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近年來,受氣候變化加劇、病原菌抗藥性增強等因素的影響,茶樹病害頻繁發生,嚴重影響茶葉產量和品質。基于實踐經驗,總結茶樹葉部、枝干、根部常見病害癥狀和發生規律,從綠色防控的角度,明確茶樹病害防治的原則,并對茶樹葉部、枝干、根部常見病害提出針對性的綠色防控技術,以期為茶樹病害防治提供參考,推進茶產業健康發展。
關鍵詞:茶樹;主要病害;綠色防控技術
中圖分類號:S435.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3)10-82-4
0 引言
茶樹在我國分布較廣,云南、貴州、福建、四川等省都是我國重要的茶產區。近年來,茶樹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茶樹病害問題也越來越突出。茶樹性喜溫暖、濕潤,而溫暖、濕潤氣候也為茶樹病害發生提供了有利條件。據統計,茶樹各類病害約140種,多發生在茶樹葉部、枝干、根部,對茶樹生長及茶葉產量和品質產生了不利影響,極大地制約了茶產業的發展[1]。基于此,筆者對茶樹常見病害及綠色防控技術進行探討,以期為茶樹病害防治提供參考,提高茶葉產量和品質,促進茶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1 茶樹常見病害癥狀和發生規律
1.1 葉部常見病害
茶樹葉部病害在各地茶園發生率高,特別是高海拔茶園,陰濕多雨、日照不足、氣溫偏低等均會加快茶樹葉部病害的傳播。葉部病害的發生不僅會影響新鮮茶葉產量,還會導致加工好的茶葉出現易碎、味苦等品質問題。茶樹葉部常見病害有茶餅病、茶樹炭疽病、茶白星病、茶輪斑病、茶云紋葉枯病及茶煤病等。
1.1.1 茶餅病。茶餅病主要危害茶樹的嫩葉等部位。茶餅病的病原菌為真菌。茶樹葉片感病后,發病初期會出現淡黃色至紅棕色半透明點狀病斑,后期會形成圓形皰斑,直徑最大可達10 mm。皰斑正面有凹陷,背面有凸起,并伴有粉紅色粉狀物。發病后期,葉面會逐漸平整,中間呈暗褐色,多個病斑連成片,造成葉部組織枯死。茶餅病的病原菌在低溫高濕條件下潛伏于病葉組織中越冬或越夏,當氣溫達到25 ℃時,病原菌菌絲體遇雨水開始萌發,借風傳播到其他茶樹嫩葉上,經3~18 d潛育期即可生成新病斑。研究發現,茶餅病最易發生在海拔600 m以上的高山茶園,在春茶期、秋茶期發病率較高,尤其易發生在多雨季節。
1.1.2 茶樹炭疽病。茶樹炭疽病也是常見的茶樹葉部病害,在新葉、成葉、老葉等部位都可能發生。發病初期,葉片上會出現水漬狀病斑(正面為暗綠色),后期會逐漸變為黃褐色。病斑多從葉面尖端或邊緣開始出現,斑塊大小不一。茶樹炭疽病在夏秋茶期發病率較高,危害嚴重,茶農需要提前進行監測和預防。
1.1.3 茶白星病。茶白星病主要危害茶樹的嫩葉、芽葉。發病初期,葉片上出現褐色小點,后擴大形成圓形凹陷病斑,病斑中間呈灰白色,并伴有黑色小粒點。茶白星病發病高峰期在4—5月,溫度18~25 ℃、相對濕度大于90%時適宜菌絲生長。茶白星病發病率隨茶園海拔的上升呈現增加趨勢,通常高山茶園發病率高于平地茶園。此外,陰雨天氣會加重該病的發生和傳播。
1.1.4 茶輪斑病。茶輪斑病主要侵害茶樹的成葉、老葉,導致茶樹成葉、老葉枯死脫落。茶輪斑病發病初期,葉緣或葉尖產生黃綠色小斑,后逐漸擴散到葉面,擴大形成不規則病斑,嚴重時會造成葉片大量早落,樹勢衰敗。茶樹整個生長期都可能發生茶輪斑病,尤其在夏秋季高溫高濕條件下,發病率更高。另外,在氮肥施用過量、排水不暢、茶樹種植密度過大的茶園,也易發生茶輪斑病。
1.1.5 茶云紋葉枯病。茶云紋葉枯病屬于典型的高溫高濕型茶樹病害,對茶樹的成葉、老葉危害嚴重。發病初期,葉片上出現水漬狀黃褐色病斑,后期為圓形、不規則褐色病斑,具有波狀輪紋。發生嚴重時,茶園呈現一片枯褐色,幼齡茶樹全株枯死。茶云紋葉枯病多在春季多雨天氣條件下發生和傳播,發病高峰期集中在6月、8月至9月上旬。
