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融媒體時代,各類媒介載體實現了全方位的融合發展,形成了共通互融的全新媒介生態環境,信息傳播渠道大大拓展,信息傳播時效性得以突破性增強。對于受眾而言,信息獲取渠道的多樣化大大提高了信息獲取自主性,各類新媒體平臺在其生活工作中的存在感越來越強。其中,移動直播表現出了突出的便捷性、實時性和互動性。傳統電視新聞直播不再是受眾獲取新聞信息的唯一渠道,競爭力大大降低,社會影響力日漸減弱。電視新聞直播融媒體轉型要以實現資源、內容、宣傳、利益等全方位的融合創新發展為目標,但現階段電視新聞直播發展轉型實踐依然存在一些問題。文章從新聞生產理念、生產內容和生產流程等方面,總結了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直播的發展轉型實踐要點,基于此分析了當前電視新聞直播轉型過程中存在的直播技術水平局限、新聞直播內容融而不合、缺乏融媒體專業人才等問題,提出了提高技術應用水平、面向用戶需求深耕內容建設和加強融媒體直播隊伍培養三方面的優化策略。文章旨在推進電視新聞的融媒體發展轉型,彌補傳統電視新聞直播模式缺陷,應對當前發展困境,提高新聞信息的傳播力和競爭力,切實發揮電視新聞媒體主流輿論引導職責,實現電視新聞直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電視新聞;直播;融媒體;轉型;發展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5-0164-03
融媒體時代,推動電視新聞直播的發展轉型,以網絡直播技術為依托,革新新聞生產傳播方式,發揮新聞生產專業性優勢,提高電視新聞直播的社會影響力和輿論引導力,對于電視新聞行業發展而言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生產理念的發展轉型
融媒體時代背景下,電視新聞直播生產理念的發展轉型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內容。一是要以受眾為新聞直播生產的立足點和內在動力。傳統電視新聞直播是單向傳播模式,受眾無法實時反饋個人意見與需求,新聞生產者也難以及時了解新聞傳播效果[1]。網絡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衍生出了網絡直播等信息傳播方式。新聞傳播者可以和受眾實時進行溝通互動,并基于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技術手段掌握受眾的信息需求,對新聞直播的內容、形式等進行快速調整。受眾群體在接收新聞信息的同時,也成為信息的傳播者,從而形成雙向互動的信息傳播模式。二是要加強與受眾的線上互動,提高新聞傳播過程中的用戶參與度。融媒體時代,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新聞直播,受眾可在直播進行的同時暢所欲言,和新聞主播進行線上互動,和其他受眾進行交流,增強受眾在電視新聞融媒體直播中的參與感[2]。三是要重視新聞直播的社交屬性。融媒體時代,信息分享是新聞受眾的重要社交需求,電視新聞融媒體直播發展轉型過程中,要開發和設置便捷、易操作的分享功能,便于受眾在其他社交平臺進行分享,拓展電視新聞直播分發渠道的同時,提高新聞直播影響力。
(二)生產內容的發展轉型
電視新聞直播的融媒體發展轉型,促進了新聞生產渠道的拓展,進而實現了全景式新聞報道,新聞直播內容更加生動全面。新聞生產者可從多種渠道和平臺中獲取新聞素材,從中篩選整合優質內容,針對不同受眾群體的個性化信息需求,制作相應的新聞直播產品,有效滿足受眾新聞信息需求的同時,提高用戶黏性。依托融媒體平臺和各類網絡直播技術,電視新聞融媒體直播的內容廣度、深度均可實現有效拓展,通過360度動態化直播,為受眾呈現立體化和全方位的新聞觀看體驗[3]。與此同時,電視新聞融媒體直播既關注嚴肅的新聞信息,也會為受眾呈現更多趣味活潑的“軟新聞”,新聞直播鮮活性顯著;相較于傳統的電視新聞直播,融媒體新聞直播的主題內容更加多樣,更能夠滿足不同群體的信息需求和喜好;融媒體新聞直播過程中具有更多互動性表達,能有效增強受眾參與感。
(三)生產流程的轉型
首先,電視新聞融媒體直播生產流程具有突出的移動化特征,新聞生產者不需要再攜帶笨重的大型設備,無人機、5G+4K背包、手機等移動便攜設備成為新聞采集工作的必備裝備[4]。其次,新聞制作環節借助大數據、采編發一體化平臺等即可完成大部分選題、采編、直播放送工作,新聞生產效率大大提升,最大化縮減了新聞發生至廣泛傳播的時間。最后,新聞直播分發渠道日漸多樣化,新聞信息傳播范圍得以有效拓展。電視臺既可以搭建融媒體平臺,也可以在微博、今日頭條等社交平臺上進行同步新聞直播,通過多樣化的渠道分發提高新聞直播點擊率和到達率。
(一)直播技術局限
