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入推進媒體融合發展既是順應國家發展戰略的時代要求,又是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媒體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高校校園媒體作為推進“時代新人鑄魂工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承擔著思想引領、輿論引導、知識傳遞、信息交流、情感凝聚和實踐鍛煉的重要功能。隨著全媒體時代的不斷發展,深入推進校園媒體融合發展,是貫徹落實國家戰略的具體實踐,是推動思政工作提質增效的現實需要,是守好意識形態前沿陣地的根本要求,是培養高質量傳播人才的務實之舉,也是高校當下和未來的一項重要課題,對高校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和長遠的意義。文章立足甘肅省屬地方本科院校融媒體建設的具體實踐,通過資料收集、問卷調查、實地走訪、座談交流等方式,發現高校在推進融媒體的建設中存在以下問題:思想認識不足、融合理念不強;資金支持不足,技術難以賦能;人員配置不足、團隊建設不穩定;內容建設不足,育人效果不明顯等。文章提出五個方面具體建議:堅持用戶思維,推動媒體融合;堅持“內容為王”,打造品牌欄目;堅持協同育人,搭建傳播矩陣;加大資金支持,強化激勵機制;堅持項目化運營,提高綜合應用能力等,以期幫助高校進一步優化校園媒體育人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高校;全媒體;媒體融合;傳播力;育人效果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5-0197-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0年蘭州文理學院校級科研項目“全媒體時代高校校園媒體融合育人創新實踐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0QNRC05
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主流媒體加速推進媒體融合發展,積極構建互融互通的全媒體傳播格局。校園媒體作為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和育人工作的重要平臺[1],在思想引領、輿論引導、知識傳遞、信息交流、情感凝聚和實踐鍛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加快推進校園媒體融合發展,提升校園媒體的傳播力、影響力和公信力,對高校培育時代新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貫徹落實國家戰略的務實之舉
融合發展是當下世界媒體發展的必然趨勢。習近平總書記就媒體融合發展多次進行重要論述,2013年指出,要“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2];2016年強調,“盡快從相‘加’階段邁向相‘融’階段”[3];2018年指出,要“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4];2019年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要堅持一體化發展方向”[5];2022年指出,要“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6]。
而2023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扎實推進媒體深度融合[7]。推進媒體融合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各級主流媒體紛紛加快推進媒體融合進程。校園媒體作為大眾傳媒的一部分,作為高校開展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平臺和落實育人工作的重要載體,必須始終堅持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媒體融合的重要論述落實到推動校園媒體綜合改革的具體實踐中,大膽創新,全力推進,切實發揮校園媒體“外樹形象、內聚人心”的重要作用。
(二)推動思政工作提質增效的現實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在哪兒,宣傳思想工作的重點就在哪兒”[8]。CNNIC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67億,20~29歲的網民占14.2%[9]。大學生作為網絡空間的“原住民”,各類新媒體平臺成為他們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網絡已經成為高校開展思政工作的前沿陣地。教育部提出,要“加強網絡育人,發揮新媒體平臺對高校思政工作的促進作用”[10]。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實到新媒體等各級各類媒體中”[11]。校園媒體作為開展網絡思政教育的重要平臺,如何充分利用校園網、“兩微一抖”、視頻號等平臺,構建有態度、有溫度、接地氣的網絡文化育人體系,是思政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和探索的現實問題。
(三)守好意識形態前沿陣地的現實要求
