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始一直到隋唐五代時期,北京地區都是中國北方的軍事重鎮,到了遼代才成為陪都,到金代才真正成為一個國家的都城,稱金中都。北京800多年的建都史正是從此開始。元明清三代時作為都城的北京想必大家了解得不少,但是作為遼陪都和金中都的北京,你是不是了解不多呢?
遼代是由一個叫作契丹的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當時的北京地區就屬于遼所有,被稱為“遼南京”,注意這個“南京”可不是今天江蘇省的省會南京。遼有五個京城,遼南京就是其中之一,遼代的皇帝每年春秋兩季都會到這里來處理政務。后來,這里變成了五京當中最繁華、最熱鬧、生活最方便的城市,也逐漸成為中心城市,遼代的皇帝最常居住的、最喜歡的城市就是遼南京。
遼南京是怎樣一步一步升級為中心城市的呢?這還要說到與遼長期對峙的北宋。

遼和宋經常打仗,但宋太宗、宋真宗總是打敗仗。有一次,遼軍眼看就要威脅到北宋的都城開封了,宋真宗就在宰相寇準的力勸之下親征,宋軍因此士氣大振,打退了遼軍。
雙方老這么打來打去,誰也受不了,于是都產生了議和的想法,雙方簽訂了“澶淵之盟”。不過北宋在這次議和中吃了大虧,因為它要年年給遼“發紅包”:宋每年向遼納銀10萬兩、絹20萬匹,交接的地點就在遼南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地區。
“澶淵之盟”的簽訂換來了遼宋100多年的和平。雖然這件事對于宋來說是個恥辱,但是當時的北京地區卻因此變成了遼宋交往的友好城市,經濟和文化在和平中快速發展。
遼南京里生活著30萬人,他們的生活十分自在悠閑。這是因為契丹人是草原游牧民族,他們好動不好靜,因此城內經常有歌舞、雜劇、角抵(dǐ)等表演。北宋名臣王安石在出使遼時就曾在那兒欣賞過精彩的歌舞表演。

遼南京內既有漢人,也有不少契丹人。最開始,他們吃的不一樣、穿的不一樣、用的不一樣、說話也不一樣。從首都博物館展出的文物中可以看出,契丹人此時仍然保留著與漢人完全不同的“時尚”發型——髡(kūn)發,就是將頭頂部分的頭發剃掉,保留前額或兩鬢的頭發。但是,契丹人在這里主動了解、學習中原地區的政治制度和風土人情,他們感悟儒家文化,也尊崇佛教,還嘗試農耕勞作。而原本喜歡吃米面蔬菜的漢人也逐漸接受了契丹人吃奶酪、牛羊肉的飲食習慣,雙方的文化在交流中不斷融合。
在遼宋對峙的后期,生活在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迅速崛起,并由完顏阿骨打建立了女真政權,國號大金。
金先后滅掉了遼和北宋,完顏阿骨打的孫子完顏亮當上皇帝后想繼續滅掉南宋,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管理,于是他力排眾議,將金朝的國都從會寧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遷到燕京地區,營建新城,命名為金中都。
金中都可比遼南京氣派多了,人口有80多萬,總面積是遼南京的2.5倍。這里的建筑雍容華貴,景色美輪美奐,讓人流連忘返。這么美麗的都城是怎么修成的呢?



原來,營建金中都的土和磚是從遙遠的涿州(今屬河北省保定市)運過來的,與北京的直線距離大約有60千米。參與運輸的人多達120萬,他們一人挨著一人傳遞手中的土筐,利用這種“人海戰術”,只用了3年時間就完成了金中都的營造。
都城建好后,女真人和漢人雜居,和諧相處、互相學習。女真人看到北宋舊都汴京有那么多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豐富的文化典籍,還有從未見過的文物寶藏,就把這些都帶到了金中都,使它們成為金中都的文化滋養,讓金中都發展成為北方最發達、最繁榮的城市。
首都博物館中收藏有許多金代的玉佩飾,其中有一對漂亮的青玉龜巢荷葉佩,出土于女真族貴族的墓葬。你看那兩片荷葉中間各有一只突出的小烏龜,它們抻著長長的脖子,似乎在慢慢向前爬,周圍的水草好像還在搖擺,是不是動感十足呢?
古人非常喜歡玩“諧音梗”,在中原的文化理念中,“龜”有“富貴”的含義,更是長壽的象征,而蓮花和荷葉則是清廉的象征,龜和荷葉一起出現象征著祥瑞。這對玉佩飾作為金人的隨葬品,是民族交融的見證。
在金的鼎盛時期,金中都到處都有漂亮的亭臺樓閣,隨處都可以找到酒館旅店,各種職業的人在這里安居樂業。市場上的商品種類也十分豐富,有各種風味的美食、芬芳的美酒、五顏六色的絹布、方便實用的鐵制生活用品、用于“出差、旅行”的馬匹、珍貴的象牙犀角和金銀珠寶等,琳瑯滿目、應有盡有。繁榮的商業也帶來了豐富多彩的娛樂生活,大街上經常上演令人拍案叫絕的“百戲”表演:有耍大旗的、耍大刀的,有爬竹竿的,有獅子、豹子組成的“馬戲團”表演,還有斗雞、魔術、雜劇、評書表演等。
雖然金中都只存在了短短的62年,最終被蒙古大軍的鐵騎征服,但經過這一時期的經營和發展,北京地區正式成為中國北部的政治中心,開啟了它800多年的輝煌建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