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油菜是我國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近年來,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菜籽油的市場需求量逐年增加。傳統油菜種植模式下,油菜產量低、品質差,種植效益低,導致農戶種植積極性不高。為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推廣應用油菜高產栽培技術十分重要。因此,歸納總結科學選地、整地、選用良種、種子處理、科學播種、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及時收獲等油菜高產栽培技術要點,為油菜栽培提供技術指導,從而提高油菜產量和品質,促進油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關鍵詞:油菜;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65.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7909(2023)10-72-3
0 引言
油菜是我國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是不可或缺的食用植物油原材料。近年來,隨著綠色消費理念的興起,市場對油菜產品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對其品質要求也越來越高。為滿足油菜產品的市場需求,提高油菜種植效益,筆者對油菜高產栽培技術進行總結,以期為農戶提供技術支持,從而實現油菜種植效益最大化。
1 油菜高產栽培技術
1.1 科學選地
油菜栽培對土壤要求較高。因此,種植戶要選擇土層深厚、保水保肥能力強、有機質含量高、地勢平坦、土壤松軟透氣、遠離工廠、周邊道路暢通、灌溉便利的地塊栽培油菜。需要注意的是,為避免連作造成減產,種植戶應采用輪作制度,輪作年限不低于3年。與油菜輪作的作物以水稻和馬鈴薯為最佳,禁止與十字花科、豆科作物輪作,以免發生軟腐病、菌核病等。
1.2 整地
前茬作物收獲后,種植戶應及時整地,清除土壤中的枯枝敗葉、雜草、石塊等,并進行深耕(翻耕深度不低于25 cm,以提高土壤疏松透氣性),之后暴曬土壤3~5 d,以殺死土壤中的蟲卵及病菌。整地時施足基肥,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一般每667 m2均勻撒施有機肥1 600~2 100 kg、氯化鉀11 kg、尿素16 kg、過磷酸鈣21 kg,將肥料深翻入土。耙地應平整,使土壤上實下虛,提高土壤保墑能力。此外,種植戶需要檢測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若某一元素缺乏,可選擇相應肥料進行補充。例如,若土壤缺鋅,可施用硫酸鋅補充鋅元素,通常每667 m2施用量為1.5 kg;若土壤缺硼,可施用硼砂補充硼元素,通常每667 m2施用量為0.5 kg[1]。
1.3 選用良種
正確選擇油菜品種是油菜高產的基礎。種植戶應對土壤條件、氣候特點、灌溉條件、產品用途、當地病蟲害發生情況等進行綜合考量,選擇高產優質、抗逆性和抗病蟲害能力強、適合當地栽培的油菜品種。此外,為方便統一進行機械化播種、收獲,油菜品種要具有花期集中、株型健壯、主花序長、成熟期一致等特點,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油菜種植的經濟效益[2]。
1.4 種子處理
1.4.1 曬種。種植戶可選擇光照充足的晴天進行曬種,避開中午高溫時段,以防曬傷種子。曬種宜用紗網兜底,每隔3~4 h翻動1次,連續曬種48 h,殺滅種子表面病菌,激發種子活性。
1.4.2 篩種。種植戶可將油菜種子倒入清水中,并輕輕攪動,將浮到水面上的癟種、雜草等撈出丟棄,將剩下的種子重復清洗幾次后撈出備用。