隨著電視新聞直播的轉型升級,當前各電視臺基本已配備齊全的直播硬件設備,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受直播軟硬件技術的局限影響,電視新聞直播質量和新聞信息傳播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新聞直播過程中會遇到各種突發問題。一是直播硬件局限。移動新聞直播的開展普遍應用高清手機、移動電源和穩定器等硬件設備,手機的像素、處理器、環境適應性及續航能力均是影響直播畫面質量的直接因素[5]。設備意外無電關機、畫面清晰度和穩定性下降等都會導致電視新聞直播難以順利進行。二是直播環境信號局限。不同地區的網絡質量與信號覆蓋情況存在差異,特別是在部分偏遠地區,網絡信號較差,新聞直播過程中極易發生畫面卡頓、信號延遲、畫面模糊晃動等問題,影響新聞信息有效傳播,受眾觀看體驗感大大減弱,甚至會導致大量新聞受眾流失[6]。
(二)直播內容融而不合
在電視新聞直播融合發展轉型過程中,發揮電視媒體和新媒體平臺各自的優勢,實現協同發展,是電視新聞直播融媒體轉型的重要目標。但是,受新聞工作者融媒體發展理念的影響,很多時候,新媒體平臺往往是作為電視端直播內容的分發渠道,移動端直播內容和電視端直播內容完全相同,甚至存在直播頁面顯示圖文新聞的問題,融而不合現象十分突出[7]。這表明,在電視新聞直播融媒體發展轉型過程中,過于強調傳播渠道、傳播技術的融合,對受眾群體的新聞內容需求關注不足,再加上不同媒體平臺上的新聞節目定位、內容、風格等大同小異,新聞直播同質化問題日益嚴重,極易導致受眾群體出現觀感疲勞,體驗感大大減弱[8]。
(三)缺乏融媒體專業人才
直播團隊的綜合媒介素養水平是決定新聞直播質量的重要因素,特別是隨著電視新聞直播的發展轉型,要求新聞生產者必須在新聞生產技能與理念等多方面進行提升。綜合當前電視新聞生產者的職業素養來看,缺乏融媒體思維和相應的專業技能,已經成為電視新聞直播發展轉型的重要阻礙之一。一方面,電視新聞生產者缺乏先進的融媒體理念。部分新聞生產者認為新媒體移動平臺只是新聞內容的分發渠道,完全照搬電視端直播內容,缺少對直播內容與形式的調整創新,新聞直播與新媒體移動平臺的適配性嚴重不足[9]。很多新聞主播缺乏融媒體新聞直播新理念和用戶思維,依然沿襲傳統的直播模式。直播過程中,將個人定位為主導角色,采取單向灌輸式的新聞信息傳播方式,與直播觀眾很少互動,新聞題材和內容也很少考慮受眾群體的需求[10]。另一方面,兼具采、拍、錄、播能力是融媒體新聞直播對新聞生產者的全新要求,但當前很多電視新聞生產者尚未完全具備上述業務技能,大多只能夠勝任其中一至兩項工作。新聞生產者融媒體新聞直播素養的欠缺,使得移動直播技術在新聞直播中的應用優勢難以充分發揮。
(一)提高技術應用水平
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是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直播實現轉型升級的基礎依托,要解決當前電視新聞直播發展轉型中存在的技術問題,電視臺作為新聞生產傳播的主體角色,必須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積極推動直播技術的升級。第一,加大與技術企業的合作力度,拓展信號覆蓋范圍,升級信號傳輸技術,提高信號傳輸效率和質量。針對現下融媒體新聞直播面臨的新聞畫面流暢性和信號穩定性問題,可通過與聯通、移動、華為等通信企業達成合作,搭建5G融媒體新聞直播平臺,以滿足4K畫質和5G畫質在信號傳輸方面的需求,提高信號傳輸速度和直播畫面清晰流暢度[11]。第二,把握時代機遇,進一步優化電視新聞直播業務。電視新聞工作者要從新聞生產的采編播發各環節切入,將先進信息技術融入其中,全面促進電視新聞直播的發展轉型[12]。以新聞直播素材采集為例,利用大數據技術能夠高效抓取并分析熱點事件,大大減少采編人員的工作量,同時精準選取符合新聞受眾信息獲取需求的直播內容,以技術支撐優質新聞直播內容生產。再如,無人機、4G背包等移動便攜設備的利用能夠提升電視新聞直播的現場到達率,VR設備的利用可開展全景直播,營造沉浸式新聞觀看體驗場景。第三,借助大小屏聯動技術,突破電視新聞直播的時空局限。傳統模式的電視新聞直播是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進行,新聞內容傳播局限性較大,也影響了觀看新聞直播的受眾數量。電視新聞在融媒體發展轉型過程中,可利用移動直播突出的無界性優勢,基于大小屏共融互通,使受眾群體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觀看新聞直播。借助移動端和電視端信號轉換直播技術,在融媒體直播平臺中接入電視端直播畫面,在電視端和移動端同步進行新聞直播,可以同時滿足移動端用戶和傳統電視用戶的新聞觀看需求,有效解決電視端新聞直播存在的收視率過低問題[13]。
(二)面向用戶需求深耕內容建設
