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思維方式發生了巨變,高校應掌握網絡主體特征,才能較好地提高輿情敏感度,及時發現輿情。同時,隨著新舊問題的交織,高校網絡輿情發現與安全引導機制的建立變得非常困難。文章通過文獻研究、教育觀察、經驗總結等研究方法,綜合學者們已有的研究成果,繼續展開討論:一是高校網絡輿情發現的前提;二是不同要素間的機制設置。高校網絡的主體是在校學生,他們有著很強的網絡表達意識,擅長使用網絡傳播工具,熟悉網絡環境,雖然學習了很多專業知識,但是并不成熟,思維局限性比較大,容易引起社會的關注,所以需要精準了解學生的輿情動向,明晰高校網絡輿情生成的原因和高校網絡輿情的變化,更好地為安全引導機制的設計提供參考依據。基于高校網絡輿情的三要素,文章旨在從學校、學生、事件的不同角度出發,討論學校建立專門責任部門,建立科學監測機制,建立宣傳機制的問題;對學生加強素質教育,加強監管管理,加強輿情引導的問題;對事件加強信息公開,建立危機管理機制,利用社會力量進行管控的問題。在此基礎上,給出高校網絡輿情發現與安全引導機制建立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高校網絡輿情;安全引導機制;三要素;機制設置
中圖分類號:G647;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5-0078-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黨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課題項目“新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發現與安全引導機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3DJ08
當今時代,國家教育戰略確立了教育事業的大方向,但是,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通信技術、終端設備等創新發展也給教育帶來了一些挑戰,比如大學生如何應對紛繁復雜的信息社會以及媒體融合環境下如何管控好高校網絡輿情等。
高校網絡輿情具有突發性、瞬聚性和迅猛性等特征,再加上很多學生的心智還沒有成熟或缺少社會經驗,容易在大眾心理的影響下造成輿情演變呈現非理性化的發展趨勢,針對部分事件往往會出現有意或者無意的曲解[1]。只有充分認識網絡輿情的傳播特征,才能有針對性地研究出安全引導機制的方法。
目前,關于高校網絡輿情的傳導機制研究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綜合性分析,如對日常管理機制、工作隊伍建設、學校自媒體建設、相關科研投入、輿情反饋長效機制等的分析和探討;另一類是階段性分析,即以王來華、徐敬宏等為代表的“產生—發展—消退”三段論;以劉毅和曹勁松為代表的“孕育—擴散—變化—衰減”四段論;以顧明毅、謝科范等為代表的“散播期—集聚期—升華期—延續期—終結期”生命周期理論的五段論;以李剛、李彪等為代表的“潛伏—爆發—漫延—反復—緩解—長尾”六段論[2]。除此,還有其他占比少量的分析類型,比如類似“一源雙線三循環”的引導模式研究[3]。
(一)尋找高校網絡輿情生成的原因
從宏觀上看,校園網絡輿情是圍繞社情民意的發生和發展,在特定的網絡空間內,由具有較強影響力和傾向性的大學生網民發表的言論和看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大學生網民由于群體行為和情感感染,加上熟人網絡情感的支撐,容易產生“異化共鳴”現象;二是由于大學生處在心理和生理發展的關鍵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成熟,加之社會經驗不足,容易形成不成熟、不正確的觀點,也由此導致校園網絡輿情呈現突發性、情緒化、非理性等特征,容易出現“網絡行為失范”。通過網絡涵化和自我涵化后,大學生會尋找與自己觀點相近或一致的網友,在“同類聚集”過程中放大趨同效應,從而導致話語權的不合理使用[4]。
從微觀上看,校園網絡輿情的生成是為圍繞學生的利益訴求、校園的突發事件、無序的網絡化參與行為而產生的。一些學生偏好通過網絡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甚至可能有不理性的參與。在校園內出現突發事件時,學生通過上傳內容到網絡而引發輿論,無序的網絡參與使得一些學生為了表達情緒,無意間助長了失態輿論的風氣,引發不良的網絡輿情并擴散到校園中。以上種種情況都可能釀成校園危機突發事件[5]。
(二)緊跟高校網絡輿情的變化
網絡輿情本指網絡輿論的情況,但是在媒介融合環境下,隨著網絡工具和思維的影響,人們在短平快的碎片信息浸潤中養成了不假思索的行為習慣,或者根據個人經驗對信息采用情緒化的選擇性接觸方式,導致很多時候輿論的情況變成了“輿論的情緒”,讓事件中產生的情緒問題壓過了事件本身的重要性,這就是“后真相”(Post-truth)的傳播現象[6]。
