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是加快推進鄉村振興的迫切要求,是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有效途徑。當前,安徽省蕭縣積極發展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較好地解決了部分村集體經濟薄弱、支部引領能力弱、群眾散等現實問題,實現了政治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疊加共贏,并為我國其他地區推進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提供有益參考。但是,蕭縣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在運營管理、財務管理、農資采購、人才資源、發展資金和產品銷售等方面仍存在問題,需要依托縣集體經濟辦,試點成立蕭縣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綜合服務中心,重點圍繞服務管理、財務管理、農資采購、人才支撐、金融支持和產品銷售6個方面,打造“1+6”服務模式,推動“黨組織+合作社+農戶+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模式升級為“黨組織+合作社+農戶+社會化服務組織+綜合服務中心”。
關鍵詞:村黨組織;合作社;財務管理;人才資源;蕭縣
中圖分類號:D267.2;F321.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3)10-22-4
0 引言
為深入實施“兩強一增”行動(“兩強”指科技強農、機械強農,“一增”是增加農民收入),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動鄉村振興,安徽省蕭縣在充分借鑒外地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創新推行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有效發揮村黨組織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合作社的經濟優勢、農民群眾的能動優勢,以股份為紐帶將村集體和農民群眾聯合起來成立合作社,統籌盤活利用村集體和入社農戶的土地、資產、資金、勞動力等資源,實現集約化服務、規模化經營,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和農民群眾“雙增收”,走出一條具有蕭縣地域特色的黨建工作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的新路子。
1 蕭縣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的實踐探索
近年來,蕭縣以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為抓手,聚焦“地從哪里來、錢從哪里來、人從哪里來、錢到哪里去”4個關鍵點,著力破解農村集體經濟空殼化、農村人口老齡化、基層黨組織弱化等“三農”難題。截至2022年11月17日,蕭縣有249個村(社區)推行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超1.33萬hm2土地實現規模集約經營,農戶年增收7 700余萬元,村集體增收6 000余萬元[1]。
1.1 強化組織領導,凝聚發展合力
一是強化縣級統籌。蕭縣縣委將推行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作為“書記項目”“一把手工程”,研究制定《關于村黨組織領辦集體合作社的八條意見》,并配套印發政策匯編,細化5個方面、10項具體措施,召開專題會議20余次,構建分工明確、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強化上下聯動。蕭縣建立縣、鄉、村三級聯動體系,劃分4個片區,由組織部、農業農村局、鄉村振興局、供銷社4個部門的負責同志任片長,強化督查指導,壓實鄉鎮黨委統籌協調、村級黨組織具體實施責任。三是強化基層力量。蕭縣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依托“左鄰右里”網格黨群服務站,通過開辦“主題黨日”“群眾說事日”“板凳會”等學習微課堂,加強政策宣講,發動群眾積極入社。
1.2 探索多元模式,找準發展路徑
蕭縣聚焦“錢從哪里來”“地從哪里來”“人從哪里來”“錢到哪里去”4個關鍵點,因村制宜,探索多元化發展路徑。一是資金來源多渠道。蕭縣積極暢通合作社信貸渠道,并通過支持與鼓勵村干部和農戶以資金入股、社會化服務組織先行墊資等途徑,破解啟動資金緊缺問題。二是土地集約多樣式。對自愿入社的農戶,其土地由合作社統一經營;對暫不愿意入社的農戶,合作社提供土地托管服務,或采取以位置、質量較好的地塊進行置換的方式,保證土地集中連片。三是經營服務多主體。一方面,鼓勵有條件的鎮、村,整合域內資源組建服務主體,自主開展生產經營;另一方面,引入社會化服務組織,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委托其開展“耕、種、管、收、購、銷”全鏈條或分鏈條式托管服務。中共宿州市委辦公室調研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蕭縣249個推行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的村莊中,97個村實行自主經營土地約0.385萬hm2,69個村全鏈條式托管土地面積約0.335萬hm2,49個村分鏈條式托管面積約0.294萬hm2。
