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保障糧食安全,貴州省遵義市大力進行土地非農化、非糧化整頓。許多種植戶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充分利用空閑地和冬閑田種植馬鈴薯,實現了農村土地應種盡種。但從當地馬鈴薯種植現狀來看,存在戶均種植面積小、產量低等問題,影響了種植戶的積極性。為促進遵義市馬鈴薯產業更好更快地發展,實現農民增收,從品種選擇、選地整地、施肥、種薯準備、播種、地膜覆蓋、田間管理、及時采收等方面總結山地脫毒馬鈴薯春作地膜覆蓋高產栽培技術,以期對當地種植戶起到指導作用。
關鍵詞:馬鈴薯;地膜覆蓋;山地;高產栽培
中圖分類號:S53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7909(2023)10-61-4
0 引言
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 L.)又被稱為土豆、洋芋等,既是蔬菜,又是主要的糧食作物。為保障糧食安全,貴州省遵義市種植戶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充分利用空閑地和冬閑田種植馬鈴薯。但遵義市的馬鈴薯產業發展較為緩慢,究其原因:一是當地種植戶種植的馬鈴薯多為自留種,抗病能力差,產量較低[1];二是當地種植戶多習慣傳統種植方式,生產技術落后,導致馬鈴薯產量不理想。有關研究顯示,運用山地脫毒馬鈴薯春作地膜覆蓋高產栽培技術,可實現馬鈴薯每667 m2產量2 500~3 000 kg,效益顯著[2]。為促進遵義市馬鈴薯產業更好更快地發展,提高山地種植戶的收益,筆者現總結該技術,以期對當地種植戶起到指導作用。
1 品種選擇
選用優良品種是實現高產的關鍵[3]。遵義市馬鈴薯種植戶應根據當地自然條件,認真把握選種標準。在春播時節,當地種植戶應選用適應性強、產量高、抗性好的優質馬鈴薯品種。例如,當地種植戶可因地制宜地選用優質、高產、專用、抗性強的馬鈴薯品種費烏瑞它(天園一號)(見圖1)。馬鈴薯經過脫毒處理可去除病原體,因此其晚疫病發生概率較低,可避免病害傳播,從而有效保障馬鈴薯品質。
2 選地整地
馬鈴薯屬于茄科作物,喜肥,耐旱,怕漬。種植戶應選擇一兩年內沒有種過馬鈴薯、辣椒、番茄、烤煙等茄科作物的地塊種植馬鈴薯。種植地土壤以耕作層深厚、疏松、透氣性好的砂壤土為宜,以選擇空閑地或者前茬為禾本科作物的砂壤土田塊為最好。采收前茬作物后,種植戶應及時清除田間雜草和作物秸稈并集中處理,然后翻耕。翻耕深度宜在25 cm以上,最好達到40 cm。翻耕后曬垡2個月左右,播種前再翻耕一次。播種前牽繩起壟(東西向),按照寬1.2 m開廂,凈廂面寬70 cm,廂高25 cm;畦溝深15~20 cm,定植溝深10~15 cm;每畦種2行,行距25 cm、株距25 cm,每667 m2種植4 000~4 500株。
3 施肥
種植戶應結合整地施入基肥,可根據土壤肥力狀況,一次性施足基肥。種植戶應每667 m2施用腐熟農家肥或綠肥1 000.0 kg以上、磷酸二氫鉀1.5 kg、硫酸鉀型復合肥[m(N)∶m(P)∶m(K)=15∶15∶15]80.0 kg、硼砂1.0 kg、商品有機肥150.0 kg作基肥,先將所有肥料拌勻,在整地起壟時一次性條施所有肥料。在馬鈴薯出苗以后,種植戶應根據馬鈴薯苗的長勢確定追肥次數,同時結合苗期病蟲害防治噴施磷酸二氫鉀或髙鉀水溶肥。
4 種薯準備
4.1 選種
種植戶應選擇薯形規整、健全、無病蟲害、薯皮光潔、色澤鮮艷、大小適中的健康脫毒馬鈴薯塊(50~100 g)作種薯,須是原種或一級種,有“三證一簽”(品種登記證、檢驗檢疫證、種子經營許可證及商品標簽)。每667 m2用種量為200 kg。
4.2 種薯處理
種植戶應在播種前做好種薯處理工作[4]。一是曬種處理。曬種能夠結束馬鈴薯的休眠期,縮短出苗時間,促進馬鈴薯生長。曬種方法:將冷藏的種薯取出后放在室外(溫度在15~20 ℃)平鋪晾曬,經常翻動,避免出現爛種現象。二是在播種前,對質量在100 g以上的種薯要做好切塊處理(見圖2),促進馬鈴薯的發芽和出苗,同時減少種薯用量。種植戶在切種薯前,可用0.5%高錳酸鉀溶液浸泡切刀5~10 min進行消毒。大薯宜縱切,切塊大小為50 g左右(雞蛋大小),要有芽眼或種芽。若在切薯時遇病薯,應立即將其剔除,同時用3%甲醛溶液清洗刀具。切薯后,種植戶應立即用適量薯衛士(脫毒馬鈴薯專用拌種劑)或草木灰對薯塊進行干拌處理(見圖3)。注意邊切邊拌、攪拌均勻,再根據天氣情況晾曬一兩天,待種薯表面水分晾干后播種。
