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館里藏品很多,不同時期、不同材質的文物可以說是應有盡有。其中,有一件非常特別的瓷器——景德鎮窯青花鳳首扁壺。
為什么說它特別呢?因為它是由48塊碎瓷片拼接而成的。這樣一件并不“完美”的瓷器卻被評為了首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是怎么回事呢?故事還要從20世紀70年代講起。
1970年的一天,鐘鼓樓旁寶鈔胡同的施工現場突然有了一個驚人的發現。據考古隊員們回憶,當時人們先是發現了一個大缸,缸上扣著一個鐵鍋。鐵鍋的尺寸剛好卡住大缸,相當于給大缸配了一個蓋。人們掀開鐵鍋,發現缸里有大量的瓷器殘片。大缸、鐵鍋、瓷器殘片,這些東西怎么會放在一起呢?原來這里以前是一個窖藏。所謂窖藏,指的是遇到戰亂時,主人會把家里的貴重物品藏在容器中,埋到地下來保存,一般藏的是金銀等珍貴且體積不大的物品。可是這家主人藏的卻是瓷器。主人對瓷器的珍視引起了考古隊員的興趣。
大家花了很長時間,把散落的瓷器碎片分類整理。其中青花瓷的碎片有48塊,碎片大小不一、形態各異。“文物醫生”們經過反復清洗、拼對、粘連,最終成功復原了這件瓷器——青花鳳首扁壺。
為什么鳳首扁壺會得到“鎮館之寶”這樣的“待遇”呢?原來,當時我國文物界對青花瓷起源的時間一直有爭議。很多人認為青花瓷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洪武年間才有的,而這件鳳首扁壺的出現,把青花瓷的出現年代整整提前了一個朝代,遠遠超出了大家的預期。

下面咱們一起看看這件鳳首扁壺吧。
這是一件盛裝酒水的日用器物,整體是扁圓形的,高18.7厘米,口徑4厘米。壺的出水口叫流,造型是昂起的鳳首,鳳凰的鼻子上還頂著一枚寶珠,水就從鳳凰的嘴里流出來。另一側的柄,也就是把手。被做成了鳳凰尾巴的造型。流和柄之間是鳳凰的身體部分,可以看出鳳凰正在茂盛的纏枝牡丹叢上展翅飛翔。整件文物從正面看是一只扁壺,從側面看又好像有一只飛翔的鳳凰正在穿越牡丹花叢,構思非常巧妙。這是一個經典題材,叫“鳳穿牡丹”。
這件鳳首扁壺的紋飾巧妙,造型也獨特。
我們通常見到的壺都是圓鼓鼓的,但這件卻是扁扁的。其實它的造型源自游牧民族常使用的皮囊壺。這種形狀的壺容量大又便于攜帶,游牧民族用起來正合適。但實際上,蒙古人一開始是不使用陶瓷制品的,同學們可以想一想,需要騎馬出門的話,帶著瓷瓶和瓷壺方便嗎?
顯然它們是不方便攜帶的。
生活在馬背上的人們更喜歡使用結實耐用又方便攜帶的器皿,而陶瓷不禁磕碰,自然不是首選。元朝政權建立后,蒙古人從游牧轉為定居,這時候才開始燒制陶瓷。鳳首扁壺就是這個時代的產物,所以,它既是一種制瓷工藝上的創新,又是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交融的重要物證。

剛才說了這么多,你一定對鳳首扁壺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我們的故事到這里還沒講完喲!1999年,新疆伊犁地區也出土了一件鳳首扁壺,雖說那件瓷器出土時還算比較完整,但很可惜壺嘴和壺柄已經殘缺了。
講到這里,我要問問各位同學,你們知道鳳也有性別之分嗎?其實呀,傳說中鳳是有性別的。伊犁出土的那件瓷器上的紋飾是一只雄鳳,而首都博物館收藏的這件瓷器上是一只雌鳳。2009年3月,首都博物館舉辦了一場特別的展覽,這是兩把壺“重見天日”后的首次相聚。經過專家鑒定,它們同樣是“元代制造”,也都是在景德鎮燒制的,而且極有可能是同一窯燒出的一對壺。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當年這兩把壺有可能同時被燒出,又一起到了北京。但在種種原因的影響下,一把留了下來,另一把輾轉到了新疆伊犁。然后經過幾百年的時間,一把在北京出土,一把在新疆出土。因為一場展覽,失散了幾百年的一對“雙胞胎”終于相聚,這可真是“有緣千里來相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