1.1.6 茶煤病。茶煤病多與蚜蟲類、介殼蟲類、粉虱類害蟲一起危害茶樹葉片。發病初期葉面出現黑色圓形或不規則霉層,后期逐漸擴大,直至整個葉面覆蓋黑色霉層。蔭蔽潮濕的茶園易發該病,全年以頭茶期和四茶期發生較重。
1.2 枝干常見病害
相較于葉部病害,茶樹枝干病害發生率、危害程度較輕。茶樹枝干常見病害有茶枝梢黑點病、茶梢回枯病、茶樹膏藥病等。
1.2.1 茶枝梢黑點病。茶枝梢黑點病是普遍發生的茶樹枝干病害之一,主要危害茶樹的枝梢,特別是新生枝。發病初期,枝梢上出現不規則灰褐色斑塊,后期病斑不斷擴大,病部呈灰白色,其上散生圓形或橢圓形稍有光澤的凸起黑色小粒點。該病對1年生的茶樹危害較嚴重,會影響整株茶樹的營養供應,使新梢生長緩慢,甚至導致枝梢枯死。5月中旬至6月中旬為該病發病盛期;6月中旬以后隨著氣溫逐漸升高和濕度降低,該病發病率逐漸降低。
1.2.2 茶梢回枯病。茶梢回枯病主要危害茶樹枝梢,多發生于1年生茶樹的嫩梢,發病初期嫩梢的葉柄部位有褐色的壞死病斑。隨著病情的發展,病斑會沿著葉柄基部向整個葉面擴散,最終導致頂芽枯死。茶梢回枯病盛發期集中在3—9月,茶樹樹勢衰弱、天氣干旱時易發。
1.2.3 茶樹膏藥病。茶樹膏藥病主要危害老茶樹的莖干部位,在枝干部位形成厚菌膜,嚴重時導致茶樹枝條枯死。該病有灰色膏藥病和褐色膏藥病兩種。感染灰色膏藥病的茶樹,枝干初生白色綿毛狀物,后轉為暗灰色,中間暗褐色;感染褐色膏藥病的茶樹,枝干出現橢圓形或不規則形厚菌膜,前期表面呈絲絨狀,邊緣有灰白色帶,后期菌膜表面龜裂。茶樹膏藥病病原菌通常在枝干上越冬,于春末夏初借氣流、介殼蟲等進行傳播。
1.2.4 茶紅銹藻病。茶紅銹藻病對幼齡茶樹危害最大,以危害茶樹的枝干為主。發病初期,茶樹發病部位出現小塊或點狀病斑,呈灰黑色,后期擴大形成不規則病斑,呈紫黑色,最后變為鐵銹紅色。茶紅銹藻病一旦發生,侵染部位會不斷擴大,甚至覆蓋整個枝條,導致葉落枝枯。茶紅銹藻病的多發期在每年5月下旬至11月上旬。此外,多雨會加劇該病的發生與流行;土壤過于瘠薄、酸度不足、干旱、澇害及不合理采摘都會造成樹勢衰弱,銹發茶紅繡藻病。
1.3 根部常見病害
茶樹根部常見病害有茶苗白絹病、茶紫紋羽病、茶紅根腐病、茶褐根腐病及茶白紋羽病等。
1.3.1 茶苗白絹病。茶苗白絹病主要集中發生在茶樹根莖部。發病初期,發病部位出現褐色菌斑,伴有白色綿毛狀物;發病后期,病斑會環繞整個根莖部,肉眼可以觀察到白色絹絲狀菌膜。茶苗白絹病會使茶樹的樹皮腐爛,導致葉枯,直至茶樹死亡。調研發現,茶苗白絹病發病高峰期在6—8月,在排水不暢、地勢低洼、酸性土壤等條件下發病率較高。
1.3.2 茶紫紋羽病。茶紫紋羽病也是常見的茶樹根部病害。發病初期,發病部位出現紫紅色菌絲,后期根部變為黃褐色或黑褐色。茶紫紋羽病多在春夏之交、夏秋之交發生。高溫多雨、排水不良、土質過于干燥等都會誘發茶紫紋羽病。茶紫紋羽病的病原菌會隨地下害蟲、農事活動進行傳播,調運含有病原菌的土壤也會造成遠距離傳播。
1.3.3 茶紅根腐病。茶紅根腐病會造成茶樹根部腐爛枯死。發病初期,茶樹發病部位有白色或紅色菌膜;發病后期,菌膜會呈現暗紅色或紫紅色。茶紅根腐病的病原菌多在土壤中越冬,對茶樹根部危害較大。茶紅根腐病病程長,侵染后經10 a才顯癥。該病害病的原菌可經風雨傳播,從修剪的莖部傷口侵染,后進入根部。茶園殘存的樹樁及病根也會成為該病傳染源。
1.3.4 茶褐根腐病。茶褐根腐病主要危害茶樹根部。一旦染病,病株葉片會變黃、凋萎。該病病程發展較慢,病根處多附著泥沙、細石塊,初期菌膜薄而脆、呈褐色,后期呈現絨毛狀菌絲體、鐵銹色。茶樹在土壤酸性過大、缺乏有機質、田間排水不暢情況下發病率偏高。
1.3.5 茶白紋羽病。茶白紋羽病主要危害茶樹的根部、莖基部,嚴重時會導致茶樹根部腐爛。茶白紋羽病發病初期,茶樹發育不良,葉片發黃、脫落,根部多有白色菌絲束,并延伸至土壤。發病后期,菌絲束會變成暗灰色,有菌核,在病株根部產生黑色的分生孢子梗。茶白紋羽病的病原菌主要通過病根與健根接觸傳播。土壤潮濕、pH值偏堿性會增加茶白紋羽病發病率。茶樹種植于黏性土壤中的發病率高于砂壤土,且春季、夏季為該病的高發期。
