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課程思政的目的是立德樹人、以德鑄魂,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通過分析風景名勝區規劃設計課程開展思政教學的優勢,明確課程思政建設的意義,對風景名勝區規劃設計專業課程進行教學探索,挖掘思政素材。在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模式基礎上,結合多種教學方法,建立思政與專業課程的融入方法和途徑,對思政與專業教育結合提供示范帶頭作用。
關鍵詞:課程思政; 風景名勝區; 教學探索
中國分類號:G642.0A
[定稿日期]2022-05-12
[課題項目]廈門大學嘉庚學院2022年度校級教研教改項目(項目編號:2022J12)
[作者簡介]姚佳純(1981—),女,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可持續設計、海綿城市、GIS等。
0 引言
人才是衡量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保障,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所在。人才培養是高等學校的基本任務。“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我國從古至今的教育理念中,始終把德育放在首位。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德育教育。《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1]。“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在傳授知識、培養專業能力的基礎上,高校有義務、有責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課程思政建設應當深入高等學校專業教育中,潤物細無聲地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價值體系。文章就風景名勝區規劃設計的課程如何融入課程思政教學展開探討。
1 風景名勝區規劃設計課程開展思政教學的優勢
1.1 從專業必修課入手開展思政建設
專業課程是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2]。風景名勝區規劃設計的課程性質是風景園林專業必修課,屬于專題設計主干課課程系列。專業主干課中融入思政內容能夠體現專業教育的示范帶頭作用,并且推動思政教育與專業其他課程的結合。
1.2 在課程內容中體現思政教學特色
風景名勝區是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展示窗口;風景名勝區規劃設計的課程內容與思政內容相耦合。課程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尊重自然、保護綠水青山、以及綠色發展等生態文明理念,將生態文明、地域文化、愛國主義教育等內容滲透到專業教育中,理論與思政教育相結合。
1.3 將人才培養目標與課程思政建設目標結合
風景園林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為行業培養職業景觀師,為社會培養有擔當的建設者,為國家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風景名勝區規劃設計的課程目的與風景園林人才培養目標以及課程思政的導向相耦合。通過課程教學,學生能夠了解風景名勝區的主要內容,掌握風景名勝區規劃設計的原則與方法,熟悉相關設計法規與規范,在獲得專業知識的同時,能夠激勵學生積極投身于生態文明建設中,勇于承擔建設美麗中國的歷史使命。
2 風景名勝區規劃設計課程思政教學目的與內容要點
風景名勝區規劃設計課程思政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具備正確的思想道德素質、踐行職業精神和規范的專業素質、具有健康的身體和心理素質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3]。在此目標下,具體可以從幾個方面將思政要點潛移默化地融入風景名勝區規劃設計課程教學中[4]。
(1) 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加強制度自信、理論自信和道路自信。在習近平總書記“堅持綠色發展觀,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目標的指導下,風景名勝區保護和開發已經具備完善的體系和制度。在課程中通過列舉我國風景名勝區概念、發展歷史、制度和規范等,展現我國風景名勝區事業取得的重要成就,突出我國制度優勢,加強國情教育,堅定學生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
(2) 引導學生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合格的公民品德和人格素質。課程中通過學習“風景名勝區”專門及相關的設計法規與規范,引導學生用馬克思系統性思維模式思考“水林天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生態發展理念,培養學生遵紀守法的行為規范,以及教導持誠、守信的工作態度,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保障。
(3)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和美德,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從我國古代倡導的“師法自然,道法自然”“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國傳統文化自古以來遵循學習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態思想,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理念。風景名勝區的規劃設計也必須遵循“生命共同體”的規劃思維和“天人合一”的設計理念,展示我國優秀自然哲學、地域文化,愛國教育和生態教育。
(4) 培養具備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的專業人才。通過學習風景名勝區的工作職責,理解風景名勝區的社會服務職責,掌握未來風景園林設計師所需要的職業或行業素質,弘揚當代大學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培養滿足社會需求、面向行業、面向企事業單位的創新型人才,在行業中踐行為人民服務的使命。
3 風景名勝區規劃設計課程思政實施
風景名勝區規劃設計課程結合思政的教學實施主要從3個方面開展。
3.1 在專業課程教學中融合思政內容
