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從原始社會狀態發展成為一座繁華的城市,經歷了極其漫長的歷史過程。都說北京有3000年的建城史,這有什么依據呢?下面,我們回到西周初年去找找證據吧!
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對于剛剛建立的年輕的王朝來說,如何有效地統治邊疆、保衛王室成了最重要的事情。周王意識到相對于都城鎬京(今陜西西安)來說,北京遙遠偏僻,但因其是交通要道,又不得不好好開發、管理,于是就把這里封給了王室成員召(shào)公奭(shì),讓他在北京的西南部建立燕國,并修筑城池。
司馬遷的《史記·周本紀》里對這段歷史有所記載:“封召公奭于燕。”但是“燕”到底在哪里呢?《史記》中沒有記錄。直到1975年冬天,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地區發現了西周時期的城址和墓葬后,這個問題的答案才揭曉。

經過一系列科學的考古發掘工作,一件外形精美的青銅器出現在專家們的眼前,它的名字叫伯矩鬲(lì),外號“牛頭罐”,現在收藏在首都博物館。
你能數出它身上有幾頭牛嗎?答案是7頭。蓋鈕上有兩頭背靠背的牛,蓋面上有兩頭浮雕的牛,三只袋足上各有一頭牛。因為這件伯矩鬲是祭祀用的青銅禮器,所以這些精美、威武的牛頭在古人看來可能具有溝通神靈的作用。
為什么說伯矩鬲是自帶“說明書”的青銅器呢?它的蓋子內側和器物內壁上鑄有相同的15字銘文,內容是,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燕侯賞賜燕國的貴族伯矩一些海貝,伯矩很高興,就澆鑄了這件青銅器銘記此事。
伯矩是誰,他為什么能得到這么多賞賜呢?原來,他是燕國的“行人之官”,也就是負責迎接周王使者等外交禮儀活動的官員,身份非常高貴。
通過這些銘文,再結合文獻記載,我們可以合理推測,伯矩鬲的出土地點——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地區,是燕國貴族伯矩居住的地方,這里在西周時期是召公奭的封地。

既然召公奭的封地在燕國,那他是燕國的第一任國君嗎?其實并不是。召公奭因為工作能力實在太出色,所以一直留在周王室的“大本營”鎬京工作,真正來到燕地的并不是召公奭,而是他的長子姬克。首都博物館中的克盉(hé)、克罍(léi)兩件青銅器就驗證了這段歷史。
克盉長得有點兒像現在的茶壺,是盛水或盛酒的調酒器物。仔細看,它器蓋的邊緣和頸部都有左右對稱的鳥紋。克罍也是酒器,它的蓋上有4個凸起的漩渦紋,而肩部有6個,非常漂亮。這兩件器物的器蓋和器壁內側分別鑄有相同的43字銘文,翻譯過來的意思大概是周王感謝召公奭,將燕地分封給他,并決定讓他的兒子克做燕國的君侯。克代替父親來到封地,兢兢業業地開始營建燕國的都城,成立新的管理機構。克為了紀念這件事,鑄造了這些青銅器。
克盉、克罍兩件青銅器用銘文證明了克來到燕地立國的真實性,記錄了北京地區可以追溯到的建城史的起點,也證明了北京城的歷史至少為3000年。
咦,戰國七雄里也有一個燕國,這和西周時期的燕國是同一個嗎?不完全是。專家們根據文獻記載,認為在北京地區,周武王還冊封了另一個諸侯國——薊國,但是薊國的具體位置現在還沒有定論。琉璃河鎮的燕國經濟、軍事實力越來越強,最終吞并了薊國,并將都城遷到了薊城(今北京市廣安門一帶),而新的薊城也成了后來戰國七雄之一——燕國的重要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