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山東半島最東端,北緯37°依山傍海之地,威海如同鳥喙高懸在中國大陸沿海。這是一個三面環海,擁有986公里超長海岸線的城市。群山縱臥,黃海環繞,三十多個海灣與伸向大海的岬角交錯,復雜的地形成就了威海極為豐富的濱海景色和廣闊的觀海視角;海洋帶來充沛的雨水和冬暖夏涼的氣候,賦予了威海豐富的物產,也成就了威海包容的文化和獨特的城市風味。
眺望劉公島隱沒在威海的歷史烽煙里
沿著威海市區,數座公園鱗次櫛比,擠滿了威海的黃金海岸線。海港公園、幸福公園、威海公園、悅海公園、海上公園、九龍灣公園……逐一排布,伸向膠東半島的最東端。
威海的公園里,藏著這座城市與海的故事。在環翠區的威海港,杭州路、海濱北路、文化東路三條馬路交匯處,繁花叢生,這里是威海第一個公園。1916年,一條巨鯨在威海海邊擱淺,人們將其顎骨對折豎立在東門,因此被稱為“鯨園”。此后,威海港舊樓變新樓,馬路變柏油路,鯨骨被拆除,廣場、綠地合而圍之,失去鯨骨的花園里,“收回威海衛紀念塔”依然聳立,見證著對面現代化的威海港公園拔地而起。
華燈初上時,威海港公園濤聲依舊,在它的南邊,悅海公園內49米高的觀光燈塔點亮夜色。燈塔腳下的海草房,是膠東沿海最具特色的生態民居縮影。直到現在,威海榮成俚島鎮、成山鎮、港西鎮等沿海漁村,仍然分布有上百個原生態海草房,有的經過了兩百多年歲月的洗禮,留存著深厚的美學工藝以及民俗價值。磚石之上,含鹽堿的大海草鋪陳在屋梁,抵抗著來自海風、海水的侵蝕。燈塔、草房與大海,這里是最為浪漫質樸的看海角。
要想從威海港眺望整個城市,莫過于到幸福公園里的幸福門“打卡”,這是威海市的地標性建筑,高45米,寬42米,乃“威海之門”。上幸福門,不僅可以觀紅瓦白墻的威海城市建筑群,還能遠眺對岸的海天一色。公園有一個直徑13.8米、凸出地面的圓形銅鍛構件,稱為“百福圖”:形狀各異的“福”字在銅件上環繞五圈,寓意著“五福臨門”“五福同享”,踩一踩,就能開啟幸福之門。
當我們從幸福門眺望,近處劉公島來往船只斑駁,島上炮臺依稀可見,在漫長近代史里,世界格局的微妙博弈中,劉公島留下了濃墨重彩的身影。威海灣如同半圓被三面山環繞,劉公島這個天然島嶼屏障橫陳,扼守著威海灣,與遼東半島的旅順口遙相對峙,是極為重要的國防之地。
阿爾弗雷德·馬漢在《海軍戰略論》里寫道:“誰控制住海洋,誰就統治了世界。”18世紀,這是一個屬于航海的時代。閉關鎖國的清政府在西方國家船堅炮利的侵擾下,成立了北洋海軍,丁汝昌擔任北洋海軍提督,在威海建立了海軍基地,并在劉公島上修建了威海水師學堂。
而后的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北洋海軍在戰爭中全軍覆沒。威海先后被日本、英國劃為殖民地。直到1948年,隨著威海的解放,劉公島上卷起的硝煙終于消散,歷經風波的小島成為威海千里海岸線上一處普通而又特殊的風景。如今在劉公島的甲午中日戰爭博物館內,北洋海軍提督署、丁汝昌寓所、水師學堂、各處炮臺等二十八處北洋海軍舊址,無聲地訴說著北洋海軍的榮辱歲月。盡管這段歷史只是書本上沉甸甸的一角,但卻在往后的時光中,持續雕刻著威海這座海濱之城。