構建風景名勝區規劃設計課程相關的思政素材數據庫,圍繞4個思政教學目標,按照教學內容框架導入思政內容:風景名勝區概述;風景名勝區范圍、性質與發展目標;風景資源調查與評價;風景名勝區的分區、結構與布局;風景名勝區專項規劃以及風景名勝區管理。(表1)
3.2 在多種教學載體中結合思政內容
教育信息化、網絡化和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以OMO(Online-Merge-Offline)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模式為主導,將思政要點有機融入多種教學方法[5]。
3.2.1 OMO教學模式下,線上線下同步傳遞課程思政要點
通過“學習通”“雨課堂”“慕課MOOC”“QQ課堂”等網絡平臺線上發布思政內容,學生學習后在線提交作業,例如,引導學生觀看《綠色星球》《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守護三江源》等紀錄片,撰寫心得報告。而在線下教學中以師生交流互動形式為主,減少課堂講授環節,增加問答討論,組織學生針對線上平臺的思政內容進行思考和討論。線上線下融合的優勢體現在:一方面學生有效利用網絡資源和課后時間自主學習,節省線下教學時間;另一方面,學生從被動學習轉成主動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自主性和熱情,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使學生對于思政內容融會貫通。
3.2.2 采用項目式教學法、目標導向法和案例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式進行課堂思政教學
在項目式教學法中,教師首先發布項目內容—完成風景名勝區規劃文本。接著將項目分成若干個子任務:基礎資料匯編、規劃文本、規劃圖件和規劃說明書;明確每個子項目的教學目標。最后通過案例分析法傳遞思政信息。例如分析三江源從國家自然保護區到國家公園的歷史變革,引導學生了解我國堅持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積極參與國際環境保護,為全球生態環境治理做貢獻,加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養學生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激勵學生積極投身于生態環境保護中。
3.3 在教學評價體系中體現思政教學成果。
將思政內容納入學生考核要求,建立完善的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通過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呈現學生對于課程思政的學習和掌握程度[6]。過程評價是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評價,包括日常行為表現——是否誠信,課堂互動——是否積極參與思政話題討論,課后成果—思政感想心得。結果評價是對風景名勝區規劃設計與教學思政內容結合的結果、呈現及影響的評價,包括思政內容融入專業教學滿意度評價,思政教學獲得感評價,以及思政教學效果肯定度評價。[7]通過教學評價體系,教師可以科學了解學生課程思政學習狀態,及時調整自己的課程思政教學方針。
4 結束語
本文嘗試將思政教學與專業主干課、核心課、必修課相結合,以“風景名勝區規劃設計”課程為例,以此作為典型示范,以點帶面,探索思政教學融入專業課程的方式和途徑。在實施過程中,也遇到課程思政較為單一,未成體系;課程思政授課教師隊伍單薄;思政教學管理手段較為老舊等挑戰。因此在以后的課程教學中,需要從3個方面加強思政建設。
(1) 統籌基于思政的學科培養目標,推進以思政為基礎的課程體系建設,協同課程思政教學內容。[8]結合學校發展目標,針對學科特點,構建完善的、系統性的、科學性的思政課程體系;明確課程思政目標;融入課程思政內容;創新學習過程思政教學設計;探索完善的課程思政評價體系。
(2) 強化頂層設計,自上而下,全方位推進思政教育,加強教師隊伍思政建設。教育者必先被教育,以教研組為單位,組織教師集體研讀大綱和教材、收集思政素材,制定教學計劃,分析思政內容融入課堂教學的途徑。從宏觀到微觀,從集體到個人,從教師到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人生觀、社會觀、價值觀。
(3) 新時代背景下,依托現代化大數據,結合時事,掌握最新教學方法,利用新的教學手段和工具,精準掌握學生的思想道德動態,追蹤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預測其學習過程中的弱點、重點和難點,有目的性培養兼具德智體美勞的社會主義接班人[9-10]。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2-02-20].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 呂明華,姜鳳良,姜朋濤,等.醫學免疫學“課程思政”設計與實踐[J].中國免疫學雜志,2022,38(2):223-226.
[3] 李德賀,李波,張曉.思政元素融入高校數學類課程實現路徑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42(3):57-60.
[4] 陳曉芳,陳昕,洪葒,等.“會計學原理”課程思政建設:價值意蘊與教學實踐[J].財會月刊,2022(3):79-87.
[5] 劉興云.公共美育課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2(1):121-124.
[6] 劉燕,程靜.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融入高職思政課教學實踐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2(2):85-90.
[7] 許祥云,王佳佳.高校課程思政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基于CIPP評價模式的理論框架[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1):47-60.
[8] 蒲清平,何麗玲.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提質增效的實踐路徑[J].思想教育研究,2022(1):109-114.
[9] 王學儉,李東坡,李曉莉.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協同創新的內涵、重點與對策[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50(1):87-97.
[10] 道德與法治”課程為例[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2,41(1):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