全媒體時代,網絡上匯聚海量信息,各種思潮相互碰撞,網絡已經成為意識形態斗爭的最前沿。高校要想守好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主陣地,關鍵在于牢牢抓住網絡意識形態陣地建設。要堅持不懈做好網絡意識形態宣傳教育工作,引導青年學生爭做網絡文明的建設者和維護者;要創新話語表達體系和媒體傳播手段,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深度融合,通過微視角、小切口,以H5、新媒體長圖、短視頻、直播等大學生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方式講好校園故事,匯聚強大青春力量;要進一步提高網絡輿情監測和應對能力,提升抵御防范意識形態領域風險隱患能力,使互聯網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使高校網絡陣地成為堅不可摧的戰斗堡壘[12]。
(四)培養高素質傳播人才的現實要求
2018年,教育部出臺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明確提出培養具有全媒體敘事能力、融媒體表達能力、產品運營管理能力、數據挖掘分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13]。深入貫徹落實高等教育辦學理念與要求,著力培養高素質新聞傳播人才,一方面要通過課堂教學不斷夯實專業理論知識,另一方面要創新實踐教學模式,不斷增強專業知識的應用實踐。校園媒體作為校內重要的實踐基地,校報、廣播臺等傳統媒體平臺能夠鍛煉學生的采編播能力,而“兩微一抖”等新媒體可以從內容生產、產品推廣、粉絲維護等環節強化學生的新媒體運營能力。加快推進校園融媒體建設,圍繞具體欄目開展項目化實訓,提升學生的全媒體運營技能,是培養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的現實要求。
調查顯示,省內高校立足實際,圍繞媒體融合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校園媒體數量持續增多,校園網、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為基本配置。媒體融合整體處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相加”階段,雖然具備“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渠道傳播”的生產理念[14],但傳播路徑基本以校園網及時發布,微信公眾號實時轉載,抖音、視頻號視頻補充,校報專版深度報道為主,內容同質化嚴重,新聞時效性不強,媒介特色優勢不鮮明,校內媒體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足,育人成效不明顯。
(一)思想認識不足,融合理念不強
一方面受校園媒體管理人員普遍年齡偏大、網絡意識偏弱的影響,校內媒體發展不平衡,出現較重視校園網和微信公眾號卻忽視微博、抖音等平臺的現象,關注度高的平臺內容更新快,內容質量高但靈活性生動性不足,感染力針對性不強。另一方面個別管理人員行政事務繁雜,沒有時間進行深入的領悟和實踐,簡單認為同樣的內容在不同的渠道進行分發就實現了媒體融合。
(二)資金支持不足,技術難以賦能
媒體融合的發展,以技術和設備為支撐,需要資金的大力支持。但校園媒體的資金主要源自財政撥款,預算有限,難以及時配置技術所需的先進設備,無法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一體化采編播等先進技術為校園媒體賦能。加之學校采購的設備使用年限較長,設備損耗嚴重卻不能及時更新,進一步加大了媒體融合的實際困難。
(三)人員配置不足,團隊建設不穩定
一般全媒體中心或者新聞中心設置1~2名指導教師,負責校園網、微信公眾號、校報等多個媒體的運營管理。除此之外,他們還要承擔校內攝影攝像、行政事務和教學任務,加之學生記者團隊流動性大,業務能力不穩定,進一步影響了媒體融合的進程。
(四)內容建設不足,育人效果不明顯
很多校內媒體的定位是服務師生,傳遞信息,但在實際工作中,普遍缺乏用戶思維、數據思維和網絡思維,選題較為保守,宣傳報道以黨建思政、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為主,內容同質化嚴重。缺少師生感興趣、能互動的內容,缺乏從網絡熱點中借勢宣傳、針對媒體屬性開展多維度宣傳和新媒體數據常態化復盤的意識。
(一)堅持用戶思維,推動媒介融合
全媒體時代,受眾的身份已經發生轉變,從信息的被動接收者轉變為信息的主動接收者、傳播者和生產者。媒介工作者的思維方式也要隨之發生轉變,從受眾思維轉變為用戶思維,是媒體融合的關鍵。高校融媒體的用戶是廣大師生,要圍繞師生,服務師生,凝聚師生,引領師生。在內容生產方面,立足師生需求,進行創意策劃,讓形式多樣的融媒體產品的育人效果在閱讀體驗中逐漸滲透,最終潛移默化形成學生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例如,圍繞校慶重大主題,在微博、抖音設置#母校,生日快樂#話題,引導校內外師生、校友發布形式多樣的祝福語,增加校園媒體的傳播力、凝聚力,提升師生的愛校榮校意識。
(二)堅持“內容為王”,打造品牌欄目
全媒體時代,優質的內容是成功出圈的密碼,也是衡量媒體融合發展質量水平的關鍵所在。打造優質內容,是融媒體良性發展的根本保證。一是要提升內容的原創水平,立足學校特色,結合時事熱點、媒體興奮點、師生關注點進行選題策劃,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品牌欄目。例如,以“XX說”的形式讓青年人以自己的方式講好黨的創新理論,以朋輩引領激發學習動力。二是要創新傳播形式,在圖文、音視頻的基礎上增加H5、長圖、手繪、漫畫等,將中規中矩的宣傳報道改良為適合新媒體的可視化圖表、數據化表達和交互式互動,提升產品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三)堅持協同育人,搭建傳播矩陣
