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城市規劃設計可以通過重新配置城市資源與設施,營造健康的城市建成環境,提升人居環境品質,促使人們選擇更加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從健康城市視角出發,對歐美多個國家地區促進積極生活方式的規劃研究成果進行梳理,歸納總結出促進人們體力活動的建成環境要點,搭建出以體力活動物質基礎、體力活動承載空間、體力活動選擇誘因為支撐點的建成城市建設架構,并結合重慶市長壽區顯山露水規劃研究進一步探討三大支撐點在城市規劃設計中的具體應用,探尋促進積極生活方式的城市建成環境構建路徑與方法。
關鍵詞:健康城市; 積極生活方式; 體力活動; 山水城市; 城市設計
中國分類號:TU984.11+3A
[定稿日期]2022-04-15
[作者簡介]王雪(1989—),女,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城市設計、舊城更新。
0 引言
現代城市規劃起源于20世紀初,本質是為解決工業化初期西方城市的人口聚集、住房擁擠、環境污染及傳染病蔓延等城市問題。公共衛生與健康是現代城市規劃的本源所在。
現代城市對功能與效率的追求,導致人們生活節奏加快、社會競爭加大,精神壓力加重,同時也逐漸養成過度依賴機動車,長時間伏案工作,不參與體力活動的生活習慣。這些生活方式是引發心理及身體慢性疾病的直接原因之一[1-2]。
1 健康城市與積極生活方式的理論背景
1.1 健康城市
1984年的加拿大多倫多會議上,世界衛生組織(WHO)首次提出健康城市這一理念,1998年WHO發布《健康促進詞匯表》,明確健康城市的概念為“一個健康城市應該是由健康的人群,健康的環境和健康的社會有機結合的一個整體,應該能不斷地改善環境,擴大社區資源,使城市居民能相互支持,以發揮最大的潛能。”
1.2 積極生活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地增加身體鍛煉或身體活動的生活方式,即是積極生活方式。具體來說,達到每天至少30 min的身體活動就算完成積極生活目標,各種身體活動方式與途徑均可。健康導向的城市建成環境可以有效促進人們的主動交通行為和身體活動頻率,從而達到增進健康水平的目的。城市規劃與設計即是實現健康導向的城市建成環境的重要技術手段之一[4]。
2 促進積極生活方式的城市設計導則
2.1 促進積極生活方式的城市設計導案例研究
以積極生活方式為導向的城市設計導則頒布目的在于引導城市健康發展,促進人們主動選擇積極生活方式。歐美部分發達國家或地區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將注意力轉移到健康城市環境的營造上,至今已配套研究出一系列較為系統的相關導則或政策,部分導則已成功指導城市建設,初步收到成效。
其中,澳大利亞的《健康空間和場所》,美國城市土地局頒布的《建造健康場所原則》以及“健康城市”理念誕生地加拿大多倫多的《積極城市:健康設計》,分別從國家、地區的視角提出了促進積極生活方式的城市設計導則。
《健康空間和場所》及《建造健康場所原則》為國家級城市設計指導導則,兩者均提出健康城市的設計要點或原則,并詳述了具體實施方法,且前者更增加了健康城市理念的宣傳引導內容。《積極城市:健康設計》則為地區級城市設計導則,更多側重于解決多倫多市的實際問題。導則還呼吁各方人士對于健康城市建設的積極參與[5-6]。
2.2 案例研究總結
本文從宏觀、中觀、微觀的角度,重新梳理以上導則的關注要點,就促進積極生活方式而言,城市建成環境需要提供市民體力活動所需的物質基礎(如適合所有人的環境、美學、促進活動的建成環境、高品質的城市空間等);承載空間(如便捷的城市道路網絡、公園和開放空間、促進體力活動的建筑和空間等);選擇誘因(安全與監視、支持的基礎設施、特殊環境的營造等)(表1)。
