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族譜是一種記載家族成員間血緣關系及家族遷徙歷史、家族重要成員事跡、家族重要史料的文獻。纂修族譜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活動,雖然國外也有記錄家庭成員的文獻,但匯集數百上千族人于一譜卻甚為罕見。這主要是由中外文化差異所形成的。重禮尊教的文化傳統、聚族而居的宗族制度,是族譜產生的前提,而這種前提卻是中華以外民族所難同時具備的。
族譜中除以記錄家族成員血緣關系的垂絲表、世系圖為其主要內容外,家訓族規、詩詞文賦、族人傳記也是其重要組成部分。
湖南族譜中的勤政廉潔文獻主要散見于各姓氏的家訓族規中。家訓族規是各家族制定的約束或教化家族成員的規章約定,是歷代道德規范、法律制度的體現和延續,是各個家族優良家風的體現及產生的基礎。一般而言,家訓以諄諄勸導的文字,教育族人應該做什么;族規則以較嚴厲的文字告誡族人不能做什么及違反時應受到的懲罰。
家訓族規對弘揚社會道德規范、約束家族成員行為起到潛移默化、防微杜漸的作用。各個家族所倡導的愛族愛國、孝敬長輩、睦鄰友好、盡職愛業、潔身自好等優良的家風也莫不與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遙相呼應。
勸廉家訓俯拾皆是
歷代各家族的家訓族規都要求族人勤勞本業、要求子弟奮志蕓窗,而對出仕的族人,則要求其勤政奉公、廉潔自愛,這在湖南人的族譜中表現得甚是明顯。
例如,清乾隆年間大儒王文清《家訓格言》稱:“案頭勿用玩器,我一生本無玩器,心亦不喜玩之。往時常應大官延請,久住署中,玩器極易取之,卻從不好此。每每送我,亦復堅卻之,取其平常適用者。曾有人送我一水池,一印色盒,辭之不得。聞此二物值銀四兩或六兩,我攜出署來,得一串錢,遂令愛者拿去。昔有以寶硯示東坡者云:此硯一呵氣便有水流出。東坡笑曰:就是一呵流得一石水,也只值得一個錢。此言可記。”
王文清乃寧鄉人,人稱“九溪先生”。他曾應湖南巡撫陳弘謀聘,前后主岳麓書院9年。任山長期間,他敢于創新,大膽變革,規范了書院的管理,親自制定《岳麓書院學規》,書院煥然一新,重獲新生。一時之間,“讀書士子爭束行李渡江”“書院遂從此中興矣”。
王文清一生著述頗豐,所著書刊及手稿錄和稿本近千余卷、著述五十余種。他還在詩詞的理論上深入研究,撰寫了《論詩法十則》一書,提出了“詩發乎情,其精神自暢” “詩貴有氣骨” “立言必關世教” “詩貴風雅宜人” “不可茍且了局”等主張。他不僅著書立說,更強調經學的推廣普及,特別是在其家鄉,在他的引領下,“其幼童類已熟習十三經,其成人則隨舉經議叩之”。因此,當時的湖南巡撫陳弘謀勒碑其所居寧鄉油草鋪,稱“經學之鄉”。
湖南人歷來以天下為己任,注重道德修養,注重將個人修養與國家命運緊密結合起來,類似王文清所撰家訓格言,可謂俯拾皆是。如:道光四年(1824年)衡陽《三陽寧鄉宗譜》家訓“訓子弟忠厚”稱:“出去做官,不可受囑托而妄輸人官司,不可為罪紙而輕害人性命?!?920年《瀏陽尋氏五修族譜》“家勸勵廉”稱:“我族人須將利鎖打開,于分內固有之權利則取之,非分內固有之權利則勿取?!?929年《湘潭渚頭朱氏支譜》“忠訓”稱:“愿兒孫,無粉飾,小吏大僚皆如一。賢奸自古有攸分,莫遺罵名千古恥。”1931年《沅江汪氏三修族譜》家訓“清廉自重”稱:“若貪婪無厭,卑鄙無狀,近于盜跖之趨;利令智昏,裂名隳節,則處不能為端人,出不能為廉吏。吾族子弟戒之戒之。”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廉潔家書數量頗豐
湖南的族譜中,還保存數量不少的家書,這些家書的內容也多是勸人潔身自好、廉潔有為的。
衡山聶氏族譜中也刊載了一篇古代傳頌甚廣、而今卻鮮為人知的清人聶繼模所撰的《誡子書》。聶繼模畢生注重道德修養,以薛瑄《讀書錄》、胡居仁《居業錄》作為自己言行的準則。其兒聶燾是清乾隆四年(1739)進士,曾任鎮安、鳳翔知縣。聶燾任職鎮安縣令時,聶繼模寫了一封長達2000多字的家書給他。
信中諄諄叮囑聶燾在官時不要因家中瑣事影響公事,“不宜數問家事……正以無家信為平安”。要勤于政務,不要因知縣官小事簡而懶政,“山僻知縣,事簡責輕,最足鈍人志氣,須時時將此心提醒激發,無事尋出有事,有事終歸無事。今服官年余,民情熟悉,正好興利除害。若因地方偏小,上司或存寬恕,偷安藏拙,日成痿痹,是為世界木偶人。無論將來不克大有作為,即何以對此山谷愚民?且何以無負師門指授?” “凡遇上司公文,關系地方興除,須設法行之,至萬不能為而后已。大抵自己節省,正圖為民間興事,非以節省為家計。同一節省,其中殊有義利之分如此?!?/p>
