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孟恩套力蓋大型銀鉛鋅金屬礦床,伴生礦種有錫、銦、鎘、鎵、銅、金,為巖漿熱液型礦床。成礦圍巖為三疊紀黑云英云閃長巖,礦體主要分布于巖體內部近東西向的斷裂帶內,呈脈狀產出。成礦時代為中—晚侏羅世。
[關鍵詞]孟恩套力蓋;銀鉛鋅礦;礦床特征;巖漿熱液型
[資助項目]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中國礦產地質志·內蒙古卷”(1212011220369、1212011440301)2
孟恩套力蓋銀鉛鋅礦床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1958年,在全民大煉鋼鐵上山找礦過程中,群眾在此地發現鐵帽,誤認為鐵礦,在冶煉中發現鉛[1]。前人在本區作了地質、普查及勘探工作。該礦床于1964年正規開采,至今已開采60年,資源接近枯竭。
1.區域地質
礦區位于大興安嶺隆起帶中段東緣,大地構造單元屬西伯利亞板塊興蒙古生代造山帶錫林浩特古生代巖漿弧艾里格廟-大石寨古生代陸緣弧,其上疊加中生代大興安嶺構造巖漿巖帶。成礦區帶屬大興安嶺成礦省突泉-翁牛特鉛-鋅-銀-銅-鐵-錫-稀土成礦帶———神山-大井子銅-鉛-鋅-銀-鐵-鉬-錫-稀土-鈮-鉭-螢石成礦亞帶也是我國重要的銦富集區之一[2]。
1.1地層
區域出露地層有:下二疊統壽山溝組(P1??)變質砂巖、板巖;中下二疊統大石寨組(P1-2d?)中基性、酸性火山巖;上二疊統林西組(P3l)粉砂巖、板巖;中侏羅統塔木蘭溝組(J2tm)中基性火山熔巖、火山碎屑巖;中侏羅統萬寶組(J2wb)陸相砂礫巖夾煤層;上侏羅統滿克頭鄂博組(J3mk)中酸性凝灰巖;瑪尼吐組(J3mn)凝灰質砂礫巖;下白堊統白音高老組(K1b)凝灰巖、凝灰質角礫巖;梅勒圖組(K1ml)流紋狀安山巖;第四系更新統(Qp)砂礫、砂礫石層;第四系全新統(Qh)砂礫石、砂土(圖1)。
1.2侵入巖
區域侵入巖時代從三疊紀至白堊紀,主要為酸性侵入巖,一般呈巖基狀。三疊紀侵入巖主要為黑云英云閃長巖,后期的二云英云閃長巖呈巖枝、巖床等形式貫入主體裂隙中。侏羅紀侵入巖主要巖性有白崗質花崗巖、花崗閃長巖、黑云母花崗巖,少量巨晶花崗巖。白堊紀侵入巖主要呈巖株狀,巖性為花崗斑巖。
1.3構造
區域二疊系在華力西期運動晚期多形成復式褶皺或倒轉褶皺,軸向以北東向為主,主要分布于孟恩花崗雜巖體的南西和北東兩側。近東西向斷裂和部分北西向斷裂為主要容礦構造,如礦區北部分布一系列近東西向的多金屬礦點及電法異常;霍林河西岸沿北西向壓扭性構造分布一系列多金屬礦點及磁異常、激電異常等。

區域斷裂構造發育近東西向、南北向、北西向、北東向等四組,其中近東西向和北西向斷裂構造與成礦關系密切[3]。
2.礦區地質
2.1地層
礦區地層僅有零星的中下二疊統大石寨組變質砂巖,與成礦關系不大。
2.2侵入巖
礦區與成礦有關的侵入巖主要為三疊紀黑云英云閃長巖,該巖體為孟恩巖體的一部分,位于巖體的北西部,是成礦有利圍巖。后期二云英云閃長巖呈巖枝、巖床貫入主體裂隙中。而礦體主要分布于巖體內部近東西向的斷裂帶內,呈脈狀產出。此外,區內還出露有花崗斑巖、石英斑巖、閃長玢巖等斑雜巖類脈巖,其他脈巖還有閃長玢巖脈、輝綠玢巖脈、偉晶巖脈、石英脈(圖2)。

2.3構造
礦區斷裂構造發育,按與成礦的關系可分為成礦前構造和成礦后構造。礦區容礦構造為一系列向東收斂的“多”字形構造體系(右旋),由三組近東西向斷裂帶組成,均傾向南。斷裂帶由北西向東南,走向從北西西向遞變為東西向和北東東向,傾角由60°遞增至80°左右。斷層性質以壓性為主,兼具扭性,斷距1~2m。近東西向斷裂間常發育北東向和北西向扭性斷裂,礦脈充填其中,與東西向主干礦脈相連;另外,近東西斷裂常發育一些分枝斷裂,礦脈充填數米至數十米尖滅。
