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識地理學之前,我們還要介紹一個跟它很像的學科——地質學。它們有什么區別呢?通俗來說,地理學是研究地表的地理現象、變化和原理的,也就是研究巖石圈以上、大氣圈以下的東西;而地質學是研究地球上的巖石圈以下的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和歷史演變等,是解釋“這些山和石頭是怎么形成的、是什么時候形成的”這類問題的學問。地質學和地理學都是地球科學的分支。
中國近代地理學從20世紀20年代才開始建立,張相文、竺可楨都是我國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經過近百年的發展,我國現在的地理學已經有了完整的體系。
那么,現在的地理學科工作者可能從事哪些工作呢?他們有可能在自然資源部或者地質隊、水文隊工作,這就需要經常去野外進行考察,在這方面的著名地理學家比如黃秉維;也有可能從事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方面的研究,要進行大地測量、工程測量等工作,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陳述彭就是遙感地學專家;還有可能進行地圖的繪制,比如長期從事中國歷史地理的教學和研究的譚其驤,他曾主持編繪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歷史地圖集》;甚至還有可能從事與房地產開發有關的工作等。

“地理”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易·系辭》中:“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這句話的大意是,圣賢的人抬頭觀察日月星辰等天象的變化,低頭探究山川河流、地形地貌的條理,所以知曉事物形成的原因和發展的規律。可能也是從那時起,知曉“天文”和“地理”就成了博學與智慧的代名詞。
那么,古代的地理學家要做什么,他們有多博學,他們掌握了哪些知識,又有什么樣的成就呢?
首先來認識一下生活于約1500年前、南北朝時期的地理學家酈道元吧。酈道元年幼時,曾隨父親到山東探查水道,青少年時博覽群書,后來又游歷了今天的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安徽、江蘇等廣大地區,考察了1252條大小河流的情況,搜集了當地的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酈道元一生仕途坎坷,擔任過很多職位,但他真正被后世記住的,還是那本《水經注》。這是中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一部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優美的山水散文集,基于此,酈道元可以說是中國游記文學的開創者了。

時間過去500年,到了北宋時期,又誕生了一位杰出的地理學家沈括。《水經注》的撰寫偏人文地理,而沈括的研究則更專注于自然地理。
他根據太行山巖石中的生物化石和沉積物,分析出華北平原過去曾是海濱,華北平原是由黃河、滹沱(hūtuó)河、涿水、桑干河等沖積形成的沖積平原,這可以說是對華北平原成因最早的科學解釋。他還詳細記錄了各地發現的化石,根據化石來推究氣候的變遷,解釋彩虹的大氣折射現象,科學描述龍卷風形成的原因、形態和破壞力,用月亮的盈虧來論證日、月的形狀及海潮與月球的關系等。沈括的許多研究成果放在今天來看,也是十分科學的。

沈括還是一位繪制地圖的專家,他曾奉旨編繪《天下州縣圖》,包含全國總圖和各地區分圖,一共有20幅。可惜的是,南宋時戰亂頻發,此圖毀于戰火之中,成為千古憾事。
到了明代,一位大名鼎鼎的地理學家、探險家徐霞客“橫空出世”。《徐霞客游記》不僅僅是他游山玩水的筆記,更是一部地理學著作。徐霞客在山脈、水道、地質和地貌等方面的調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徐霞客從小就愛旅游,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旅游、考察中度過的。他曾對許多河流的源頭進行了探索,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探索長江源頭。他否定了前人普遍認為的“岷山導江”(岷山是長江的發源地)的說法,認為金沙江才是長江源頭。這一論證,在1978年被國家派出的考察隊所證實,考察隊進一步確認長江的正源是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的沱沱河,也就是金沙江在青海玉樹段的河流。
徐霞客還是對石灰巖地貌進行科學考察的先驅,他對火山、溫泉等地熱現象也有研究,對氣候變化、植物因地勢高度不同而變化等自然現象也做了認真的描述和考察。此外,他在《徐霞客游記》中對農業、手工業、交通的狀況,對各地的名勝古跡演變和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等,也都有生動的描述和記載,可謂是“地理全才”“千古奇人”。
了解了從古至今的地理學科發展和地理學工作者,在日常生活和旅行游玩中,你就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做一個“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小小“探險家”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