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新媒體的興起,網絡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獲取信息和表達自我的主要渠道。文章系統分析了大學生的網絡行為特征,提出網絡環境對大學生心理的多方面影響:一是大學生對網絡信息獲取渠道形成依賴,導致獲取能動性下降;二是大學生在網絡中的自我呈現與現實存在差異,出現虛實交織的角色扮演,反映認同需求的復雜性;三是大學生在網絡表達中表現出開放性和隱私性共存,采用不同策略滿足表達需求。基于上述網絡行為分析,文章深入探討網絡環境可能導致的一些心理問題,包括自我認同混亂、人格異化、人際關系處理困難等,同時充分肯定了新媒體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積極意義。在此基礎上,從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建立虛擬心理咨詢渠道、構建心理教育資源庫等方面,系統闡述運用新媒體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種途徑。文章認為,新媒體平臺憑借其開放性和互動性的技術優勢,能為大學生提供一個安全的網絡心理教育環境。高校應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心理健康知識,搭建虛擬的心理咨詢和交流平臺,并創建系統的心理教育資源庫,以豐富多樣的形式激發大學生主動學習心理健康知識的內在動力,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
關鍵詞:新媒體平臺;心理健康教育;網絡行為;互聯網傳播;網絡心理
中圖分類號:G44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5-0185-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度山西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思想政治教育專項)輔導員專項“建黨百年視野下提升高校學生黨支部組織力”成果,項目編號:2021zsszsx166;2023年山西醫科大學汾陽學院輔導員專項研究課題資助項目“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特點與行為規律及其影響因素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Z2023005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新媒體的興起,網絡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短視頻等新媒體平臺提供海量的多樣化內容和便捷的信息獲取方式,深深吸引著以00后為主的在校大學生。一份基于河南省近4萬名在校大學生的網絡使用行為調查報告顯示[1],67.89%的大學生每天在網絡使用上花費長達1~5個小時,這些從出生起就開始使用互聯網的網絡“原住民”,其生活已經完全與互聯網和新媒體深度融合,接收信息的方式方法隨著新媒體的發展不斷變化,因此其網絡行為背后的心理問題也不容忽視。在新媒體迅猛發展的背景下,高校應當正視互聯網空間與新媒體平臺的“雙刃劍”作用,巧妙利用新媒體平臺,更好地保障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
(一)對網絡信息獲取渠道的重度依賴
根據調研,除必要的IM通信外,83.93%以上的學生使用互聯網的主要目的是瀏覽新媒體平臺如抖音、微博、微信公眾號的內容。在網絡推薦算法的“信息繭房”效應下,大學生只關注個人感興趣的內容,逐漸喪失信息獲取的主動性,安然接受算法推送的定制化資訊[2]。另一方面,大量碎片化、娛樂化的網絡信息也削弱了大學生分析和處理信息的思維能力與識別信息真偽的能力。每次瀏覽到感興趣的網絡信息時,心理上的獲得感都會被強化,在重復強化過程中,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心理逐漸養成,表現為習慣性瀏覽“差異化信息推送”類APP等[3]。對信息渠道的潛在認同,最終會導致大學生失去對該類信息的理性判斷能力。
(二)虛擬與現實交織的社交角色扮演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在網絡社交中的角色扮演往往是“虛擬自我”與“現實自我”的疊加[4]。在虛擬空間中,他們更傾向于展示自身優秀的一面,以獲得更多的認同。許多大學生在微博、B站上表演個人才藝、教學穿搭、發布旅行見聞等,吸引粉絲關注和點贊,帶來的是人氣流量與社交關注的雙回報。回歸校園生活,許多大學生可能并不像在虛擬空間里那樣“魅力四射”。與此同時,大學生在虛擬空間中交流的話題也不等同于現實。在新媒體平臺,學生可以拋開身份,大膽提出個人想法,甚至還會出于滿足虛榮心或受自卑情結影響,在社交平臺上虛構經歷、修改資料、建立多重身份等,來塑造完全不同的其他“自我”。這種虛實空間中的自我呈現差異的角色塑造,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正是一種虛擬與現實交織的社交角色扮演,實質上反映了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復雜的自我認同需求[5]。
(三)開放性與隱私性共存的表達空間