1.3 創新分配機制,增強發展動能
蕭縣堅持群眾利益最大化、村集體利益最小化,積極探索3項分配機制,最大限度讓利于民。一是“固定收益”方式。蕭縣根據集約土地的地力等級、產出價值等因素確定土地租賃價格,實行階梯化定價,按照667 m2每年400~1 000元或定量的小麥一次性結清農戶地租,產生的效益全部歸合作社所有。二是“入股分紅”方式。蕭縣采取折價入股辦法,按土地租金折算股份,將農戶土地及集體投入的資金、土地、機械、設施等量化為股權,對扣除生產成本后的凈收益根據股份占比進行分紅。三是“固定收益+入股分紅”方式。合作社先行支付農戶部分地租,再按照合作社章程,拿出10%~40%凈收益組織農戶分紅。同時,蕭縣鼓勵鎮、村探索普惠分紅模式,通過為社員購買商業保險、發放慰問金等形式,釋放政策紅利,吸引農戶入社。通過多項利益分配,預計可帶動社員每667 m2平均增收300余元,村集體經濟增收28萬元。
1.4 強化要素保障,夯實發展基礎
蕭縣堅持要素先行,突出資源整合、政策傾斜,夯實基礎保障。一是強化項目保障。蕭縣整合組織、財政、農業農村、鄉村振興等部門項目向合作社傾斜。二是強化人才保障。蕭縣堅持“人才下沉”和科技下鄉,精準選派科技特派員122人,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300余人、專業生產型和技能服務型人才200余人,加強智力支持。三是強化資金保障。蕭縣健全資金保障機制,縣委召開鄉鎮與金融機構對接會10余場,創新推出“鄉村振興貸”“土地流轉貸”“生產物料經營貸”等金融產品,引入金融“活水”。四是強化風險保障。蕭縣積極推廣三大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加大政策保險補貼力度,自繳保費由縣財政與合作社按照1∶1比例共擔。
2 蕭縣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取得的初步成效
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在蕭縣已呈現“星火燎原”發展態勢,通過將黨組織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同合作社市場優勢、生產優勢雙向融合,較好地解決了部分村集體經濟薄弱、支部引領能力弱、群眾散等現實問題,實現了政治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疊加共贏[2]。
2.1 獲得了以組織振興推動鄉村振興的政治效益
蕭縣通過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倒逼推進農村基層黨組織優化設置,以村(社區)“兩委”換屆為契機,摸排致富帶頭人、外出創業返鄉人員等28名優秀人才作為村黨組織書記人選,同時在村集體經濟50萬元以上的強村或產業基礎較好的村配備專職副書記,切實增強農村基層干事創業隊伍。黨支部由經濟發展的“后臺”走向“前臺”,由推著群眾干轉向領著群眾干,加強了黨與群眾的聯系,使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戰斗力不斷增強。
2.2 獲得了農業增效、農民致富的經濟效益
2.2.1 “三化并舉”見實效。一是土地集約化實現提標增地。合作社組織農民將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增加了有效土地面積,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通過加強水利、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建成一批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抗災能力強的高標準基本農田,進一步促進糧食增產。二是服務一體化實現降本增效。社會化服務企業通過集約化、高效化使用肥料、農藥、良種、農業機械等現代生產投入要素,實現農業生產提質、降本、增效。三是種植訂單化實現降險增信。通過與農業企業簽訂糧食收購協議,發展訂單農業,進一步降低種植風險,使農戶“手中有訂單,種養心不慌”。
2.2.2 “三薪”農民得實惠。村黨組織帶頭領辦合作社,大規模實施土地流轉,使傳統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成為領取土地保底租金、合作社分紅和就業工資的“三薪”農民[3]。例如,種植大戶往年每667 m2土地流轉價格為300~600元,開展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以來,農民不僅每667 m2可獲得800元以上的租金收入,還能夠獲得入社分紅收益,拓寬了農民收入渠道。
2.3 獲得了黨員群眾一條心、農民抱團發展的社會效益
一是增強了村民的集體觀念。引導入社農戶參與合作社的重大決策、日常經營、監督管理,進一步樹牢村民集體觀念意識。例如,蕭縣大屯鎮高樓村廣泛征求村民意見,確定采取“固定收益+二次分紅”方式集約利用土地,增強了村民主人翁意識,為之后合作社運營管理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二是有效化解了各類矛盾。蕭縣將已承包到戶的土地通過流轉的形式集中到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進行統一規劃利用,有效化解了村民土地邊界糾紛;通過植入保險、政策、金融等形式,有效杜絕因經營不善造成群眾上訪等情況的發生;將村集體所得分紅收益用于為入社村民代繳意外保險、大病保險、養老保險等,有效防范村民因病返貧的風險。三是同步推進了城鎮化進程。土地集中連片規模化經營不僅富裕了廣大農民,而且促使了更多勞動力從一產流向二產和三產、從農村流向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城鎮化進程。