后真相時代的到來,使高校網絡輿情變得更加復雜。傳播個體的“節點化”作用、智媒技術的普及和媒介化生存的日益復雜,加大了輿情控制的難度,個人的傳播行為有時很難被預測帶來的社會影響。這些已經使得高校網絡輿情的動因、媒介場域、嬗變形態發生了改變[7]。因此,不能一直停留在過往的經驗中,要明白輿情的變化是復雜的動態過程。
只有基于高校網絡輿情發現的前提,才能有效進行安全引導機制設置。高校網絡輿情的三大要素為學校、學生和事件,本文從這三個角度給出相關意見和建議。
(一)學校
建立專門責任部門。高校應在管理架構中設立專門的網絡輿情管理部門,或者由其他部門負責網絡輿情監測、研究和應對工作。該部門負責網絡輿情監測,通過采集、篩選、分析互聯網上與高校相關的信息,及時了解高校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和聲譽狀況;負責網絡輿情分析,制定科學、有效的應對策略,及時反饋給領導和相關部門;負責網絡輿情應對,統籌各方力量,及時回應、引導和調查事情本身;提供網絡輿情教育和培訓,內容涉及針對專門崗位和其他師生的網絡輿情意識、管理知識和應對能力。
建立科學監測機制。高校應建立完善的網絡輿情監測機制,利用網絡監測技術和社會輿情監測手段,及時發現和掌握校內外涉及高校的網絡輿情動態。搭建監測平臺。高校可建立網絡輿情監測平臺,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實時監測互聯網上與高校相關的信息,包括新聞、博客、微博、微信、論壇等。例如,借助Hadoop平臺構建高校輿情監測系統,通過Flume、Kafka、HDFS、MapReduce等工具對相關數據進行采集、儲存、計算,提高監測效率[8]。線上線下聯動。高校要建立線上線下聯動的網絡輿情應急管理機制,加強對保障有效監測、優化網絡內容、推進媒體融合、設置輿情話題等方面的探索,從而提升網絡輿情應急管理水平[9]。
建立宣傳機制。通過網絡媒體口碑傳播等方式,積極傳遞正能量,強化高校正面形象。高校都有自己的官方網站、微博、微信等平臺,學校可以采用“視覺化教育”的方式,通過平臺向學生傳播思想教育內容[10],積極與網絡媒體合作,優化網絡媒體報道,例如,可以通過專題報道、視頻推廣等方式展現高校的教學、科研、服務社會等方面的優勢和特色。高校可以組織一些具有影響力的正面形象活動,如學術交流會、成果創新展覽、公益活動等,擴大高校正面形象的傳播范圍,還可以加強與校友資源的聯系和合作,積極利用校友群體傳播高校正面形象。
(二)學生
加強素質教育。加強網絡素質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正確使用網絡,發揮網絡的積極作用。加強網絡安全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高校通過教育和培訓,向學生傳授網絡安全知識,提高他們的防范能力,包括了解網絡安全威脅、避免電腦病毒、構建強密碼等技能,同時,告誡學生不能隨意泄露個人信息或點擊不明郵件鏈接等常見陷阱。加強對網絡輿情的辨析能力教育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媒體素養,高校應幫助學生了解網絡輿情的特點和規律,辨別謠言與真實信息,培養更加理性和客觀的思維方式。同時,高校應圍繞主流意識形態、心理健康、網絡道德等,加強相關素質教育[11]。
加強監管管理。高校可以制定詳細的網絡管理規定,包括禁止騷擾性言論、不當內容的發布和傳播,以及對違規行為進行處罰等。通過高校網絡信息中心的管理,制定更嚴格的過濾機制,并對網絡平臺上的內容進行審核,從源頭上減少有害內容的流傳。高校管理和監管制度要貫徹公正、透明、有序的原則,保障學生在網絡上的言論自由和個人權利。對于遭受網絡暴力的同學,還可以設立心理支持和咨詢機構,為其提供更好的幫助。
加強輿情引導。高校可以通過建立規范的監督預警機制、應急處理機制和反饋引導機制,推動“V團隊”,即校園網絡空間里非常活躍的“大V”師生團隊的建設,保證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引導工作的有效開展[12]。高校應通過多種媒介引導網絡輿情,借助校園公共輿論場、新媒體平臺、網絡論壇等渠道引導學生理性表達、討論問題,并及時對不當言論進行引導和制止。同時,可以借助媒體推廣活動,鼓勵學生關注熱點話題,并就這些話題組織辯論比賽、展覽等活動,增強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
(三)事件
加強信息公開。高校應及時公開事件相關情況,有效回應公眾關切,做到信息透明。學校可以通過擴大信息公開范圍,提升學生和社會的參與度,提高信息公開能力[13]。在高校發生重大事件或事故時,公眾的關注度較高,高校應及時公開事件的相關情況和處理結果,告知公眾相關措施和安排,取得公眾對高校的信任和支持。信息透明是高校營造良好社會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高校可以通過開展專題報道、進行現場交流會等活動,向社會呈現事件的真實情況,展示高校對事件積極處理的態度和誠實負責的形象,提升公眾對高校的認知度和信任度。高校作為重要的教育和科研機構,需要與社會保持緊密聯系,通過有效的信息交流與互動,比如建立媒體聯絡機制、組織公開講座等方式,進一步提高高校信息公開的能力。