1.4.3 浸種。種植戶可用45~50 ℃溫水浸泡油菜種子10~20 min,撈出后再用20~30 ℃溫水浸種1~2 h,將種子撈出瀝水晾干后即可播種。此外,種植戶可用硼肥浸種,以加快種子發芽速度,增強幼苗長勢,達到增產的目的;也可用4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浸種,以預防霜霉病。
1.4.4 拌種。種植戶可根據當地油菜常見病蟲害,針對性選用相應藥劑進行拌種。例如,針對油菜幼苗期黃曲條跳甲、蚜蟲等,種植戶可選用噻蟲嗪等種子處理懸浮劑進行拌種;也可以選擇加入赤·吲乙·蕓薹等,提高油菜出苗質量和抗病蟲能力。
1.5 科學播種
1.5.1 播種時間。冬種油菜在每年的9—10月播種,具體播種時間需要根據當地的天氣情況、土壤性質靈活調整。
1.5.2 播種密度。播種密度過大會導致油菜長勢弱;播種密度過小會導致油菜營養過剩,造成浪費。種植戶應根據油菜品種特點、土壤濕度、土壤肥力等,靈活控制播種密度。通常每667 m2油菜播種量為450~500 g,株間距為24.0 cm,行間距為38.0 cm。
1.5.3 播種方式。種植戶可利用專業機械設備播種油菜,播種時行距控制在38.0 cm,播種深度控制在3.5~6.6 cm。若采用大幅面條播方式,需要將溝寬控制在21.0~26.0 cm;若采用單行條播方式,則需要將溝寬控制在11.0~14.0 cm。在播種過程中,機械行進速度應保持一致,避免漏播、重播現象。播后覆蓋細土,并輕輕鎮壓[3]。
1.6 田間管理
1.6.1 間苗補苗。油菜每667 m2最大種植密度為3 800株。超過這個標準,油菜通風和采光會受影響,植株下部葉片容易腐爛,且易滋生各種病蟲害,從而影響油菜生長發育。油菜出苗后,種植戶必須在越冬前選擇合適的時間進行間苗定苗。間苗時遵循去弱留強、去密留稀、去病留健的原則,確保田間通風性和透光性良好。若發現田間有少苗、缺苗現象,則要及時進行補苗,以確保齊苗,方便后期統一進行機械化收獲。
1.6.2 灌水。油菜生長需要適量的水分,土壤含水量過多或過少都會影響油菜生長。因此,種植戶應根據實際情況做好抗旱防澇工作,滿足油菜生長對水分的需求。第一,為防止土壤水分蒸發,油菜播種后種植戶應及時用稻草覆蓋。第二,為避免水資源浪費,可采用滴灌、溝灌等技術,在土壤含水量低于48%或田間表土發白時進行灌溉。灌水量和灌水次數根據當地的降雨量而定,保持土壤含水量高于65%即可。禁止采用大水漫灌方式,以防油菜遭受澇害。灌水后覆蓋稻谷殼,可防止水分快速蒸發。第三,雨季前后及時清理溝渠。若遇連續雨天,要做好排澇工作,防止田間積水。
1.6.3 除草。雜草是影響油菜生長的主要因素之一。雜草會大量吸收土壤中的養分,與油菜爭奪光照與水分,影響油菜健康生長。因此,種植戶要重視田間除草工作。大規模油菜種植多采用藥劑除草,人工除草只適用于小面積油菜種植。油菜田間雜草主要有狗尾草、看麥娘、早熟禾等。種植戶可每667 m2選用150 g/L精吡氟禾草靈乳油45~65 mL、108 g/L高效氟吡甲禾靈乳油25~30 mL或240 g/L烯草酮乳油18~25 mL兌水噴施,除草效果較好[4]。
1.6.4 追肥。缺肥對油菜生長影響極大,種植戶應根據土壤肥力和油菜植株長勢進行追肥。通常定苗后每667 m2追施尿素5 kg,入冬前每667 m2追施氯化鉀30 kg、尿素5 kg,開春后每667 m2追施氮磷鉀復合肥10~12 kg,抽薹和開花期噴施1~2次葉面肥。
1.6.5 化學控苗。油菜屬于冬種作物,若越冬期間遭遇惡劣天氣,則容易發生凍害,輕則造成油菜減產、減收,重則造成絕收。因此,為使油菜安全越冬,越冬前的化學調控工作非常關鍵。種植戶可在入冬前每667 m2噴灑200 mg/kg多效唑藥液40 kg,以控制油菜長勢,促進根系生長發育,矮化植株,提高油菜抗寒能力。
1.7 病蟲害防治
1.7.1 菌核病。菌核病是油菜常見病害之一,主要危害油菜的莖、葉、花、角果,甚至會侵害油菜的內部器官。該病危害程度大、發生范圍廣,油菜從出苗至成熟都有可能感染該病。若油菜幼苗期感染菌核病,病變從幼苗根部開始,然后逐漸覆蓋全株。感染后的油菜植株葉片由綠色變為青灰色,莖稈逐漸枯死。油菜生長中后期感染菌核病時,莖稈表面布滿水漬樣病斑,顏色呈褐色;隨著病情加劇,莖稈開始糜爛,油菜籽因吸收不到養分而干癟變白。