信中列舉各種應做或應注意之事,雖極瑣細,但須“盡所當為”。如開墾荒地、培植后進,“此二事皆難一時見功”,但有利地方,故仍“須從容為之,不可始勤終倦”。所做之事須實心為民造福?!爸h是親民官,小邑知縣更好親民,做得一事,民間就沾一事之惠,尤易感恩。古有小邑知縣,實心為民造福一兩件事,竟血食千百年,土人或呼為某郎、某官人、某相公,視彼高位顯秩,去來若途人者,何如哉?”
其時,湖南巡撫陳弘謀看到這封信后,大為感動,特意撰寫了一篇序文,并刊刻為小冊子,要求各級官吏都學習遵行。而聶燾也能恪守父親的教誨,勤懇理政,以政績聞名。
最著名的家書則當屬曾國藩寫給子侄兄弟之家書,清道光至同治前后30年間,曾國藩共寫家書近1500封,所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是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到,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蘊含真知良言,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從中也能一窺其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
而《湘鄉大界曾氏族譜》則直接采用曾國藩家書作為家訓,如《與澄、溫、沅、季四弟書》稱:“予自三十歲以來,即以做官發財為可恥,以宦囊積金遺子孫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總不靠做官發財以遺后人。神明鑒臨,予不食言。此時侍奉高堂,每年僅寄些須,以為甘旨之佐,族戚中之窮者,亦即每年各分少許,以盡吾區區之意?!?/p>
廉潔人物數不勝數
除家訓族規外,湖南各姓氏族譜中的“藝文志”中也刊載了大量有關勤政廉潔的文獻。如幾乎各地周氏族譜都刊載有周敦頤的《愛蓮說》。周敦頤是中國理學的開創者,也是湖湘學派形成的標志。如何在官場中保持自我的純潔與高尚,周敦頤《愛蓮說》以蓮花來比喻人格,以物擬人,托物言志,其文僅區區119個漢字,卻字字珠璣,既是其從政和立身之本,也是其一生為官清廉公正勤勉的體現。尤其是“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歷來為人所傳誦,數百年間,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讀書人,成為歷代出仕者所遵循的道德規范。
至于各姓氏族譜中的“人物志”所記載的勤政廉潔人物更是數不勝數。如《湘潭東霧山陳氏族譜》載有清代知名廉吏陳鵬年事跡。陳鵬年是清康熙三十年(1691)進士,歷任浙江西安知縣、江南山陽知縣、江寧知府、蘇州知府、河道總督。他為官清廉,減輕賦稅,搶修河堤,革除弊政,重視教育,疏浚城河,清理積獄,頗有政聲。雍正元年(1723),授河道總督,積勞成疾,病逝于公所(江蘇江寧縣),年六十一歲。雍正皇帝嘉獎道:“鵬年積勞成疾,沒于公所。聞其家有八旬老母,室如懸磐。此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之臣。”其第三子陳樹蓍繼承乃父之志,頗有廉名。史書記載,陳樹蓍乾隆二十七年(1762)任長蘆鹽運使,“任內誠樸廉潔,不受鹺商饋贈,事有利于商民者,無不悉力為之”。
各姓氏族譜中也有一些內容已不合時宜,如循古守舊、輕視婦女、排斥異姓、蔑視底層勞動者等。我們今天應當本著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態度,把其中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并繼承下去。一個家族的興盛根植于其優良的家風。優良的家風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燦爛文化所孕育傳統美德的傳承,是我們立身做人的行為準則,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12月12日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所言:“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們身體的住處,更是人們心靈的歸宿。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廣大家庭都要弘揚優良家風,以千千萬萬家庭的好家風支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p>
(作者系湖南省圖書館文獻研究所所長,主持搜集整理湖南家譜6萬余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