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2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關于開展2023年農業品牌精品培育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全面啟動2023年農業品牌精品培育工作。
《通知》提出了具體的工作目標:綜合產業規模、品牌基礎、市場消費和國內外影響力等因素,在2022年培育工作基礎上,重點培育32個品類的區域公用品牌,包括糧油(大豆、小麥、小米、甘薯、花生、茶油)、果品(梨、葡萄、西甜瓜、藍莓、火龍果、獼猴桃、芒果、石榴)、蔬菜(蔥、山藥、白菜、花椒)、畜禽(羊、鴨、禽蛋、蜂產品)、水產(魚、貝、甲殼、藻)、飲料作物(黑茶、烏龍茶、黃茶、咖啡)、中藥材(參、黃芪)及其他在國內外市場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品類。
《通知》明確了區域公用品牌的培育條件。其中,基本條件如下:區域公用品牌持有主體在中國境內登記機關依法登記,具有獨立法人(社團、事業)資格;取得合法有效的商標注冊,且連續使用3年以上;已獲得地理標志相關認定/登記或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登錄;已納入省級農業品牌目錄或省級農業品牌重點培育范圍;已實施農業品牌授權管理,品牌授權使用主體經營狀況和信用記錄良好,無違法違規記錄,且至少擁有1家省級及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或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此外,還要求品牌發展優勢明顯、競爭力較強、發展力突出、影響力較大、帶動力明顯。
《通知》提出了6個方面的培育措施。一是加強政策支持。完善農業品牌精品培育支持政策,建立部門協同配合、共同推動的工作機制,推動優勢資源向精品培育品牌集聚。各地結合當地實際,建立精品培育扶持和促進機制,確立階段性工作目標、任務與舉措,著力在資金、政策、服務等方面提供支持,促進精品培育品牌發展壯大。二是加大營銷推介。以“鍛造國家農業品牌”為主題,組織開展農業品牌精品培育全媒體公益宣展活動,由部屬媒體牽頭聯合中央媒體、互聯網傳播平臺等赴品牌產地開展聯合采訪和宣傳推廣,形成主流傳播矩陣效應,提高品牌傳播聲量。在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中國農民豐收節等展會節慶活動,組織開展專題展示展銷活動,加大品牌營銷推廣力度。推動建立農業品牌營銷服務中心,注重文化塑魂、數字賦能,搭建農業數字化推廣平臺。三是推動渠道對接。舉辦中國農業品牌創新發展大會,組織果品、畜牧、漁業、茶葉等全國性行業協會分品類舉辦優質渠道對接會,支持品牌主體與大型供應鏈企業、優質電商等合作。指導有關單位舉辦形式多樣的渠道對接活動,促進精品培育品牌渠道升級,推動品牌產品優質優價。四是加大海外推廣。開展中國農業品牌全球行,組織品牌主體參加意大利果蔬展、香港食品展等境外知名展會,對標主要目標市場,開展展銷供需對接活動。利用現有宣傳資源平臺,加大海外宣傳力度,擴大精品品牌國際知名度和認可度。五是加大金融扶持。用好農業經營主體信貸直通車和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融資項目庫兩個服務平臺,探索與中國農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開展專項合作,構建金融支持農業品牌精品培育的有效模式和長效機制。鼓勵政策性、開發性、商業性等各類金融機構創新融資模式,創設專屬產品,優化信貸條件,為品牌核心授權使用主體提供精準高效的信貸支持。鼓勵有關金融機構發揮網點、人員和平臺優勢,提供招商引資、供需對接等撮合服務,助力精品品牌打造。六是推動消費促進。組織開展“菜籃子”產品暨品牌農產品消費促進行動,納入2023年中國農民豐收節重點活動,進一步激發品牌消費活力,促進農村消費提質擴容。組織編制《中國農業品牌精品培育消費指南(第一輯)》,加強與電商等平臺合作對接,支持做好產品推廣和銷售。
《通知》明確,省級農業農村部門負責組織農業品牌精品培育的初審和推薦工作,綜合考慮產業發展布局、品牌特色優勢和競爭力、市場消費趨勢、文化底蘊內涵和國內外影響力等要素,建立科學的推薦遴選機制。其中,每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每個品類最多推薦1個區域公用品牌,每個區域公用品牌推介1~3個核心授權使用主體,每個使用主體推介一兩個核心產品,可適當向脫貧地區傾斜。
(記者:蔣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