內容至上是融媒體時代新聞直播的核心理念,電視新聞直播要綜合新媒體平臺傳播優勢和用戶特點,加強選題策劃,將新聞內容做精做細,并結合新聞題材選擇相應的平臺渠道,以實現差異化和精準化新聞直播,切忌盲目照搬。首先,電視新聞直播轉型發展過程中,可利用算法推薦和大數據構建用戶畫像,面向受眾群體精準投放新聞直播內容。也可對新聞直播內容分類設置標簽,形成標簽體系,開發標簽選擇功能,受眾可根據個人興趣選擇推薦標簽或進行直播訂閱[14]。同時,采集分析用戶行為信息,分析用戶興趣和行為特征,精準化推薦新聞直播內容。其次,要重視與受眾群體生活工作密切相關的新聞內容的直播報道,增強新聞直播對受眾群體的吸引力。在選擇新聞直播題材時,要注重直播題材和內容的多樣性,內容單調枯燥的新聞直播內容很難激發受眾群體的觀看興趣,進而影響新聞信息的有效傳播[15]。電視新聞工作者要發揮自身新聞生產專業優勢,深耕內容建設,提高電視新聞直播融媒體轉型發展過程中的競爭力。
(三)加強融媒體直播隊伍培養
一是要革新形成以用戶為核心的新聞生產理念,構建融媒體思維。融媒體思維是電視新聞生產者反思電視新聞直播融媒體轉型發展中存在的不足,立足當前媒介生態,探索新興技術在新聞直播中的有效應用,以實現移動化新聞素材采集、全景化內容生產、直接化新聞制作及多樣化新聞分發,打造新聞融媒體直播新業態的重要前提[16]。只有革新新聞生產和直播理念,才能夠大力推動電視新聞直播實現全方位融媒體發展轉型。二是要提升融媒體直播隊伍職業素養。首先,要提高直播隊伍的新聞素材篩選能力,培養融媒體直播隊伍的新聞敏感度和新聞融媒體直播實操能力。其次,要加強對融媒體直播隊伍采編錄播等方面職業綜合能力的培養,具體包括臨場反應、現場解說、直播現場和進程把控、即時互動、溝通及問題預判等能力,打造一支高專業水平的全能直播隊伍。
電視新聞直播在融媒體發展轉型過程中,要革新新聞生產傳播理念,明確自身發展定位和優勢,做好新聞采編和發布工作,引進多樣化的新聞傳播方式,才能夠打造出與融媒體時代發展相適應的電視新聞直播新業態。
[1] 孫曉閣.融媒體視域下電視新聞直播的發展趨勢與轉型路徑:以禹州市融媒體中心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22,43(19):214-216.
[2] 李景旭.淺談電視新聞直播與手機媒體的融合發展路徑[J].記者搖籃,2022(3):79-81.
[3] 李杉.電視新聞直播節目在融媒體時代下的創新發展:以《直播安陽》為例[J].新聞傳播,2021(23):47-48.
[4] 張瑾.基于融媒體時代的電視新聞現場直播發展研究[J].中國傳媒科技,2021(9):40-42.
[5] 馬敏杰.航拍在電視新聞直播中的應用探析:以《今日中國·江蘇篇》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16):187-189.
[6] 曹旭.“直播”向左 電視向右?:全民直播狂歡中的電視抉擇[J].上海廣播電視研究,2020(4):111-116.
[7] 徐潔.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現場直播的轉型探索[J].中國傳媒科技,2020(9):79-81.
[8] 曾建中.融媒體時代下新聞直播新技術的應用探討[J].廣播與電視技術,2020,47(7):165-168.
[9] 姜睿. 5G時代電視媒體如何擴展新聞直播的優勢:以金華廣播電視臺《百姓零距離》為例[J].傳媒,2020(5):46-48.
[10] 耿繼振.融媒體直播:電視新聞頻道現場直播轉型方向[J].西部廣播電視,2020(1):5-6.
[11] 樊茜.融媒體語境下電視直播的生存狀態:河北城市家庭樣本視頻直播的調查與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24):13-14.
[12] 鮑成剛.融媒體直播:電視新聞頻道現場直播轉型方向[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19(24):149-150.
[13] 肖鑫.對出鏡記者在電視新聞直播連線中的角色定位研究[J].傳播力研究,2019,3(33):74-75.
[14] 陳皋.探究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直播的新出路:以《保護臥佛》為例[J].傳媒論壇,2019,2(19):37-38.
[15] 徐海芹,羅睿.融媒體背景下電視新聞記者所遇困境及出路探討[J].西部廣播電視,2019(14):181-182.
[16] 李思冀.融媒體背景下電視新聞現場直播的重要性及其技巧探析[J].傳播力研究,2019,3(8):76.
作者簡介 孫林林,記者,研究方向:電視評論節目策劃、電視節目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