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新疆特克斯縣南部山區現存大量地質遺跡,通過野外調查和綜合研究,將現存地質遺跡資源劃分為3大類、11 類、27個亞類。列舉典型地質遺跡資源特征。利用層次分析法對現存117處各類地質遺跡資源進行綜合評價,得出結果:Ⅱ級地質遺跡7個,Ⅲ級地質遺跡51個,Ⅳ級地質遺跡59個。研究結果對當地進一步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地質遺跡資源以及開展旅游專項規劃等工作,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關鍵詞:新疆特克斯縣;地質遺跡類型;地質遺跡特征;地質遺跡評價
Types, characteristics and evaluation of geoheritage resources in southern mountains of Tekes County, Xinjiang
LI Wenkai1, GONG Xiaoping1, LI Fucheng1, WANG Zhe1,2, FENG Jun2
(1.College of Geology and Mining Engineering,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830017, Xinjiang, China;
2.Geological Survey Institute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Urumqi 830011, Xinjiang, China)
Abstract: A large number of geological relics exist in the southern mountainous area of Tekes County, Xinjiang.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comprehensive study, this paper classifies the existing geoheritages into 3 broad categories, 11 categories and 27 subcategories. To enumer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ypical geoheritage resource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was carried out of 117 existing geological heritage resources by using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7 level-Ⅱ geoheritage sites, 51 level-Ⅲ geoheritage sites and 59 level-Ⅳ geoheritage sit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further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eoheritage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special tourism planning in the area.
Keywords: Xinjiang Tekes County; types of geoheritage; characteristics of geoheritage; geoheritage evaluation
地質遺跡(Geoheritage)是在地球漫長演化的地質歷史時期由各種內外地質作用形成、發展并保存下來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趙汀等,2009;何澤新等,2020)。近些年來,在對地質遺跡的調查與研究的同時,國內研究人員著眼于地質遺跡的分類、評價、保護與開發,推動地質旅游,同時對地質公園的保護、規劃、開發提出建議。
