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清朝中后期起,湖南迎來首次全面崛起的黃金時代,世家群體涌現,蔚為壯觀。左宗棠后人已歷8代,成員達500余人,家族杰出人物以工程師、醫生、農學專家、教授居多。
畢生以“立品當如山有岳,持身要比玉無暇”自勉的左宗棠,其家族在身后能成為湖南第一“文化世家”,奧秘究竟是什么?
讓兒孫在無依無靠中鍛煉出真本事
1862年,左宗棠當上浙江巡撫,家人開支日增,經常伸手要錢。這時起,左宗棠開始意識到,家族成長路上出現了“富貴陷阱”。
之前,左宗棠雖握軍事實權,官銜仍是虛職“太常侍卿、三品京堂候補”,相當于今天副省級干部。這在湘陰縣已是大官。傳統社會講人情世故,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左宗棠妻族湘潭周家在左宗棠最落魄的時候給予過大力幫助,現在要他還“人情”,心安理得。周家后人周佑生、周履祥都趕到江西楚軍行營求官來了,周佑生還附帶將妻兄劉順東帶來了。
左宗棠對岳父家人心存感恩,有心栽培,用心考察。但軍營不是樂園,生活困苦,訓練極苦,劉順東適應不了,不到一個月,得了重病。左宗棠打發他一些銀子,遣回湖南。周佑生則不嫌苦,竟跑到樂平前線去了。左宗棠考察一段時間后,有點擔心地對長子左孝威說:此人沒有什么大志,倒有些不良愛好,特別是來到江西后,丟掉了在家時養成的忠厚、認真的好習慣,喜歡在軍營里高談闊論,我看他在這里恐怕要流于庸碌,我要對不起你外婆家了。周履祥這孩子呢,壞處是什么?我說不上來。他固然沒有什么大過大錯,但也看不到什么優點,到軍營后沒有一點長進。現在他是可以依靠我混過一陣,但人哪里能混一輩子?將來難免仍要回到老家,到時恐怕連當農民都做不好,你說這事情可怎么辦呢?你絕對不能將他們兩個作榜樣,老老實實在家讀好書才是正道。
隨著官品越升越高,親戚、故舊、同鄉、同年陸續找上門來,左宗棠不得不分心照顧。后人樹蔭乘涼的想法苗頭,讓左宗棠加緊對兒子的教育與引導,引導他們明白世事之艱,成事之難。
1864年11月27日,孝威跟他母親閑談,認為父親“打下福建已經容易”,左宗棠不無憂慮地說:唉,你只看到我這幾年來連打勝仗,以為容易,卻不知道我背后下了多少功夫,你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書經》上說:事前考慮得周全細致,做起來才相對容易。古人辦大事都格外小心,即使成功了,也不敢夸海口。你現在少年意氣,我不怪你,但你“視天下無難事”,這個想法很危險,我不得不指出來。你現在將一切都看得簡單,等長大后出來辦事,面對一團麻的具體事情,理不清,解不開,一再無成,茫然自失,到那天再后悔就晚了。
左宗棠感到有必要將自己多年來遭遇挫折的心路當作經驗告訴兒子,讓他提前掂出輕重。他說:古來功名振世的人,都在早年吃盡苦頭,碰盡釘子,被社會反復錘打,練達了人情,洞明了世事;晚年得到辦事權,才取得大成功。人不要想著“早慧”。“早慧”是罵人的話,早成即早毀。人見過少年老成,誰見過少年大成?社會現象如自然規律:天道不經過翕聚,便不能發舒;人事不經過歷練,也不能通曉。《孟子》中有一章叫“孤臣孽子”,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人要得大成,要牢記六個字:“操心危,慮患深。”