三組斷裂帶相距70~200m,礦化帶的分布嚴格受三組斷裂帶控制,形成上、中、下三個礦脈群。下脈群以8號斷裂為主,主要分布于西段;中脈群以1號斷裂為主,主要分布于中段;上脈群以11號斷裂為主,主要分布于東段。礦化帶以脈狀硫化物形式充填于斷裂帶內,控制長度大于6km,東西兩端未封閉,南北寬200~1000m,西寬東窄,西散東合,收斂角10°~15°。
近東西順礦斷裂:主要使礦體破碎,不影響礦體連續性,表現為破碎角礫、斷層泥等,斷層性質以壓性為主。
北西-北北西向截礦斷裂:主要有F0、F1、F2、F4、F6、F8、F10、F12、F14等9條,性質為壓扭性,以扭為主。斷層具波狀起伏,部分被后期閃長玢巖脈、輝綠玢巖脈所充填,礦體被斷層錯斷數米至幾十米不等。
3.礦體規模、形態、產狀
礦區共查明工業礦體44條,其中主礦體9條,較大的分枝礦體9條,主礦體上下盤零星小礦體26條。主礦體延長400~2000m,控制延深250~500m。礦體按分布可劃分下、中、上3個礦脈群,下脈群以8號礦體為主,中脈群以1號礦體為主,上脈群以11號礦體為主。三大脈群由西向東呈斷續弧形分布,微向南凸,礦體產狀由較緩變為急陡,礦體分布趨于集中,礦化連續性和礦化強度增高,礦體從復脈狀變為大脈狀。
上脈群以11號礦體為主,走向70°~85°,3、5、7、9號礦體呈下盤分枝,11-3、11-6號礦體呈上盤分枝。該脈群各礦體間緊密關聯,向東聚合,總寬100m左右,西端礦體最大間距70m。富礦段常見,可連續長達50m以上。
4.礦石特征
礦石金屬礦物主要有閃鋅礦、方鉛礦,其次為黃鐵礦、黃銅礦、磁黃鐵礦、黝錫礦,少量黑硫銀錫礦、輝銀礦等。脈石礦物主要有錳菱鐵礦、絹云母、石英等,少量方解石和綠泥石。
原生礦石結構主要有自形-半自形-他形晶粒狀結構、包含結構、填隙結構、膠狀結構;構造主要有浸染狀、網脈狀、梳狀、條帶狀、塊狀、角礫狀、斑雜狀、球粒-半球粒狀、環帶狀構造。
礦石自然類型按氧化程度主要為原生礦石,少量氧化礦石。按礦物組合分為鋅礦石、銀鉛鋅礦石、銀鉛礦石。查干楚魯礦段礦石自然類型為脈狀或塊狀硫化物礦石;工業類型均為鉛、鋅硫化礦石(氧化礦有白鉛礦等)。
5.圍巖蝕變
圍巖蝕變發育于斷裂兩側,蝕變范圍1~15m。主要是絹云母化、錳菱鐵礦化、硅化,其次是綠泥石化,其中硅化與鉛鋅礦化密切。還伴有鉀長石化、黑云母化、綠簾石化、黃鐵礦化、高嶺石化等。
6.成化階段劃分
主要成礦期分為4個階段:①主成礦構造階段———細脈浸染狀錳菱鐵礦化階段,②鋅礦化階段,③礦化富集構造階段———鉛銀礦化階段,④錳菱鐵膠狀閃鋅-玉髓化階段。礦床類型為巖漿熱液型。
7.結論
孟恩套力蓋銀鉛鋅礦賦存于三疊紀英云閃長巖中,受近東西向陡沖斷裂帶控制。區域上該侵入巖帶另分布毛呼都格、查干楚魯等礦床,侵入巖帶對銀多金屬礦的形成提供空間、部分熱源、成礦物質來源等,形成斷裂構造控制的與巖漿熱液有關的巖漿熱液型、陸相火山巖型礦床。孟恩套力蓋銀鉛鋅礦礦脈邊部蝕變巖中的白云母取得Ar-Ar同位素年齡為179±1.5—182.3±3.8Ma[3]。礦床的成礦時代為中—晚侏羅世。
[參考文獻]
[1]中國礦床發現史·內蒙古卷編委會編.1996.中國礦床發現史·內蒙古卷[M].地質出版社,1996(7):182~183.
[2]ZhangQian,ZhanXinzhi,PanJiayong,etal.GeochemicalinrichmentandmineralizationofIndium[J].ChineseJ.Geo-chemistry,1998,17(3):221-225.
[3]張炯飛,龐慶邦,朱群,金成洙.內蒙古孟恩陶勒蓋銀鉛鋅礦床白云母Ar-Ar年齡及其意義[J].礦床地質,2003(03):253-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