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媒體時代的復雜輿論生態對高校輿情應對和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挑戰。文章基于新的時代背景和輿論場變化,采用文獻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分析高校網絡輿情應對過程中的問題,歸納出高校網絡輿情具有環境復雜多變、受關注度高、群體特殊性等特征。通過案例分析和歸納總結發現,目前高校在輿情應對方面存在對新形勢認識不足、相關部門主體責任意識不強、線下線上脫節等問題。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高校輿情應對的效率和效果,容易導致輿情處置的不科學、不恰當,引發次生輿情或輿情升級,對高校乃至全社會造成惡劣影響。
基于此,文章提出應對策略和建議:創新網絡思政教育,把握網絡傳播規律;優化隊伍建設,提升輿情處置能力;構造線上線下可視化“雙向聯動”機制,基于網絡輿情的周期性特點進行預判、檢測、預警、處置、反饋和復盤。通過迅速反饋和持續跟蹤,及時有效地處置輿情事件,構建高效的網絡輿情處置閉環。同時,根據網絡輿情事件嚴重程度及發展趨勢,將輿情事件分為四個等級,并提出不同等級的應對策略。文章旨在通過歸納高校網絡輿情的特征和輿情應對現有不足,探索應對方案,為高校網絡輿情的處置和應對引導提供研究思路和有效方法,助力構建風清氣正的網絡輿論生態以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提質增效。
關鍵詞:高校輿情;聯動機制;線上線下;分級處置;可視化;突發事件
中圖分類號:G206;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5-0137-03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推動形成良好網絡生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成為網絡強國重要思想的重要內容[1]。新的時代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成為“十四五”期間乃至更長一段時期的教育發展
目標[2]。
近年來,網絡輿論傳播呈現融媒體、多平臺、多終端的發展趨勢,公共輿論環境更加復雜多變,給高校輿情應對和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這將直接影響高校校園安全和諧、社會秩序穩定以及意識形態安全等方面[3]。研究高校網絡輿情應對工作,有助于構建良好的網絡輿論生態和維護高校聲譽,也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
(一)高校網絡輿情的特征
1. 輿論環境復雜多變
當今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大變革大調整時期,輿論環境復雜多變。日趨多元的媒體環境、日新月異的網絡技術以及時代背景下被放大的焦慮情緒等因素,給輿情監測和處置帶來新的挑戰。高校網絡輿情因其重大威脅性、不可預知性和緊迫性,一直是輿論關注的重點[4]。
2. 高校發展呈現“聚光效應”
高校駛入快速發展的軌道,所受到的社會和媒體關注也水漲船高。在“聚光燈”和“放大鏡”下,一些“小問題”容易演變成“大事件”。在高等教育改革、新媒體崛起以及高校管理方式變化等各種因素綜合作用下,高校的突發事件更容易引發輿論熱點[5]。在媒介聚焦下,高校如何應對網絡輿情將直接影響高校的穩定發展和學校形象[6]。
3. 群體特殊性
高校網絡輿情的行為主體通常是大學生和教師,他們是知識層次較高、具有一定辨識能力的一個群體[7]。高校師生既是信息接收者,又是信息傳播者,善用網絡平臺來表達自我觀點和達到自身訴求。特別是隨著95后、00 后群體步入大學校園,他們的網絡使用能力強,思想愈加開放活躍,但也容易受到周圍環境和社會輿論的影響,在面對價值取向多元、質量參差不齊的信息時,大學生往往由于缺乏辨識能力和理性批判能力,陷入人云亦云的泥沼[8]。
(二)應對過程中的問題
1. 對新形勢認識不足
在自媒體發達的當前,高校網絡輿情出現諸多新的特征。有的涉事部門對新形勢認識不足,依舊延續傳統的處理方式,強制封帖、刪帖、撤帖,或者停留在偵查信息發布的詳情等。這不僅會產生共振傳播的負面效果,引起學生群體的心理恐慌,還會擴大學生群體的盲從效應,加劇網絡輿論的沖突與對抗[9]。
2. 主體責任意識不強
