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瓷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器具,既可以作為實用品使用,也可以作為藝術品拿來欣賞、收藏。早在20000 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發明了陶器。到了距今約2000 年前的東漢時期,成熟的瓷器登上了歷史舞臺。在我國古代,上至皇家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愛用陶瓷器。歷朝歷代,陶瓷器的生產都是巨大的產業。
為了讓御用陶瓷器的質量更有保障,到了明代,朝廷還專門設置了負責監督御用陶瓷器生產的官員——督陶官。

陶瓷的燒制可是個技術活,拿瓷器舉例子,首先需要從礦區開采一種叫作瓷土的原料,去除里面的雜質;再拉坯成型,制成我們想要的形狀,比如碗、盤、瓶、杯等;將做好的瓷坯晾干以后,就可以在上面裝飾一番,比如涂上顏料、刻上花紋等;裝飾好的器物要施加上一層保護層——釉,最后放到一個巨大的窯爐里燒制,才變成我們常用的瓷器。有些瓷器需要燒制多次才能完成。
制作瓷器這么復雜,不僅要有很多經驗豐富的工匠相互配合,還得有一位“頂尖高手”來管理協調這些事務,這個“頂尖高手”就是督陶官。
在我國歷史上,督陶官負責管理的具體事項不盡相同,甚至這個職位的名稱在不同時期也不一樣,但他們都在崗位上盡職盡責,創造了諸多精品,為我國陶瓷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督陶官中最負盛名的就是唐英,在他擔任督陶官期間的御窯廠及產品被稱為“唐窯”,唐窯瓷器舉世聞名。

唐英47 歲的時候,被雍正皇帝派去協助當時的督陶官年希堯處理窯務。在此之前,他甚至不懂陶瓷燒制。
但唐英擁有很高的藝術天分與文化修養,初到景德鎮時,他閉門謝客,潛心研究制瓷技術,虛心向工匠們學習,還經常親自上手制作瓷器,終成一代陶瓷藝術家。
唐英對陶瓷有著獨特的審美,在擔任督陶官期間,他與工匠們研制出了或仿古或創新的陶瓷釉面顏色共57 種,制作了許多珍品。
唐英有很多字、號,其中有一個就是“陶人”。他專門寫了《陶人心語》詩文集,用優美的語言介紹他所掌管的御窯的生產情況,還主持編寫《陶冶圖說》,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記錄瓷器的生產流程……這些都為我們研究當時的制瓷工藝提供了很大幫助。

右圖這件像生瓷的山形筆架是唐英的杰作。這件筆架不論從形態、顏色還是光澤上看,都與假山石無二,惟妙惟肖,體現了唐英的巧思與不凡的技藝。筆架的底部刻有“蝸寄居士清玩”的字樣,“蝸寄居士”也是唐英的字號之一。
令人嘆為觀止的還有這只轉心瓶。轉心瓶分成外層與內層,外層的瓶身上半部分有各種顏色的釉彩裝飾,下半部分是鏤空的瓶身,透過這些小孔,我們可以看到內層瓶身上的八仙人物圖。
轉心瓶是什么意思呢?拿這只瓶子舉例,轉動外層瓶的上部就可以帶動內層瓶旋轉。轉心瓶是唐英帶領景德鎮制瓷工匠開發的新品種,當時制作了很多個,都是高級產品!制作這只瓶子時,需要將瓶身的各部分分別燒制好,然后再組裝到一起,這對整只瓶子的造型設計和制作工藝都要求極高。
唐英督造的瓷器在造型、彩繪、釉色、質地等各方面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現在,國家更加重視陶瓷行業的發展,不僅創辦了陶瓷研究機構,還出臺了很多關于陶瓷產品質量的國家標準。各個陶瓷廠里也有專門負責燒制的工作人員,他們化身為新時期的“督陶官”,為人們創造了各種各樣美觀耐用的陶瓷器,豐富著大家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