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是保障民生、保障社會穩定與公平的重要基礎,教育城與其他城市片區差異較大,使得其在配置公共服務設施時具有明顯的獨特性。研究從公眾意愿的視角出發,以拉薩教育城的實地訪談和問卷調查數據為基礎,分析居民基本情況和對公共服務設施需求特征,總結出現狀設施供給與居民需求之間的差距。提出“功能融合、設施多元、優化布局”的規劃策略,并分級配置城市級、片區級、社區級配套,形成“一心兩帶多組團”的空間結構,著力創造功能復合、設施共享的活力空間。
關鍵詞:公眾意愿; 問卷調查; 教育城; 公共服務設施; 分級配置
中國分類號:TU984.14A
[定稿日期]2022-07-27
[作者簡介]謝姣(1990—),女,碩士,工程師,從事城鄉規劃設計工作。
0 引言
公共服務設施規劃要重視不同地域、不同功能的差異化。教育城結合中高職管理不同、教育城瞬時人流大、時段特征突出等特點,其公共服務設施的規劃應體現出更高的要求[1]。目前,國內外已有一些教育城研究案例,分析可見設施多元、集約共享是教育城內公共服務設施具有的特點[1]。但在研究方法上較少結合配套對象的具體需求展開研究,直接面向教育城公共服務設施供需特征的研究幾乎沒有。筆者從設施需求差異化角度出發,通過對拉薩教育城的實地調查和問卷分析,以市民和學生的多元化需求為導向,探索具有高原地區特色,符合教育城生活方式的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標準。
1 案例地區概況及公眾意愿調查問卷設計
拉薩教育城位于拉薩市東城新區,規劃總用地面積31.86 km2,擬入駐24所院校。現狀常住人口2.3萬人,其中學生占比超過一半。現狀處于“半城半鄉”的格局,普遍存在配套設施層級低、規模不足、特色不明顯的問題。
筆者去到拉薩教育城進行田野調查,采用問卷、訪談和觀察3種方法,分別對市民及學生兩類人群發放問卷2 100份。問卷的設計由答卷人“基本情況、設施偏好、需求特征”3部分組成,涵蓋答卷人的基本信息、家庭收入情況、住校和陪讀情況(針對學生)、出行方式、購物及休閑方式、設施滿意度、設施需求等26項具體內容。
2 拉薩教育城公共服務設施需求分析
2.1 市民的需求分析
2.1.1 受調查市民基本情況分析
藏族居民是主要居住群體,外來人口多、流動性強,文化程度偏低,需要職業技能培訓的比例較小,家庭收入主要來源于農牧業和村企分紅、出租房屋。
2.1.2 市民對公共服務設施的需求分析
(1)醫療、就業、養老設施需求量最高。
市民投票認為教育城內最缺乏的公共服務設施是醫療和體育設施,其次分別是老年活動中心、菜市場、兒童活動場地、文化設施、公園及廣場。這與目前市民最關心的問題不謀而合。
(2)出行以騎行為主,對設施可達性要求高。
調查對象中,51%的居民在蔡公堂鄉以外地區工作;幾乎所有市民選擇日常休閑在家及附近區域進行,設施的理想距離為5~10 min;65%的市民選擇步行或騎摩托車、自行車出行;83%的市民希望在5年內購買小汽車。
(3)對設施子類選擇時,偏好步行可達、開放共享、消費居中的項目。
居民最偏好的商業形式是商業步行街,其次是商品專業市場、大型的購物中心、社區商業服務設施;居民最喜歡的娛樂方式是體育運動,其次購物消費、與朋友聚會、過林卡、轉經等;一半的市民會選擇附近免費開放的學校操場、圖書館、會議室進行使用;39%的老年人選擇社區托老所養老,其次選擇養老院或老年公寓等養老機構、和子女合住一起養老(圖1)。
2.2 學生的需求分析
2.2.1 受調查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藏族學生是主要就讀群體,占比達92%。學生住校比例為78%,主要是家不在本地的中學生。大部分學生上學時間都超過30 min。往返學校的交通工具主要采用公交車,外地的學生主要是乘坐長途汽車。
2.2.2 學生對公共服務設施需求分析
(1)購物與餐飲是學校周邊亟需增加的設施。
學生投票認為教育城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教育城出行交通不方便、缺少商店和餐館,其次是缺少學生交流場所、缺少公園綠地;同時發現學生對教育城周邊的公共服務設施的需求量最大的是購物和餐飲,其次是娛樂和書店。
