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懷著崇敬和向往,我們一行數十人走進云溪街道八一村牌樓組這個有著無數光環的小村落。說來慚愧,若非單位組織到這里開展廉潔家風教育活動,我還不知道近在咫尺的地方,居然隱藏著這樣一個環境幽雅、民風淳樸的“世外桃源”;不知道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落,400多年前居然走出明代戶部尚書楊一鵬這樣一位叱咤風云、名垂青史的人物。其昭昭風骨、凜凜節操,在這個孕育了他的小村落里傳承至今,并日益發揚光大,名揚華夏。
車出云溪,北行六七里,便見路邊矗立著一塊高約數米、鐫刻著“明代戶部尚書楊一鵬故里”的巨大石碑。旁邊還立著一塊“岳陽市云溪區青少年道德教育基地”的小石碑。沿著石碑右轉,穿過一個鐵路涵洞,只覺眼前一亮,已然置身于一個干凈整潔、寧靜安詳的鄉村屋場里。長吸一口氣,一股清新之風便直透腦際,令人精神一振、心神清寧。
大巴車剛在屋場前的停車坪里停穩,我們正魚貫下車,一位身材高大、精神矍鑠的老者便領著幾名村民滿面笑容地迎上前來,熱情地一一同我們打招呼。他便是楊一鵬第十一世孫、全省文明屋場牌樓組楊家領頭人、湖南省首屆“最美新鄉賢” 、“全國最美家庭、文明家庭”家主楊其凡。
楊其凡先生雖已年逾古稀,卻豁達爽朗、談鋒甚健,看不出絲毫老態。他一邊引領著我們參觀屋場各項文明設施,一邊熱情地向我們介紹楊氏家族的歷史淵源、家族傳承以及楊氏家族的家風建設成就和牌樓組屋場文明建設成就。在屋場進口處左手邊,是一堵長達80米的“孝德”文化墻,在清一色青石雕琢的墻上,刻滿了《楊氏宗族十訓》、楊一鵬誡勉后人的經典遺墨和后人謳歌楊一鵬道德風范、豐功偉績的詩詞。透過這些或俊朗飄逸,或雄渾古樸、如鐵畫銀鉤般夭矯飛動的筆畫,仿佛能窺見鐵血尚書楊一鵬的錚錚鐵骨和磊落胸懷。
在“孝德”文化墻盡頭的路邊,矗立著一尊朝服官帽、雙目直視前方、雙手相合做上朝獻笏狀的雕像。無須楊其凡介紹,我們知道這定是楊一鵬雕像無疑,不由肅然起敬,紛紛向這位四百年前以剛直不阿著稱的名臣致敬。細細端詳尚書雕像,只覺其莊嚴的面容中透出幾分嚴謹和剛正,他雙手獻笏,莫非是在向當朝皇上冒死力諫、彈劾貪官?!這時,肅立一旁的楊其凡老先生以崇敬和驕傲的語氣,向我們介紹起了楊氏這位先祖的生平事跡。隨著他的娓娓講述,一個忠誠耿介、滿腔正氣的名臣形象,逐漸在我們眼前豐滿起來。
據介紹,楊一鵬(1576—1635),字大友,為今岳陽市云溪區云溪街道八一村人,累官至明代戶部尚書兼右僉都御史。青少年時期的楊一鵬,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博得老師器重、鄉鄰稱贊。萬歷三十八年(1610),赴京會試,中進士,任四川成都府推官。不久,播州(今貴州)境內發生災荒,饑民群起鬧事。楊一鵬奉旨赴播州,巡察民情,救濟災民,很快平息了事態。不久又奉命赴四川采辦“皇木”,他嚴禁攤派,以市場價向百姓采購,深受當地百姓愛戴。因功晉升為吏部郎中,典試陜西,轉大理寺丞。他任人唯賢、量才授官,謝絕私謀進身之徒。有一次,他在成都府任職時結識的一位友人,帶著金銀珠寶等重禮上門,想得到提拔重用,被楊嚴詞拒絕。天啟年間,太監魏忠賢專權,結黨營私。楊一鵬因忤逆魏忠賢被撤職。直至崇禎皇帝即位、魏忠賢被殺,才官復原職。崇禎六年(1633年),湖北襄城長官李守锜虛報兵額、冒領軍餉。楊一鵬察知后大怒揭發,上書彈劾,受到皇帝稱贊,提升他為戶部尚書兼右僉都御史,總督漕運,巡撫江北鳳陽等四府軍民。崇禎八年(1635),李自成起義軍逼近江北,攻陷鳳陽,燒毀皇陵及龍興寺和民房,死傷無數。李守锜借機報復,狀告楊一鵬瀆職,激怒崇禎帝,御批將楊處斬。崇禎十六年(1643),朝廷追念楊一鵬生前為國有功,乃下詔為他恢復名譽。其事跡載入《明史》和《湖南通志》,廣為流傳。
