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媒介技術的進步,傳播格局發生深刻變化。主流媒體應順應新技術發展趨勢,勇于創新、勇于變革。文章結合“民主與法制周刊”微信公眾號的具體實踐,從時代意義、經驗探索、創新思路三方面出發,探究政法類新媒體的編輯與運營。
文章認為,加強政法類新媒體的編輯與運營具有重要意義,不僅符合習近平法治思想傳播的內在要求,而且符合大力弘揚法治文化、加快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需要。文章總結了“民主與法制周刊”微信公眾號的實踐經驗,包括堅持“內容為王”,提供優質作品;重視受眾體驗,增強用戶黏性;積極引導輿論,加強輿論生態環境建設。
未來,政法類新媒體在編輯與運營上還需進一步創新思路。在傳播內容上,處理好受眾感興趣的內容與嚴肅內容之間的平衡;在傳播方式上,綜合運用多種形式開展立體化傳播,進一步提高政法類新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關鍵詞:政法類新媒體;主流媒體;新媒體編輯;新媒體運營;創新思路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5-0149-03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1],“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提升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1]。做好政法類新媒體運營,傳播好法治聲音,對于宣傳法律思想文化具有重要意義,能夠更好發揮法治對于國家治理的重要價值。
微信公眾號具備流量大、傳播面廣、便捷靈活等特征,有助于傳統媒體拓寬傳播渠道,打造多層次傳播矩陣。筆者參與“民主與法制周刊”微信公眾號編輯與運營工作以來,對公眾號的版式、傳播計劃、發稿節奏等進行了一系列調整,取得了不錯的成效。文章結合筆者的經歷與體會,對政法類新媒體的編輯與運營提出思考,探索其未來發展的創新思路。
“讀者在哪里,受眾在哪里,宣傳報道的觸角就要伸向哪里,宣傳思想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就要放在哪里。”[2]主流媒體要順應新技術發展趨勢,勇于創新、勇于變革,利用互聯網的特點和優勢,推動理念、內容、體制機制等全方位創新。
(一)習近平法治思想傳播的內在要求
習近平法治思想是順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要求應運而生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是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最新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3]。加強政法類新媒體的編輯與運營,為群眾提供優質的政法類新聞產品,符合習近平法治思想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有助于推動“十一個堅持”戰略思想的部署與落實[4]。運營好、發展好政法類新媒體,有利于在日常的新聞宣傳工作中傳播習近平法治思想,推動科學理論更好地發揮正確指引作用,營造良法善治的社會環境。
(二)大力弘揚法治文化,加快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加強政法類新媒體的編輯與運營,是法治中國建設的內在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關系黨執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5]。
在建設法治中國的時代背景下,新聞輿論宣傳工作的重要性愈加凸顯。政法類新媒體通過報道法治新聞,及時傳遞政策信息;通過履行輿論引導和社會監督職責,更好地推進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加強政法類新媒體的編輯與運營,是普法宣傳的內在要求。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工作,是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重要基礎。利用政法類新媒體開展普法宣傳,有助于擴大普法范圍、加快普法進程。采用生動、多樣的融媒體報道形式解讀法律、分析案例,能夠有效增強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
《民主與法制》周刊是集政治、法律、經濟、社會于一體的綜合性新聞雜志,是全國法制類報刊中創辦最早、影響較大的中央級媒體。其微信公眾號“民主與法制周刊”創建于2015年5月1日,截至2023年7月底已發布原創文章近1500篇,其中多篇原創作品的閱讀量突破10萬次,是影響力較強的政法類新媒體。這些年來,民主與法制社始終堅持為用戶提供優質作品,在微信公眾號的編輯與運營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探索。
(一)堅持“內容為王”,提供優質作品