特克斯南部山區現存地質遺跡資源,由西北罕見的巖溶地貌、造型奇特的侵入巖地貌、蜿蜒曲折的河流、深邃的峽谷及高聳的現代冰川等地質遺跡構成,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和科普價值。新疆地質環境監測院、新疆地礦局第一區域地質調查大隊等單位在對新疆全域內地質遺跡資源調查工作中,查明了特克斯縣南部山區現存的少數地質遺跡資源。本研究進一步查明特克斯縣南部山區現存的地質遺跡資源,對地質遺跡資源依照DZ/T 0303-2017《地質遺跡調查規范》及前人研究成果進行分類評價,提升人民群眾對當地地質遺跡資源的認知及關注,為進一步推進當地旅游戰略和推進地質遺跡資源科學保護利用、地質公園建設等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1" 區域概況
1.1" 區域地質概況
研究區位于特克斯縣南部(圖1),地處天山北麓西部,特克斯-昭蘇盆地東段。地處哈薩克斯坦-準噶爾板塊和塔里木-華北板塊的交接部位,屬于西伯利亞板塊(Ⅰ),伊犁-中天山微地塊(Ⅱ),特克斯地塊(Ⅲ)(劉訓等,2015)。出露地層年代跨度大(表1),大地構造演化經過前震旦紀基底形成階段、古生代大陸裂解與拼合階段、中新生代陸內盆地形成演化階段3個階段(張國偉等,1999),歷經多期次、多旋回的構造演化,區內地貌逐漸呈現出目前的狀態。
1-國界;2-地區(州)界;3-縣界;4-水系;5-高速公路;6-國道;7-省道;8-市(縣)政府駐地;9-研究區。
1.2" 區域地理概況
區內地形變化較大,大多屬于中等切割中山區,所在地為冰川侵蝕的山岳構造地貌,海拔1 500~3 700 m,地勢南高北低(江爾森·努爾阿西,2020)。高山帶海拔3 000 m以上,廣泛分布著大小冰川。由于冰川的侵蝕及強烈的寒凍物理分化作用,山勢陡峭挺拔,冰斗、冰川谷及懸冰川發育。冰川下部為冰磧垅崗及冰磧堤堆積,從而形成大小為數不多的冰川湖泊。在中山帶,水系廣泛發育,因受流水的侵蝕,山嶺較低,山勢平緩。河谷陰坡森林繁茂而構成森林帶(1 700~2 800 m)。雪線以下至森林上限,植被為高寒草甸類型。在低山及丘陵帶,以剝蝕堆積為主,地形平緩,同時還存在半封閉式小型山間盆地,位于出山口地段由于流水切割多形成深谷。低山丘陵區水熱條件優越,植被發育優良,形成廣闊的山地草甸。
2" 地質遺跡類型
結合研究區的實際情況,本文將野外工作中發現的117處各類地質遺跡點,按DZ/T 0303-2017《地質遺跡調查規范》的地質遺跡類型劃分方案,分為3大類11類27個亞類,其中基礎地質大類共有21處,地貌景觀大類92處,地質災害大類4處(表2)。
3" 典型地質遺跡資源特征
特克斯縣南部山區地質遺跡資源種類多樣,集巖溶、河流、高山、峽谷等不同類型的地質遺跡資源于一體,不同特征的地質遺跡資源給予南部山區不一樣的景色,展現區內獨特的魅力(表3),同時南部山區也展現出其地學科研價值和旅游開發的潛力。
4" 地質遺跡綜合評價
4.1" 定性評價
1)科學價值
研究區地跨那拉提-紅柳河縫合帶,地處西天山造山帶,區域內構造運動發育,地質遺跡資源豐富,具有極高的地學研究價值。這里有西部干旱區難得一見的科桑溶洞,溶洞內的石鐘乳、石筍等沉積物,對于研究古地理、古氣候變化過程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區內出露大面積的石炭紀侵入巖,對于研究華力西期板塊運動、巖漿侵入、成礦作用、西天山造山運動及造山作用有一定的研究意義。同時,廣袤的原始森林賦予了該地森林生態系統和生物種類的多樣性,也受到生物學家的青睞。
2)美學價值及旅游價值
區內有多條峽谷,谷側奇峰嶙峋、崖奇石峭;山中的溶洞深邃幽長,神秘莫測;谷內河道蜿蜒曲折,河水清澈見底、波光粼粼。近可賞草原上牛羊成群,山間松濤陣陣;遠可觀雪山綿延,如云間游龍俯瞰大地。整個風景秀麗無比,讓人嘆為觀止。倡導健康生活的當下,研究區大面積植被覆蓋可作為“天然氧吧”,和溫泉資源一起,使其成為良好的養生度假勝地。不論在景色優美程度,還是在醫療養生價值方面,對其進一步開發與保護都勢在必行。
3)經濟價值
探索“旅游地學+”新模式,實現全域地學旅游,開展產業精準扶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目前依靠第三產業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出路(杜青松,2019)。區內居住著游牧民族,主要以畜牧業為主要收入,區域經濟水平低,尚需優化產業結構。通過將地質遺跡景觀與當地少數民族文化相融合,在游覽壯麗的自然風光的同時,體驗獨具魅力哈薩克族、蒙古族、柯爾克孜族等民族的歷史和文化,開展旅游觀光、休閑度假村、農家樂、科學考察、地理研學等熱門旅游項目。整合現有資源,開展地質遺跡旅游產業,吸引游客前來消費,將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轉化為經濟收入,加快新農村建設,實現特克斯縣經濟發展。
4.2" 定量評價