(2)對子類設施選擇時,偏好氛圍濃、娛樂性好、消費低的項目[4]。
學生偏好的購物方式是沿街商店和商業街區模式,其次是便利的小賣部、大型商場;偏好的周末休閑方式主要是運動、回家、逛街和娛樂;84%的學生認為教育城內公共場所較為缺乏,且受機動車干擾較大,需要改善公共場所環境(圖2)。
2.3 現狀設施供給與居民需求分異的問題總結
2.3.1 設施總量與類型欠缺,難以滿足多類使用人群需求
拉薩教育城公共服務設施使用人群一半是市民一半是學生,與其他城市新區相比存在較大的差異。針對教育城現狀公共服務設施數量,市民認為醫療、就業、養老、休閑等設施是比較缺乏的,學生認為購物與餐飲是學校周邊亟需增加的設施。現狀公共服務設施以教育科研為主,配套不夠完善,總量缺口較大,難以滿足使用人群的需求。
2.3.2 設施配置單一,多元化服務訴求應對不足
拉薩教育城人口結構復雜,不同年齡層次、收入水平及職業構成所形成的多樣人群特征和需求,對教育城的設施提出差異化、品質化、多元化要求。根據調查可知,市民偏好商業步行街、體育活動、社區養老等步行可達、消費居中的項目,學生偏好商業街區、體育運動等氛圍濃厚、娛樂性高、消費低的項目。考慮到學生住校、走讀差異化的方式,需彈性設計周邊公共服務設施用地。未來完善教育城的公共服務設施,應重點從2方面著手:加強設施共享、提升服務設施質量[5]。
2.3.3 設施服務半徑小,步行可達性需求考慮不足
教育城內設施集中建設在教育城1期,且以城市級為主,布局層次缺失、服務半徑小。根據調查可知,幾乎所有市民選擇日常休閑在家及附近區域進行,市民和學生對設施的理想距離為5~10 min,可見,他們對遠距離的市級公共服務設施享受較少,教育城內現狀設施布局對居民出行距離和使用頻率需求考慮不足,缺乏步行5~10 min內社區級配套。
3 基于公眾意愿的拉薩教育城公共設施規劃對策
3.1 規劃策略
3.1.1 功能融合:提倡公共服務設施的共建共享
教育城應該為周邊居民和學校師生提供豐富多樣的服務設施,空間上除了聚集多所學校外,還適當布局了居住、教育、體育、研發、商業、辦公和醫療等用地[1]。教育城內各相鄰學校之間可共享文化設施、商業設施、醫院、中小學、教師公寓、會議中心、體育設施及實訓工廠等設施,同時使城市生活與教育功能融為一體,加強教育城院校與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區和周邊各縣工業園的“產、學、研”融合,搭建創新創業平臺,形成豐富的吸引點。
3.1.2 設施多元:提供覆蓋不同人群的服務內容
未來將有更多學校和師生入駐教育城,傳統的公共服務設施配套體系已經無法適應新功能的發展,應對變化的人口結構和不同人群的需求,構建覆蓋不同人群的公共服務設施保障體系,重點保障對老人、學生、外來人口的醫療、體育、教育、就業等基本服務,進一步完善提高市民生活品質的文化、養老、休閑娛樂、商業服務、公共空間等設施。
3.1.3 優化布局:提高各類設施的可達性
根據需求分析可知市民對設施的可達性要求越來越高。在交通方面采取以有軌電車為骨架、公共交通為主導、常規交通為主體的公共交通系統。在空間布局方面,以構建高原15 min生活圈為目標,綜合考慮服務人口和服務半徑進行補充性建設,提升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的便利性和可達性;而對于供需矛盾突出的醫療、商業服務、體育、文化等城市級公共服務設施,則需考慮可達性中心、人口分布情況、與公共交通站點的結合再進行建設。
3.2 分級配置
針對拉薩教育城總體規劃用地布局特點和現狀調研分析,設置服務設施內容分為城市級、片區級、社區級三級。
3.2.1 因地制宜確定設施配套指標,補充城市級和片區級設施配置要求