《民主與法制》周刊每期除設置《卷首》《特別報道》《法治》等常規欄目外,還聚焦某一特定的法律議題,形成3~6篇系列文章。如2023年第20期,《封面報道》聚焦第五屆中國法學優秀成果獎作品背后的故事,采訪了一等獎獲得者,展示他們的研究成果并講述研究過程[6];《卷首》欄目約請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文瀾資深教授吳漢東撰寫《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產權知識體系》;《特別報道》欄目連載《記人民教育家高銘暄教授的法治人生》。這些內容在重要性、時新性、顯著性方面充分體現了新聞價值。
除此之外,《民主與法制》周刊還推出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與實踐》專刊。專刊與周刊相對獨立又相互統一,既單獨編號,又與周刊相連,在同一刊號下出版發行。專刊的出版有效引導了廣大法學法律工作者深入開展習近平法治思想原創性貢獻的學習研究宣傳工作,進一步推動了習近平法治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如2022年第11期、第12期《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與實踐》專刊合刊,刊載了廣東省常委、政法委書記袁古潔的文章《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在新征程上加快建設更高水平的法治廣東》。該文章立足廣東省發展實際,闡述了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對于建設更高水平法治廣東的重要作用[7]。該文章在“民主與法制周刊”微信公眾號一經推出,閱讀量很快突破10萬次,點贊量超5000余次,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
(二)重視受眾體驗,增強用戶黏性
新媒體技術賦權受眾,受眾可以基于個人偏好對產品價值進行判斷和選擇。因此,新媒體內容生產者必須充分考慮用戶需求,重視用戶體驗。
“民主與法制周刊”微信公眾號在編輯與運營工作中時刻關注用戶體驗,遵循為用戶服務的原則,采用契合用戶閱讀習慣的形式來推送內容。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1.版式調整體現輕量化特征
“民主與法制周刊”微信公眾號最初使用秀米平臺進行編輯,版式較為僵硬,沒有很好地發揮新媒體的輕量化傳播優勢。改版后直接在微信公眾號后臺進行編輯,排版更加靈活、簡潔、美觀,更契合用戶的閱讀習慣和審美需求。同時,標題也進行了調整,刪去欄目名稱及無關的引題和副題,解決了標題冗長的問題。
2.圖片適配體現視覺化特征
公眾號推文涉及的圖片主要包括三種類型:封面圖片(含小窗圖片)、文內插圖、公眾號信息圖。
封面圖片總領全文,對文章的定調具有關鍵作用,在選擇時必須考慮圖片是否匹配標題、是否美觀。例如,2023年7月24日,“民主與法制周刊”微信公眾號推出《王晨:在2023年“百名法學家百場報告會”法治宣講活動組委會會議上的講話》時[8],綜合考慮了圖片內容、尺寸比例以及美觀程度,對封面圖片加以編輯,使文章內容與封面相映襯。
文內插圖輔助文字起到解釋說明的作用,同時調節閱讀節奏。由于公眾號的版式與雜志的版式有很大不同,在插圖位置的選擇上既要考慮圖片與文字的適配性,又要契合用戶的閱讀習慣。
公眾號信息圖的作用是對公眾號作宣傳介紹,可采用動圖形式,置于文首或文末。通過放置公眾號信息圖,為公眾號引流,提高關注度和影響力。
3.推送節奏體現動態化特征
“民主與法制周刊”微信公眾號文章在推送時間、推送頻度、組稿版式上都找到了合適的節奏。如2023年4月,推出“中國警服的變遷”系列報道,從不同角度講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警察制服的變化,以及其背后反映的社會發展軌跡和時代風貌[9]。四篇系列報道拆分成兩組,分兩天推送,文章的數量、篇幅、組稿板式和推送頻度充分契合用戶的接收習慣,獲得了較高的閱讀量。
(三)積極引導輿論,加強輿論生態環境建設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新媒體的出現使輿論生態愈發復雜。在這個眾聲喧嘩的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需轉變以傳者為中心“自上而下”的輿論引導方式,主動適應信息傳播環境的變化[10]。
“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1]對于政法類新媒體而言,提高輿論引導能力是必然要求和重要使命。政法類新媒體必須及時發聲、勇于發聲,采取靈活的策略和方式,不斷強化主流思想,傳播主流價值觀。
例如,2023年7月11日,“民主與法制周刊”微信公眾號推送的《重磅文章|陳一新:認真學習貫徹<反間諜法>全面提升國家安全工作法治化水平》,被468個微信公眾號轉載;針對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間諜法》,《民主與法制》周刊及時刊登了國家安全部黨委書記、部長陳一新的文章。“民主與法制周刊”微信公眾號通過有針對性地開放轉載白名單,調動各地方機構的微信公眾號轉載該文章,傳播路徑從初始媒介到“意見領袖”,再到受眾,形成了傳播學者拉扎斯菲爾德所說的“二級傳播”現象[11],充分發揮了政法類新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有效提高了政法類新媒體的輿論引導能力。
