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村落是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重要載體,隨著城鎮化進程快速推進,大量傳統村落正在逐漸消亡。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的新時期,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隨著近年鄉村旅游的不斷推進,傳統村落憑著文化資源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成為鄉村振興的活力呈現。如何激活傳統村落的內生動力,促進傳統村落永續發展,實現鄉村產業振興,是眾多村落正面臨的主要問題。
關鍵詞:傳統村落; 產業振興; 生態; 文旅
中國分類號:TU982.29A
[作者簡介]羅睿(1982—),男,羌族,本科,高級工程師,注冊城鄉規劃師,長期從事村鎮規劃及傳統村落歷史文化保護發展工作;龐嘉(1983—),男,碩士,工程師,注冊結構工程師,長期從事村鎮工作及建筑保護發展利用工作;滕婷婷(1996—),女,本科,助理工程師,長期從事村鎮規劃工作;楊成敏(1992—),女,本科,工程師,注冊城鄉規劃師,長期從事村鎮規劃工作。
0 引言
2012年我國正式推出“傳統村落”概念,傳統村落是指擁有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的村落。至今為止,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已公布了6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總計8 171個中國傳統村落;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也已公布5批《四川省傳統村落名錄》,共計1 165個。傳統村落的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1],做好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利用工作,對于繼承弘揚巴蜀傳統文化、促進鄉村產業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明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傄螅渲挟a業興旺是振興鄉村的首要任務[2]。傳統村落保護工作已開展十余年,為鄉村振興積累了寶貴經驗,提供了有益探索。要實現傳統村落的產業振興,不僅是對村落空間和建筑單體進行活化改造利用,更重要的是要保護和傳承傳統村落所承載的眾多價值,包括社會價值、歷史價值以及地域特色文化價值等,方能將傳統村落建設成為一張能夠代表地域文化特色的魅力名片。
1 研究對象
本文選取案例中路片區所在的甘孜州位于四川省西部,地處中國最高一級階梯向第二級階梯云貴高原和四川盆地過渡地帶,康巴文化、情歌文化、格薩爾文化、香巴拉文化、紅色文化、宗教文化、其他民俗文化相錯交融,同時也是附國、東女、嘉良、白狼、牦牛羌等眾多部落聯盟繁衍生息的地方,更是吐蕃發展經營的地方,因此州內傳統村落數量眾多、建筑獨具特色、歷史積淀豐厚、文化個性鮮明,具有極高的保護價值、研究價值和開發價值。截至目前,有94個中國傳統村落、257個四川省傳統村落分布在甘孜州,也是四川省范圍內傳統村落分布最密集的地區。
甘孜州境內地勢多為高原,自然環境惡劣、地理位置偏遠、基礎設施落后且貧困人口眾多,鄉村振興工作的推進存在較大難度,眾多傳統村落的產業振興也尤為重要。而持續推進的傳統村落保護開發工作正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通過對傳統村落資源的挖掘開發、傳承與活化利用,促進鄉村產業的轉型升級,帶動村民增收,改善鄉村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實現產業振興。