本文參照DZ/T 0303-2017《地質遺跡調查規范》中的地質遺跡評價內容,從科學價值、美學價值、旅游價值、經濟價值4個方面考量,結合區內地質遺跡的具體情況和過往學者的研究成果(羅培,2014;陳林等,2017;陳近中等,2020;趙起等,2021;屈欣等,2022),采用層次分析法,按照3個評價因子和10個評價指標進行,經過本領域專家多輪集體討論,綜合討論意見,最終得到具體指標i及其權重(表4)。
本文采用的地質遺跡景觀綜合評價標準(楊帥等,2017;許慶陽等,2022),經過本領域專家分別對各個地質遺跡資源的10個評價進行打分,通過數學模型計算,得到各個地質遺跡資源的最終得分。地質遺跡景觀綜合得分計算數學模型如下:
式中,A表示地質遺跡景觀綜合得分,Xi表示第i項評價指標得分,Yi表示第i項評價指標所對應評價因子權重,Zi表示第i項評價指標權重,i表示第i項評價指標。
4.3" 評價結果
參照DZ/T 0303-2017《地質遺跡調查規范》,將地質遺跡分為4級(表5):100~90分為Ⅰ級(世界級),89~75分為Ⅱ級(國家級),74~60分為Ⅲ級(省級),lt;60分為Ⅳ級(省級以下)(趙起等,2021;屈欣等,2022;許慶陽等,2022)。通過計算得出各種地質遺跡的綜合評價得分(表6)。通過對區內117個主要地質遺跡進行單因素評價,可知Ⅱ級地質遺跡共有7個,Ⅲ級51個,Ⅳ級59個。
5" 結論
1)新疆特克斯縣南部山區地質遺跡資源可分為3 大類、11類、27個亞類,其中地層剖面1處、巖石剖面4處、構造剖面7處、重要化石產地3處、重要巖礦石產地6處、巖土體地貌49處、水體地貌27處、冰川地貌7處、構造地貌7處、火山地貌2處、地質災害遺跡4處。區內以巖土體地貌為主,集水體地貌、冰川地貌等地質遺跡資源于一身,構成豐富的地質遺跡資源寶庫。
2)特克斯縣南部山區117處地質遺跡資源綜合評價結果:國家級地質遺跡資源7處,占總量的5.98%;省區級地質遺跡資源51處,占總量的43.59%;省級以下地質遺跡資源59處,占總量的50.43%。
3)特克斯縣南部山區目前主要只有科桑溶洞、九簾洞等景點得到小規模的商業開發,其余地質遺跡景觀仍處于自然原始狀態,沒有商業開發。區內主要為牧民生產生活場所,化石產地、溶洞內石鐘乳等被居民不同程度地盜采和破壞。后續的開發利用,應以地質遺跡資源等級和保存現狀等為依據,劃分開發保護區,合理保護及開發區內地質遺跡。
4)特克斯縣南部山區地質遺跡資源種類多樣、景觀獨特,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及美學觀賞價值。合理地開發利用,必然會成為特克斯縣重要的地學科普游學基地,為帶動當地經濟發展與推動當地產業升級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陳近中,趙其華,張春茂,2020. 四川寶興地質公園地質遺跡資源類型與評價[J]. 城市地質,15(1): 90-96.
陳林,蔣瓊玉,黃浩,劉晶鑫,譚明磊,2017. 四川興文世界地質公園景觀特征與價值評價[J]. 四川地質學報,37(1): 172-176.
杜青松,2019. 絲路經濟帶地質遺跡資源特征與旅游扶貧對策研究[J]. 西北地質,52(4):279-285.
江爾森·努爾阿西,2020.關于特克斯縣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實踐與思考[J].中共伊犁州委黨校學報(4):69-71.
何澤新,樊劉洋,衛曉鋒,甘鳳偉,李多杰,柴星,2020. 基于地質建造和流域地貌的河北省承德蟠龍湖地區大比例尺地質遺跡調查[J]. 中國地質,47(6):1881-1893.
羅培,2014. 新疆烏恰托云山間盆地地質遺跡景觀體系、成因及評價研究[D]. 成都理工大學.
劉訓,游國慶,2015.中國的板塊構造區劃[J]. 中國地質,42(1):1-17.
屈欣,郜學敏,王萌,羅怡坤,李繼彥,2022. 柴達木盆地地質遺跡資源評價[J]. 中國沙漠,42(1):167-174.
許慶陽,弓小平,張堅燁,王哲,鳳駿,2022. 新疆阿克陶縣布倫口湖—紅山嘴一帶地質遺跡類型、評價及分區保護研究[J]. 城市地質,17(2):221-231.
楊帥,謝小平,王芳,李冰,李佳,2017. 劍門關景區丹霞地貌成景機制與開發保護研究[J]. 曲阜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43(3):85-92.
趙汀,趙遜,2009.地質遺跡分類學及其應用[J].地球學報,30(3):309-324.
趙起,弓小平,許慶陽,楊洋,魏杰,王哲,風駿,2021. 新疆車師古道地質遺跡類型及景觀資源評價[J]. 城市地質,16(2):211-220.
張國偉,李三忠,劉俊霞,滕志宏,金海龍,李偉,黃先雄,吳亞紅,1999.新疆伊犁盆地的構造特征與形成演化[J].地學前緣(4):20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