根據拉薩教育城現狀需求、總體定位、人口結構和功能布局,結合《城市公共服務設施規劃標準(2018年)》,補充拉薩教育城內缺失的重大公共服務設施。首先文化設施保留青少年實踐基地、文化館,新建黨史館、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圖書館;教育設施按照千人指標增補高中,集中建設學術交流中心、實訓中心,形成2個共享中心;市民共享校內體育場館;醫療設施保留現狀東城醫院,在東側新建醫院;福利設施保留兒童福利院,新建未成年救助站和養老院;商業設施形成“片區商業中心+社區商業+特色商業街”結構,以滿足市民和學生對逛街購物和餐飲娛樂的需求。
3.2.2 以步行可達為社區級設施配置標準,構建高原15 min宜居生活圈
規劃按照“街道綜合服務中心-社區中心-便利中心”三級服務中心配置,構建高原15 min生活圈。
按照高原0.8~1.2 m/s的步行速度來測算,街道綜合服務中心服務半徑為1 000 m,對應步行時間為15 min,應配置的公共服務設施為:街道辦事處、文化活動中心、小學、初中、老年護養院、衛生服務中心、體育館或全民健身中心、大中型運動場、菜市場、銀行電信郵政等營業網點;社區中心服務半徑為500 m,對應步行時間10 min,需配置的公共服務設施為:幼兒園、社區服務站、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文化活動室、社區衛生服務站、小型多功能健身場、社區商業、社區食堂;便利中心服務半徑為300 m,對應步行時間為5 min,需配置的公共服務設施為:物業管理及服務、兒童老年活動場、便利店。
3.3 空間布局
規劃整體形成“一心兩帶多組團”的結構。“一心”包含行政、文化、商業服務、教育、福利等設施,是位于教育城核心的公共服務共享中心,滿足整個片區內人群的使用需求。同時建設一些大型公共服務設施,緩解公共服務設施的壓力,提高片區影響力,吸引包括居住區、學校及周邊村莊等范圍內的使用人群,融合學校與城市雙重功能[1]。“兩帶”分別是位于教育城一期的丹墨路公共服務帶,及位于教育城二期的丹桃路公共服務帶。規劃尊重人的意愿,設置兩條共享帶,為周邊學校和居住區,提供圖書館、商業、醫療設施、文化活動中心、實訓中心等設施。多組團指多個15 min生活圈。根據相應的服務半徑需要,規劃3個街道綜合服務中心,7個社區中心,多個便民中心,以實現高原15 min生活圈全覆蓋(圖3)。
4 結束語
教育城與一般城市新區不同,其功能需求差異較大,需要區別對待。拉薩教育城是西藏最大的一處現代教育基地,
目前處于建設起步階段,公共服務設施較為欠缺。本文從公眾意愿的視角出發,對拉薩教育城進行實地訪談和問卷調查分析,了解市民與學生對公共服務設施的需求,將現狀設施供給與居民需求進行對比總結可知,拉薩教育城目前設施總量與類型欠缺,難以滿足多類使用人群需求;設施配置單一,多元化服務訴求應對不足;設施服務半徑小,步行可達性需求考慮不足。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三大策略:功能融合,提倡公共服務設施的共建共享;設施多元,提供覆蓋不同人群的服務內容;優化布局,提高各類設施的可達性。拉薩教育城構建城市級、片區級、社區級三級公共服務設施體系,體現出集約共享、地域特色、以人為本的特點,形成“一心兩帶多組團”的空間結構,能夠提高使用效率、快速聚集人氣營造活力氛圍。
參考文獻
[1] 秦晴,王瀟文,馬星.廣州教育城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規劃探析[J].規劃師, 2015(4):127-132.
[2] 鄂璠.拉薩50年之變[J].小康,2015(9):32-36.
[3] 葛丹東,陳弋.開發區公共服務設施體系規劃初探——以浙江省杭州灣經濟開發區為例[J]. 浙江大學學報(理學版),2009(3):340-345.
[4] 何芳,李曉麗. 保障性社區公共服務設施供需特征及滿意度因子的實證研究——以上海市寶山區顧村鎮“四高小區”為例[J]. 城市規劃學刊,2010(4):83-90.
[5] 李萌. 基于居民行為需求特征的“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規劃對策研究[J]. 城市規劃學刊,2017(1):1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