2 甘孜州丹巴縣中路片區資源概況
2.1 區位條件優越
中路片區位于四川省甘孜州丹巴縣東北部墨爾多山鎮,自古稱為神山前盛滿寶物的茶盤,是墨爾多山下的珊瑚島;片區內三面環山,是典型的高山峽谷地貌,中部平坦,地勢西南高,西面低,海拔1 839~3 552 m,與藏區四大神山之一的墨爾多神山遙遙相望。距離丹巴縣城約7 km,附近有中國熊貓大道(G350映秀—丹巴段)、S303,交通便利,且片區村落內部道路網絡較為完善,已實現戶戶通。
中路片區由克格依村、波色龍村、呷任依村、基卡依村以及罕額依村共5個行政村組成,其中克格依村、波色龍村于2016年入選為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呷任依村、基卡依村于2017年入選第三批四川省傳統村落。地處民族走廊的核心區域,當地民俗文化體現出明顯的藏、羌兩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痕跡和特點,是丹巴縣的重要門戶和旅游集散地;5個村落相互交融,也是中路藏寨核心村落群之一。
2.2 特色資源豐富
中路,藏語的意思是“向往的好地方”。以墨爾多神山為中心的嘉絨文化在這里積淀深厚,被譽為中國獨有、世上罕見的美麗村落。2005年,中路藏寨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中國最美景觀村落”之一;2008年丹巴中路古寨群入選“中國景觀村落”,發展潛力巨大。
2.2.1 生態優勢突出
中路片區具有高山峽谷的典型地貌,境內的碉樓群,與神山、樹林、草甸牧場、寺廟村寨、河谷渡口等元素構成了完整的嘉絨藏族高原立體農業文化景觀系統,獨特的地理及氣候環境共同造就了山美、水美、人更美的生態景觀,在這里四季都可以欣賞到不同的美景,初春梨花如雪,夏季果谷飄香,秋季紅葉如丹,冬季銀裝素裹。
片區地處大渡河上游的金川河畔,兩岸河谷間種滿了桃樹、李樹、杏樹、梨樹、柿子樹、蘋果樹等果樹,加上山上各種不知名的叢林小樹,在秋霜的洗染下一片燦爛,紅的、綠的、黃的、橙的、紫的、金燦燦的,陳鋪在河兩岸的山野里。再加上嘉絨藏寨的民居襯映,其獨特的建筑風格在山野間顯得非常悅目。還有遠古留下的碉樓屹立在群山之中,遠遠望去,猶如畫里仙宮。小金川、磨子溝從境內流過,河谷深深下切,自然落差較大,水流湍急,白浪滔天,聲震雷鳴,河谷兩岸植被茂密,風光旖旎(圖1)。
2.2.2 文化底蘊濃厚
中路片區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據考證也是史書中記載的東女國的故地遺址所在地;同時還擁有眾多的文物古跡,如建筑宏偉的古石碉群、新石器時代的生活遺址(面積約2萬m2)以及戰國時代的古石棺葬群等。
中路片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不僅有令人贊嘆的石砌技藝、嘉絨藏歷年等國家非遺項目,頂毪衫歌、女子成人禮、釀酒技藝等省級非遺項目,還有墨爾多廟會、嘉絨風情節等眾多民俗活動。各村落內民俗氣氛也很濃郁,民俗活動多樣,如“唱山歌”“跳鍋莊”“頂毪衫”。
“跳弦子”等風俗流傳至今。2019年成功舉辦了“國際山地旅游節暨嘉絨風情節”,五湖四海的朋友歡聚一堂,深刻感受“魅力中路”,真實體驗了當地傳統文化和非遺文化精髓(圖2、圖3)。
2.2.3 建筑特色鮮明
中路片區建筑以嘉絨藏族民居為主,其間點綴著大量古碉,總體呈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征。古碉群與藏寨相輔相成,現存古碉88座,傳統藏式民居約600余座,建筑質量整體較好;大多坐落在半山腰,隨著地勢起伏,層層疊疊,并與外圍的雪山、海子、森林、草原遙相呼應,保持著空間和精神上的緊密聯系。錯落有致的建筑布局和依山而建的形式組成白色單體群,陪襯著優雅的墨爾多神山,形成獨特的地方風格。
碉樓和寨房,原本是2類不同性質的風格建筑,但隨著時光流逝,二者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外形上既有寨房的特征,又有碉樓的形態。
