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攝影記者在新聞領域扮演著重要角色。不論是從事時政新聞報道,還是為從事經濟、文化、教育、社會新聞報道,抑或是從事體育、娛樂新聞報道,攝影記者都必須始終保持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者的政治立場,并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保持一致。然而,在新媒體時代,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大多數人可以通過移動設備獲得所需信息,同時能夠運用手機拍攝并發布身邊的事物和日常,這導致部分攝影記者的職業優勢越來越不理想。例如,在進行新聞采訪時,如果攝影記者沒有足夠的應對能力和覺悟,則極有可能出現導向問題、質量問題。短視頻時代,新聞碎片化,受眾接收新聞更加方便,但篇幅短,報道無法深入,內容不夠翔實,導致新聞不全面等。為避免上述問題,攝影記者要不斷學習理論知識,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業務能力。基于此,文章分析新聞攝影的特點,闡述攝影記者應具備的基本素養。在此基礎上,探討新媒體時代攝影記者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并提出提高攝影記者應對能力的具體策略,如提高自身深挖能力和反應能力、創新作品以及把握新媒體的發展方向。文章旨在幫助攝影記者掌握提高自身應對能力的方法,以避免就業危機,提升攝影記者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新媒體;攝影記者;應對能力;新聞攝影;職業危機
中圖分類號:G21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5-0161-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新文科背景下提升高校傳媒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有效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1SJGLX459;2022年度鄭州經貿學院省級教學質量工程河南省2022年本科高校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影視制作課程群思政教學團隊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G2203
近年來,隨著智能手機和移動設備的普及,許多報社被迫取消了攝影部,這種現象導致許多專業攝影記者面臨職業危機。針對這一情況,攝影記者應該不斷學習新技能,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并提高自身應變能力,以應對職業危機。
(一)時效性
媒體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新聞圖片的時效性。將文字與新聞圖片相結合,可以更直觀傳達信息,使新聞更容易理解,因此更受觀眾喜愛和接受[1]。然而,紙質媒體的發行周期影響了新聞圖片的時效性,使新聞圖片在出版時可能已經失去了時效性。
(二)圖片數量需求
在新媒體背景下,對新聞圖片的要求越來越高。在紙質媒體時代,受版面限制,對圖片和文字有相應的規定,甚至對圖片的大小也有限制。然而,隨著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圖片的形式更容易被大眾接受,網絡上呈現的圖片數量不再受限制,而且,網絡時代為新聞圖片提供了全新的發展方向,可以使新聞及時出現在受眾眼前。這樣不僅能夠確保新聞的時效性,也能滿足受眾對新聞圖片數量等方面的需求。
(三)展現方式豐富多彩
當前,新聞圖片的呈現方式變得越來越多樣化。如網絡平臺上,一些圖片可以通過視頻、專題等形式呈現。一方面,以視頻的形式播放圖片,不僅可以展現圖片的最大優勢,還能夠凸顯其價值和作用;另一方面,采取專題的方式,在網絡上搜集同類圖片,并以相同主題展示,既可以展現圖片本身所蘊含的內涵和情感,吸引受眾的注意力,也可以強化圖片的動感效果,給人們帶來新鮮感[2]。
(一)攝影記者面臨的挑戰
1.“草根”攝影普及
在傳統媒體時代,人們通過報紙,借助攝影記者的鏡頭了解外界事物。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智能手機的普及,如今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攝影記者。借助手機在社交媒體上發朋友圈、發微博等,成為新聞報道的新形式和新途徑。突發事件發生后,現場公眾作為目擊者,可以第一時間將信息發布到社交媒體上。因此,攝影記者不再是唯一能在現場拍攝的人,“草根”攝影在大眾中興起。
