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探索河北省行唐縣最適宜的花椒栽植密度,為花椒產業發展提供理論依據,以大紅袍花椒為試驗材料,設置5個不同的栽植密度,分析不同栽植密度對花椒生長和產量的影響。試驗結果表明:栽植密度對花椒生長和產量存在顯著影響;隨著栽植密度的增加,花椒發枝量、發育枝平均生長量、樹高、冠幅顯著降低,花椒果穗長、果穗寬、單穗質量、單穗果數、果徑及百粒質量呈現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花椒單株產量整體呈降低趨勢,花椒單位面積產量呈現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株行距為3 m×3 m、栽植密度為1 111株/hm2時,花椒單位面積產量明顯高于其他處理,是最適宜行唐縣大紅袍花椒的栽植密度。
關鍵詞:栽植密度;花椒;生長發育
中圖分類號:S727.39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7909(2023)10-86-3
0 引言
花椒是蕓香科花椒屬多年生木本植物,可用于制作食用調料、香料、油料及藥材等,為落葉小喬木或灌木。其果皮是常用的食品調料、藥物原料,其嫩芽、嫩葉是一種珍貴蔬菜,具有獨特的麻香風味,深受人們青睞[1]。花椒是河北省石家莊市行唐縣的傳統產業。近年來行唐縣花椒種植面積逐年增長,經濟效益高,市場前景好,是農民增收致富的首選經濟樹種。
栽植密度對作物產量具有直接影響[2]。適宜的栽植密度可為作物正常生長發育提供保障,確保作物獲取充足的光照、水分、養分等,從而提高作物產量[3]。近年來,已有部分學者研究栽植密度對作物生長及產量的影響。閆鋒等[4]以甜高粱品種吉甜2號為試驗材料,系統研究了種植密度對其莖稈特性、光合指標、品質指標及產量的影響,發現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甜高粱的莖直徑、光合指標及營養品質指標明顯降低,株高、節間長、倒伏率與病株率明顯升高,莖稈產量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向薇薇等[5]在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以油菜品種綿油328為試驗對象進行油菜不同種植密度試驗,發現油菜產量隨種植密度的增加呈現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張小明等[6]以薏苡品種興仁小白殼為試驗材料,分析種植密度對薏苡生長及其氮素吸收利用的影響,發現每667 m2種植14 000株時,薏苡的生物量較大,分蘗數最多,氮素利用率最高。由以上研究可以看出,栽植密度對作物的生長、產量及品質存在顯著影響。
目前,有關栽植密度對花椒生長和產量的影響的研究還較少。基于此,筆者于行唐縣進行大田試驗,研究不同栽植密度對花椒生長及產量的影響,以期為當地花椒產業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1 試驗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行唐縣上閆莊鄉,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性氣候區。根據行唐縣氣象局監測數據,上閆莊鄉年平均氣溫為10.3 ℃,無霜期為195 d,年平均日照時間為2 331 h,年平均降水量為450.4 mm。試驗地土壤為栗鈣土,土層厚度為40~80 cm。試驗地土壤檢測結果顯示,土壤有機質含量為33.17 g/kg,堿解氮含量為144.54 mg/kg,速效磷含量為16.00 mg/kg,速效鉀含量為237.00 mg/kg。
1.2 試驗材料
試驗用花椒苗為當地繁育的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1年生大紅袍花椒優質苗。
1.3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置5個處理,分別為處理T1(株行距為4 m×4 m,栽植密度為625株/hm2)、處理T2(株行距為3 m×4 m,栽植密度為833株/hm2)、處理T3(株行距為3 m×3 m,栽植密度為1 111株/hm2)、處理T4(株行距為2 m×3 m,栽植密度為1 667株/hm2)、處理T5(株行距為2 m×2 m,栽植密度為2 500株/hm2)。每個處理設3次重復,共計15個試驗小區。各試驗小區采取隨機區組設置,每個試驗小區面積為144 m2,各個試驗小區間設置隔離帶。
1.4 田間管理
2015年3月,將花椒幼苗定植于試驗田內,定植前結合翻耕每株施入67 g有機肥作為基肥,之后每年3月19日、6月9日、9月27日分別施尿素163.05 g/株、過磷酸鈣468.75 g/株、硫酸鉀鎂肥208.34 g/株。除栽植密度不同外,其他田間管理措施一致。
1.5 測量指標及方法
在定植當年(2015年)10月調查花椒定植成活率。在定植后第2年(2017年)統計各處理花椒樹發枝量及發育枝平均生長量,在定植后第6年(2021年)測量花椒樹高、冠幅。在2021年花椒成熟后,于各試驗小區內隨機選擇5株具有代表性的植株,測量花椒果穗長、果穗寬、單穗質量、單穗果數、果徑、百粒質量、單株產量,并折算每公頃花椒產量。
1.6 數據處理與分析
采用Excel 2010和SPSS 19.0軟件對試驗數據進行處理與分析。
2 試驗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栽植密度對花椒定植成活率和生長的影響