新媒體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表達平臺,他們可以在此公開分享觀點和情感,獲得關注和認同,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一方面,大學生十分關注自我在新媒體平臺上塑造的公共形象,因此在“熟人社交”的網絡表達中會進行選擇性表達管理,即只分享積極向上的內容,過濾掉可能暴露隱私或給人留下負面印象的內容[6];另一方面,一些不擅長社交的大學生則看重新媒體平臺“生人社交”的匿名性,如今許多大學生都將微博、豆瓣等新媒體平臺作為自己的“日記本”或是“樹洞”,記錄內心真實想法,躲避現實生活中的人際壓力和社交關注,在新媒體平臺實現“自我解離”。這種開放性與隱私性共存的特征,反映了大學生在新媒體環境下滿足自我表達需求的復雜心理。
(一)對自身社會角色定位的認知混亂
大學時期是個體人格發展的關鍵階段,大學生需要通過與同伴和社會的不斷互動,逐步確立自我認同,找到自己的社會角色和人生定位。互聯網環境和新媒體平臺為大學生創造了一個虛擬的“第二世界”[7],在這個世界里可以塑造、扮演理想的自我,滿足大學生的認同需求,但與現實中尚待成長的自我存在差距。根據心理學的角色理論,個體內心與外在行為之間的矛盾會導致認知失調和心理沖突,許多原本內向的大學生,在網絡中表現出的積極、熱情與校園里的慣常表現完全不同,這種角色反差使大學生的心理處于一種“雙向逃避”的狀態[8]——在現實中遇到問題則遁入網絡空間,在網絡空間遇挫時又暫時回歸現實。當形象落差足夠大時,學生對自身的社會角色定位認知甚至會產生混亂,害怕在現實中展現自我。
(二)網絡多元信息影響下的人格異化
根據人格心理學的研究,個體的人格是在社會環境中逐步塑造的,網絡上存在大量碎片化、娛樂化的不良信息,往往強調金錢至上、享樂主義等價值導向。長期受此類信息的刺激和影響,學生容易產生人格困擾,走向“人格異化”,具體表現為[9]:自我中心傾向加劇,不顧及他人感受,言行自私,在社交平臺上發表情緒化言論,公開抨擊他人觀點,進行人身攻擊等;迷戀網絡明星,產生虛幻的崇拜心理,把網絡明星的精致形象當作理想自我,盲從跟風,失去自我改善的動力;道德判斷失準,對暴力血腥、色情低俗的不良信息逐漸麻木,降低個人的道德底線,喪失分辨是非的能力,甚至親身參與傳播低俗信息、煽動網絡暴力等惡劣行為。
(三)無法妥善處理現實中的人際關系
依賴網絡社交的大學生,往往會在處理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時面臨困難,主要表現為:社交焦慮,習慣了網絡社交的虛擬性和匿名性后,大學生進入現實的面對面交流時,會出現社交焦慮,害怕面對別人的審視,難以與陌生人自然地交往;表達困難,在網絡社交場域習慣了文字表達,進入現實后,大學生可能在面對面交流中出現表達困難,如害羞、緊張、語言表達不流暢等;缺乏同理心,長期處于網絡信息生成的“過濾泡泡”中,大學生可能無法意識到社會群體的多元性,難以理解他人立場,難以做到換位思考;人際距離控制障礙,大學生在處理現實中的人際關系時,可能表現為沒有邊界感、過度熱情或逃避社交等[10]。
如前所言,互聯網與新媒體的不當使用可能使大學生產生種種心理問題,但新媒體平臺作為大學生獲取信息和表達自我的主要渠道,記錄了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是其內心情感的投射,更是了解大學生心理和行為的重要窗口。首先,新媒體內容反映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大學生在新媒體發布的內容包含個人的興趣、價值觀、情緒等重要信息,分析這些內容,可以清晰判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其次,新媒體互動的社交行為,如點贊、評論和轉發等,可以反映他們的人際關系和社交方式。最后,收集新媒體平臺的瀏覽數據可定義大學生的網絡使用習慣,從登錄時長、瀏覽記錄等數據可以分析學生是否存在網絡依賴或成癮狀況[11],新媒體平臺為心理健康輔導提供了技術支持,使大數據分析成為可能。
(一)利用新媒體平臺宣傳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知識
利用新媒體宣傳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知識,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發揮新媒體的傳播優勢,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傳播心理健康知識。有經驗的高校心理健康教師、駐校醫生還開設心理健康新媒體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適合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文章,并在公眾號后臺答疑解惑,實現知識的精準傳播;還可以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發布科普文章、心理健康測評、心理知識問答等內容,覆蓋心理學基礎知識以及常見心理問題的認知和應對方法,幫助大學生正確理解、應對心理問題;利用微信公眾號的定期推送功能,組織心理健康知識有獎競答活動,吸引大學生參與知識搶答、心理測試,激發大學生主動學習心理健康知識的興趣;制作宣傳心理健康的微視頻,以生動形象、貼近校園生活的真實案例引起學生關注[12]。
(二)借助新媒體平臺建立大學生心理咨詢的交流渠道
憑借新媒體平臺快速、開放的特點,高校可以打造一個無時差、無地域限制的虛擬空間,如校園網等,做好心理咨詢服務的線上供給,提供針對大學生群體的專業心理咨詢服務。考慮到大學生的隱私需求,新媒體平臺應當支持匿名詢問和隱私保護,大學生可以無所顧忌地留言提出問題,由心理專家、心理醫生和心理健康教師輪流定期解答,并提供規范化指導,為學生疏解心理壓力。還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的構建虛擬社群功能[13],以心理健康教師為中心,組建心理互助小組,小組成員可以在此進行支持性的團體互動,如討論壓力源、分享應對經驗等,在專業指導下學習科學的心理調適技巧。此外,高校可以自行開發心理健康APP、與心理醫生、教師溝通的IM軟件等,實現一對一的在線實時心理輔導。