3 蕭縣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的啟示
3.1 堅持村黨組織引領發展,不斷提升基層組織戰斗力
蕭縣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發揮黨員干部的示范帶頭作用,壓實鄉鎮黨委統籌協調、村級黨組織具體實施責任,發動群眾積極入社。同時,在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過程中,村“兩委”成員得到了鍛煉,特別是黨組織書記抓班子、促發展、護穩定的能力得到提升,干事創業的精氣神得到提高[4]。
3.2 堅持以利益聯結將群眾組織起來,激發鄉村發展內生動力
在推進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工作中,蕭縣始終堅持農民群眾和村集體“兩個聯結”一起抓、增加農民收入和壯大集體經濟“兩個效益”一起要、發展基金和風險基金“兩個基金”一起建,每一項舉措、每一個目標都融入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都體現人民至上的發展理念。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把一家一戶的小農戶組織起來銜接大市場,抱團取暖抗擊市場風浪,有效避免了“各顧各的家、各種各的田”的弊端,推動了鄉村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同時,鄉村產業的蓬勃發展為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就業創造了機會,促使人才回流,緩解了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農業后繼乏人等問題,增加了鄉村人氣。
3.3 堅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扎實推進鄉村振興
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能夠有效避免合作社僅由少數人發起、少數人受益,使合作社變“精英社”“金錢社”,有助于解決農民群眾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蕭縣在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實踐中始終注意收益分配問題,按照“37”分配方式,不僅能壯大集體經濟,調動管理人員辦好合作社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且入社農戶能夠按照股份獲得相應回報,共享農村發展成果。另外,部分農村老人、殘疾人等勞動能力較弱的群體及監測戶群體,能夠在合作社通過力所能及的勞動獲得收入,由原來的家庭負擔變成掙錢能手,增強生活信心。綜上所述,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有助于更好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維護農村社會穩定。
4 蕭縣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存在的問題
4.1 運營管理有待規范
蕭縣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還處于探索發展階段,存在組織建設、崗位管理、項目建設、社務運轉等不規范問題;政府對合作社的運行如何進行全面指導、監督、管理等,存在方向不清、職責不明問題。例如,由于管理不科學、人員分工不到位,在收糧過程中存在機器收糧、百姓撿糧甚至百姓搶糧的問題。
4.2 財務管理亟待健全
雖然蕭縣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設置了財務組,但是配備的專職會計人員多數缺乏專業的會計基礎和財稅知識,不能對合作社財務活動進行準確、及時、規范的管理。同時,部分合作社未能建立完善的監管制度,導致現有的監管措施落實不到位。
4.3 農資采購需要統一
調研發現,蕭縣大部分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的農資采購基本上是各行其是,受采購規模、技術人才、市場信息等因素影響,很難采購到物美價廉的農資。同時,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單獨采購農資,采購規模小,中間環節多,議價空間不大,導致農資價格偏高,既無法保證農資質量,也提高了合作社運行成本。
4.4 人才資源相對匱乏
當前,蕭縣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發展普遍存在經營管理人才、技術人才、銷售人才短缺的問題。合作社現有成員在學習先進技術、創新農業經營模式、利用新媒體拓寬產品銷售渠道等方面能力不足,難以滿足適應合作社發展要求。
4.5 發展資金較為短缺
蕭縣村集體經濟發展薄弱,村集體收入少,發展實力不強,在領辦合作社的過程中集體入股資金較少。隨著集約利用土地增多,蕭縣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購買農資、化肥、種子及租賃農機費用、流轉土地費用等資金缺口越來越大。同時,社會化服務組織普遍存在糧食倉儲及烘干設施與設備不足、購買資金嚴重缺乏的問題。
