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綠色社區節能減排是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社區低碳轉型的重要手段。近年來,我國綠色社區創建與綠色金融快速發展,兩者協同發展路徑不斷完善。國外綠色社區建設起步早,已形成較為全面的金融支持綠色社區發展體系。本文對相關實踐進行梳理總結,并分析得出我國金融支持綠色社區發展仍面臨著綠色社區各地評定標準不一,金融產品和服務相對滯后,財稅等激勵性措施缺乏,信息共享、數據披露機制不健全等問題。為此,提出構建統一的綠色社區評價標準,創新特色化金融產品和服務,發揮財政、稅收、金融三方合力,加大綠色社區信息共享以及完善信息披露機制等政策建議。
關鍵詞:綠色社區;綠色金融;金融支持;國際經驗
中圖分類號:F832"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7-0753(2023)01-0082-08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綠色金融是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體現,金融支持綠色社區建設是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組成基礎。當前我國多地正開展綠色社區建設,并已制定相關實施方案。綠色社區在節約能源、改善氣候、降低污染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國外政府、國際組織為支持綠色社區創建,采取了財政貼息、稅收優惠、完善金融體系、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等多種措施,對我國金融支持綠色社區創建,完善金融支持體系具有較好的借鑒作用。
一、綠色社區的界定及內涵
綠色社區概念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綠色社區是綠色發展的基本組成單元,也是國家綠色發展的基礎(胡晶和黃珂,2022)。近年來,與綠色社區概念相近的可持續社區、生態社區、低碳社區等概念逐漸普及。
當前,國內外尚未對綠色社區提供量化定義,大多為描述性定義。如美國環保署認為,綠色社區應具有健康的生活環境、蓬勃發展的經濟和高質量生活。綠色社區應遵守環保法規,減少自然資源消耗和預防污染,支持本地商業發展,鼓勵居民步行或者使用自行車、公共交通工具等。加拿大環境部認為,綠色社區是以社區服務為主、不以營利為目的、有多個合作伙伴的環境組織。瑞典生態環境部認為,綠色社區應包含綠色生態基礎設施、新能源利用、居民綠色建筑、水資源循環利用等,并盡量減少對自然資源的使用及環境污染(王欽等,2020)。
我國綠色社區建設可追溯至2001年,國家環境保護局在全國47個重點城市推動綠色社區試點工作,提出綠色社區的標準:有完備的垃圾處理回收設施,有節能、節水及生活污水回收系統,有完善的環境監督管理,有較好的環境愛護氛圍等,并將綠色社區創建活動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和社區文明建設(張翼,2019)。2011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針對綠色生態城區制定相應的評估指標。2015年,國家發改委印發《低碳社區試點建設指南》(發改辦氣候〔2015〕362號),這是國內首個綠色社區建設的指導性文件(宋汶龍,2021)。2020年8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發布的《關于印發綠色社區創建行動方案的通知》(建城〔2020〕68號)明確規定綠色社區以城市社區為創建對象,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社區設計、建設、管理和服務等活動的全過程,以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方式,推進社區人居環境建設和整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的向往(夏露和李驍聰,2021)。