部分高校管理部門領導及工作人員對輿情工作認識有所偏差,對相關工作的網絡反映關注度不高,網絡意識較為薄弱。部分單位對輿情處置責任認識不明晰,積極應對輿情、化解輿情的意識較弱,主體責任意識不強。
3. 線下與線上出現脫節
一些高校在具體工作過程中,存在對可能引發的網絡輿情研判不到位的現象,沒有充分考慮和提前設想可能引發或者產生次生輿情甚至加劇輿情的后果。線下工作和線上統籌應對協調不夠、信息不對稱、步調不一致。部分高校還存在輿情管理部門職責不夠明晰的問題,難以實現部門間信息互通、共同干預引導[10]。
(一)創新網絡思政教育
有效管理高校網絡輿情,關鍵是加強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11]。高校要緊扣新媒體時代思政工作的要求和變化,科學認識、準確把握網絡傳播規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12]。高校要堅持正面宣傳為主,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主動適應和充分利用網絡技術開展思政教育,切實提升用網治網水平。
(二)加強并優化隊伍建設
目前,雖然高校設有專門的網絡輿情管理部門,但是網絡輿情隊伍建設的系統化、專業化、規范化有待加強[13]。所以,要在此基礎上明晰輿情隊伍機制,提升輿情處置能力。
高校的輿情引導與應對處置工作應在學校相關工作領導小組(如突發事件處置工作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下開展。領導小組下可設輿情工作組,成員包括與輿情處置相關的各個部門。工作組辦公室一般設在黨委宣傳部,具體負責輿情監測分析與應對處置的召集、組織、協調工作,各相關單位協同配合。
工作組成立后,要強化隊伍專業化建設,定期開展理論培訓和實戰培訓,還要建設一支以黨務干部、思政教師及學生干部為主體的網評員隊伍,提升網絡育人水平、打造網絡育人名師。
(三)建立線上線下“雙向聯動”機制
在高校網絡輿情應對過程中,為規范處理流程,可以建立和完善線上線下“雙向聯動”機制。圖1 是線上線下“雙向聯動”機制的示意圖。一是預判:在重大國際事件、社會事件以及本校事件發生之后,相關部門要對線下工作可能引發的網絡輿情進行主動、充分預判。二是監測:在輿情發酵過程中,要保障輿情信息監測全方位、立體化,引進技術支持,避免輿情盲點。三是預警:對發酵過程中的輿情持續監測并預警及時、準確,加強流程化、可視化建設。輿情工作組及時通過預警流轉單對相關單位發出預警,涉事單位應及時填寫并反饋給工作組。四是處置:在輿情爆發后的第一時間,應對部門要迅速、高效、科學處置輿情所涉事件,統一口徑、及時回應。五是反饋:應對部門應通過流轉單限時反饋,信息共享貫穿輿情應對全程,強化部門整體聯動,發揮職業共同體的專業優勢,形成合力。六是復盤:應對部門要及時梳理、反思輿情應對過程,形成相關網絡輿情應對參考案例。

2017 年工信部印發《公共互聯網網絡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根據社會影響范圍和危害程度,公共互聯網網絡安全突發事件分為四級:特別重大事件、重大事件、較大事件、一般事件[14]。高校輿情事件相應也可劃分為四級:I級(特別重大輿情事件)、Ⅱ級(重大輿情事件)、Ⅲ級(較大輿情事件)、Ⅳ級(常態輿情事件)。
(一)Ⅰ級、Ⅱ級
Ⅰ級、Ⅱ級輿情事件一般會引發社會強烈關注,主流媒體介入,基本輻射到各大網絡平臺,甚至影響到境外,比如2019 年山東大學“學伴”事件。此事件在微博一經發布便引起廣大網友的廣泛關注,國內主流媒體紛紛介入,國外也有媒體進行報道,對學校聲譽乃至中國高等教育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可定性為Ⅰ級。南京曉莊學院某領導被實名舉報出軌他人妻子一事在網絡上傳播,多家媒體對此事進行報道,此事件可定性為Ⅱ級。
Ⅰ級、Ⅱ級輿情事件的應對,需要高校形成聯動應急機制,相關領導小組、輿情工作組、宣傳部門、涉事單位等需要根據應急預案迅速投入輿情應對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負責應對處置工作,制定應對策略。輿情工作組、涉事單位根據領導小組授權開展處置工作。把握“黃金時間”,根據事態的發展,通過官方媒體平臺及時發布輿情事件的具體情況、處置結果和相關依據,回應外界關切,澄清是非。此外,要堅持輿情處置和輿情引導雙管齊下,引導“意見領袖”積極發聲。
網絡輿情傳播生命周期劃分為“潛伏期、爆發期、下降期、回溫期、平息期”五個時期[15],情況說明發布后,應持續追蹤,避免次生輿情的發生。同時,要進行事件復盤,總結經驗。
(二)Ⅲ級