向我們介紹完其先祖生平,楊其凡先生又引領著我們先后參觀了楊一鵬墓、“楊氏十訓”祠堂、家族榮譽檔案館等屋場文明建設設施。最后,楊其凡老先生在他家屋前水泥坪上擺開講臺,為我單位全體干部作了一場聲情并茂的廉潔家風建設報告,詳細介紹了他退休以來,十幾年如一日弘揚家訓家規、建設文明家庭和文明屋場、用良好家風引領和帶動家族發展的經驗和做法。這位新鄉賢一場“現身說法”的演說,令我們深受教益。如楊其凡先生這般引領風尚、開拓創新者,實在令人欽佩。
據楊老先生介紹,楊一鵬生前曾寫下《楊氏十訓》作為族規,內容涵括愛國、崇學、尚勞、敬老、愛幼、睦鄰、守法、明禮、誠信、家和十個方面,涵蓋“孝、善、和”三大傳統美德。數百年來,《楊氏十訓》代代相傳,已成為楊氏家族教育警醒子女族人為人處世、做事為官的不二規鑒。作為楊一鵬的第十一世孫,楊其凡先生曾擔任過云溪區云溪鎮鎮長等職務,為人剛直、為官清正,頗有先祖楊一鵬遺風。退休后,身為楊氏家族最年長者的他當仁不讓挑起了傳承和弘揚《楊氏十訓》、促進家族發展的重擔。
“我覺得,作為一名新時代的黨員干部,在傳承祖訓時我們應當具有時代精神,不能僅僅滿足于繼承,同時還要有所發展。”楊其凡充分發揮他作為黨員干部的思想優勢,在傳承祖訓方面堅持與時俱進,立足當前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到了“三個結合”:一是把尊敬長輩與教育后代工作結合起來,讓孝道思想入腦入心;二是把學習黨的政策法律與重溫家規家訓工作結合起來,把國家頒布的政策法規落實到位,并在家規家訓中體現出來;三是將創建文明新風與傳承家族優良傳統結合起來,建設文明屋場。通過“三個結合”,楊其凡先生將整個家族、屋場乃至整個村落工作做得風生水起。
相傳楊一鵬心痛母親搓衣之苦,當年特意栽下一棵皂角樹。如今這棵孝心樹已長成兩人合抱的參天大樹,成為尚書后人崇孝的活標本,年年清明節,都有很多村民前來祭拜。楊其凡先生別出心裁地將《楊氏十訓》翻譯成現代文,譜成《楊氏孝德歌》,刻成光碟,通過廣播每天早7時、晚6 時定時在屋場里播放。并以“楊氏十訓”為藍本,根據每家每戶實際,“量身定制”3000多條家規家訓,統一裝成牌匾,送到各家各戶,以此鞭策和激勵鄉鄰學家規、遵家訓,做文明村民。他還在屋場里開展“比勤奮”“評小孝星”“曬獎狀”“陪父母”“送嫁妝”等一系列活動,讓子孫把孝道入腦入心。“小時候,我的父輩經常教育我,要有敬畏之心,要講孝德。楊氏家族十訓最開始是文言文。后來,為了讓后人更好地理解,我就將之翻譯成現代文,這對我們來說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楊其凡說。正是由于村民們都遵守楊氏家訓,所以牌樓組民風淳樸,團結友善,產業興旺。如今,其“立世修身”“孝道傳家道”等家族文化精髓已在云溪區廣為傳頌。