搭建自上而下的多層級融媒體傳播平臺,以學校官方媒體為中心,統籌管理各職能部門、各二級學院所屬的新媒體平臺,實現資源的共享、優勢的互補和信息的互通,發揮學校、學院、班級三級聯動的育人效果。例如,在主題活動的宣傳報道中,學校官媒負責議程設置;校團委、學生處、教務處、保衛處等職能部門聚焦主責主業,進行多樣化的宣傳教育;學院則組織各班級開展特色化的具體活動。各級媒體整體聯動,多點發力,形成立體多樣的傳播模式,進一步提高校園媒體的影響力和育人效果。
(四)加大資金支持,強化激勵機制
校園媒體育人陣地的建設,離不開資金的支持。一是要做好基礎保障,提高硬件和軟件水平。要適應全媒體時代高清顯示、豎屏顯示和移動直播的需求,及時更新采編播設備,補充VR、AR、無人機等設備及后期調色、網頁美化、小程序等軟件。二是要建立和完善激勵獎評機制,提升隊伍活力。對指導教師要從崗位晉升、薪資待遇、學習培訓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對學生記者團隊要開展常態化業務培訓和階段性評比表彰,努力建設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高素質全媒體人才隊伍[15]。
(五)堅持項目化運營,提高綜合應用能力
以項目為導向,引導學生團隊全過程參與學校重大活動的宣傳報道,在融媒體產品的制作實踐中,提高綜合應用能力。如在運動會宣傳報道實訓中,從氛圍營造、現場直播、典型報道入手,針對不同平臺進行宣傳策劃,明確內容和發布細節,全方位訓練學生的融媒體運營能力。在新聞傳播類專業的課程實訓中,開展特色欄目制作,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黨和國家賦予高校的崇高使命。在數字技術迅速發展的當下,高校要認真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抓住媒體融合發展的改革浪潮,積極推進校園媒體融合發展,形成全媒體報道模式,深耕內容創作,打造品牌欄目,構建傳播矩陣,創新技術手段,深化媒體融合,“多聲部”唱響主旋律大合唱,為培養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好青年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張淼.新時代高校校園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實現路徑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學,2020.
[2] 習近平.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8-19(001).
[3]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2-19(001).
[4] 姜飛,彭錦.以媒體融合促進對外傳播能力建設[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41(8):7-11.
[5] 魯培.全媒體時代新聞編輯的創新思路研究[J].傳媒論壇,2019,2(15):41.
[6]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001).
[7] 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EB/OL].中國政府網,https://www.gov.cn/ gongbao/content/2023/content_5747260.htm,2023-03-14.
[8] 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354-355.
[9] 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3-03-02.
[10] 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20(4):23-27.
[11] 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1-07-13(001).
[12] 鄭潔.牢牢掌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主動權[J].紅旗文稿,2019(3):29-31.
[13] 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傳部關于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能力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 t20181017_351893.html,2018-10-08.
[14]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聞思想講義(2018年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10-111.
[15] 張宇.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新聞人職業流動及影響[J].青年記者,2019(31):12-15.
作者簡介 董銀雪,講師,蘭州文理學院黨委宣傳(統戰)部文化建設科科長,研究方向:新聞傳播理論與大學生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