5 播種
遵義市山地春作馬鈴薯一般在12月至次年2月播種,每667 m2播種4 000~4 500穴。播種期不宜過早,否則馬鈴薯會在霜凍前出苗,易發生凍害。播種期也不宜過晚,否則會影響馬鈴薯的產量。
一般采用單壟雙行播種技術(見圖4),錯窩擺種,播種深度為10~15 cm,即種薯上面必須保持有10 cm厚的土壤。要求種芽朝上,合理密植,淘汰平作、稀大窩的粗放式播種技術。
6 地膜覆蓋
種植戶在播種馬鈴薯后應整平廂面,確保廂面土壤平整、細碎,然后及時覆蓋地膜。覆膜時一定要注意土壤濕度,干旱時可澆水或者推遲覆膜時間,雨后應待土壤濕度降至60%~80%時及時覆膜。地膜應覆蓋嚴實,以起到保溫保濕、防止雜草生長、提高馬鈴薯產量的作用。
7 田間管理
馬鈴薯田間管理有3個關鍵環節,首先是在馬鈴薯出芽時做好破膜工作,其次是做好中耕培土工作,最后是注意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
7.1 破膜出苗
播種、覆膜結束后,種植戶不應馬上在地膜上撒細土,否則不利于采光保溫。待苗即將出土時,即馬鈴薯種植后10~15 d,種植戶可在地膜上均勻撒1~2 cm厚的細土,使地膜與土壤充分貼合,不留縫隙,以利脫毒馬鈴薯薯芽頂破地膜出土,從而降低人工破膜成本。如果薯芽不能頂破地膜出土,則需要人工破膜。陰天可全天進行人工破膜,晴天可在早、晚開展人工破膜。
7.2 中耕培土
在田間雜草剛長出時,對于廂面上頂破地膜的雜草必須人工連根拔出,行間雜草可用鋤頭鏟除,也可用微型鋤草機鏟除。破膜出苗后,為避免馬鈴薯的匍匐莖伸出地面變成普通枝條和防止塊莖外露變綠,種植戶應進行中耕培土(見圖5),一般培土2次。種植戶應在馬鈴薯開花前后進行中耕培土,將中耕機推入田塊,調整好速度和方向后進行中耕操作,宜從田間中央向兩側逐漸推進,保證耕作的均勻性,并且檢查中耕的深度(15~20 cm)。在中耕的同時,種植戶可以進行培土操作,將松散的土壤均勻覆蓋在馬鈴薯株間,培土厚度一般為5~10 cm。中耕培土結束后,種植戶應確保土壤松散、透氣、保水性良好。如果發現有未耕到位的地方,種植戶應該及時進行補耕,并注意不要損害馬鈴薯根系。
7.3 常見病蟲害防治
脫毒馬鈴薯具備一定的抗病毒感染能力,但是為進一步保證馬鈴薯產量、質量,種植戶還需要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5]。種植戶應以預防為主、治理為輔,做好馬鈴薯病蟲害的防治工作。種植戶需要定期巡視,對于已經發生的病蟲害要及時采取防治措施,以避免病蟲害大面積暴發。
針對病蟲害發生情況不同,種植戶應采取針對性的防治措施。在病蟲害危害程度較小的情況下,種植戶應盡量采取農業防治、生物防治方法。例如,將馬鈴薯與禾本科、豆類等非茄科作物輪作,或者利用害蟲天敵等進行防治。如果田間病蟲害發生較為嚴重,種植戶可采取化學防治方法,但是要注意藥劑使用量、用藥時間、噴施方法等,避免產生藥害、污染環境,從而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馬鈴薯常見病蟲害有青枯病、黑脛病、早疫病、晚疫病、黃螞蟻等。筆者現總結其具體防治方法,以供當地種植戶參考借鑒。
7.3.1 青枯病。青枯病是一種細菌性病害;其病菌可以隨著病殘體存在于土壤,并成為主要侵染源。青枯病病原菌在濕度大的環境下能夠存活兩三年,在干燥的環境下存活時間較短。染病后,馬鈴薯根部出現病變,逐漸腐爛,切開接近地面位置的病莖后可發現維管束變成褐色,并且分泌白色物質。在發病初期,種植戶可選用50%滅菌靈水溶性粉劑900倍液、20%葉青雙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50%代森錳鋅500 倍液進行防治,每隔10 d用藥一次,連續用藥兩三次。注意交替輪換使用藥劑,以提高防治效果。