3 以重慶市長壽區為例落實促進積極生活方式的城市設計方法
3.1 長壽區概況
長壽區地處重慶市腹心,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淵源。“群體力活動空間的場所感(如美觀、安全性、舒適性、吸引力、公平等)“群山東西兩相望,鳳城桃花在其間,長江居南穿行過,山字山水繞壽城”是長壽中心城區的山水寫照,城區東西遙相呼應分布著菩提山、求雨山、陽和山等山體,桃花溪蜿蜒穿城于城南匯入長江,東西群山夾一水和城南流過的長江形成獨特的“山”字形山水格局圍繞長壽城區(圖1)。
但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為追求社會經濟效益,長壽城區生態環境已遭到侵蝕,各種生態問題導致長壽環境品質降低。
3.2 體力活動的物質基礎
長壽擁有得天獨厚的優質山水資源,城區東西兩側各有山脈綿延,城區西側菩提山——牛心山(即菩牛山體)南北長約6 km,東側的求雨山—皛山—陽鶴山(即求皛陽山體)縱跨8 km。城區內江河及水庫資源豐富。其中,長江具有寬闊的水面和濱江綠化帶,同時還具有航運和旅游基礎。桃花溪穿城而過,與中心城區有足夠長的接觸面,同時兩側河岸還擁有豐富的游憩景觀。
長壽城區自然環境現存問題具有普遍性,山水城格局割裂、環境品質降低、山水特色缺失。而良好的體力活動物質基礎,需要有機融合山、水、城、人,喚起市民的山水意識,針對這類問題,需要從自然環境修復及建成環境協調入手。保育修復山水;打通城區山水視線廊道、通風廊道;打開山水視點視域。
城鄉規劃與環境建設王雪: 健康城市視角下的城市空間優化策略——以重慶市長壽區顯山露水規劃研究為例
3.2.1 保育山水資源,針對性制定保護修復措施
保育城市山水資源方面,在梳理山體保護現狀及對于城市的重要性等要素進行綜合分析后,首先對城區山體進行山體等級和分區的劃分。劃定生態性、連貫性較好的菩牛山體、求皛陽山體2條山脈為一級保護山體;散落分布于城區內的鳳山、政府后山、黃角坡、雞冠寺、等山體劃定為二級保護山體。對于兩級保護山體分別制定不同的保護保育措施。
3.2.2 見山親水,建立城市廊道體系
長壽的優質山水空間需要被看到、被感知,故而開敞的視域空間塑造及視線廊道的打通顯得尤為重要。
菩牛山體和求皛陽山體高程較高,具有良好的城市景觀背景條件。針對此規劃分別對臨山地塊、臨山建筑做出了具體可落實的引導措施。如臨山建筑,宜以多層、低層建筑為主,嚴格禁止對山體形成遮擋。鼓勵建筑局部架空以及屋頂綠化,形成層層見綠、建筑與山體融為一體的山-城景觀等。
在視線廊道的組織上,規劃提出遠景式和框景式視線通廊2種模式。遠景式視線通廊以公園廣場、觀景平臺等為主要視點,以山水景觀資源為觀景對象,依據景點特征及實地觀測效果選定參照線,限制前景建筑高度,視線通廊范圍內建設嚴格控制高度、寬度及造型。
框景式視線廊道以山體和水體為對景,依托直接聯系并抵達這些山體水體的城市街道和綠道為視廊通道,形成街道、綠道以及兩側建筑景觀所構成的“峽谷”式景觀體驗。
3.2.3 惠風和暢,留出暢通無阻的通風廊道
長壽城區內主要為東、中、西3條風道區;順應3條風道走向,選取城區走向及寬度均較為適宜的道路及桃花溪等構建舒朗通暢的引導風道。在營造風道環境方面,通過控制廊道寬度、地表綠化引導及側建筑形式達到良好的通風效果,同時,在城市邊緣設置永久性的生態綠地,為郊區至城區的風道創造良好的導入口。在風道兩側建筑控制方面,通過采取高低錯落的建筑排布、底層架空的建筑設計及中心高邊緣低的建筑布局等方式,減少建筑對城市內風運動的阻礙,提升城區風環境感受。
3.3 體力活動的承載空間