綜合國內外對綠色社區的界定,綠色社區是經濟、社會、生態高度和諧,人與自然環境互惠共生,綠色建筑、綠色基礎設施、綠色生活方式復合發展的社區(高麗等,2018)。
二、金融支持綠色社區發展的國際經驗
(一)以行政立法或國家倡議形式推動綠色社區發展
早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環保署(EPA)就開始啟動社區振興計劃,聚焦社區經濟和綠色社區發展①。EPA下設社區振興辦公室,在國家層面制定空氣治理、綠色建筑、土地、廢棄物清理、清潔能源等領域的法律法規,如《節能政策法和能源稅法》《清潔水法》等,促進綠色社區的發展②。2008年,美國馬薩諸塞州頒布了《綠色社區法案》,以減少該州化石燃料消耗,鼓勵提高能效的科技創新,法案要求公用事業管理者在節約能源領域而非在能源開采領域③多投資。2019年12月,歐盟委員會推出歐洲綠色協議(EGD),2020年9月啟動的New European Bauhaus是旨在鼓勵城市支持綠色協議的一項倡議計劃,以綠色城市示范引領綠色發展,著重開展綠色城市建設與評價,在城市基礎設施、海綿城市、智慧城市等方面發力,大力發展共享交通、綠色規劃、城市綠化及綠色建筑等領域④。1995年,英國政府頒布《家庭能源節約法》⑤,旨在鼓勵綠色社區居民節約能源,加快能源設備升級改造。2007年,英國政府出臺《可持續社區法案》,旨在提高綠色建筑建設、居民清潔能源使用、實現綠色出行,推動綠色社區低碳發展⑥。日本早在2002年頒布了“綠色城市特別措施法”,并修改“建筑基本法”“城市規劃法”“土地區劃整理法”,在全國社區申報的基礎上,分兩批審核指定45個社區開展試點⑦(邊防和呂斌,2018)。
(二)建立完善的綠色社區統一標準和評價體系
國外綠色社區標準和生態城市評價指標體系逐漸完善,美國、歐盟、英國等均已開展了綠色社區評價指標體系建設,為政府部門資助或金融機構對接綠色社區相關項目提供了評判依據。美國于2009年發布LEED-ND評價體系,主要關注土地資源浪費、原有社區關系、能源消耗和環境破壞等問題⑧(徐嬌妮,2020)。歐盟一些國家在城市可持續評估方法中設有評估綠色社區的指標體系,2001—2004年,歐盟在德國、意大利、匈牙利等國家的部分城市開展一項研究項目(Urban Green Environment,URGE),主要是完善綠色社區、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質量及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并提出一套詳細、全面、包容的綠色社區評價指標體系(Apparicio等,2001)。英國于2009年發布BREEAM Communities評價體系,專門用于綠色社區評價。其目標在于減少開發項目對環境的總體影響,為社區發展規劃提供可靠的、整體性的環境、經濟以及社會可持續標準。英美兩國綠色社區評價指標比較詳見表1。
(三)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大力支持綠色社區發展
1. 綠色貸款方面
一是成立專營銀行為綠色社區提供貸款支持。如英國成立綠色投資銀行,澳大利亞成立清潔能源金融公司,美國成立康涅狄格州綠色銀行、紐約綠色銀行、新澤西州能源適應銀行等⑨。二是為綠色社區建設項目提供貸款。如瑞典北歐斯安銀行(SEB)給斯堪斯卡公司提供7.5億瑞典克朗專項綠色貸款,主要為綠色社區建設提供項目資金,用于提高社區能源使用效率,改進水循環基礎設施建設⑩。三是創新推出針對個人或家庭的綠色貸款。溫哥華Vancity銀行推出家庭能源貸款,適用于節能外飾、隔熱材料、低碳加熱和冷卻、熱水供暖、可再生能源利用等,貸款利率最高為1%,貸款金額3 500—50 000美元,期限最長為15年。四是創新推出綠色城市倡議計劃。2021年,國際金融公司(IFC)發起綠色城市新倡議(APEX),支持城市加快落實政策行動和投資項目,推動低碳和資源節約型增長路徑轉型。截至2021年末,IFC在全球各地綠色城市項目資金支持已超過4億美元。
2.綠色債券方面