Ⅲ級較大輿情事件是指影響力擴散至校外但局限在一定的范圍內,存在進一步發酵的可能性。例如,某大學因即將入職的女教師在博士期間介入導師婚姻一事而引發網絡輿情,但是女教師尚未入職,所以對該校的影響相對較小,可定性為Ⅲ級。
Ⅲ級輿情應對由輿情工作組、涉事單位和宣傳部門通力合作,相互協調。輿情爆發后,涉事單位及時反饋報告,工作組應做好信息發布與回應工作,相關信息要通過官方渠道進行發布,積極回應師生與社會關切。
(三)Ⅳ級
Ⅳ級一般輿情事件是指公眾關注度低和影響范圍小,基本局限在校內或更小范圍的事件。一般輿情事件通常涉及師生日常相關事宜,例如校園管理問題、學生衣食住行學的問題。Ⅳ級輿情應對由相關涉事單位和輿情工作小組共同處理和回復,由于這類事件未影響到社會層面,通常可在校園范圍內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進行回應。輿情所涉及和反映的問題應向分管領導和相關部門負責人匯報,積極整改,并及時公開進度。
在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和高校改革的雙重背景下,由于高校自身的特點,其社會關注呈現出“聚光燈效應”,成為網絡輿情頻發之地。本文基于新的時代背景,闡明了高校網絡輿情應對工作的重要性,分析了高校網絡輿情應對過程中的問題,從建立聯動機制的角度提出了應對策略,并提出了分級處置方案,為高校網絡輿情應對提供理論支持及實踐經驗。
[1] 楊力群. 健全綜合治理體系 營造良好網絡生態[J]. 紅旗文稿,2023(1):43-45.
[2] 黃凱. 加快推進新時期高校高質量發展[EB/OL]. 中國社會科學網,https://cssn.cn/skgz/bwyc/202304/t20230428_5625757.shtml,2023-04-28.
[3] 周子明,高慎波. 高校網絡輿情的生成邏輯、風險特點及應對策略研究[J]. 情報科學,2022,40(3):152-158.
[4] 王哲,何飛. 高校網絡輿情危機演化及管理機制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3(8):157-162.
[5] 李明超. 高校網絡輿情的類型、特征及引導措施研究[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25(2):69-73.
[6] 周媛媛,王保華. 高校網絡輿情治理的形象修復與輿情應對話語策略[J]. 現代教育管理,2021(11):51-57.
[7] 羊悅. 融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策略分析[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39(4):128-131.
[8] 陳瑞涵,王紫祥,敖永春. 智媒時代高校網絡輿情工作機制研究
[J]. 新聞研究導刊,2022,13(19):87-89.
[9] 姚翼源. 高校網絡輿情治理的關鍵問題與實踐向度[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42(3):161-166.
[10] 孫璐. 新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引導機制探析[J]. 新聞愛好者,2021(6):91-93.
[11] 曾娜賢. 高校網絡輿情應對策略[J]. 新聞研究導刊,2021,12(23):146-148.
[12] 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 新華社,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 content_5721685.htm,2022-10-25.
[13] 李建東. 融媒體生態下高校網絡輿情的引導和處理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24):73-75.
[14] 公共互聯網網絡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EB/OL]. 工信部網站,https://www.miit.gov.cn/zwgk/zcwj/wjfb/zh/art/2020/art_f061c6c5fb894dfaa3277ca6c3857bab.html,2017-11-05.
[15] 任琳. 網絡輿情的傳播特征與治理對策[J]. 新聞傳播,2023(9):44-46.
作者簡介 翟夢杰,研究實習員,研究方向:應用輿論學。王雪,研究方向: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