建立危機管理機制。高校建立的專門責任部門應制定輿情危險排查、熱點事件預警等策略,包括危機信息監測、危機善后處理和危機效果評估三個方面,以便維護學校聲譽和形象[14]。例如,通過危機信息動態監測,在網絡輿論發酵之際,可以利用院系、學生社團等組織,開展相關討論活動或者按照一定的程序、流程來及時處理危機及負面消息,及時發布線上線下緊急公告、舉行新聞發布會等,讓公眾了解事件真相,并切實采取措施避免或降低輿情危害,做好危機善后處理和效果評估。除此,高校還應通過加強危機公關培訓,開展師生的應急準備和危機教育工作,包括提升決策者的能力、加強學生的自救互救知識教育、提供心理訓練和定期開展應急演練等措施,以提高師生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15]。
利用社會力量加以管控。高校應通過社會力量來加強網絡輿情發現與安全引導,借助各方面資源來解決高校管理和輿情管理方面的問題。高校可以與校外部門、單位、媒體、社會組織等相關方建立聯合工作機制,積極參與網絡輿情治理,共同維護良好的網絡生態環境。高校可以利用教育培訓機構的專業技術和培訓服務來提高師生們的網絡安全意識,提升信息素養;利用社區組織和公益團體的資源來提高社會公眾對高校網絡輿情的認識度和支持力度,通過社會監督來規范高校網絡輿情;可以從各種網絡安全技術企業和專家中尋求技術支持和咨詢服務,以加強自身網絡安全防范和應對能力。
高校應不斷提高發現網絡輿情的能力,熟悉并掌握網絡輿情安全引導機制的主要內容,立足實際,依法管理,加強信息公開和輿情回應;厘清學校、學生、事件三要素的關系,有針對性地做好安全引導機制的建設;注重部門間的配合,及時、有效地處理網絡安全事件和輿情變化,維護高校正常的教學秩序,營造和諧的網絡環境。
[1] 王軍杰,黃黎輝.高校網絡輿情特征與應對策略[J].傳媒,2020(14):77-80.
[2] 王建英,師建龍.大數據環境下高校網絡輿情的應對[J].西部素質教育,2022,8(11):106-108.
[3] 詹志靈.融媒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的引導機制[J].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2(2):27-31.
[4] 周升銘,王鵬.高校網絡輿情的生成、傳播與引導機制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24):59-60,63.
[5] 房正宏,張偉.高校網絡輿情事件的成因、影響及其應對[J].皖西學院學報,2022,38(6):14-19.
[6] 周媛媛.社交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引導路徑研究[J].新聞世界,2021(10):29-32.
[7] 趙芮.后真相時代高校網絡輿情嬗變的成因與應對策略[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2021,21(3):92-98.
[8] 魏超,李玲.基于Hadoop的大數據高校輿情監測系統研究[J].電腦編程技巧與維護,2022(7):89-91.
[9] 黃月琴.基于線上線下聯動協調的高校網絡輿情應急管理研究[J].中州大學學報,2021,38(2):76-80.
[10] 石瑞,王芳,鄒歡芳.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挑戰與對策:以大學生媒介接觸行為為視角[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16):121-123.
[11] 張國旗.大數據背景下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探究[J].中國新通信,2023,25(4):117-119.
[12] 張瀾,王夢喆.新媒體時代高校突發事件的大學生網絡輿情引導研究[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22,30(6):23-28.
[13] 張芳,王榮,荊淮僑.互聯網環境下高校信息公開與突發事件的應對策略[J].韶關學院學報,2018,39(5):29-32.
[14] 王哲,何飛.高校網絡輿情危機演化及管理機制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3(8):157-162.
[15] 邢駿杰.高校校園危機預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公關世界,2023(6):22-24.
作者簡介 石瑞,講師,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藝術學院專任教師,研究方向:融媒體、傳播與策劃、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