一是金融機構發行綠色債券。2018年,西班牙對外銀行(BBVA)發行10億歐元的7年期綠色債券,主要用于綠色社區建設,為可再生能源(83%)、能源使用效率提升(4%),可持續交通(8%)、水循環和廢棄物管理(5%)等社區綠色合格類項目提供資金。2019年,澳大利亞清潔能源金融服務公司向融資公司Flexi Group發行9 000萬澳元綠色債券,主要用于幫助社區居民屋頂太陽能光伏系統改造和小型儲能系統升級,促進清潔能源的高效利用。二是針對綠色社區建設發行小面額市政投資債券。2020年,英格蘭西伯克郡第一個推出社區市政投資債券(CMI),募集對象為居民和普通公眾,最低投資僅為5英鎊,募集金額為100萬英鎊,利率1.2%,期限為5年,以資助賽倫塞斯社區居民新建屋頂太陽能及儲能設施。三是地方政府發行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SLB)。2022年,瑞典赫爾辛堡市發行首只期限5年、金額5億瑞典克朗的地方政府SLB債券,承諾到2024年該市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61%。優先支持社區公共設施、清潔交通、水循環利用、清潔能源領域。
3.綠色保險方面
一是強制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美國對社區建筑工程的承包商、分包商采取強制險措施,要求其購買環境污染責任保險,以防建筑工程污染水體、固體廢物垃圾污染社區土壤。二是為項目開發和運營提供風險保障。Fireman's Fund提供在建綠色公共基礎設施保險,保障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的財產損失風險,確保建筑工程受損后,必須使用綠色環保材料和環保技術進行修復。AIG保險集團推出了室內綠色環境覆蓋保險(GIEC),保障任何綠色公共基礎設施專有用水、太陽能、風力裝置所引發的訴訟風險。三是社區居民綠色建筑保險。加拿大抵押和住房公司(CMHC)為住房提供保證保險服務,對綠色建筑的貸款保證保險給予15%—25%的保費優惠,貸款保證保險項目包括購買綠色環保住宅,或以能源效率改善為目的的住宅翻新。安聯集團(Allianz)為居民綠色節能建筑提供5%保費折扣。
4.綠色基金方面
一是國家層面主導的基金。歐盟可持續發展涉及的基金主要是歐洲區域發展基金(ERDF)和凝聚基金(CF),根據基金設立的規定,30%的ERDF和37%的CF資金將用于支持實現氣候目標。ERDF和CF共計67.5億歐元將用于社區綠色轉型。其中,23億歐元用于改善住宅和公共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23.4億歐元將支持水務和廢水處理行業,培育以廢物回收和再利用為重點的循環經濟。2022年,英國政府推出電動汽車基礎設施基金(LEVI)試點,用于支持社區電動汽車充電樁的建設,基金規模1 000萬英鎊,由節能信托基金提供資金支持。二是州政府層面設立的基金。美國清潔水國家循環基金(CWSRF)以聯邦政府和州政府按照5∶1的比例投入資本金,美國環保署(EPA)為CWSRF項目提供初始資金,向符合條件的地方政府、企業和社區提供水基礎設施項目提供支持,最長期限為30年,利率低至零利率。同時,可將財政資金與CWSRF基金配套使用,用于特定的社區和環境需求。三是銀行機構參與的基金。花旗銀行與Solar City簽訂合約,在美國推動設立清潔能源項目基金,花旗銀行為綠色社區太陽能項目基金提供4 000萬美元融資,Solar City不要求社區居民支付任何費用。四是為經濟復蘇刺激政策設立的基金。2020年5月,歐盟宣布7 500億歐元的“下一代歐盟”復蘇基金的計劃,并同意在未來七年內提供11億歐元“翻新浪潮”的預算,涉及社區屋頂太陽能電池板、絕緣材料和可再生供暖等。2020年6月,波蘭政府宣布一項“綠色投資計劃”,提供價值78億茲羅提資金,該計劃包括國家環保與水管理基金和州級環?;鸸?6個項目,涵蓋家庭保溫、汽車電氣化和太陽能安裝等領域。
(四)完善的財稅政策激發綠色社區創建積極性