盤踞在威海之巔的環翠樓公園也見證了威海的風風雨雨。這座古老的衛城從建城開始,就天然承載了“守護”的重大使命。環翠樓這座明代樓宇曾經雕梁畫棟,卻在幾次戰火中凋敗、重建。登上環翠樓,一面是蒼山,一面是大海,閑暇時可以在這里等待旭日初升,當一輪紅日躍出云幕,頃刻之間便金光四射,群峰盡染。
膠東之東邂逅最美海岸線
大海與陽光,是很多人關于美好的全部想象。觀海上日出和日落,再也找不到比成山頭更佳的地方。成山頭岬角,在大陸伸向海洋的最東端,中國萬里海岸線上,太陽最先在此嶄露頭角,因此它自古被譽為“太陽啟升的地方”,有“中國的好望角”之稱,曾被《中國國家地理》評為“中國最美的八大海岸”之一。它與朝鮮半島的良山一起,組成了黃海南北的分界線。
從威海市區一直到成山頭,這條蜿蜒的觀光路入目皆是山海,其中沙灘、山崖與公園交相輝映。每年4月20日至10月30日這段時間,46路公交準時行駛在這條環海路上,以每小時30公里的慢速行駛,全景觀光玻璃窗將所有美景盡收其中。
為了更好地環游威海,一條特殊的公交線路也開通了,它從威海北站出發,經環海路,直抵火炬八街,這是一條類似于日本動漫場景中的小街。沿著火炬八街,經過兩旁彩色的洋房,拐過一個彎,順斜坡而下,路盡頭突然出現滿眼的湛藍,大概沒有人能拒絕“一路開向大海”的自由。
大海與金黃的沙灘相伴,海邊娛樂豐富性加倍。威海國際海水浴場內,人們在天然海灘上曬太陽、洗海澡,在海灣內體驗摩托艇、帆船、尾波沖浪、快艇、皮劃艇;在金海灘海水浴場內與海鷗共浴;那香海海水浴場的海灘上,盛大的那香海風箏文化節在五一勞動節前后的時間開幕,“游龍”“巨鯊”飄蕩,海洋的世界倒轉在天空中。
傍晚海水下退,是趕海的最佳時機。淤泥質海灘、礁石,尤其是島嶼海岸,是海岸生物螃蟹、蟶子、海蠣子、釘螺等聚集的老巢,也是趕海的最佳地方。等到日落染紅晚霞,繼續沿著環海路,匯入221沿海國道,一路風車入畫,海岸旁黑松成林。如果走完威海曲折海岸的全程,相當于走完山東半島三分之一的海岸線。
在威海,夏天和大海無與倫比。
無論是坐在沙灘享受日光,還是靠著礁石聽海浪拍岸,漫長豐富的威海海岸線都無疑是釣魚者的天堂。據統計,全球大部分的釣魚竿都生產于威海,可謂名副其實的“釣魚之城”。貓頭山岬角,因為形似一只大貓趴伏在海邊而得名,給了人們最舒適的觀海之地,卻也因為林立的礁石、懸崖峭壁,存在相對更為豐富的水生生物,成為磯釣愛好者的擁躉之地。磯釣是釣魚的一種,但與普通的釣魚方式相比,不走平坦路令它更為刺激、更具有挑戰性。如果不滿足于海岸,上島乘坐漁船出海垂釣也受釣魚愛好者的追捧,還能欣賞到近海廣闊無垠的海面、魚躍出水、海鷗飛舞與日光浮動。
劉公島、黃島、青島、黑島、褚島、小石島,以及近岸的許多島礁,組成了威海散落的185座島嶼,無疑也是威海千里海岸線不可或缺的風光。海驢島除了沉寂的大海、巖石,還有成千上萬的海鷗漫天飛翔。威海北部沿海的第二大島褚島,這座靠近大陸的無原始居民海島,擁有難得的近海深水和奇形怪狀的海岸地形,不僅吸引了各種海島科研項目駐扎,還成為“天然的釣魚臺”。
眾多島嶼當中,知名度最高的當屬雞鳴島,作為湖南衛視的火爆節目《爸爸去哪兒》拍攝地之一,它在一夜之間走進千家萬戶的視野。雞鳴島的峭壁上,鑲嵌著一座特殊的“懸崖咖啡店”,這個與自然無限接近的都市之作,販賣咖啡、甜品,以及鳥鳴、樹影、藍色波濤,留駐著趕路人的時光。