嘉絨藏族民居建筑是當地建筑傳統和技藝的典型代表,建筑典型特征為:方形平面、梯形立面,大多建筑為黃黏土粘合石砌墻體、外敷白泥,尺度較小的木質入口,木結構外露構件主要以棗紅色為主色,梁頭或檁頭外露則涂上白泥;柱子為黑色,部分為上紅下黑,色彩對比強烈(圖4)。
古碉樓是嘉絨藏族建筑的杰作,距今已有千年歷史。中路碉樓數量眾多、類型豐富且保存較為完好,古樸而大氣,為丹巴縣之冠。古碉的建筑年代為唐代至清代,規模宏大,類型多樣,建筑技藝高超,具有極高的美學、社會學、歷史學、民族文化學價值。
碉樓外形美觀,碉基牢實,用泥土和石塊建造而成。高度一般不低于10 m,多在30 m左右,高者可達50~60 m。從造型上有四角碉、五角碉、六角碉、八角碉、十二角碉、十三角碉之分,但以四角碉為主。千百年來,古碉經受了戰爭和風雨的剝蝕、地震的考驗,仍然巍然屹立,有的已偏倚卻不倒,有的彎曲為弓自成風景。碉樓的功能很多,傳說最初是用來伏魔的,后來碉樓卻大多與戰事密切相關(圖5)。
3 中路片區產業振興實踐
中路片區依托美景做文章,在產業振興建設中奮發有為。在大渡河流域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實施中,片區發展定位為嘉絨人文生態村,產業功能定位為生態種植、觀光體驗、田園文創、健康頤養,范圍涉及5個行政村,總規劃面積約7.82 km2,涉及農戶479戶2 159人,總投資2億元。目前,該片區內立體式旅游項目體系基本建立完成,已經發展成集觀光、體驗、休閑、研學、民宿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中路片區正以創新的思維和務實的行動,擦亮美人谷金字招牌,在產業振興中一展靚麗風姿(圖6)。
3.1 強化生態優勢,打造“美人谷”名片
依托中路片區良好的生態條件,片區的旖旎風光很快在國內外產生了強大的反響,吸引一批又一批的游人不遠萬里來到了中路,他們住藏寨、品藏茶、跳藏舞、攝藏風,進行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文化創作、戶外登山等一系列深度體驗活動,將中路帶向世界。
中路片區近年來因地制宜選擇復耕復種作物品種和技術模式,做到應種盡種,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為保證水環境質量,除了推行河湖長制度外,設立巡河員,確保河道水面、堤防河岸清潔,作好巡河記錄,并且對在河道管理范圍的亂倒亂排、亂占亂建、亂挖亂采等行為及時制止并上報(圖7)。
3.2 提升人居環境,夯實振興基礎
自2018年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一場聲勢浩大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在中路片區拉開帷幕,各村落積極開展改廚、改廁、改圈、改水、改外觀風貌“五改”和治理房前屋后“臟、亂、差”活動。
同時,中路片區各村持續加大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力度,扎實開展“以干干凈凈迎小康”為主題的村落清潔行動,實行了配備農村保潔員、清掃農村垃圾、清除村落內“黑惡臭堵”水溝、清理亂貼亂畫(牛皮癬廣告)等一系列措施,基本實現全部村落無垃圾堆放、無污水橫流、無雜物擋道。
為進一步促進丹巴縣中路片區的鄉村發展,2019四川甘孜山地文化旅游節主會場選址于中路片區。大力開展外部道路提升和維修工程,包括進入中路藏寨的公路擴寬至6.5 m,硬化連戶入戶路、安裝太陽能路燈等,各類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也為該片區進一步發展鄉村旅游創造了更好的條件,越來越多游客的到來也給當地居民帶來致富增收的新契機。
越來越多的游客對中路片區的生態環境表達贊賞,如“感覺現在的中路片區‘美顏’模式全打開,既有都市的整潔便利,又有田園的風光旖旎”“房前屋后更干凈了,民居接待環境更舒適了,村民們的精氣神也越來越好了”等贊美之詞不絕于耳。
3.3 盤活鄉村資產,實現文旅融合
中路片區通過對村落內現有特色資源活化利用,把藏寨元素、古村落文化、嘉絨文化與鄉村旅游有機融合,帶領群眾在產業振興中闖出了一條新路子。