2.“草根”攝影水平提升
在科技不斷發展的今天,每個人手中都有可以媲美攝影器材的移動設備。再加上多樣化的攝影APP,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普通人的攝影水平。“草根”攝影者的水平幾乎與專業攝影記者等同,這是傳統媒體時代難以想象的。社交媒體和門戶網站為業余攝影者提供了發布圖片信息的平臺,不僅激發了他們的創作興趣和積極性,還體現了他們的個人價值。隨著業余攝影者數量的增加,信息的傳播速度越來越快,對新聞攝影造成了較大的沖擊,許多報社不得不裁減專職攝影記者,斷臂求生。
3.專業性有待提升
根據《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報告(2023)》,截至2022年底,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16.83億戶,移動互聯網用戶數達14.53億戶,2022年,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達2618億GB。
綜合這些數據可以看出,我國手機用戶的數量非常龐大,再加上新媒體的普及和社交平臺的興起,導致越來越多的用戶習慣于在社交平臺上上傳照片。并且這些照片的傳播速度非常快,使攝影變成了一種消費產品,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和社會屬性[3]。
(二)攝影記者迎來的機遇
1.攝影從業者的優勢
在社交媒體時代,隨著影像資料的急劇增加,我們所處的傳播環境面臨一個重要問題,即信息過載。專業人士曾表示,信息過載不會淹沒重要且有用的信息,雖然傳統媒體走向新媒體,傳播媒介發生了改變,但人們對優質內容的追求并未改變。因此,攝影記者具有較強的專業性,這對創作優質內容而言是一個顯著優勢。在長期的攝影工作中,攝影記者不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積攢了各種類型的影像資料[4]。在新媒體背景下,攝影記者應展示自己的專業能力,并創作出更有價值和意義的作品。
2.攝影記者的個人優勢
攝影記者是傳統媒體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新媒體的興起,個人成為一個比機構更為基礎的要素,攝影記者的個體價值和優勢得以展現。個人可以隨時隨地分享各種內容,打破傳統媒體的限制。這也是一些攝影記者開通社交平臺的原因之一[5]。
首先,這些平臺都具有一定的專業性,作出統一要求,攝影記者可以借助自身的優勢和專業知識吸引更多用戶,進而打造屬于自己的名片,并收獲更多有黏性的粉絲。
其次,社交媒體的特點是互動性和連接性,可以讓用戶和攝影記者之間產生一定的黏性,用戶不單單是作品的觀看者,還可能成為購買者甚至收藏者,從而為攝影記者帶來收益。這種模式也被稱為“粉絲經濟”模式[6]。
俗話說得好,危機的到來,既是危險也是機遇。如今處于新媒體時代,新聞攝影記者如何提高自身應對能力,突出重圍,舒緩壓力呢?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提高自身深挖能力,以深制勝
深度報道是區別專業攝影記者和普通攝影者的方式,也是體現攝影記者專業能力的有效途徑。在目前扁平化、碎片化的新媒體時代,雖然有大量的攝影作品出現,但真正具有影響力和專題性的作品十分稀缺。基于此,攝影記者要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集中時間和精力,在創新性話題上深度報道。這一方面可以提高策劃專題報道的能力,抓住重點、熱點開展跟蹤報道,完成專題任務;另一方面能鍛煉自身綜合思考能力,提高報道的質量和深度,實現獨家性、熱點性,從而提高自身應對能力[7]。
(二)提升自身反應能力,做到以快取勝
突發性、時效性、熱點性都是新聞的特點。新媒體時代,攝影記者具備一定的反應能力、應對能力可以說是取勝的關鍵。通常攝影記者的敏銳度會遠遠高于常人,在如今這個人人都會攝影、都能展示自我的時代,攝影記者想要一枝獨秀,就要改變觀念,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提高應對能力和反應能力,在其他人未發覺的情況下抓住事件的熱點和關鍵,搶先發布作品,這樣便能在媒體領域占據一席之地[8]。
(三)創新作品,提升作品魅力
精品作品要重視三點,即走好全媒體時代群眾路線、堅持“三心”、發揮“三力”。
首先,走好全媒體時代群眾路線指的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貼近群眾服務群眾,把黨的優良傳統和新技術新手段結合起來,強化媒體與受眾的連接,以創新新聞形式為基礎,借助微直播、微視頻、“圖片+視頻+語言”等方式找出新聞的關鍵和熱點;“三心”指的是愛心、同情心以及善心,在報道新聞的過程中,攝影記者要體現事件的閃光點,向人們傳遞正能量;“三力”指的是敏銳力、觀察力以及捕捉力,攝影記者要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給予人們警醒[9]。