在財政政策方面,英國政府為綠色社區建設直接提供財政資金支持。如英國政府向各地方政府提供8 800萬英鎊的財政支持,幫助實施綠色社區家庭能源改造,將為32 000戶家庭安裝節能設施,如實心墻隔熱、采暖系統等,提升綠色社區的能源效率。美國對綠色社區基礎設施項目、進行了家庭能源改造的個人提供財政贈款。如圣莫尼卡市每年提供16萬美元財政補助,用于社區景觀綠化;芝加哥綠色屋頂補助計劃向符合位置、能見度和環境效益標準的住宅和小型商業建筑提供5 000美元的財政獎勵。在稅收減免方面,美國、英國、日本等國針對有節能建筑和節能設備的綠色社區,實施稅收減免政策。智利、印度、馬來西亞對用于綠色社區創建的綠色債券實行完全或部分免稅(譚林和劉子揚,2018),激發各方參與創建綠色社區的積極性。在財稅政策刺激作用下,國外金融機構根據綠色社區主體不同的資金需求,設計出相應的綠色金融產品,財稅政策有效促進了綠色社區和綠色金融不斷融合發展。
(五)推動公私合營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共建綠色社區
公私合營方式(PPP)在綠色社區創建過程中能較好地發揮成本低廉、提高效率等作用。近年來,基于綠色社區的公私合作伙伴關系模式不斷興起,通過財政補貼、稅收減免、項目運營權、兜底承銷等方式,吸引社會各方資本推動綠色社區的發展。一是政府部門承諾兜底銷售。英國威斯特敏斯特市議會與Linkcity簽訂一項PPP協議,將在英國哈姆雷特塔、盧頓街兩個社區交付171套綠色住宅,并為社區修建綠色休閑中心。英國威斯特敏斯特市通過財政撥款注入部分資金,并承諾住宅建成后社會福利住房由政府兜底收購。二是政府項目運營權及稅收減免。美國喬治王子郡啟動城市雨水水質改善計劃,需在2025年前對15 000英畝不透水面層采用水管斷開、雨水花園等技術改造,緩解雨水徑流污染。喬治王子郡與當地一家從事綠色環保的企業簽訂PPP項目協議,項目期限30年,項目建成后由該企業收取社區居民繳納的雨水污染費用,并向保險基金、養老基金等投資人發行免稅債劵。三是政府以約定的優惠價格承諾回購。摩洛哥政府在沙漠城市瓦爾扎扎特(Ouarzazate)實施“太陽能發展計劃”PPP項目,吸引當地太陽能企業參與項目建設,太陽能企業與政府簽訂長期合作協議,由財政出資確保太陽能發電技術的資金,政府簽訂“購電協議”,承諾以優惠的投標價格購買太陽能企業所生產的電力(Frisari 和 Falconer,2013)。
三、金融支持綠色社區發展的國內實踐
(一)我國綠色社區發展與金融支持情況
1.綠色社區政策框架基本建立,標準體系逐步清晰
我國綠色社區創建工作起步較晚,但近年來發展迅速,覆蓋范圍和創建水平有較大提升,且已從發展目標、發展戰略、實現路徑等方面建立起基本的政策框架,為綠色社區發展提供重要的政策指引。目前,我國多地已出臺綠色社區創建行動實施方案,在政府層面推動綠色社區創建工作,如廣州、深圳、上海、湖州等地專門出臺促進綠色社區創建的文件,鼓勵加大綠色社區創建、引導綠色出行、發展社區循環經濟。在評估指標及評估標準方面,2020年8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發布的《關于印發綠色社區創建行動方案的通知》首次在國家層面對綠色社區的創建和評估給出了指標體系,并與美國、英國等主要綠色社區評估指標和標準接軌,是規范、引領我國綠色社區創建的根本性評估標準。
2.政府主導推動發展,市場機制尚未形成
我國綠色社區的創建雖保持較快發展且取得一定成效,但目前仍主要依賴政府的行政力量推動和財政資金支持,缺乏自主發展的活力。大部分現有的綠色社區創建行動實施方案,要求政府加大投入力度,通過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債券等方式,對符合條件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給予支持。政府主導的綠色社區發展模式在早期促進了綠色社區快速發展,但從長期來看,財政資金將無法滿足綠色社區創建的需求,對此應引入市場化機制,形成土地、價格、財稅、金融的綜合支持體系,激發市場主體參與創建綠色社區的內生動力。
3.金融機構在支持綠色社區建設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
