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郵差”這個詞,大家腦海中也許已經聯想到了背著大袋郵包,郵包里塞滿了信件的送信人這樣的經典形象。“郵差”是一個很有時代印記的詞,是“郵遞員”的舊稱。“郵差”是郵局中負責投遞郵件的人員,這些郵件很大一部分是信件。古代也有“郵差”,他們的工作和現在的一樣嗎?
我國最早的“郵差”叫“驛使”。根據史料記載,早在西周時期我國就建立了郵驛,驛使就是郵驛里的工作人員。甘肅省博物館收藏的魏晉時期的彩繪驛使圖磚上面有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古代驛使的形象,這表明中國在距今1000多年以前就已經建立了郵驛制度。
不過,古代驛使傳遞的可不是尋常百姓的信件,而是朝廷的公文或是送往前線的軍報。驛使就是古代的“國家安全局工作人員”,是國家內政外交情報網的重要傳遞者。唐代詩人杜甫在《黃草》一詩里寫道:“秦中驛使無消息,蜀道兵戈有是非。”看,這位驛使傳遞的就是重要軍情呢!

優秀的驛使有一項必備技能,那就是騎馬。宋代郵驛有一種叫“急腳遞”的業務,驛使要騎著馬日夜兼程地傳送十萬火急的公文,速度可以達到日行400里,約等于現在的200千米。這樣的“郵件”可得小心謹慎對待,若是送慢了或者送錯了,很可能威脅到國家的安全和個人的生命安全喲!
現代的“郵差”雖然與古代的有一定的聯系,但兩者終究還是不同的,現代意義上的“郵差”產生于19世紀初的英國。
1840年鴉片戰爭發生后,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等國都相繼在中國設立自己的郵局,被稱為“客郵”。這些“客郵”經營的是中國和外國往來郵件的業務。
當時國內的一些仁人志士認識到了擁有我們自己的郵政機構的重要性,紛紛呼吁興辦近代郵政。1866年,清政府在海關設置了郵務辦事處(又稱海關郵局)。1878年,中國近代郵政業務正式開始于天津。中國第一套正式郵票——大龍郵票就是天津的大龍郵局發行的。慢慢地,老百姓也可以收寄信件啦。
在現代,中國郵政還開通了國際郵包專列中歐班列,成了“一帶一路”上的“新郵差”。

在通信并不發達的過去,紙短情長,書信是人們情感交流的重要紐帶,隨著時代的發展,郵差投遞的物品種類越來越豐富,郵差這份職業背后的一些故事也感動了很多人。
王順友,一位深山里的信使,被親切地稱為“中國最后的‘馬班郵差’”。王順友住在四川大涼山,在他從業的30多年里,他每年都要投遞報紙8400多份、雜志330多份、函件840多份、包裹600多件,為大山深處各族群眾架起了一座“綠色橋梁”。
葛喜,山東省最北端一個小島——北隍城島上唯一的郵差,這里沒有公交車和出租車,他一人走遍每一個角落,只要看一眼收件人的名字,就能準確無誤地找到他的家。
費迪南德·薛瓦勒,一個有趣的法國鄉村郵差,他在30余年的送信途中不停地撿石頭,最終搭建了一座石頭城堡,這座石頭城堡被評為文化遺產,這個郵差甚至還有了自己的“專屬”紀念郵票,果然是“一塊有了夢想的石頭”也能走得很遠呀!
此外,郵差的故事還被拍成了電影。意大利經典電影《郵差》,講述的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后重建的歷史背景下,一位智利的逃亡詩人與意大利小島上一個郵差詩一般的情誼。
現在,“郵差”這個稱呼已經逐漸淡出了我們的視線,現在的快遞員、郵遞員們有了許多新的工作內容,但他們依舊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