體育運動項目的重視,出臺了一系列必要的針對性改革措施,強化了學生的體育運動參與感,降低了學生的學業壓力負擔,保證學生在文化課知識外體育運動技能的良好掌握,各初中學校也開展了多樣性的體育培訓,不僅幫助教師培養多種體育教學訓練方法,更是提升初中學生提升體育運動項目學習的效率、實現教學訓練目的的最優化效果。
初中生原地推鉛球項目是參加體育中考的必要考點,也是提升學生上肢力量和腰腹肌群的重要體育運動,原地推鉛球項目的技術動作主要包含了預備、轉體、推球、隨擺四項動作,提升原地推鉛球的成績必然要從四項技術動作入手,探究提升各維度的肌肉力量,提高技術動作的穩定性以促進動作的最大力量完成,然而通過與初中教練員的溝通了解發現,現如今在初中體育生的原地推鉛球成績上很容易出現瓶頸,學生在達到一定臨界點后,現有的教學訓練方法難以實現更大的提升,嚴重降低學生訓練的積極性,同時造成一定的心理挫敗感,彈力帶輔助訓練是現如今運用器械參與到體育活動的重要方案,通過多種輔助訓練形式,以彈力帶作為力量制約,輔助完成技術動作,同時還可以有效增加身體力量素質,因此本研究通過在寬城滿族自治縣第二滿族中學開展實驗,通過前后測試的原地推鉛球成績,探究彈力帶輔助訓練的有效性。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以彈力帶輔助訓練對初中原地推鉛球成績的影響為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查閱了關于彈力帶訓練和原地推鉛球的學術期刊論文和碩士學位論文,為本研究的寫作框架提供借鑒,同時在圖書館查閱了關于原地推鉛球的訓練體系及彈力帶輔助訓練的訓練手段,整體為研究提供必備的理論支撐。
(2)對照實驗法。
實驗的開展是在寬城滿族自治縣第二滿族中學進行,總共有20名田徑體育生作為本次實驗的測試對象,實驗組10名體育生、對照組10名體育生,對照組的學生在進行原地推鉛球技術訓練時保持之前的訓練方案不變,實驗組的10名體育生則采用彈力帶輔助訓練方法,增加彈力帶的運用,經過10周訓練后,對兩個組別學生的原地推鉛球成績進行測試。
(3)數理統計法。
通過SPSS軟件進行樣本分析,探究實驗前后產生的樣本結果差異。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1、原地推鉛球測試指標
依據原地推鉛球的技術特點及部分核心期刊論文的觀點,將本次測試的原地推鉛球的測試指標分為四點,分別是前拋、后拋、立定跳遠和推鉛球成績。均通過計算距離來反映成績的好壞。
2.2、對照實驗訓練方案
本次實驗是在寬城滿族自治縣第二滿族中學進行開展,在2022年9月-2022年11月的每周二和周四下午的四點進行,實驗開始前要對參與本次實驗的20名初中體育生進行基本身體素質的測試,主要包括30m跑測試隊員的下肢爆發力、仰臥起坐測試隊員的腰腹力量、800m跑測試隊員的耐力型,臥推測試隊員的上肢力量,同時對20名隊員的原地推鉛球素質和成績進行測試,按照測試結果劃分為沒有顯著性差異的兩組,實驗組在接下來的訓練中采用彈力帶輔助訓練方式(表1),對照組隊員與之前的訓練方法保持不變(表2)。同時在原地推鉛球的技術動作指導訓練上兩個組別隊員保持一致。經過訓練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體育生們再次對原地推鉛球的專項素質指標和成績進行分析,探究與之前產生的差異。
2.3、實驗前初中體育生指標測試
通過對20名體育生身體素質測試對比,保證實驗開始前沒有身體素質的差異,從劃分的組別情況來看,在30m跑、仰臥起坐、800m跑、仰臥推舉四項指標上,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測試結果相差不大,通過T檢驗結果顯示,四項對比指標P>0.05,說明兩組體育生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身體素質差異在合理范圍之內,滿足統計學關于誤差范圍以內的評價。
除了對體育生的身體素質進行測試外,還對學生的原地推鉛球能力進行了測試,主要包含了推鉛球的專項素質和推鉛球成績,從測試結果來看,兩組學生的前拋、后拋、立定跳遠成績均沒有太大的區別,同時進行的獨立樣本檢驗結果顯示,顯著性均>0.05,說明三項原地推鉛球專項素質沒有顯著性差異,在原地推鉛球的成績測試中,實驗組平均成績為5.63±1.26,對照組學生原地推鉛球成績為5.50±1.79,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同樣P>0.05,充分說明了兩組體育生在原地推鉛球專項素質和成績上沒有顯著性差異。
2.4、實驗前后原地推鉛球對比分析
(1)實驗前后實驗組原地推鉛球能力分析。
表5反映了實驗前后的實驗組原地推鉛球專項素質和成績,彈力帶輔助訓練相當于抗阻力訓練,對上肢力量、腰腹力量和下肢力量的彈性提升具有重要的改善,同時彈力帶輔助訓練更是彈性的力量抗阻,相比較啞鈴片等設備,彈力帶的可控制區間更大,體育生可以根據自身身體的感受選擇核實的彈力帶反彈力量,因此在力量提升上彈性更大。從本次實驗組前后的原地推鉛球指標測試結果來看,在前拋成績測試中,實驗組學生的成績由實驗前的4.78±1.29提升到5.52±1.22,提升幅度較大,同時獨立樣本檢驗結果顯示顯著性P<0.05,說明經過彈力帶輔助訓練后,對初中體育生的鉛球前拋成績有了明顯提升,在后拋指標測試上,實驗組學生成績由5.57±1.54提升到6.94±1.89,前后對比出現顯著性提升,立定跳遠指標測試成績由2.34±0.27提高到2.35±0.24,提升情況不明顯,同時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顯著性P>0.05,說明彈力帶輔助訓練在改善體育生立定跳遠素質上并沒有呈現出良好的效果。在原地推鉛球成績的測試中,實驗組學生同樣有了明顯提高,從實驗前的5.63±1.26提升到6.73±1.79,提升明顯,同時獨立樣本檢驗結果顯示P<0.05。