1865年1月27日,左宗棠已經獲得“一等恪靖伯”封號,妻兒都有獎賞。左宗棠想到四個兒子還小,此時獲得家族歷代未有的獎賞,不但會形成一切得來容易的錯覺,還會對父親產生依賴。這絕對不是小問題,他當即寫信回家,告誡兒子們:福澤不會長久,人只能自立自強。你們因為我,已經成了“世家子弟”,社會從此對你們多了吹捧。但你們心里應該明白,自己學業未成,能力暫時還跟不上,多聽壞話沒害處,若一味聽好話,容易滋生“矜夸之氣”“紈绔之氣”。此時,尤其要警惕,不要應了流俗,落入“富貴陷阱”。
1872年6月17日,兒子們都已相繼成人,左宗棠再次重申:我每年從俸祿中提取200兩銀子寄回家,只供你們安頓家庭、教育子女用,家里除了孩子母親的醫藥費、老師的伙食費,一切能省則省,不能亂花錢,敗壞左家清白家風,要知道,“惜福之法”才是“保家之法”。錢省著點用,用后如有節余,就散給窮親戚,因為“惟崇儉乃可廣惠”。
長子按古代稱呼叫“家督”,意思是“家里的總督”,總管一家之事。長子品性,決定家風,因此,左宗棠對長子孝威一言一行十分留心。然而,盡管多年書信言傳,點滴耐心教導,意外卻還是發生了。
孝威在京會試,左宗棠有心鍛煉,交代他辦兩件事:第一件,用一百兩銀子為母親買高麗參,以治療多年未愈的腳氣病;第二件,用一千兩銀子接濟在京會試的湖南籍貧困考生,作為他們搭乘輪船或坐馬車的回程路費。然而,左宗棠事后卻發現,孝威竟然把給母親買人參這么慎重的大事托付給了兩位抽鴉片的朋友,這令左宗棠十分傷心。他嘆息著對孝威說:我35歲(虛歲)時才得你,因此對你抱了大希望,你卻結交這樣的浪蕩公子,看來我是無望了。
這是左宗棠一生中最感絕望的日子。憂慮中他反思,自己常年立身嚴謹,為什么兒子不肖自己?自己能教好來自五湖四海各種偏才、怪才,為什么卻連自家兒子都教不出來?探根尋源,他結論,自己常駐軍營,沒時間帶在身邊教,只有言傳沒有身教,所以教育效果不盡人意,這令他懊悔不已。
對左宗棠打擊更大的是,1873年,孝威不幸病死于西北軍營。老年喪長子,左宗棠終日茶飯不思,神思罔罔。二子孝寬代替孝威,成了家督。其時左宗棠已過61歲,步入晚年,積大半生閱歷、識見,家教觀念日臻系統。
不多積遺產,逼迫兒孫“勤儉持家,享下等福”
1876年5月28日,左宗棠年逾花甲,他開始回顧一生,安排后事。他苦口婆心地對兒子們說:我們湘陰左家,世世代代家境清貧,歷史清白,祖輩積德累善,之前雖然沒有大富大貴,但生活自得其樂,這是我們家族的幸運。這些年來,雖然我多次告誡你們,不要“沾染世宦積習”,但家里還是出現一個不正常的現象,家庭開支日增,出現不能抑制的勢頭,這是衰亡前兆。
1879年1月11日(1878年農歷十二月十九日),左宗棠對自己死后的遺產分割第一次做出明確安排:從本年度陜甘總督的養廉銀中拿出2萬兩,分成四份,每份5千兩,分給4個兒子。孝威與其妻賀氏均已去世,他的那份由長子左念謙繼承。左宗棠的用意很明確,兒子如果有本事,憑這5千兩做本,可以通過自己努力奮斗出來;即使能力有限,只要踏實勤懇,守好“耕讀”家風,有了這筆錢墊底,也不至于餓肚子。這比起寒門讀書人,境況已經好出許多。“享下等福”而知足、自惜,就不至于因驕奢淫逸而敗壞家風,讓富貴之家淪落破產。
左宗棠晚年,對兒子越是關切,要求就越是嚴格。 1880年1月16日(1879年農歷十二月五日),左孝同根據古制,從長沙趕到肅州大營服侍左宗棠。名義上是服侍,事實上是左宗棠給兒子提供實踐鍛煉的機會。他規定孝同一家人的生活標準,只能參照長沙住家的規模,不能在軍營搞特例,沾染“官場氣習,少爺排場”。