4.6 產品銷售不夠暢通
受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成員自身條件制約,合作社存在市場反應不靈敏、信息獲取不及時、判斷不準、決策不科學等問題,不能根據市場需求優化種植結構。同時,各合作社的農副產品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加之品牌影響力不足、銷售渠道狹窄,導致大多數農副產品只能在當地銷售。
5 促進蕭縣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健康發展的建議
針對蕭縣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借鑒省內外先進經驗,筆者建議整合縣委組織部、鄉村振興局、供銷社、集體經濟辦等部門職能,依托縣集體經濟辦成立蕭縣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綜合服務中心,重點圍繞服務管理、財務管理、農資采購、人才支撐、金融支持、產品銷售6個方面,打造“1+6”服務模式,推動合作社發展模式提檔升級,即由以前的“黨組織+合作社+農戶+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模式升級為“黨組織+合作社+農戶+社會化服務組織+綜合服務中心”[5]。
5.1 依托綜合服務中心加強服務管理
蕭縣應依托綜合服務中心建立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輔導員制度,為合作社提供業務指導、政策咨詢、信息統計等服務,協助合作社進行農產品質量認證,創建合作社產品品牌,壯大合作社發展實力;指導合作社完善章程、運行管理辦法、標準化生產規程等相關制度,建立健全合作社內部運行機制。
5.2 依托綜合服務中心加強財務管理
蕭縣應依托綜合服務中心建立合作社統一財務管理系統,采取第三方代理記賬方式,統一推行電子化記賬,實現會計核算方法、會計報表、會計科目“三統一”。同時,蕭縣應聘用專業記賬人員代理全縣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賬目,實現合作社財務管理規范化、信息化。
5.3 依托綜合服務中心加強農資采購
蕭縣應根據各合作社生產特點,依托綜合服務中心,集聚全縣人才、技術、信息資源,實現種子、化肥、農藥、農機等農業生產資料集中統一采購。統一采購提高了合作社在農資采購中的議價空間,既可以保證農資的質量,也有利于以最優惠價格拿到農資,一旦出現問題,還有利于維護合作社的權益。
5.4 依托綜合服務中心加強人才支撐
蕭縣應依托綜合服務中心,遴選縣內外經管專家、農業科研人員、農技推廣人員等組建合作社人才庫,采取“一對一”“一對多”方式,深入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提供從注冊成立、運營管理,到技術指導、產品銷售“全鏈條”服務;采取專題輔導、現場教學、遠程視頻等方式,對合作社經營、生產等專業人才進行培訓。
5.5 依托綜合服務中心加強金融支持
蕭縣應依托綜合服務中心,組織協調農業銀行、建設銀行等金融機構,開發糧食倉儲設備、糧食烘干設備等專項貸款產品,并研究出臺財政貼息、財政補貼政策;統籌整合多部門政策、項目、資金,推動村莊道路、高標準農田、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及后期維護管養等農村公益性項目向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傾斜。
5.6 依托綜合服務中心加強產品展銷
蕭縣應依托綜合服務中心,建立農產品展銷與直播平臺,配套建設直播帶貨工作室,繪制蕭縣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產品分布圖,重點服務蕭縣249個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鼓勵村支書、合作社代表、返鄉大學生、網紅博主等走進直播間及田間地頭,共同助力合作社農產品銷售。
參考文獻:
[1]宿州市人民政府.蕭縣推動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高效運轉[EB/OL].(2023-02-27)[2023-04-23].https://www.ahsz.gov.cn/zwzx/xqyq/193517211.html.
[2]王勇.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理論探索和實踐分析[J].農村經濟,2021(6):96-103.
[3]趙家興,張立昌,劉鑫妮.棲霞市“黨支部+”合作社模式促進農村農民雙增收分析[J].南方農業,2019(增刊1):111-112.
[4]陳曉慧.黨支部與合作社的耦合機制研究:基于江蘇省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三種模式分析[J].農村實用技術,2022(1):3-5.
[5]高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農民專業合作社融合發展: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為例[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5):7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