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門取鑰匙到摘除馬蜂窩,從解救被卡住的“熊孩子”到撈出掉到坑里的市民,從滅火救災到抗洪搶險,總有一群專業而勇敢的消防員沖在前面,為百姓排憂解難。他們全天24小時隨時待命,因為穿的常服是藍色的,所以也被叫作“火焰藍戰士”,而我們親切地稱他們為“藍朋友”。
當然,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藍朋友”是“滅火的勇士”,那么,中國古代也有消防員嗎?
中國古代和我們今天一樣,也有專門負責防火、救火的機構和人員。
周代
設有兩個專門掌管“火政”的官職——司烜(xuān)和司爟(guàn)。司烜會在春季的第二個月,在城中搖動大鈴鐺,提醒人們注意防火。司爟會在春天主持點燃燒制陶器、冶煉金屬的爐火的儀式,還負責追究造成火災之人的責任并給予處罰。
《周禮·夏官·司爟》中記載:“凡國失火,野焚萊,則有刑罰焉?!币馑际侵灰汲侵杏腥嗽斐墒Щ?,或是有人擅自放火燒野草,就會被懲處。有人說,這是中國最早的“消防法”。
唐代
這時候,全國人口越來越多,已經將近9000萬了,大量人口集中在長安等一些大城市,防火形勢變得十分嚴峻。唐代制定了多條法律,根據失火的情況明確了對造成火災之人的懲處辦法,甚至還規定人們有救火的義務。
《唐律疏議》中記載:“諸見火起,應告不告,應救不救,減失火罪二等?!币馑际且怯腥丝匆娭鸲唤腥司然穑蜁划敵晒卜?,按照失火罪的標準減二等進行懲罰。

宋代
一些城市中設置了專門用于火情預警的瞭望臺,被稱為“望火樓”,24小時有人值守喲!望火樓下還有專門負責救火的“潛火隊”和“防隅(yú)軍”。此外,國家還設置了“軍巡鋪”,這個機構中有3到5名士兵,要在夜間巡邏,負責防火、防盜工作。后來,這樣的救火隊伍就一直活躍在古代的城市中。
現代
中國現代的消防警察制度始建于晚清。1902年,中國第一支消防警察隊伍在天津建立,1949年以后,國家各級公安機關建立了專門的消防機構,1955年成立了消防局,各地開始組建消防隊。

在與火災的戰斗中,古人發明了許多用來滅火的“獨門裝備”。前面我們講到了宋代城市中設置的望火樓,這樓中既有駐扎的觀測人員,還備有水桶、掃帚、鉤鋸、梯子等專業的滅火和救援器具,可以稱得上是一座“寶藏庫”了。
南宋時期的臨安市(今杭州市),各種建筑鱗次櫛比,大火極易蔓延。在南宋嘉定元年(1208)就發生過一場超級大火,這場火從農歷三月一直燒到了四月。為了控制火災,人們將攻城的武器“云梯”拿來救火。那時的云梯底座是用大根的木頭制成的,底座下有6個輪子,底座上安裝有兩架一丈(約3米)多長的梯子,這兩架梯子連接在一起,展開后就可以用于高層建筑的救火工作了。
到了清代,消防器具的樣式就更多了。例如唧筒,雖然早在唐宋時期就出現了竹質唧筒,但是到了清代,新型人力唧筒因為射程遠、水量大、效率高,才有了“水銃(chònɡ)”的美稱。如果大火突然來襲,火勢很猛,就算只有五六個人,用了人力唧筒也可以抵得上數百人救火的效果。你說這是不是名副其實的“消防神器”呢?

古人常說:“建業千日功,火燒當日窮?!被ㄙM了巨大心血取得的建設成果,只要一把火就可能會被燒個精光,所以古往今來,人們對于火災從來不敢掉以輕心。
生活中,水火無情,“藍朋友”守護著我們的平安,我們也要多多了解、學習消防知識,防患于未然,保護好自己的生命安全,也守護好這些可敬可愛的“藍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