同一個故里、共一個家園。退休回老家后,楊其凡便著力建設文明屋場。他將尚書留給子孫后代做人行孝的箴言、詩詞鐫刻成碑文,建起了長達80米的“孝”文化墻。并提出將生產區和生活區分開,大力優化屋場環境,帶領族人先后將7棟豬舍搬離生活區,從此居住區空氣日漸清新。同時要求屋場里家家戶戶利用自家山林將雞鴨圈養起來,避免環境污染。他還聯合族人商定,后代子孫要栽下“五棵樹”,即孩子出生栽下“成長樹”,上大學栽下“成才樹”,結婚栽下“同心樹”,出嫁栽下“感恩樹”,高壽栽下“長壽樹”,移風易俗代替大操大辦宴席,倡導村民“新事新辦、喪事簡辦、其他不辦”。他的孫女楊茜出嫁栽下“感恩樹”之事,還被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報道,產生了廣泛影響。近幾年來,楊其凡還帶領群眾疏浚溝渠2.3萬米,硬化溝渠5000多米,封山育林2100多畝等。如今牌樓組屋場早已綠樹成蔭、干凈整潔、風景宜人,家家戶戶都享有良好的人居環境,成了一塊宜居宜游宜業的絕佳風水寶地。
楊其凡深知家庭和則家族和、家族和則事業興的道理,因此在組里、村里倡導成立了“道德理事會”,并被推選為理事長。同時他還積極宣揚家族榮辱一體的集體觀念,堅持共同發展、共同致富。帶領族人成立了生豬養殖公司,實行種苗、飼料、防疫、銷售“四統一”,走上豬、沼、林、果循環經濟發展之路。現在公司年產值過2000萬元,人均純收入過2萬元,整個家族、整個屋場在十里八村率先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金光大道。
“傳家訓、教子孫是家法,更是領導干部的責任,黨員干部要帶頭倡導好家風。”楊其凡先生有三子兩女,全家18口人,三個兒子一個副處級、一個正科級、一個副科級,兒媳女兒都在財務崗位,他堅持以家規正家風、以黨風帶家風、用家法亮敬畏、劃底線,子女無一例違紀違規違法。近五年,全家有35人次被市、區記二、三等功和獲其他嘉獎。其家庭先后被評為全市、全省“最美家庭”、全省“書香家庭”,全省、全國文明家庭;其個人也被評為湖南省首屆“最美新鄉賢”。在他的帶領和影響下,二十多年來牌樓組22戶無一人違紀犯法,為國家培養了 36名大學生、20多名黨員,成為云溪區德育教育基地、廉潔家風教育基地、全省文明屋場,先后接待全國婦聯、中央關工委等省內外考察團60多批次。牌樓組所在的路口鎮八一村,也被評為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
楊其凡先生退休不褪色,傳承好家訓,培育好家風,用“楊氏十訓”規范子女后輩言行,并發揮余熱,熱心公益事業,調和鄰里糾紛,盡心盡力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帶領全組全村村民倡導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真正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如今,整個尚書故里,都浸潤在淳樸家風和文明新風之中。2018年12月7日,楊其凡70歲生日那天,時任云溪區委書記、區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主任,現任岳陽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中于帶領區委區政府領導一班人,專程到他家中慰問,為他送上“賢德承家風,古稀燦晚霞”的壽匾,以彰其功德。
參觀學習結束,我們乘車返城,車離牌樓組越來越遠,美麗的楊家屋場雖離我們越來越遠,但最終已融入我們心中。它只是千萬個文明單元的一個縮影,我相信,在傳統家風、傳統文化和黨的優良傳統的熏染下,這樣的文明之花終將開遍瀟湘、開遍華夏大地。
(作者單位系岳陽市云溪區紀委監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