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3月12日一早,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賀蘭縣常信鄉丁北村的蔬菜大棚里熱鬧非凡,村民們正忙著收割芹菜,等待他們的是一輛輛來自廣東、福建、陜西等地的貨車。“最多的時候,我們每天向全國各地輸送芹菜10多萬公斤。”丁北村黨支部書記段金國說,全村西芹產值過億元,“丁北西芹”已成為當地響當當的特色名片。
近些年來,銀川市聚焦解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薄弱、產業發展路子不寬、造血能力不足等問題,突出支部引領、產業帶動、多模式經營發展,走出了一條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全面推進強村共富的新路子。截至2022年底,銀川全市村級集體經濟全年總收入突破4.6億元,較2021年增長15%,274個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全部超過10萬元。
支部引領" "能手獻策
賀蘭縣金貴村與銀川市區毗鄰,長期以來,村集體將村民土地租賃給企業種植經營。但有時候遇上企業收入不佳,加之市場行情走低,企業資金出現斷鏈,村民的土地流轉費就沒了著落。2019年,金貴村將土地收回,黨支部牽頭成立合作社,歸攏閑置土地,爭取項目資金,建設溫室大棚,根據近郊優勢,種植小麥、青貯玉米和常規蔬菜。
隨后,金貴村實行“黨支部+農業企業+致富帶頭人+農戶”經營模式,引進農業企業入駐經營,引導致富帶頭人為村民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目前,由村集體管理的500個溫室大棚,已全部租賃給村民種植。2022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37萬元。”金貴村黨支部書記劉志強說。
“我們精準施策,全面加強黨組織對農村各類組織的領導,將支部建在產業鏈上、把黨員聚在產業發展上,切實把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優勢。”銀川市相關負責人說。
銀川市大力實施農村黨組織“四個一批”進班子計劃,注重從群眾口碑好、帶富能力強的致富能手、企業法人和外出經商返鄉人員中選拔村黨組織書記,先后引進1091名致富能手到村工作,全市超過60%的村黨組織書記都是致富能手,示范帶動作用充分發揮,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潛力不斷被釋放。
一村一策" "做亮特色
“賀蘭山下國道邊,有個村子叫昊苑,葡萄園區連成片,鮮食釀酒兩不偏,村民酒莊去賺錢,戶戶致富心里甜……”在西夏區鎮北堡鎮昊苑村,這一順口溜廣為流傳。
早些年,昊苑村缺勞力、沒產業,村集體還欠著十幾萬元的賬。2011年,寧夏大力發展葡萄酒產業,給昊苑村帶來商機。因處于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的核心位置,周邊大小酒莊若干,用工需求大,村黨支部把準時機成立勞務輸出協會,與周邊酒莊挨個對接,為村民找就業崗位,并號召村民將土地流轉給酒莊,全力發展葡萄酒產業,現在每戶村民都有“紫色名片”。
昊苑村還利用周邊的鎮北堡西部影城、賀蘭山國家森林公園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將葡萄酒產業與鄉村旅游相結合,打造民宿旅游特色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億元村”。
結合鄉村實際,做好集體經濟“土特產”文章,銀川市突出特色產業帶動和規劃引領,圍繞重點產業布局和發展方向,指導鄉村在優勢特色產業鏈上謀劃集體經濟項目,以產業化引領帶動村集體經濟品牌化發展;指導鄉村制定“一村一策”村集體發展規劃,下好村級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先手棋”。
2018年以來,銀川市共爭取中央、自治區扶持項目213個、資金2.45億元,幫助全市超過85%的村徹底解決“無錢辦事”難題。市級財政每年配套不低于1000萬元資金用于組織實施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產業,全市村級集體收入年均增加近2300萬元。
自主經營" " “多村一體”
“以前受限于市場意識落后、管理方式粗放等因素,發展集體經濟過度依賴龍頭企業及合作社等經營主體,簡單將資源打包出租,聯農帶農成效不明顯。”靈武市梧桐樹鄉沙壩頭村黨支部書記汪立明說。
為改變這種情況,2022年,沙壩頭村黨支部決定流轉312畝土地,開展自主經營,整合項目資金,指導村民種植西瓜。
種植西瓜可不是小事,育苗、種植、收割、銷售,每個環節都不能出錯。村干部白天搭棚育苗,晚上睡在田間帳篷里,施肥、澆水、除草……喜獲豐收后,他們又變身瓜販,跑前跑后談訂單、拉運輸,最終賣出1公斤10元的好價錢,帶動村民增收6000余萬元。
銀川市構建多元經濟發展模式,鼓勵具有一定產業基礎的村積極轉變觀念,大膽自主經營,創辦產銷合作、社會化服務等經濟組織,積極發展現代農業、鄉村旅游、勞務輸出、物流配送等特色產業,拉動村集體增收從“輸血”到“造血”有效轉型。2022年,銀川全市60多個村試點開展自主經營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模式,超過一半的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突破100萬元。
抱團發展給村級集體經濟注入強勁動力。金鳳區良田鎮光明村、植物園村和順新村相鄰,產業優勢相似。為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良田鎮黨委實施“三村聯動”育苗基地建設項目,通過組織聯建、工作聯動、產業聯營、市場經營的“多村一體”發展模式,帶動周邊村民發展產業上萬畝,穩定務工130余人、年增收400余萬元。
銀川市大力推廣“黨支部+合作社+農戶”“黨支部+龍頭企業+農戶”“黨支部+一帶三變”和聯合經營抱團發展等模式,切實發揮黨組織和黨員在產業發展中的聚合輻射作用,推動聯村共建、優勢互補、組團發展。據統計,目前全市已形成村村、村企等抱團發展聯盟50余個,帶動60余個村實現集體經濟快速平穩發展。
(摘編自《中國組織人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