一是綠色信貸方面,主要集中在綠色項目貸款和個人綠色貸款。2019年,匯豐銀行向九龍倉集團成都IFS綠色建筑項目發放20億元港幣的綠色貸款。湖州市依托農業銀行湖州分行,在全國首創“未來社區貸”,在授信額度、審批流程、利率優惠等方面予以支持,已為頔塘綠色社區整體授信25億元,已發放貸款12億元。二是綠色債券方面,2018年,國內首只綠色建筑公司債發行成功,主要用于上海臨港科技城綠色辦公樓建設。2022年,湖州市項目收益票據(PRN)成功發行,已為頔塘社區發行經營性PRN 30億元,主要用于具有穩定現金流且能還本付息的市政項目。三是綠色股權方面,2017年,亞士創能在上交所上市,主要進行建筑節能材料生產,募集資金6.34億元。2018年,亞佳綠建在新三板定向增發1 100萬元,用于社區建筑節能效率改造的建設。四是綠色保險方面,主要是環境污染責任保險,部分地區正積極探索“保險+服務+監管+科技”模式,已形成“湖州模式”“深圳模式”“衢州模式”等。2017年,太平洋保險與蘇美達能源公司合作,創新全國首只分布式光伏保險產品——宅電寶。
4.配套激勵措施仍處于起步階段,部分地區積極吸引社會資金參與綠色社區共建
在當前綠色社區優惠政策方面,國家層面尚未制定具體的關于支持綠色社區發展的激勵措施,地方政府對金融支持綠色社區實施的財政貼息、稅收優惠尚未形成廣泛的制度?,F有綠色社區項目貸款與一般項目貸款在期限、利率等方面,并無較大區別。綠色建筑保險對承保主體也未有明顯的優惠。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地區吸引社會資金積極參與社區共建。如山東省臨沂市羅莊區社區用公共用房租金保障債券發行。松原小區引入新能源企業、水源凈化企業、裝修企業等,為居民提供太陽能以舊換新、凈水器安裝、拆除物理隔離網等服務,提高社區在綠色能源、清潔用水、擴展公共空間方面的發展水平。
(二)金融支持綠色社區發展存在的不足
1.綠色社區各地評定標準不一,金融對接綠色社區項目渠道不夠暢通
自2001年開展綠色社區創建試點以來,各地出臺相應的綠色社區創建方案。2020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的《綠色社區創建行動方案》為綠色社區創建提供框架性指導。從實施情況看,綠色社區評定標準尚不夠明確,僅個別地區發布量化評分的評定標準,且各指標評判標準不一。如綠色社區創建過程中,最主要的要素——綠色建筑評價標識認證鮮被提及,僅廣東、深圳、湖州等地將綠色建筑納入綠色社區標準體系建設。由于缺乏綠色社區統一標準和評估口徑,金融機構在支持綠色社區發展的政策制定層面存在障礙,如暫無銀行機構出臺支持綠色社區創建的信貸操作指引,阻礙金融資源流向綠色社區。
2.金融產品和服務相對滯后,制約綠色社區的創建與發展
在綠色社區創建過程中,部分公共服務、水資源基礎設施的建設投資回收周期長,資金需求量大,公益性強,商業銀行極少根據綠色社區的特點,創新多元化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支持綠色社區的信貸產品匱乏。目前,銀行針對綠色社區的貸款僅限于社區綠色項目貸款,而個人綠色住房貸款、住宅能源改造等產品,除江蘇、浙江、廣州等地外較少推出。我國綠色債券雖然發展迅速,但主要集中在企業項目節能改造及高碳行業的低碳轉型領域,以創建或改造綠色社區為目的的綠色債券幾乎處于市場空白。綠色保險仍以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為主,面臨著保險險種單一,針對性不強等問題,支持綠色社區保險產品亟待開發。
3.綠色社區信息共享、數據披露機制不健全,加大“漂綠”風險
一是針對綠色社區創建的第三方評估公司較少,現有的第三方評估公司缺乏對綠色社區進行科學和權威評估的制度,難以準確有效地評估綠色社區的相關情況。二是綠色社區創建主要由政府部門主導,可能將導致資源錯配,使更需要投資的項目得不到資金支持。三是綠色社區與金融機構之間缺乏信息共享渠道,特別是定量評估指標。銀行難以發現和識別社區的綠色項目,增加了銀行挖掘綠色項目的成本。四是綠色社區未建立定期的信息披露機制,加劇了金融機構與社區的信息不對稱。我國對于綠色社區投融資領域的監管還處于起步階段,不排除部分企業借由綠色社區項目建設,騙取銀行信貸資金,套取財稅優惠補貼等“漂綠”現象的可能性。
四、政策建議