7.3.2 黑脛病。黑脛病主要侵染馬鈴薯莖和莖塊。幼苗染病時,病株矮小,節間短縮,葉片上卷、褪綠黃化,萎蔫而死;橫切莖,可見維管束變為褐色。莖塊染病一般始于臍部,病斑呈放射狀向髓部擴展,病部黑褐色,用手擠壓皮肉不分離。濕度大時,薯塊變為黑褐色,腐爛發臭。針對黑脛病,種植戶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一是選擇無病種薯進行種植,同時用脫毒馬鈴薯專用拌種劑或草木灰拌種,待切口愈合再進行種植。二是在脫毒馬鈴薯苗高20 cm左右時,每667 m2用70%代森錳鋅125 g、中生菌素18 g、黑尊50 g兌水40 kg進行噴施防治,效果較好。
7.3.3 早疫病。發病初期,患病植株葉片上出現褐色斑點(伴有黃色暈圈),隨著病情擴散,逐漸變成圓形或不規則的病斑。在濕度較大的環境下,病斑上出現黑褐色霉層,嚴重時病斑葉片穿孔,葉片褪綠、變黃,甚至壞死。馬鈴薯莖稈染病后會出現褐色病斑,隨著病情發展,病斑上出現黑色同心輪紋,并伴有黑色霉層。馬鈴薯塊莖染病后,出現暗褐色凹陷圓形或近似圓形的病斑,貯藏后可能會腐爛。針對早疫病,種植戶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一是將馬鈴薯與禾本科作物輪作,選用健康種薯,采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二是在薯苗高35 cm左右時,每667 m2用80%烯酰嗎啉20 g、藻清凈25 g、黑尊50 g兌水40 kg進行噴施防治,每10~15 d用藥一次,連續施用兩三次,效果良好。
7.3.4 晚疫病。晚疫病主要危害馬鈴薯葉片和塊莖。葉片染病后會出現水漬狀褪綠病斑,并且病斑周圍有淺綠色暈圈。在濕度大的條件下,病斑擴大,且顏色變為褐色,病斑周圍會產生霉層。薯塊染病后會出現不規則的褐色病斑,下面的薯肉也會出現不同深度的褐色壞死斑。發病初期,種植戶可每667 m2用氰霜唑50 g、中生菌素18 g、磷鉀雙尊35 g,兌水40 kg進行噴施防治。發現中心病株時,種植戶應將其整株全部帶出田外深埋,對病穴撒石灰消毒,同時全田噴施保護性殺菌劑(氰霜唑)進行預防,后續視實際發病情況選用內吸性殺菌劑(如80%烯酰嗎啉)進行防治。
7.3.5 黃螞蟻。馬鈴薯常見蟲害是黃螞蟻,主要危害地下薯塊。從結薯開始,黃螞蟻就會蛀食新薯,導致薯塊出現大量孔洞,嚴重影響其商品性。針對黃螞蟻,種植戶可將辛硫磷(每667 m2用量5 kg)與基肥混合均勻后一起撒施進行防治。
8 及時采收
當馬鈴薯植株的莖葉由綠變黃并逐漸枯萎時,種植戶應選擇晴天及時收挖,再將薯塊晾干貯存。同時,可通過錯季上市等措施,提高馬鈴薯栽培的經濟效益。
9 結語
春作馬鈴薯地膜覆蓋高產栽培技術主要具有以下應用優勢。一是縮短馬鈴薯生育期。應用該技術后,馬鈴薯出苗期提前8 d左右,盛花期提前15 d左右,馬鈴薯整個生長周期約70 d,比正常生長的馬鈴薯生長發育期短20 d左右。馬鈴薯生育期縮短后,可提前上市,銷售價格提高,有利于增加種植戶收益。二是提高地溫。應用該技術后,平均地溫增加了3.0 ℃。地溫升高有利于馬鈴薯莖葉生長,促使馬鈴薯早熟,進而提升馬鈴薯產量。三是優化土壤理化性質。覆蓋地膜有利于保持土壤含水量,減少表層土壤返鹽,提升土壤微生物活性。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強,有利于土壤養分的循環和保持,從而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提升土壤肥力。
參考文獻:
[1]姚艷.春播馬鈴薯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J].種子科技,2022(21):61-63.
[2]魯鴻衛.脫毒馬鈴薯栽培管理技術及推廣[J].廣東蠶業,2021(11):60-61.
[3]廖霏霏,劉興貴,王克秀,等.霧培條件下不同脫毒馬鈴薯品種比較分析[J].農學學報,2021(5):13-17.
[4]彭倫.淺談馬鈴薯的高產栽培技術[J].農家科技,2015(8):91.
[5]李銀山.馬鈴薯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J].種子科技,2021(24):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