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身處大山懷抱的百坭村是深度貧困村,全村472戶中有195戶貧困戶,11個自然屯分散在山坳中,最遠的屯距村部13公里,還有好幾個屯距村部也都在10公里以上。
2018年3月26日,初到村里的駐村書記黃文秀對如何做好農村工作毫無頭緒,在走屯串戶了解情況時,不出意外地碰了“釘子”。
“你這個小年輕,我們跟你聊了也沒用。”
“跟你說了,你能幫我們解決問題嗎?一個女娃娃能行?”
…………
面對村民們的各種不理解、不配合、不信任,黃文秀始終想不明白,為什么自己這樣辛辛苦苦地翻山越嶺、走屯串戶,老百姓卻還排斥她?“鄉親們這是還把我當成外人呀!要想讓老百姓愿意接近我,就得讓老百姓覺得我和他們是一樣的?!?/p>
黃文秀暗下決心,一定要改變這種狀況。那時她剛學會開車,駐村的第二個周末,她便小心翼翼地把車子開到村里,一個人在村部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子里住了下來。
她白天摸排全村貧困概況,分析致貧原因;晚上與“村兩委”成員研究脫貧對策,制訂工作方案并全力推進;即使雙休日也要翻山越嶺、走屯串戶,精心繪制村里的“貧困戶分布圖”,把每一戶的住址、家庭情況、致貧原因等,都一一標注在筆記本中……很快,黃文秀就從“新手”上了“熟路”。
到貧困戶家中,她并不是拿著本子問東問西,而是直接脫下外套幫貧困戶掃院子;貧困戶不在家,她就去田里和大家一起邊干農活兒邊聊天兒……慢慢地,鄉親們開始接納她了,大家變得打心眼兒里喜歡她。面對她的走屯串戶,有人還開玩笑說:“你這個女娃娃還真是‘難纏’得很哩!”
經過摸排,黃文秀初步了解了村里的狀況。原來,鄉親們種了很多砂糖橘,但由于種植技術不行,又打不開銷路,大家根本掙不到多少錢。黃文秀便千方百計地聯系到市里一家公司,幫村民建起了標準化果園,村民以土地入股,公司負責傳授技術,砂糖橘的口感和品質提高了一大截兒。
為了解決運輸問題,黃文秀多次到縣里爭取資金,確定了22公里的“產業路”項目。銷路跟不上,黃文秀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一邊聯系云南、貴州等外省大果商來收購,一邊籌劃在村里建立電商服務站,通過線上和線下兩個渠道,助力30多戶貧困戶順利賣掉砂糖橘。
砂糖橘收獲的季節到了,一輛接一輛的大卡車開到了村里,一車車裝得滿滿當當的砂糖橘被運出大山。砂糖橘賣出去了,果農們拿到了錢,全村像過年一樣沸騰起來。
2019年6月,黃文秀在冒著暴雨連夜駕車返回百坭村的途中不幸遭遇了山洪,她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30歲。
讓我們追尋著黃文秀的足跡,來近距離地了解她的先進事跡。這棟白色的兩層小樓,是百坭村黨支部、村委會辦公樓,黃文秀事跡陳列館就位于樓內。
黃文秀犧牲后,這里陳列了她生前留下的工作資料和部分個人用品,如日記本、辦公桌椅等,基本保存了黃文秀生前的工作原貌。在門外廣場上,還建成了黃文秀先進事跡文化長廊,展示著黃文秀的先進事跡和扶貧工作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