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以河南省為研究對象,分別建立河南省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熵值法、加權法、障礙因子和耦合協調度模型,分析2011—2020年河南省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水平及其協調程度,并針對不同制約因素提出差異化對策,以促進河南省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的協同推進。結果表明,河南省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水平和協調程度均呈上升趨勢,但仍受到生態環境、生活保障、服務設施、人力資本等因素的制約。
關鍵詞: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熵值法;耦合協調
中圖分類號:F299.21;F3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3)10-13-5
0 引言
協同推進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兩大戰略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路徑,也是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根本途徑。在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和尋求轉型的背景下,研究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的耦合協調水平對推進新時代城鄉融合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價值。筆者以河南省為研究對象,分別建立河南省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熵值法、耦合協調模型等實證方法對當地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耦合協調狀況進行分析,總結歸納其典型特征并提出改進措施。
1 文獻綜述
推進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協同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1]。近年來,我國較多學者對國內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的協調發展進行了研究。例如,陳國生等[2]基于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理論構建三者的評價指標體系,選取我國1994—2016年的時間序列數據,采用熵值賦權法確定指標權重,得出綜合評價發展指數。馬長發等[3]基于我國西部地區12個省份2013—2018年的面板數據,建立了西部地區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的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熵值法和耦合協調度模型測算出西部地區兩大戰略的發展水平及其耦合協調度。陶喆等[4]從鄉村經濟發展水平、鄉村社會發展水平和鄉村生態發展水平3個方面構建了包括18個指標的評價體系,評價2007—2017年湖南省鄉村振興發展水平變化趨勢。俞云峰等[5]在闡釋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耦合協調發展內在機制的基礎上,構建了包含兩個子系統的評價指標體系,并根據浙江省2001—2017年相關指標數據,對兩者的耦合程度進行實證分析。郭翔宇等[6]在分析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兩大戰略相互關系的基礎上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利用耦合協調度模型測度黑龍江省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水平,并運用主成分回歸模型分析兩大戰略協同發展的影響因素。
綜上所述,雖然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兩大戰略引起了學界廣泛關注,但是對河南省兩大戰略協同發展情況的研究較少。因此,筆者主要研究河南省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協同發展水平及提升路徑。
2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2.1 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筆者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依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中的考評體系,結合河南省兩大戰略的推行實際,遵照可持續發展等理念,堅持科學性、客觀性、系統性、可操作性等基本原則,分別構建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評價指標體系。鄉村振興水平基本指標的選擇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具體參考張挺等[7]及閆周府等[8]的學術成果,完成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新型城鎮化水平基本指標的選擇具體參考熊湘輝等[9]及張許穎等[10]的學術成果,從人口轉移、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生活質量5方面構建指標體系。筆者構建的河南省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2.2 模型構建
筆者選用熵權法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值,再運用加權法分別測算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評價總分值[11]。
2.2.1 指標權重的確定。第一步,數據標準化處理,以消除指標量綱和單位差異,計算公式為
式(1)中:Aij為原數據,maxAj為第j項指標的最大樣本,minAj為第j項指標的最小樣本,Bij為標準化的數據。
為了保證熵值運算的有效性,需要對標準化后的數據進行非負平移,以消除0值的影響,計算公式為
式(2)中:[B'ij]為平移后的數據,[B'ij]≥0。
第二步,計算第[i]個樣本在第[j]項指標下所占的比重,計算公式為
第三步,計算第[j]項指標的熵值,計算公式為
第四步,計算第[j]項指標的差異性系數,計算公式為
第五步,計算第[j]項指標的權重,計算公式為
筆者據此計算的各評價指標的權重值如表1所示。
2.2.2 綜合得分。筆者運用加權法計算得出河南省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水平的綜合得分,計算公式為
2.3 障礙因子診斷
河南省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水平的障礙因子診斷方法[12]如下。
第一步,計算指標偏離度,表示最佳目標值與各指標實際值的差,計算公式為
第二步,計算障礙度,表示子系統或各指標對整體的影響程度,計算公式為
2.4 耦合協調模型構建
2.4.1 建立耦合度模型。耦合度函數主要用來進行兩個系統間耦合關系強弱的分析,計算公式為
式(10)中:[C]代表耦合度,介于0~1,[C]值越大,代表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水平之間的耦合度越高,系統越朝著有序方向發展;[Sx]表示鄉村振興評價分值;[Sy]表示新型城鎮化評價分值。
2.4.2 建立耦合協調度模型。當對多個樣本進行比較分析時,即使當年的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水平耦合度較高,但由于二者發展速度存在差異,也可能不夠協調。單純依靠耦合度無法全面反映這種差異,可能會導致分析結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為了更好地比較河南省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協同發展水平,以耦合度函數為基礎,參考魏金義等[13]的研究成果,建構耦合協調度函數,計算公式為
式(11)中:D表示兩個系統間的耦合協調度;[C]為耦合度;[T]為二者的綜合協調指數,體現兩者在何種耦合水平上的協調;[α]、[β]為待定系數,取值通常取決于各自在系統中的重要程度。在分析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的耦合協調關系時,[α]、[β]居于同等地位,因此取值均為0.5。耦合協調度劃分標準如表2所示。
2.5 數據來源
該研究中河南省的相關數據來源于2011—2020年《河南統計年鑒》《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全國相關數據來源于2011—2020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
3 實證結果分析
3.1 評價分值