丹巴罕額莊園位于中路片區呷仁依村,建在擁有千年歷史的古碉旁,具有古老嘉絨藏式建筑特點。莊園致力于保護和傳承嘉絨藏族傳統建筑風貌和禮儀,結合傳統建筑的特色及構造,保留了當地原生態風土人情,將嘉絨藏族非遺博物館活態融在建筑里,讓客人感受并體驗到傳統民風民俗,并為研究和愛好嘉絨文化的學者提供研究資料,為當地人提供作為傳習傳統文化的培訓基地。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認為莊園在保護和傳承嘉絨藏族傳統建筑風貌和禮儀,保護丹巴古碉群核心區域生態環境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圖8)。
中路片區既有高原山區的自然風光,更有民族文化的人文特色,這恰恰迎合了歐美發達國家對研學基地的需求——親近自然、探索人文;著眼歐美發達國家學生研學市場來構建中路鄉村產業振興的體系是一條嶄新路徑。
在縣委縣政府的幫助下,2015年10月,登龍云合團隊在中路片區成立了藏地第一座研學旅行基地——登龍云合研學旅行基地;在該智囊團隊的指導下,2018年中路片區鄉村旅游合作社正式成立,合作社的股份分配為農戶占股50%、合作社占股40%、村集體占股10%。研學基地成立以后,把廢棄的中路老寨用協議方式租用了30年,并將這個資產反哺給合作社,用于研學旅行項目的營運以及合作社活動中心的場地;此舉使得廢棄老寨得到了有效利用、老寨的原戶主也收獲了財產性收入、新成立的合作社更有了經濟實惠的發展載體,產生了一舉三得的成效(圖9、圖10)。
3.4 支持創新創業,保障產業運營
隨著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中路片區的景色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各村落因地制宜、緊抓發展機遇。在縣委政府的組織下,鎮黨委政府多次帶領村干部、致富帶頭人外出考察民宿,考察回來把所見所聞傳播給村民,村民受到鼓舞,把自家房屋改造成民宿供旅客居?。煌ㄟ^開展集中培訓、定期檢查等做法,不斷改善民宿接待環境、提升接待能力、提高接待水平,使得片區內民宿始終保持自身風格,受到了旅客朋友的一致好評,村民收入水平得到了極大提高,生活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村民自豪地留在自己的故鄉,同心協力建設自己的家鄉營造出旅游產業發展興旺的氛圍,吸引外來者青睞中路,也有“出走者”回歸中路。
2003年,來旅游的秋英東與中路一見鐘情,投資1 300萬元打造了東坡藏家精品酒店,如今東坡藏家精品酒店成為川西旅游環線的知名酒店,年接待客人達1萬人次,年收入達300萬元。2018年,得知家鄉開始建設大渡河流域鄉村振興示范區后,在成都就業的大學畢業生德吉辭掉工作回到家鄉籌辦自己的民宿酒店。酒店在房屋外形上,盡可能保留、體現嘉絨藏族文化;在該酒店除了唐卡,游客還能體驗嘉絨藏式婚禮、原生態鍋莊以及正宗的藏餐等(圖11)。德吉說:“希望我的這個民宿酒店能讓嘉絨藏族文化代代流傳,也讓游客感受原汁原味的嘉絨藏族文化?!?/p>
4 總結
中路片區擁有豐富的物質文化資源與歷史文化內涵,承載著濃厚的建筑、文化、民俗與生態價值[3],具備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的堅實基礎。中路片區通過強化生態優勢、提升人居環境、盤活鄉村資產、支持創新創業等路徑,實現了整個片區的產業振興,可為其他傳統村落提供一定借鑒。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R].2018.9.
[2] 李國祥.實現鄉村產業興旺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的若干重大關系[J].中州學刊,2018.
[3] 蘇海洋,陳朝隆.基于產業振興角度的客家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研究——以梅州蕉嶺縣石寨村為例[J].重慶建筑,2019(5):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