春季是油菜菌核病發生的高峰期。此時種植戶在做好中耕培土作業的同時,可撒施適量的草木灰和熟石灰,從而有效降低菌核病的發病率。同時,種植戶應重視田間排水工作,確保田地排水系統性能完好和正常運作,保證油菜呼吸作用正常進行和根系進一步伸展。同時,種植戶應重視施肥工作,合理控制肥料的比例,適量追施磷肥與鉀肥,以增強油菜長勢,提高油菜抗病能力。油菜感病后,種植戶可選用50%多菌靈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或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施,每7 d噴施1次,連續噴施2~3次。
1.7.2 白銹病。白銹病也是油菜常見病害之一,在油菜的整個生長期均可發病,主要危害油菜的葉、莖、花、角果。在黏土地塊,該病的發病概率較高;地勢低洼容易積水的地塊是白銹病嚴重高發區域。感病后的油菜葉片表面布滿淡綠色小斑,發病后期顏色轉為黃綠色,葉片背面生出大小不等的白色皰斑,皰斑內部包裹白色粉狀物;莖、花梗發病后,不僅有白色皰斑出現,還會出現莖、花梗腫大現象;莢果受害后,出現異常腫大畸形,影響莢果發育。
防治白銹病可從以下3個方面入手。一是堅持輪作,輪作年限不低于3年,輪作作物以水稻和馬鈴薯為主,可減少田間病菌的數量。二是重視田間施肥管理,多施有機肥和鉀肥,少施氮肥,以提高植株抵抗力,降低病害發生率。三是藥物防治,常用藥物有多菌靈、甲基托布津等,每7 d施藥1次,連續噴施2次即可有效抑制白銹病發生[5]。
1.7.3 霜霉病。霜霉病多發生于連日陰雨天氣。感染霜霉病的油菜葉片會出現病斑,病斑多呈灰白色或淺黃色。發病后期,葉片上的病斑呈現連接成片的發展趨勢,最后出現葉片大面積枯死現象。
油菜霜霉病多是田間施肥管理不善造成的。種植戶應重視土壤中鉀元素和磷元素的含量,雨季應加強防澇、排水工作以降低霜霉病發生率。油菜感染霜霉病后,種植戶可選擇噴施72.2%霜霉威600倍液或50%烯酰嗎啉1 500倍液,噴灑在葉片背部,每7 d噴施1次,連續噴施2~3次。
1.7.4 蠐螬和地老虎
蠐螬是金龜子的幼蟲,可取食油菜地下根莖,致使油菜幼苗枯萎死亡。地老虎幼蟲食性復雜,晝伏夜出,可咬斷油菜莖基部,致使油菜田嚴重缺苗。
針對蠐螬,種植戶可每667 m2用5%甲拌磷顆粒劑1.5~1.8 kg均勻拌入肥料中施入地塊。針對地老虎,種植戶可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在傍晚地老虎出土時進行噴灑。
1.8 及時收獲
人工收獲油菜時,收獲時機非常重要。一般選擇全田80%左右的油菜莢變黃、果皮發黑后開始收割。選擇在上午和下午光照較弱的時段收割,可防止角果受熱炸裂。將收割后的油菜打捆,晾曬7 d后用機械脫殼收籽。
采用機械設備收割油菜時,一般選擇在角果全部變色且角果成熟度在95%以上時開始收割。種植戶需要根據油菜種植地的面積,選擇相匹配的收割機。收割前檢查設備,將收割機的篩子調整到合適的位置,將風量調整到合適大小,以提高收割效率,降低收割成本。油菜籽脫殼后需要充分晾曬,待含水量小于8%時清除雜質進行貯藏。
2 結語
油菜是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油料作物。筆者對油菜栽培各環節技術要點進行總結,以提高油菜產量和品質,從而推動油菜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謝銀琴.油菜籽高產技術栽培要點[J].新農業,2022(6):23.
[2]左紅梅.油菜高產栽培技術要點[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1(1):21-22.
[3]孫啟琴.油菜栽培技術之六個要點[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7(12):156.
[4]李蓮,王曉兵.雙低油菜高產栽培及病蟲防治技術要點[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5(4):55-56.
[5]俞莉.油菜的高產栽培技術要點[J].吉林農業,2014(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