(一)構建統一的綠色社區評價標準,探索可量化的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綠色社區的創建指標體系,構建科學、明晰、統一的評價標準,解決由于綠色社區概念表述不統一、界定范圍不一致導致的金融機構對接不暢問題。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的不同,鼓勵有條件的、綠色社區發展較好的地區,因地制宜,探索制定可量化的綠色社區評價標準。同時,建立綠色社區創建“白名單”,采取“社區授信”等集中授信方式,推動金融機構有效對接綠色社區建設項目。
(二)創新特色化金融產品和服務,加大金融支持綠色社區力度
金融機構應大力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將綠色社區建設的各個環節、流程、技術等特點與金融產品相耦合,激發金融機構支持綠色社區建設的內生動力。對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可借鑒英國社區市政投資債券,通過發行綠色債券、成立綠色基金等方式向公眾籌集資金。引導金融機構開發針對企業、家庭進行建筑物綠色改造的金融產品。對于涉及公共服務、水資源基礎設施等建設投資回收周期長,資金需求量大,公益性強的建設項目,建議由政策性銀行提供相應的金融產品。
(三)發揮財政、稅收、金融三方合力,提高市場主體參與綠色社區創建積極性
發揮財政、稅收的杠桿作用,借鑒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所采用的財政貼息、綠色免稅等激勵措施,探索“綠色財政+綠色金融+社會資本”“綠色稅收+綠色金融+社會資本”的模式,有效降低融資成本和風險。建議地方財政對創建效果較明顯的社區給予一定資金獎勵,為面向家庭或個人的綠色貸款提供貼息等。為提供綠色建筑、綠色交通、清潔能源服務的市場主體給予稅收優惠。對符合綠色建筑標準的住宅或商業用房減免交易過程中的稅收或費用。積極引入PPP模式,建議帶有盈利性質的基礎設施項目使用PPP模式進行投資建設,撬動更多社會資金參與綠色社區建設。
(四)加大綠色社區信息共享,完善信息披露機制
建立科學權威的第三方評估制度,對綠色社區的碳減排、節能改造等情況進行評估測算,構建一套相對完善和具有橫向可比性的量化指標。鼓勵發展跨區域的第三方評估公司,及時準確評估綠色社區節能環保情況。完善綠色社區節能減排信息披露制度,每年至少一次向社會公眾披露綠色相關信息,打破信息不對稱,防范部分社區為了套取財稅優惠補貼帶來的“漂綠”現象。
注釋:
①https://www.epa.gov/smartgrowth/leveraging-opportunity-zones-community-revitalization.
② https://www.epa.gov/laws-regulations.
③MassSave: A new Model for Statewide Enbergy Efficiency Programms.
④https://ec.europa.eu/clima/eu-action/european-green-deal_en.
⑤Guidance to English Energy Conservation Authorities issued pursuant to the Home Energy Conservation Act 1995.
⑥ the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Act. https://www.local.gov.uk/sites/default/files/documents/sustainble-communities-ac-b87.pdf.
⑦ https://www.meti.go.jp/english/information/data/laws.html.
⑧LizDominguez,USGBC Report:Annual LEED-Certified Ranking Released, Colorado Tops List.
⑨ 2016 Connecticut Green Bank Comprehensive Annual Financial Report.
