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國古代,“金榜題名”是人生四大喜事之一;到了現在,當有同學考試得了優異的成績或考上了理想的學校,會被稱為“金榜題名”;一些企業業績突出,進入專業評比排行榜,也會被譽為“金榜題名”。為什么古往今來,人們都這么看重“金榜”呢?“金榜”是什么呢?
原來,金榜跟我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息息相關??婆e考試的最后一考是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考試結束后,要張貼皇榜來揭曉考生的名次,因為皇榜是用黃紙做成的,所以就有了“金榜”之稱。
古代為什么要舉行科舉考試?科舉考試是怎么進行的?它在古代起到了什么作用?這些都是非常有趣的問題喲!
科舉是從隋唐至明清時期,朝廷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是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的一個創舉。
隋朝的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人,他希望全國的人才都來為國家的建設貢獻力量,然而隋初時,朝廷選拔人才用的還是九品中正制,這種制度有著嚴重的弊端,大量真正的優秀人才被埋沒了。
九品中正制不用舉行考試,而是由中央委派一批官員負責選拔、推薦人才,這些官員就控制了人才的推薦,實際上絕大多數人只推薦自己的親屬或他們小圈子里的人。被選上的人掌握著權力和錢財卻沒有真才實干,有的甚至品德敗壞,使得官場風氣一片渾濁。為改變這種情況,隋文帝下令對所有被舉薦上來的人進行統一的考試,擇優錄取,授予官職。

隋煬帝繼位后設置了一個以考試文辭為主的“進士科”,成為我國科舉制產生的標志。參加考試的人不需要他人舉薦,可以自行報考,按考試成績決定是否被錄取。
科舉把讀書、應考、做官三件事緊密聯系在一起,打破了以往只看出身門第的選拔方式,為普通民眾開辟了一條上升的通道,在當時來說是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
隋代的科舉考試舉行的時間不固定,考試方法也不完備,只是科舉制度的雛形。后來,唐代統治者對這種分科考試的制度不斷加以完善,才使其確定下來,成為正式選拔官吏的制度。
科舉考試也像我們現在的中考、高考一樣每年都舉行嗎?其實并沒有那么簡單。
比如說,宋代初期,科舉考試有時是一年一次,有時是兩年一次,后來,宋英宗把考試改為了每三年舉行一次。注意,這里說的每三年舉行一次科舉考試,實際意思是三年是一個科舉考試周期,從地方到中央,考生們得一級一級地考。
以明清兩代為例,考生要在第一年秋天參加地方一級的鄉試。這個“鄉”指的可不是鄉村,而是當時的京城和各省,相當于現在的省級行政區。考過鄉試的人有了一個“光榮”的稱號——舉人,舉人不僅可以參加下一輪的中央級考試,也具備了做官的資格。

到了第二年的農歷二三月,各省的舉人就要“進京趕考”,去都城參加會試,考中的人被稱為貢士。到了四月,貢士們要進皇宮參加殿試,一旦過了殿試,考生們就是進士啦!
在古代,第一也稱“元”,那么,鄉試的第一名就叫“解(jiè)元”,會試的第一名叫“會元”,殿試的第一名叫“狀元”。一個人若得了個“三連冠”,那就是傳說中的“連中三元”!這可太難了,要知道,在1000 多年的科舉考試歷史中,連中三元的還不到20 個人呢!
故宮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其中太和殿和保和殿都曾是殿試的考場。
一開始,殿試并不是在殿內舉行的,而是在殿外的廊下舉行。到了乾隆五十五年(1790)才改在了殿內。殿試那天,殿內會臨時擺放一排排的桌子,桌上貼著考生的姓名。監考官除了皇帝欽點的王爺和大臣,還有4 名御史。

殿試既然由皇帝主考,考題自然是皇帝說了算。
為了公平公正,皇帝會先選定8 位讀卷官,讓他們擬出若干試題,然后再由皇帝圈定(有時皇帝也會親自擬定考題)。為了防止漏題,皇帝要到殿試前一天才確定讀卷官。一天就得出來考試題?讀卷官們出題的時間可夠緊張的!當他們知道了自己的身份以后就要馬不停蹄地趕往文華殿秘密議題。
這會兒,幾十名工匠已經待命,做好連夜刻字、印刷試卷的準備了。
留給考生的時間也不多,殿試只有一天,他們得在天黑前交卷。能進入殿試的都是佼佼者,他們不僅要把答案寫得有水平,還要把字寫得工整、漂亮。字寫不好可是會大大影響名次的。
考生交卷后,讀卷官出場了,他們也是評卷老師,每個人都要在兩天內把所有試卷閱讀一遍,然后按5 個等級在試卷上畫標識,最好的畫圈,最差的打叉,得圈多的試卷排在前面,得圈最多者勝利!
激動人心的時刻終于到來啦!殿試后第三天黎明,前十名考生的試卷將被呈給皇帝?;实蹠x出前三名,由專人再寫小金榜和大金榜。
金榜怎么還有大、小之分呢?原來小金榜是供皇帝看后,在金殿宣讀和存檔用的,而大金榜則是張貼公布用的。
清代的大金榜,高0.8 米,長約20 米,上面清楚地記錄著每個進士的姓名、籍貫、名次,并蓋有“皇帝之寶”的大紅印章。金榜上還有一個大大的“榜”字,顯得非常氣派。大金榜張貼在長安左門外(今天安門廣場東側)的紅墻上,張榜時可是人山人海,極為壯觀呢!
三年一次的考試,到此就正式落下帷幕了。
晚清時期,整個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在發生急劇變化,而科舉考試卻沒有大的變化,它的內容也與社會需要的知識日益脫節,新式教育興起,于是朝廷在1905 年終止了科舉考試,科舉制度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這也告訴我們:任何人、任何事,只有與時俱進才能生存和發展。
科舉制度在中國實行了約1300 年,許多讀書人的命運因為科舉而發生變化??婆e制度不僅在中國產生了重大影響,還走出國門,對世界文明的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亞洲的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從唐代開始就將科舉制度引入他們國內;歐洲的英國在19 世紀末,也效仿中國科舉,建立了文官考試制度,這是西方文官考試制度的開端。公平選拔人才的原則,正是中國科舉制的精髓。
雖然這種制度已經成為歷史,但人們表達美好祝愿的很多詞依舊與之息息相關。金榜題名會有時,希望那個人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