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依據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原則,對呼和浩特市轄區地質災害進行了易發區劃分,劃分結果包括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地質災害中易發區、地質災害低易發區和地質災害不易發區。易發區的劃分,以期為呼和浩特防災減災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呼和浩特市;地質災害;易發區;評價
呼和浩特市轄區包括回民區、玉泉區、賽罕區、新城區,面積為2183km2。工作區地處陰山山脈大青山段,總地勢是東北高西南低,呈自然緩坡形狀。主要地貌類型有低中山、丘陵、丘間寬谷洼地、河谷(溝谷)、大青山山前傾斜平原區及大黑河沖積平原。通過地質災害調查工作區發育地質災害77處,其中崩塌67處,滑坡2處,泥石流8條。工作區位置圖見圖1。

1.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原則
1.1相似性和差異性原則
工作區的地形地貌、氣象和水文條件變化較大,人類工程活動對不同區域地質環境的影響也較大,因此,地質災害形成發育的地質環境條件在區域分布上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對地質災害進行易發區劃分時,將地質環境條件基本類似的單元劃分為一個區,而將差異性明顯的單元劃分為不同的區。
1.2定性分析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原則
根據地質災害發育現狀,首先對地質災害進行定性分析,確定地質災害的類型,而后對地質災害的發育程度進行量化處理,結合地質災害的規模、密度和形成發育的地質環境條件,對地質災害的發育程度進行類比性分析。
1.3區域上的完整性與綜合性原則
由于地質災害的形成與地質環境條件密切相關,尤其與地形地貌、氣象、水文關系密切。因此,易發區劃分時充分考慮自然條件的區域性,即以地質災害點分布的自然區劃為基礎。
2.易發區劃分方法
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劃分是在地質災害發育現狀的基礎上進行的,同時又要充分考慮相似的地質環境條件下發生地質災害隱患的可能性,結合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特征簡表,對工作區地質災害進行數字化處理和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
2.1單元網格的劃分
將工作區進行網格剖分,運用柵格數據處理方法,考慮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確定每個單元為3km×3km。
2.2單元信息的提取與數字化
在剖分的單元網格上,根據地質災害發育的地質環境條件,氣象、水文、人類工程活動等條件及地質災害點的分布密度進行綜合分析并賦值。
①崩塌災害的信息提取:區內崩塌災害劃分為崩塌高易發區、崩塌中易發區、崩塌低易發區、崩塌不易發區,分別按C崩=4,C崩=3,C崩=2,C崩=1為各網格單元數字化賦值。
②滑坡災害的信息提取:滑坡災害劃分為滑坡高易發區、滑坡中易發區、滑坡低易發區和滑坡不易發區,分別按C滑=4,C滑=3,C滑=2,C滑=1為各網格單元數字化賦值。
③泥石流災害的信息提取:區內泥石流災害劃分為泥石流高易發區、泥石流中易發區、泥石流低易發區、泥石流不易發區,分別按C泥=4,C泥=3,C泥=2,C泥=1為各網格單元數字化賦值。將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數字化結果進行疊加分析,疊加結果(G)滿足公式:G=C崩UC滑UC泥



2.3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劃分
將單元網格綜合信息疊加結果分別用G=1、G=2、G=3、G=4數值表示。
在計算機上用surf軟件自動生成地質災害易發區等值線,可定量化地綜合反映地質災害現狀。在此基礎上結合地形等高線,地貌分區界線,對等值線稍作修整,地質災害易發程度綜合指數計算結果圖見圖2。
等值線G≥3.5的地區,為地質災害高易發區;
等值線G2.5~3.5之間的地區,為地質災害中易發區;
等值線G1.5~2.5之間的地區,為地質災害低易發區;
等值線G≤1.5的地區,為地質災害不易發區。
3.地質災害易發區評價
根據工作區地質災害的發生條件,以及地質災害發育的繼承性特點,結合地質災害點的發育密度,以定性分析為主,定量分析為輔,對地質災害易發區進行綜合分析、評價,劃分出以下4個區,見表1,易發分區圖見圖3。
3.1地質災害高易發區((AA))
主要分布于回民區北部的低中山和新城區北部的低中山。涉及的鄉鎮有攸攸板鎮和保和少鎮。面積為606.43km2,占全區面積的27.78%。海拔1200~2051m,切割深度500~1000m。山勢較陡,山頂多呈圓頂及長梁狀,山坡多為直坡和凸坡,坡角20°~50°。由呂梁期和燕山期花崗巖、太古界的片麻巖和大理巖、元古界的變質砂巖、礫巖及板巖、侏羅系的砂巖及礫巖、白堊系流紋巖、凝灰巖等組成。山體植被覆蓋率較差,大部地段巖石裸露,風化較強烈,坡面下部多被第四系松散層覆蓋。區內地質環境條件復雜,地形陡峻,山坡坡度大,溝谷發育,坡降較大,不良地質現象較嚴重,構造斷裂較發育,人類工程活動強烈,地質災害密集發育。該區發育的地質災害隱患點57處,災害點密度9.40處/100km2,其中崩塌48處,泥石流7處,滑坡2處。
3.2地質災害中易發區((BB))
該區主要分布于賽罕區基巖丘陵和黃土丘陵區。涉及的鄉鎮主要有榆林鎮和黃合少鎮。面積為461.63km2,占全區面積的21.15%。海拔高程1200~1500m,山頂平緩,外形渾圓,坡度多小于20°,連續性差,面狀剝蝕顯著,溝谷不甚發育,多淺而寬。山坡植被覆蓋差,主要為雜草、灌木,坡上土體松散、柱狀節理較發育,土體松散易坍塌,如遇暴雨、連續降雨,易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該區發育的地質災害隱患點7處,災害點密度1.52處/100km2,其中崩塌6處,泥石流1處。
3.3地質災害低易發區((CC))
該區主要分布于大黑河沖積平原南部的部分地區,屬于人工砂坑,面積為150.78km2,占全區面積的6.9%。該區發育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共4處,災害點密度2.65處/100km2,類型都為崩塌。
3.4地質災害不易發區((DD))
該區主要分布于山前傾斜平原的大部、大黑河沖積平原區及大黑河河谷,面積964.16km2,占總面積的44.17%。地勢較平坦,起伏不大、地形較開闊、地表覆蓋物主要為第四系全新統風積,沖積砂礫石。地質環境條件簡單,不具備地質災害的發育條件,無地質災害隱患點。
4.結論
根據呼和浩特市轄區地質災害分布特點及地質環境條件,對地質災害易發區進行綜合分析,劃分出地質災害高易發區面積606.43km2,占全區面積的27.78%;中易發區面積為461.63km2,占全區面積的21.15%;低易發區面積為150.78km2,占全區面積的6.9%;不易發區面積964.16km2,占總面積的44.17%。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劃分進一步為防災減災提供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姜慧琴,杜超,史俊平,等.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轄區(回民區、玉泉區、賽罕區、新城區)地質災害調查(1:5萬)[R].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院,2019年.
[2]唐佐其,劉凌云,華興,劉漢林.綜合危險性指數法在臺江縣地質災害易發性區劃中的應用[J].西部探礦工程,2020,32(03):26-30.
[3]關維.廣東省東源縣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及評價[J].西部資源,2021: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