⑩ SEB, SEB Green Bond Investor Report.
https://www.vancity.com/borrow/loans-lines-of-credit/planet-wise-renovation.
https://www.ifc.org/wps/wcm/connect/ead7984e-d5dd-4f70-8129-f9cdd9daa590/IFC-AR21-CN.pdf?MOD=AJPERESamp;CVID=nVpV4Eu.
https://www.climatebonds.net/files/reports/cbi_sotm_2018_final_01k-web.pdf.
https://guangfu.bjx.com.cn/news/20190328/971741.shtml.Financing Green Ambitions in England.
https://www.local.gov.uk/publications/financing-green-ambitions#financing-green-projects.American Pollution Legal Liability Insurance.
Anonymous: Fireman's Fund Insurance Company Introduces Green Amendments to Builders Risk. Business Wire; New York.
Emily Bragonier: AIG Insuring for Green Building Risks.
https://www.cmhc-schl.gc.ca/en/media-newsroom/news-releases/2022/fight-climate-change-eco-plus.
https://www.allianzgi.com/en/
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uri=CELEX:32021R1058.
https://ec.europa.eu/regional_policy/en/newsroom/news/2022/07/25-07-2022-eu-cohesion-policy-eur31-5-billion-for-romania-s-economic-social-and-territorial-cohesion-competitiveness-and-green-and-digital-transition-in-2021-2027.
https://www.gov.uk/guidance/apply-for-local-electric-vehicle-infrastructure-levi-pilot-funding.
https://www.epa.gov/cwsrf/learn-about-clean-water-state-revolving-fund-cwsrf.
https://www.citigroup.com/citi/citiforcities/energy_utilities/n_citi_and_solarcity.htm.
https://www.carbonbrief.org/coronavirus-tracking-how-the-worlds-green-recovery-plans-aim-to-cut-emissions/
https://www.gov.uk/government/news/support-for-local-authorities-to-keep-homes-warm-and-lower-energy-bills?jhbjkb.
Managing Wet Weather with Green Infrastructure Municipal Handbook.
https://www.local.gov.uk/publications/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driving-growth-building-resilience#case-studies.
https://www.epa.gov/sites/default/files/2015-12/documents/gi_cb_p3_guide_epa_r3_final_042115_508.pdf.
參考文獻:
[1]胡晶,黃珂.“雙碳”目標下綠色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城鄉建設,2022(11):50-53.
[2] 王欽,白胤,王偉棟.國內外綠色社區評價體系對比研究[J].建筑與文化,2020(11):138-140.
[3] 張翼.金融支持綠色建筑發展現狀、制約因素和政策建議[J].金融縱橫,2019(03):76-83.
[4] 宋汶龍.上海綠色社區創建的實踐與探索[J].上海房地,2021(07):25-26.
[5] 夏露,李驍聰.縣域城市綠色社區建設路徑探索[J].特區經濟,2021,394:91-94.
[6] 高麗,于夢嬌,趙環.全球化背景下的生態議題與社會工作的綠色轉向[J].新視野,2018(04):69-75.
[7] 邊防,呂斌.基于比較視角的美國、英國及日本城市社區治理模式研究[J].國際城市規劃,2018,33(04):93-95.
[8] 徐嬌妮.LEED-ND引導下關于綠色社區與綠色建筑的設計方案[J].低碳世界,2020(01):16-17.
[9]" APPARICIO P, SGUIN A M,NAUD D.Environment and Behavior[J].Energy and Buildings,2001,33(01):5-34.
[10] 譚林,劉子揚.綠色建筑的金融支持體系研究[J].金融發展評論,2018(05):22-27.
[11] FRISARI G, FALCONER A. San Giorgio group case study: Ouarzazate I CSP Update[J]. Venice: Climate Policy Initiative, 2013(04):55-61.
(責任編輯:張艷妮/校對:唐詩柔)
作者簡介:袁康安,中國人民銀行益陽市中心支行,研究方向:數理金融。
熊逸邈,中國人民銀行益陽市中心支行,研究方向:公司金融。