2 茶樹常見病害綠色防控原則
綠色防控技術是指運用多種防治方法,改變過去單一依靠化學藥物防控的方式,在有效防治茶樹病害的基礎上,更好地兼顧茶園的生態平衡,從而確保茶葉品質。
2.1 綠色協同原則
針對茶樹病害的防治,要堅持綠色生態理念,引入綜合防控技術,綜合運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其他綠色防控技術,慎用或少用化學農藥,切實防范農藥過量使用問題[2]。同時,結合茶園實際開展專業化防治模式,如統一配備植保員,開展茶樹病害統一預報、防治,做好統防統治,提升茶葉的品質和安全水平,促進茶產業的綠色健康發展。
2.2 健康安全原則
在防治茶樹病害基礎上,要將茶葉的安全、健康品質放在首位。茶農要嚴格遵守國家相關規定,堅持健康與安全原則,嚴守茶葉質量安全紅線。例如,石灰硫黃合劑對茶樹常見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但因硫磺異味過強,在茶樹生長、采摘期不允許使用;在冬季可以用來防治茶樹病害,但要確保有較長的藥物使用間隔期,以降低其對茶葉安全性的影響。
2.3 高效低毒原則
在對茶樹病害的防治中,化學農藥的選擇和使用要遵循針對性、高效性、低毒性原則,針對不同病害選擇高效低毒殺菌劑,確保生態環境安全。例如,水溶性強的農藥對人體健康危害較大,因此農藥的水溶解度不能高于150 mg/L,禁止使用高于此值的農藥用于茶樹病害防治。
3 茶樹常見病害綠色防控技術
茶樹病害的發生與茶樹品種、病原菌種類、氣候環境、茶園種植及管理措施等多種因素有關。在茶樹病害防治中,茶農要全面、科學分析茶樹常見病害發生規律,嚴格遵守綠色防控原則,做好防治方案的綜合評估,科學用藥,保護茶園生態環境,提升茶葉質量安全水平。
3.1 葉部常見病害綠色防控技術
3.1.1 農業防治。第一,選育和種植抗病茶樹品種。針對不同茶樹病害,通過形態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等方式,選育具有良好抗病性的茶樹品種,可有效提升茶樹種植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茶農可根據當地病害發生情況和市場需求,種植抗病能力強的茶樹品種。第二,科學施肥。有研究表明,施用鉀肥在防治茶云紋葉枯病、茶輪斑病、茶樹炭疽病方面具有良好成效;施用高活性有機生物肥在防治茶餅病、茶輪斑病、茶白星病等方面具有良好成效[3]。茶農要重視有機肥的施用,增加鉀肥施用量,適當增施生物肥料,增強樹勢,提高茶樹抗病能力。第三,加強茶園日常管理。茶樹葉部常見病害多危害茶樹的嫩葉、新梢。茶農應在病害高發期做好茶樹修剪工作,分批、多次摘除病葉、病梢,阻斷病原菌的傳播途徑。
3.1.2 化學防治。在綠色防控理念下,使用化學農藥防治茶樹葉部常見病害時,要針對不同病害的發生時期、侵染部位、潛育期等實際情況,科學選擇高效、低毒、對環境污染小的農藥種類。針對茶樹葉部常見病害,具體施用的農藥種類及其施藥量如表1所示。
使用化學農藥防治茶樹葉部常見病害時,要注意以下3點。一是施藥時間節點。對于茶餅病,應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加強預防,而6月、9月是高發期,要加強病害防治。對于茶樹炭疽病,應在每年5—6月、9—10月做好病害防治;對于茶白星病,應在4月上旬至6月上旬及時做好病害防控。對于茶輪斑病,應在5—9月做好病害防治。對于茶云紋葉枯病,應在6月、8月下旬至9月上旬做好防控。對于茶煤病,應在每年7月中旬前及時進行防控。二是農藥劑量調控。建議選用高效、低毒、無刺激性異味的農藥,推廣低容量噴霧或超低容量噴霧,確保霧滴較細,提高葉面沉積量,減少用水量和用藥量。三是設置施藥安全間隔期。農藥噴施后,要設置合理間隔天數,促進藥物降解,減少茶葉農藥殘留量[4]。