(三)依托新媒體平臺搭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資源庫
從媒介優勢論的視角看,新媒體平臺因其超強的資源儲存和傳播力,能夠承載海量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資源。具體來看,高校可以在新媒體平臺上創建專題資源庫,系統地存儲各類心理健康課程資源,如文字版、音頻版、視頻版的正念減壓課程、認知行為療法課程、人際關系課程等,形成知識體系完備的心理教育資源庫[14]。考慮到使用群體的差異需求,可以針對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學習需求,設置情緒管理、人際交往、性格完善等不同主題的專欄,實現資源的個性化組織。新媒體平臺支持數據統計分析,高校可以統計資源的瀏覽、下載、收藏等用戶數據,精準把握大學生需求,動態優化資源設置,保證資源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同時,利用新媒體平臺的互動性,建立心理健康課程學習的打卡機制,添加學習任務、設計積分獎勵等游戲化機制[15],激發大學生主動學習心理健康知識的內在動力。
新媒體時代賦予了大學生信息獲取與表達自我的便利,也將心理問題留給了高校、社會和媒體。鑒于此,我們不能一味否定新媒體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更不能簡單依賴網絡管控來規避風險,而是要把握新媒體平臺的開放性與互動性優勢,將其作為拓展思維的工具、與青年群體溝通的橋梁,通過新媒體傳播心理健康知識,搭建虛擬交流渠道,豐富網絡心理教育資源,依托新媒體的傳播力量,打造保障大學生心理健康和推動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優質平臺。
[1] 王海燕.大學生網絡使用行為調查與分析:基于河南省39679名在校大學生的實證研究[J].鄭州輕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3(4):87-93.
[2] 曾舒珩.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德育環境面臨的挑戰及其應對措施[J].西部素質教育,2023,9(12):40-43.
[3] 刁佳璽,鄭姚慧.“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詢的研究及對策分析[J].才智,2023(16):126-129.
[4] 高婉君.融媒體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創新應用研究[J].秦智,2023(5):136-138.
[5] 王瑤.網絡環境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創新探討[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36(9):20-22.
[6] 高語.新媒體時代提升大學生心理素質的路徑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8):149-151.
[7] 曲虹燁,鄒遠苓,張馨嬡.新媒體時代青年群體中的新消費主義趨勢及其引導研究[J].新聞文化建設,2023(6):27-29.
[8] 王濤,王進寶.傳播學視角下新媒體在高校學生心理危機干預中的價值探討[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6):146-148.
[9] 陳磊,孔茹意.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網絡責任教育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23(2):98-103.
[10] 王艷,劉超.基于新媒體平臺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機制[J].綏化學院學報,2023,43(3):119-121.
[11] 李秋云,賈恩禮.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臺的構建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4):170-172.
[12] 徐海娜,趙明輝.淺談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教育教學結合模式[J].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5(1):120-124.
[13] 薛紅霞.新媒體語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微[J].傳媒,2023(1):82-83,85.
[14] 林晨.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育與提升:基于新時代背景下“00后”大學生個性特點的研究[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22(6):175-178.
[15] 葉欣欣.“灰色網絡輿情”下0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J].新西部,2023(6):143-146.
作者簡介 王鑫,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