但對于兒女們的人情往來,左宗棠并不主張摳門、小氣。他按儒家中庸原則,主張適中。1879年1月11日(1878年農歷十二月十九),左宗棠與孝寬、孝勛、孝同商量湖南老家的人情與應酬時說:“人事應酬隨宜點綴,太儉不可,過豐又難為繼,當共酌之。”
1879年2月19日,左宗棠為斷絕兒子們的依賴心理,再次與孝寬、孝勛、孝同明確自己不積遺產,他說:“仕宦而但知積金遺子孫,不過供不肖之浪蕩,并其同氣亦受其累,可勝慨嘆。”
不積遺產,不是一時頭腦發熱的偶然想法,而是左宗棠積一生閱歷與智慧的決定。想法最早緣自馮鈍吟的一句話:“子弟得一文人,不如得一長者;得一貴仕,不如得一良農。”左宗棠從中得到的啟發,與其盼子孫后代有才華,還不如培養他有品格;與其望子孫后代做高官,不如從小教育他知民間疾苦,先做個實在的普通人。
以家書立規,著眼風化百代后人
“惜福保家”的家教,真正對家族發揮強大的作用影響,在《左宗棠家書》整理出版之后。
民國年間,左宗棠四子左孝同步入晚年。他翻讀父親多年書信,對當年那些掏心入情、苦口婆心的教導,有了完全不同的體會。他系統整理手頭搜集的書信原稿,編成《左宗棠家書》出版,目的是讓家人、親戚閱讀,以規后人。此書被左氏后人奉為珍寶,家人研究討論,找出其中警句、箴言作為范本,子孫誦習,身體力行,影響深遠。
以三子左孝勛一脈為例,他分得5千兩白銀后,并沒有用做“奮斗基金”,而是用它置辦了一些房產。他生有2子4女,這本就不多不少的銀兩,在他為4個女兒辦嫁妝后,所剩無幾。到其子左念恒一代,6個兄弟姐妹,再無家產可資,境況開始與爺爺左宗棠當年寒士情形類似。左念恒勤儉讀書,一舉考取“拔貢”,一個相當于舉人的功名。但就在他準備會試前夕,朝廷宣布科舉取消。其后,辛亥革命爆發,功名之路徹底中斷。民國改元,其姐夫劍臣在浙江省教育廳擔任廳長,左念恒應姐夫之邀,在浙江省教育廳里做個科長,每月賺得工資100多塊銀圓,養家糊口。他工作出色,1925年出任臨安縣知事。就在仕途一路通暢時,不幸患了傷寒,誤服藥物致死,年僅44歲。
左念恒生有8女2子,在他死后,其妻帶著子女,靠著田租、房租生活,每年可收200石租谷,360元租金,合計金額900銀圓。可以說,左念恒之子左景清、左景伊與8個女兒,境遇與祖宗左觀瀾靠教書收入養活左宗棠6個兄姐時又完全一樣了。侯門之家第一次回到原點,左宗棠家教通過家書影響,開始發揮作用力。四世孫輩謹守太爺爺遺教,崇尚儉樸,在清貧中自強崛起。持此信念,僅左念恒一脈的10個子女,就有4人脫穎而出,且在個人領域內均卓有成績。其中,長子左景清成了作家,次子左景伊成了北京化工學院教授、全國政協委員,七女左景善與滿女左景成,都成了總工程師。
與清朝同時代人比較,《左宗棠家書》最醒目的特點是,無論家國大事還是瑣細生活,一律采用具體的方法,“以術運經”,將中國傳統文化的道,闡述出來,踐行出來,從頭至尾沒有一句空洞的政治說教。這得益于左氏“儒學”加“實學”的知識結構。
相比曾國藩家書,鮮為外人所知的左宗棠家書,其歷史、文化價值應該毫不遜色。到2023年,左宗棠誕辰已過210周年,湘陰左氏因為左宗棠的精心設計,成功走出“富貴陷阱”,家族之繁盛,人才之興盛,晚清人物無雙。這不能不引起今人特別留意。
(作者系著名作家、國內左宗棠研究領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