威海之行實現海鮮和水果的自由
到有海的城市,自然要品嘗海鮮。
北緯37°,是海鮮的黃金緯度帶,威海在此坐落,三面環海的地理特征又賦予了威海海水偏低的鹽度,使海鮮質地更為肥美。威海北邊的煙威漁場,洋流交匯,是黃海和渤海各種魚蝦洄游的必經之路,也是魚蝦產卵棲息之地。春汛時節,小黃魚、帶魚、鰳魚、鲅魚、鮐魚數不勝數,還有地方特色水產鷹爪蝦、梭子蟹、蠓子蝦、海蜇、海參等。
新鮮捕撈的海產品,經過篩選晾曬、腌制,成為威海人人熟悉的蠓子蝦醬,蝦醬配豆面湯、蠓子蝦炒雞蛋,是威海人從小吃到大的地道海味。還有個大味鮮的鲅魚餃子、威海清湯(海參湯、三鮮湯、魚腐湯)、海菜包子等,對于威海人來說,海鮮已經融入了他們的日常生活。
與此同時,漁民的海上生產也開始了。為祈求漁船一帆風順、滿載而歸,漁民們會在谷雨這天舉行盛大的祭海活動。這場隆重的儀式延續至今,漸漸從祈求風調雨順變為如今展示海文化的“漁民開洋、謝洋節”,漁家大鼓、漁民號子、舞獅舞龍……各式節目熱鬧非凡。漁船歸來,滿載著海貨或停泊在海鮮碼頭,或迅速流入市場。導演陳曉卿說:“了解一個城市的最好方式,是去看它的菜市場。”天剛亮,塔山早市已經擺得滿滿當當,從日常蔬菜水果到最新鮮的海貨,應有盡有,蔬菜沾著泥土,海鮮活蹦亂跳。
自五月起,威海海域進入四個月的伏季休漁期,到了九月的開海日,成千條漁船云集威海各碼頭,整裝待發。待到下午時分漁船歸來,海源公園附近的合慶碼頭,迅速成為威海最火爆的海鮮碼頭之一,魚蝦剛從海里撈上來,就馬不停蹄地上了餐桌。
海洋的饋贈不止于此,晝夜溫差積累充沛的糖分,海風吹過留下一片濕潤。37°北緯線加上依山傍海的地形,給山東半島的農業帶來得天獨厚的稟賦。盛名之下的山東大櫻桃,可追溯到1871年由美國傳教士引入我國的歐洲甜櫻桃,現在已演化出美早、紅燈、黃蜜等不同品種。威海,是山東大櫻桃最晚成熟的地方。四月威海的櫻桃花期剛過,五月下旬,昆崳山紅透的威海大櫻桃將綴滿枝頭,屆時,威海文登就變成了萬千綠中透紅珠的繽紛世界。
威海還有全國最大的青皮無花果產區,青皮無花果是一百年前由英國人引入的水果品種,被稱為“長在樹上的糖包子”,它的紅花藏在青綠的表皮下,流汁的甜藏在馥郁的香氣中,海風混雜著無花果的清新充斥在威海咸濕的空氣中,那是屬于威海的獨有味道。如果是在無花果的應季,無論在哪個水果攤,青皮紅心的無花果都是當之無愧的主角。
威海,也有韓餐的三分天地。1989年威海的石島港正式對外開放,2002年,石島港開通韓國國際客運航線,從石島港出發,馳騁在黃海海面,即可直達韓國仁川。眼下,威海可以說是我國到達韓國海上運輸時間最短、航線密度最大、運輸成本最低的港口城市,擁有中韓之間最快捷的空中航線,兩國之間只需要45分鐘,這樣的便利條件吸引著不少韓國人和韓國企業。作為中國大陸離韓國最近的城市,這里有近十萬韓國人定居。
韓語標識隨處可見,韓餐館遍布威海大街小巷。與東北的高麗菜不同,威海的韓餐是地道正宗的現代韓餐,韓式家常菜、韓式烤肉、脊骨湯,容納蝦、螃蟹、蟶子、魷魚等四時海鮮的海鮮鍋,一應俱全。濱海路的韓國美食街,不僅匯聚韓國餐館,還有韓國超市、韓國民俗體驗館等,韓式風味與威海海鮮交融一體,早已與威海味道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