2011—2020年河南省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水平評價分值如圖1所示。由圖1可知,2011—2020年河南省鄉村振興的評價分值呈穩步上升趨勢,由2011年的0.125提高到2020年的0.875,提高了6倍,發展效果顯著;2011—2020年河南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評價分值呈波動上升趨勢,由2011年的0.180提高到2020年的0.737,提高了約3倍,發展狀況良好。
3.2 障礙因子
用障礙度模型分析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水平評價體系中的各個指標,計算出其對城鎮化發展的制約程度,得到如表3和表4所示的數據。根據每年的數據,按照障礙度大小排序,選出前3個最大的障礙因子。
由表3中的均值可以看出,制約河南省鄉村振興發展水平的主要障礙因子分別是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X10)、化肥施用強度(X4)、農藥施用強度(X5)。具體來看,2011—2015年化肥、農藥施用強度有一定上升,2016—2020年有所下降但幅度較小。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從2011年到2014年整體呈下降趨勢,2015—2020年呈上升趨勢。
由表4可知,制約河南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的主要障礙因子為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占比(Y6)、基礎設施投資占比(Y3)、人均道路面積(Y4)。根據河南省統計的數據可以得出:2011—2020年河南省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占比整體呈下降趨勢;基礎設施投資占比呈現波動且增幅較小;人均道路面積隨著人口增長越來越緊張。另外,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其城鎮人口密度長期處于高位且無下降趨勢,會對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造成壓力。
3.3 耦合協調度分析
2011—2020年河南省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耦合協調度及等級如表5所示。由表5可知,2011—2020年河南省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的協調發展水平逐年提高,表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從低度協調耦合發展到高度協調耦合。
具體來說,2011—2013年,河南省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耦合協調等級為低度協調耦合,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評價分值逐年遞增,而且新型城鎮化發展略快于鄉村振興;2014—2018年,河南省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的耦合協調等級是中度協調耦合,鄉村振興步子加快,日漸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步伐,二者緩慢趨向協調;2019—2020年,河南省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耦合協調等級為高度協調耦合,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穩步提高,發展過程中協調一致,耦合協調度增長速度正在放慢。
4 結論及建議
4.1 結論
第一,環境保護方面。河南省農業生產過程中化肥、農藥施用不夠合理,2011—2020年化肥施用量、農藥使用量無明顯減少,甚至個別年有所增多。
第二,社會保障方面。2011—2014年河南省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增加,2015—2020年該人數不斷減少,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農村居民社會保障力度在減弱。
第三,服務設施方面。河南省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占比整體呈下降趨勢,說明該省財政預算比較緊張;基礎設施投資占比呈現波動趨勢,且增幅較小。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不足是河南省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主要障礙。
第四,人力資本方面。河南省城鎮人口密度長期處于高位,人均資源占有量較少。
綜上所述,河南省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效果較好,但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4.2 建議
第一,重視耕地質量保護,加快綠色轉型。首先,河南省應扎實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化工作,尋求更加環保的化肥和農藥替代品;其次,將農業綠色生產行為與農業補貼掛鉤,引導農民進行綠色生產活動;再次,創新生態補償方式,使積極參與化肥、農藥減量工作的農民獲得額外報酬,提高農民綠色生產積極性;最后,加強對農業綠色生產技術研發及推廣的補貼,利用科技推動農業綠色轉型。
第二,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鞏固脫貧成果。河南省應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找準改善農村民生的現實著力點,全面提升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水平,切實解決好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第三,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河南省應持續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公共服務惠及全體勞動者,同時提高社會公共服務品質,以滿足新型城鎮化的需要。
第四,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實現人才強省。河南省是人口大省,擁有龐大的勞動力儲備,但人力資本水平偏低。因此,河南省應加強高等教育的發展,推動校企合作,更多高層次優秀人才;因地施策發展職業教育,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滿足社會多樣化的勞動力需求;適當引進外地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劉依杭.新時代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協同發展研究[J].區域經濟評論,2021(3):58-65.
[2]陳國生,丁翠翠,郭慶然.基于熵值賦權法的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水平關系實證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18(6):114-124.
[3]馬長發,朱曉旭.西部地區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互動關系研究[J].生態經濟,2021(5):99-105.
[4]陶喆,向國成.新型城鄉關系構建與鄉村振興的關系研究:以湖南省為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0(6):83-90.
[5]俞云峰,張鷹.浙江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的協同發展:基于耦合理論的實證分析[J].治理研究,2020(4):43-49.
[6]郭翔宇,李佳麗,杜旭.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基于黑龍江省的微觀考察[J].商業研究,2022(2):49-55.
[7]張挺,李閩榕,徐艷梅.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18(8):99-105.
[8]閆周府,吳方衛.從二元分割走向融合發展: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經濟學家,2019(6):90-103.
[9]熊湘輝,徐璋勇.中國新型城鎮化水平及動力因素測度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8(2):44-63.
[10]張許穎,黃匡時.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基本內涵、主要指標和政策框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增刊3):280-283.
[11]田雪瑩.基于熵值法的中國城鎮化水平測度[J].改革,2018(5):151-159.
[12]雷勛平,QIU R,劉晨.土地集約利用與城鎮化協調發展評價及障礙因子診斷[J].農業機械學報,2020(6):138-151.
[13]魏金義,祁春節.農業技術進步與要素稟賦的耦合協調度測算[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1):9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