其次,新聞報道能夠真實地反映作者的個性特征。攝影記者想要跳出職業困境,就必須張揚自我、展示自我、追求個性,創作出具有個人魅力、吸引力的作品。一是深入探究每一條新聞報道,敢于嘗試他人未曾涉及的領域,用自身獨特的角度、思維摸索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二是追求外在與內心的統一,做到外在美與內在美共存[10]。
最后,把專業作為基礎,展現自我風格。與普通攝影者拍攝的照片相比,專業攝影記者拍攝的照片更具有社會性和責任感,其專業性、規范性是非專業攝影師難以達到的[11]。面對一則社會性新聞,很多人會選擇單方面拍攝視頻或者圖片,但攝影記者須先對當事人進行采訪,再跟蹤后續情況并進行報道,攝影記者要確保完整呈現整個事件。這是新媒體時代攝影記者應具備的專業性[12]。另外,攝影記者也具有自身特質,其通過這些特質來展示作品的獨特魅力與風格。例如,我國著名攝影記者賀延光的作品充滿時代感與社會性,其作品《小平,您好!》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其獨特的風格深受大眾喜愛,廣為流傳。
(四)把握新媒體的發展方向,全面增強自身實力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攝影記者的需求量,為了避免浪費人才,一些新聞媒體部門采取了精簡團隊的措施,這也意味著實力成為決定是否能夠留下的關鍵[13]。因此,攝影記者不僅要具備扎實的攝影技巧,還要學習最新的圖片處理技術,利用最新的創作工具,實現全面發展,提高新聞報道的效率和質量。這樣既可以避免由于技術不熟練導致的圖片質量不理想等問題,也可以使新聞排版更加合理[14]。
其次,新聞圖片有主次之分,攝影記者要深入了解圖片的關鍵內容,結合圖片合理安排文字內容。當前我國新媒體發展的特點是文字和圖片相結合,所以攝影記者要根據媒體對圖片的需求,建立圖片庫,以便后續開展新聞報道工作。另外,把握時機也體現在因地制宜拍攝圖片,每個地區都有獨特性,因此圖片要根據該地區的特點來選擇[15]。這種類型的圖片能夠保障新聞的現實意義,更能引起人們關注,所以在制作圖片的過程中,可以適當融入當地的特色文化、習俗等,以此促進個人發展,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提高攝影記者的應對能力。
新媒體時代,攝影記者要具備一定的危機意識,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改變傳統觀念,結合時代特色,創新新聞活動和形式。同時要提高自身應對能力和專業素養,從而進一步推動新聞事業發展。
[1] 周旭.淺談新媒體時代新聞攝影記者的創新與發展[J].記者搖籃,2022(5):162-164.
[2] 張薇.淺談新媒體時代下新聞攝影記者的生存與發展[J].記者搖籃,2021(11):153-154.
[3] 張薇.淺談新媒體時代新聞攝影的發展趨勢及應對策略[J].記者搖籃,2021(10):160-161.
[4] 武六紅.全媒體時代攝影記者如何勵精“圖”治[J].記者搖籃,2021(10):161-162.
[5] 李寧.新媒體環境下新聞攝影的發展趨勢及策略[J].記者搖籃,2021(10):163-164.
[6] 李松娟.媒體融合環境下報紙攝影記者轉型分析[J].中國地市報人,2021(10):117-118.
[7] 杜厚平.融媒時代:攝影記者如何立足實際轉型突破[J].山東藝術,2021(4):116-121.
[8] 曾德志.新媒體時代下新聞攝影記者的創新發展[J].記者搖籃,2021(5):160-161.
[9] 尹修廣.新媒體環境下新聞攝影記者的素質要求[J].中國地市報人,2021(3):63-64.
[10] 劉玉才.媒介融合時代紙媒攝影記者的轉型之路[J].新聞前哨,2021(2):32-33.
[11] 張道正.新媒體時代攝影記者的困境與機遇[J].新聞戰線,2021(3):107-109.
[12] 謝曉東.對新媒體環境下攝影記者的轉型思考[J].記者搖籃,2020(12):194-195.
[13] 樊棟華.新媒體時代新聞攝影記者的生存與發展淺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23):175-176.
[14] 謝曉東.新媒體時代攝影記者面臨的挑戰與應對策略[J].記者搖籃,2020(11):162-163.
[15] 楊繼紅.新媒體時代攝影記者創新策略研究[J].中國報業,2020(18):46-47.
作者簡介 陳士平,助教,研究方向:攝影攝像、新媒體技術、新媒體內容制作、直播技術。張怡聰,助教,研究方向:網絡與新媒體、新媒體技術、新媒體內容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