由表1可知,處理T1、處理T2、處理T3花椒定植成活率顯著高于處理T4和處理T5,處理T1、處理T2、處理T3花椒栽植成活率差異不顯著,處理T4和處理T5花椒定植成活率差異不顯著。隨著栽植密度的增加,花椒發枝量整體呈降低趨勢,處理T1花椒發枝量最多(15.15枝),處理T5花椒發枝量最少(12.03枝);處理T1、處理T2、處理T3花椒發枝量差異不顯著,處理T3與處理T4花椒發枝量差異不顯著。處理T1、處理T2、處理T3花椒發育枝平均生長量顯著高于處理T4和處理T5,處理T4花椒發育枝平均生長量顯著高于處理T5;處理T1、處理T2、處理T3花椒發育枝平均生長量差異不顯著。各處理花椒樹高變化趨勢與成活率基本一致,處理T1、處理T2、處理T3花椒樹高差異不顯著,處理T4、處理T5花椒樹高差異不顯著。處理T1花椒冠幅最大(3.09 m)、處理T5花椒冠幅最小(0.92 m);處理T1花椒冠幅顯著大于處理T3、處理T4、處理T5;處理T1與處理T2花椒冠幅差異不顯著,處理T2與處理T3花椒冠幅差異不顯著,處理T4與處理T5花椒冠幅差異不顯著。
2.2 不同栽植密度對花椒主要農藝性狀的影響
由表2可知,栽植密度對花椒果穗長無顯著影響,但對果穗寬、單穗質量、單穗果數、果徑、百粒質量存在顯著影響。各處理間花椒果穗長差異不顯著。處理T1、處理T2、處理T3、處理T4花椒果穗寬差異不顯著,為3.16~3.48 cm,但顯著高于處理T5。處理T2花椒單穗質量最高(5.53 g),顯著高于處理T4和處理T5。處理T2花椒單穗果數最多(60.00個),處理T5最少(41.67個);處理T1、處理T2、處理T3花椒單穗果數差異不顯著,處理T3與處理T4花椒單穗果數差異不顯著。處理T1、處理T2、處理T3、處理T4花椒果徑差異不顯著,但均顯著大于處理T5花椒果徑。處理T1、處理T2、處理T3花椒百粒質量在8.11~8.51 g,顯著高于處理T4和處理T5。
2.3 不同栽植密度對花椒產量的影響
由表3可知,隨著栽植密度的增加,花椒單株產量呈減少趨勢。其中,處理T1花椒單株產量最高(2.04 kg/株),處理T5花椒單株產量最低(0.26 kg/株);處理T1、處理T2、處理T3花椒單株產量差異不顯著。計算不同處理花椒單位面積產量,處理T3花椒產量最高(1 999.80 kg/hm2),處理T5花椒產量最低(637.68 kg/hm2);處理T3花椒產量分別較處理T1、處理T2、處理T4、處理T5增產56.65%、23.20%、111.93%、213.61%。
3 結論與討論
科學合理地調整栽植密度可優化群體結構,調整個體生長,極大地提升群體的生產力[7]。此次研究結果表明,栽植密度對花椒定植成活率存在一定的影響,隨著栽植密度的增加,花椒栽植成活率明顯降低。這與吳宏生等[8]的研究結果不一致,原因可能是隨著栽植密度的增加,花椒群體內光照、養分、水分競爭加劇,莖稈內木質素及纖維素含量降低,倒伏率增加。另外,密度過大也容易導致花椒群體過于郁閉,單株生長不良,病株率上升,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花椒的成活率。
此次研究發現,栽植密度對花椒的生長存在一定影響。隨著栽植密度的增加,花椒發枝量、發育枝平均生長量、樹高、冠幅顯著降低;隨著栽植密度的增加,花椒果穗長、果穗寬、單穗質量、單穗果數、果徑及百粒質量呈現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這可能是由于栽植密度過大時,個體間相互遮擋嚴重,花椒植株個體光合作用受到較大影響,從而導致光合產物減少。栽植密度達到一定值后,花椒單株個體對空間、養分等資源的競爭也會加劇,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花椒植株個體的生長。
此次研究還發現,栽植密度對花椒單株產量及單位面積產量存在顯著影響,具體表現為隨著栽植密度的增加,花椒單株產量整體呈降低趨勢,而單位面積產量呈現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這與張艷麗[9]等的研究結果一致。原因可能是隨著栽植密度的增加,植株個體光合作用降低,單株產量有所降低,但是單位面積內葉面積增多,群體增產的優勢會對個體產量的降低起到一定的彌補作用。在一定密度范圍內,單位面積產量會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如果密度過大,群體植株間相互遮蔽嚴重,不利于產量增加,最終會導致產量降低。
綜上所述,栽植密度對花椒生長和產量存在顯著影響。在栽植密度過大時,花椒成活率、生長量及單株產量均明顯降低。株行距為3 m×3 m、栽植密度為1 111株/hm2時,花椒產量明顯高于其他處理,是最適宜行唐縣大紅袍花椒栽植的密度。
參考文獻:
[1]李雪芹,陵軍成,董立盛.花椒果實膨大期葉片噴水對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3(24):51-52.
[2]程志忠.花椒樹整形修剪技術[J].廣東蠶業,2022(4):84-86.
[3]李孟樓,惠文斌,張正清.陜西紅花椒樹冠結構對產量的影響[J].西部林業科學,2021(1):1-11.
[4]閆鋒.種植密度對飼用甜高粱生長發育、產量及品質的影響[J].飼料研究,2022(22):112-115.
[5]向薇薇,李柏橋,何勇,等.直播密度對油菜農藝性狀和產量的影響[J].四川農業科技,2022(11):20-22.
[6]張小明,李廣麗,王健健.不同種植密度對薏苡生長及氮吸收的影響[J].南方農業,2022(17):81-83.
[7]農傳江,農明英,張世鮑,等.種植密度和施肥量對甜高粱農藝性狀、含糖量及產量的影響[J].南方農業,2021(19):40-42.
[8]吳宏生.種植密度對高粱群體生理指標及產量影響探究[J].種子科技,2023(1):21-23.
[9]張艷麗.種植密度對玉米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農業工程技術,2022(2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