又如,2023年3月27日,“民主與法制周刊”微信公眾號發布《重磅文章|陳文清: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 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12],截至2023年7月底,該文章共被轉載1287次,創下公眾號創建以來單篇文章被轉載次數最高紀錄,吸引了近500人的單日新增關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媒體融合發展不僅僅是新聞單位的事,要把我們掌握的社會思想文化公共資源、社會治理大數據、政策制定權的制度優勢轉化為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綜合優勢”[13]。
筆者認為,政法類新媒體可在報道內容、傳播方式兩方面著力,創新編輯與運營。
報道內容方面,處理好受眾感興趣的內容與嚴肅內容之間的平衡。政法新聞較為嚴肅,硬新聞居多,內容本身難以吸引讀者。大眾感興趣的往往是有趣味性、能夠帶來愉悅審美體驗、對個人生活有接近性和能夠產生實際效益的內容。對此,政法類新媒體應兼顧內容的嚴肅性與受眾興趣,始終以人民為中心,做到“三貼近”,不斷強化互聯網思維和用戶思維,進一步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傳播方式方面,綜合運用多種形式開展立體化傳播。要豐富傳播形態和傳播樣式,拓展新興媒體傳播渠道,突出媒體特色,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傳播矩陣;要結合多種新技術新手段,開辟形式多樣的融合報道方式,除文字、圖片外,還應充分運用H5、短視頻、動漫等呈現方式,使報道內容更加生動。
“民主與法制周刊”微信公眾號作為傳播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政法類新媒體,始終堅持為受眾提供優質內容,積極發揮輿論引導作用,助力良法善治的輿論生態環境建設。伴隨媒介技術的發展,政法類新媒體的編輯與運營研究還有很大空間,有待深入探討。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001).
[2]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網絡強國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66-67.
[3] [學習明理|圖解]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義[EB/OL].人民網,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0/1202/c40531-31952938. html,2020-12-02.
[4] 卓澤淵.習近平法治思想要義的法理解讀[J].中國法學,2021(1):15-28.
[5] 中共中央關于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決定[N].人民日報,2022-10-31(001).
[6] 王健.“第五屆中國法學優秀成果獎作品背后的故事”系列報道之一 法學學術與司法實踐的集大成之作:第五屆中國法學優秀成果獎《刑法理性論》誕生記[J].民主與法制,2023(19):18-24.
[7] 袁古潔.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在新征程上加快建設更高水平的法治廣東[J].民主與法制,2022(47):56-60.
[8] 王晨.在2023年“百名法學家百場報告會”法治宣講活動組委會會議上的講話[J].民主與法制,2023(27):8-11.
[9] 張志然.“中國警服的變遷”系列報道之一 中國人民警察制服的8次重大改革[J].民主與法制,2023(14):18-24.
[10] 金玉萍,劉建狀.新型主流媒體輿論引導力提升的理念革新:網絡生態系統視域下[J].中國編輯,2021(12):27-32.
[11] 陳雪奇.兩級傳播理論支點解析[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5):142-148.
[12] 陳文清.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J].民主與法制,2023(11):7-13.
[13] 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中國政府網,https://www.gov.cn/xinwen/2019-01/25/ content_5361197.htm,2019-01-25.
作者簡介 丁思琪,研究方向:經濟新聞。陳致群,記者,研究方向:新聞實務、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