體力活動的承載空間包含系統的慢行網絡和各級規模的開敞空間。長壽城區現有慢行道路多依托市政道路存在,且多為綜合慢行道,依托山水資源的專有慢行道未形成連續完整的慢行系統。破碎的城區慢行道路會影響居民的使用情緒,降低出行意愿。規劃希望打造完整系統的城區慢行網絡。
3.3.1 串聯慢行通道,連線成網
慢行網絡打造從串聯現有慢行道路及各類資源點入手,打通斷點,相互連接,將資源與城區縫合起來,增強山水人文資源與其腹地的聯系,在資源點與腹地之間建設慢行步道,通過慢行道路的逐漸伸展,將其景觀資源延展進入居民的日常視野,引導居民改變出行或休閑方式。
針對長壽城區內諸多慢行道路網絡,依據其屬性及串聯資源情況,將其分為山水走廊、美麗街道及城市文道。山水走廊主要關聯城市山水景觀資源,形成便捷通達的景觀資源到達路徑。美麗街道通過控制協調街道空間尺寸、界面連續與通透性、街道節點、人性化場所等,將街道公共空間塑造成為賞心悅目、充滿活力、舒適便捷的交通及交往空間。城市文道串聯文化地標,營造隨處可見的人文空間。
3.3.2 均衡活動空間,構建系統開敞空間體系
城區中的活動空間是市民休閑、鍛煉、交往的主要發生場所,也是提升城市活力的重要空間節點。規劃通過景觀廊道串聯城市活動空間,形成有路徑、有節點、有目的地的開敞空間體系。
活動空間布局以全覆蓋為原則,結合長壽山水資源及開敞空間,梳理形成兩級四類體系,包括臨山濱水活動空間,城市公園活動空間、人文景觀活動空間及組團內部活動空間。
3.4 體力活動的選擇誘因
場所感會直接影響居民的體力活動意愿,尤其是以休閑游憩為主、目的性較弱的出行行為,為此需要進一步打磨體力活動空間的場所營造。
美觀是場所最直觀的視覺認知,需要遵守美學秩序,借助設施小品、景觀綠化及燈光照明等營造出場所環境。
舒適性是指場所應能提供公平、便捷且適宜的活動機會,體力活動承載空間在設計上應滿足各類、各年齡段人群的使用需求,考慮體力弱勢的老年人、幼兒及殘障人士的使用需求。
安全性是指場所設施的安全性以及周邊環境帶來的安全感。打造安全的使用氛圍需要無安全隱患的場所設施,通透開敞的視野,避免過于注重綠化而成片種植高大喬木導致視線遮擋,場所應配備可見的、完備的監視系統,視覺可見的監控設施更容易給人以環境安全感。照明設施應滿足功能性需求,尤其夜間燈光應均衡明亮。
4 總結
促進積極生活的城市設計方式歸根結底著力于塑造一個讓市民愿意置身其中的城市環境,尤其對于長壽這樣一個山環水繞、擁有豐厚自然資源的城市。本文從健康城市視角出發,通過對歐美等國家和地區相關規劃研究的學習借鑒,認識到要引導人們選擇積極的生活方式,需要提供體力活動的物質基礎、承載空間及選擇誘因三大支撐。通過長壽顯山露水規劃研究將以上3點具體落實,嘗試將大山水與小場所全盤考量,層層深入,期待以設計改變生活,建成高品質的城市環境。
參考文獻
[1] 譚少華,郭劍鋒,江毅 . 人居環境對健康的主動式干預:城市規劃學科新趨勢[J].城市規劃學刊,2010(4):66-70.
[2] 魯斐棟,譚少華 . 建成環境對體力活動的影響研究:進展與思考[J].國際城市規劃,2015(2):62-70.
[3] 武占云,單菁菁 . 健康城市的國際實踐及發展趨勢[J].城市觀察,2017(6):138-148.
[4] 王蘭 . 健康城市規劃:回歸與提升.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學術成果:品質規劃[M].北京:中國工業出版社,2018.
[5] 孫佩錦,陸偉,劉漣漣 . 促進積極生活的城市設計導則 :歐美國家經驗[J].國際城市規劃,2019(5):86-91.
[6] 蔣希冀,葉丹,王蘭 . 全球健康城市運動的演進及城市規劃的作用辨析[J].國際城市規劃,2020(6):128-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