通過實驗組經過彈力帶輔助訓練結果可以看出,該訓練方法有效改善了體育生的原地推鉛球專項素質和成績,得益于彈力帶訓練中呈現出的抗阻效果,初中體育生在多項指標上均有了明顯提升,但對立定跳遠素質改善沒有顯著性效果。
(2)實驗前后對照組原地推鉛球能力測試。
常規身體力量素質訓練主要是通過杠鈴等提升身體素質,從杠鈴的質量來看,區分較為明顯,以5kg為一個區間段,雖然整體的訓練動作沒有區別,但在區間中的力量刻度很難讓學生進行有效把控,從對照組學生的測試情況來看,在前拋成績測試中,對照組學生的成績提升到4.95±0.34,提升幅度明顯,結果顯示顯著性P<0.05,在后拋指標測試上,對照組學生成績由5.94±1.89提升到6.27±0.19,前后對比出現顯著性提升,立定跳遠測試成績由2.31±0.24提高到2.36±1.35,提升較低,通過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顯著性P>0.05,沒有呈現出明顯改善,原地推鉛球成績測試中,對照組學生有實驗前的5.50±1.79提升到6.32±0.43,通過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具有顯著性提升。
通過對照組測試數據可以看出,常規力量訓練在改善立定跳遠素質上并沒有展現出明顯效果,但在前拋和后拋成績上提升效果顯著,同時在原地推鉛球成績的改善上,具有明顯效果。
2.5、實驗后兩組原地推鉛球效果測試
從前面的兩組數據對比來看,彈力帶輔助訓練有效改善了體育生的原地推鉛球專項素質和成績,同時常規訓練方法也提升了體育生成績,兩種訓練方法都達到了既定效果,通過對比分析實驗后的測試數據,探究彈力帶輔助訓練和常規力量訓練的效果差異。從實驗后的原地推鉛球專項素質和成績對比情況來看,實驗組學生前拋指標成績明顯好于對照組成績,后拋指標的測試結果實驗組比對照組提升幅度更大,立定跳遠指標上兩組沒有顯著性差異,原地推鉛球成績測試上,實驗組成績好于對照組成績且具有明顯差異。
通過以上對比分析結果可以發現,彈力帶輔助訓練由于自身對力量控制的區間優勢,更容易把控適合自身訓練的強度,同時負重力量呈現出線性改變,而常規訓練由于杠鈴力量的固定性,造成學生負重力量的控制較差,因此彈力帶負重訓練對初中體育生原地推鉛球成績改善效果明顯好于常規訓練方法。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經過10周訓練后,不論是常規訓練方法還是彈力帶輔助訓練,初中體育生的原地推鉛球成績都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且提升對比結果顯示具有顯著性,說明通過提升初中體育生的力量素質對改善原地推鉛球成績具有明顯作用。彈力帶輔助訓練由于更容易讓學生把控力量的負重,因此同樣經過了10周訓練后,在原地推鉛球提升效果上,呈現出明顯好于常規傳統訓練帶來的提升,說明彈力帶輔助訓練更適合鉛球的訓練提升。
3.2、建議
建議在日常訓練當中,把傳統訓練與彈力帶輔助力量訓練結合起來,取長補短,能取得更好的訓練效果,考試取得更好的成績。同時建議把彈力帶輔助訓練應用到更多的運動項目當中,延伸彈力帶訓練的廣度和深度。建議在進行彈力帶輔助力量訓練時,將訓練強度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制定增加力量數值的彈力帶,讓學生更容易記住自身的抗阻力范圍,同時不易訓練強度過大且要將練習安排在學生精力充沛時進行,并且遵循循序漸進原則,有助于提高訓練效果與質量。
參考文獻:
[1]查明藝.田徑運動訓練中彈力帶的運用探究[J].田徑,2022 (09).
[2]程雪廷.彈力帶在田徑運動訓練中的應用[J].田徑,2020(02).
[3]梁紹源.中學體育課中彈力帶的輔助教學運用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9,9(29).
[4]馮杰.中學生鉛球運動員力量訓練的方法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2(18).
[5]魏晉花.高中體育特長生改進鉛球技術的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22(16).
[6]何宇軒.江西體育高考生的原地推鉛球訓練方法[J].體育風尚,2021(12).
[7]程文豪.彈力帶組合練習對優化前擲實心球技術學習效果的教學實驗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21.
[8]焦陳旺.彈力帶在初中鉛球“教、學、賽”中的運用[J].體育師友,2020,43(05).
[9]邱梓豪.彈力帶的輔助練習在鉛球教學課上的糾錯效果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9.
[10]劉偉凱.彈力帶組合訓練對背向滑步推鉛球技術教學效果影響的實驗研究[D].首都體育學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