3.1.3 微生物農藥防治。茶樹葉部病害多由真菌引發,在綠色防控技術應用中,可以利用生物制劑對病害進行防治,提升藥物防治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污染。例如,多氧霉素屬于廣譜型抗生素殺菌劑,具有抑制病原菌生長繁殖的效果。病害發生時,用10%多氧霉素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噴施防治,每7~10 d噴施1次,連噴兩三次,可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在茶樹病害的防治上具有較高的推廣應用價值[5]。
3.2 枝干、根部常見病害綠色防治技術
3.2.1 農業防治。第一,做好無病苗木栽植。茶農要選栽無病茶樹苗木,合理規劃茶園,避免單一茶樹品種大面積栽植,從而降低病害發生概率。第二,加強茶園枝條修剪與病根清理??梢肱_刈技術,對老茶園進行改造,改善茶園通風、透光條件;全面移除病樹病根,對土壤進行消毒,深挖隔離溝,2年后補植。第三,加強管理。茶農要做好開溝排水、中耕除草、適時灌溉等工作,同時增施鉀肥、活性生物肥,改良土壤,增強茶樹抗病能力。
3.2.2 化學防治。對于茶枝梢黑點病,茶農可在5月雨季來臨前噴施50%多菌靈1 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 500倍液進行防治。對于茶梢回枯病,茶農可在發病初期噴施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進行防治。對于茶樹膏藥病,茶農可在盛發期用0.7%石灰等量式波爾多液或20%石灰水噴灑茶樹枝干,防治效果顯著。對于茶紅銹藻病發生嚴重的區域,茶農可噴施0.2%硫酸銅溶液或1%波爾多液進行防治。對于茶苗白絹病,茶農可用75%棉隆可濕性粉劑混合細土,每667 m2撒施35 kg,再進行淺耕,間隔15 d后栽植茶苗,以降低病害發生概率。對于茶紫紋羽病,茶農可在發病初期及時掘除病株,并用70%五氯硝基苯1.5 kg拌適量土,每穴撒施0.5 kg,間隔7 d補植新苗。對于茶紅根腐病,茶農可在病株周圍挖環形溝,溝深20 cm,用75%十三嗎啉乳油20 mL兌水2 000 mL,分次將藥液噴施進環形溝并覆土,并間隔4個月后再施藥1次。對于茶褐根腐病,茶農可在病樹根基部位挖20 cm深環形溝,用75%十三嗎啉乳油25 mL兌水2 000 mL,先澆灌一半藥液,覆土后再噴施另一半藥液,每間隔6個月施藥1次,連續灌藥4次。對于茶白紋羽病,茶農要及早拔除病株,先用40%福爾馬林40倍液灌澆,再用薄膜覆蓋24 h,間隔10 d后再澆1次,15 d后補植新苗。
4 結語
做好病害防治是保證茶葉優質高產的重要措施之一。在茶樹病害防治中,茶農要根據病害實際發生情況,制定科學、有效的綠色防控措施,重視農業防治,選用高效低毒、安全性高的農藥,確保茶葉品質安全,從而促進茶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孫春霞,邵元海,周紅,等.茶樹六種重要葉部病害研究進展[J].茶葉,2020(2):71-76.
[2]陳松,任亞峰,李冬雪,等.貴州茶樹病害可持續控制技術措施的研究與應用路徑探索[J].中國植保導刊,2018(10):85-90.
[3]羅來銀,覃世霞.都勻毛尖茶主要病害調查與綠色防控初探[J].茶葉,2022(4):224-227.
[4]王橋美,嚴亮,胡先奇,等.茶輪斑病對茶樹葉片內生真菌群落結構的影響[J].微生物學報,2021(9):2949-2961.
[5]楊文波,向芬,劉紅艷,等.防治茶白星病的殺菌劑篩選及防效評價[J].中國植保導刊,2022(5):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